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艾灸神阙和关元对阳虚体质者督脉经穴皮肤温度的影响,探讨艾灸任脉穴位对阳虚体质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2例阳虚体质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艾灸组各16例,艾灸组艾灸神阙、关元穴,每次30 min,隔天1次,共10次,对照组不予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运用红外热像仪记录2组督脉背段(大椎至命门穴)及大椎、身柱、至阳、中枢、命门穴的皮肤温度。结果 (1)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艾灸组督脉背段、大椎、身柱、至阳、中枢、命门穴皮肤温度均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干预后上述穴位皮肤温度均变化不显著(P>0.05);干预后2组比较,艾灸组大椎、中枢穴位皮肤温度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2)干预前2组位居命门穴以上的督脉穴位皮肤温度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干预后各穴位皮肤温度均有所上升,艾灸组升高更为显著;命门穴皮肤温度在干预前后均不低于其上部的中枢穴。结论 艾灸神阙和关元可以升高阳虚体质者督脉经穴皮肤温度,其中命门穴在督脉穴位皮肤温度变化趋势中具有一定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艾灸命门对督脉主要经穴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对36例健康志愿者艾灸命门穴,应用红外热像仪采集背部热像图,观察自然状态下和艾灸命门穴30min命门左右旁开及腰阳关、命门、中枢、至阳、身柱及大椎的皮肤温度变化。结果:艾灸命门时,督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在原有基础上显示更为清晰规整,督脉的整体温度升高。艾灸命门后,命门穴温度高于左右旁开对照点(P0.001)。艾灸命门穴30min后,督脉循行线上的至阳、中枢、命门、腰阳关穴位温度明显升高(P0.01)。艾灸命门时,督脉线上穴位升温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命门、腰阳关、中枢、至阳、大椎、身柱。结论:督脉作为"阳脉之海",灸之对督脉IRRTM有良好激发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督脉整体皮肤温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常态下督脉经线上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无差异。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对5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测试皮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时,将型号为412的测试探头直接固定于被测试部位的皮肤,保持无压力接触;测试深部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时,将型号为418-1的测试探头固定在测试部位,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插至所要测试的深度,导入光纤,同时尽量减少直射光的干扰。结果:(1)督脉线上的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和第12胸椎水平1个非穴位的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要比其两侧旁开1 cm的非经对照部位高(P<0.01)。(2)督脉线上的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和第12胸椎水平1个非穴位的深部1、1.5、2 cm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要比其左右两侧旁开1 cm非经对照部位高(P<0.05)。(3)对督脉命门穴的观察发现,在深度达2.5 cm处,经穴与非经对照点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督脉循行线的皮肤和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深度在皮表至皮下2 cm之间。说明皮肤表面的微循环血流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的直接热源,而深部组织中的血流则是形成IRRTM的主要热源。  相似文献   

4.
<正> “胃三关”是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多穴浅刺透针疗法。经十余年对数千例胸胁胃脘疼痛等多种疾病的治疗观察,疗效颇为显著。现将胃三关的取穴、针法、及个人体会等介绍如下: 一、取穴与针法1.取穴:胃三关是沿着胃经及任脉经进行皮下穿刺的一种多穴浅刺透针法,所透穴位均系胃及任脉经的穴位。第一关由不容穴进针至天枢穴;第二关由鸠尾穴进针至神阙穴;第三关由右侧不容穴进针至天枢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艾灸新西兰家兔命门穴对督脉主要经穴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 使用红外热像仪分别采集10只家兔背部热像图,观察自然状态下、艾灸命门穴30 min时命门、大椎、身柱、至阳、中枢、腰阳关及命门左右旁开皮肤温度变化情况.结果 艾灸命门30 min时,督脉的整体温度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 <0.05);命门穴温度高于左右旁...  相似文献   

6.
行针是从持针到出针的操作过程;得气是“气至病所”和要求气达到的目的。一、心手合一的持针进针在持针时,医生必须心神安静。先用左手固定进针部位,使其不要移动,然后循按经穴,揣出准确穴位,分拨妨碍进针的肌腱、血管等,以确定进针的方向和深浅;右手持针直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大鼠任督二脉皮温的影响,探讨背俞指针防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除空白组外,各组均采用贲门钢圈固定法建立GERD大鼠模型。治疗组予以背俞指针治疗,对照组予以兰索拉唑肠溶片联合莫沙必利分散片灌胃,连续14 d。治疗第1、7、14天检测大鼠任督二脉均温及穴位皮温变化。结果:①任督二脉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膻中穴、中脘穴、关元穴皮温检测:治疗前,与空白组比较,各组中脘穴、关元穴皮温明显升高(P0.05),其余4穴皮温明显降低(P0.05);治疗第7天,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各穴位皮温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除命门穴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5穴皮温明显升高(P0.05);治疗第14天,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对照组各穴位皮温均明显升高(P0.05)。②任督二脉红外热均温检测:治疗前,与空白组比较,各组任脉均温明显升高(P0.05),督脉均温明显下降(P0.05);治疗第7天,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任、督脉均温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任脉均温、督脉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14天,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对照组的任、督脉均温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任督二脉皮温的变化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相关,GERD大鼠任督二脉穴位皮温较正常大鼠低,背俞指针疗法可提高任督二脉皮温,提示背俞指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效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任督二脉经气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选穴:颈部前屈或后伸障碍者,取阴谷穴;左或右旋转障碍者,取手三里穴;左侧弯或右侧弯障碍者,取中渚穴。操作:患者仰卧,针阴谷穴,使膝关节保持屈曲120度,取3寸长毫针,垂直进针,针尖达皮下后向膝关节内侧斜刺,行轻捻徐入导气法,当曲泉穴下扪及针尖时,停止进针,重刺激出针,出针后嘱患者做颈椎前屈或后伸运动,幅度由小到大,10分钟即可;针手三里穴,屈肘关节90度,将前臂放于胸前,掌心向胸,取3寸长毫针,沿尺、桡骨中间进针,当针尖透至对侧皮下时停止进针,重刺激后将针提至穴位皮下,肘关节保持不动,掌心翻向头侧,针尖分别取向上30度和向下30度角,向桡…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在60名成人身上观察电针新穴位一扎管穴对腹式输卵管结扎切口等部位皮肤痛阈的影响,探讨穴位与手术切口部位在空间上的相对特异性联系和改变电针刺激参数的影响。结果如下:扎管穴的有效电极的针在腹部两侧髂前上棘的内侧二横指处进针,与腹股沟平行,针尖沿皮下直达耻骨联合附近;公用电极的针在脐下3~4厘米处,沿腹正中线皮下进针约5厘米。1.电针刺激扎管穴对痛阈的影响:受试者平卧,用30/60赫的交替连续电脉冲刺激“扎管”穴,测定切口部位、上腹部(中脘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尺胫针疗法的操作方法及其特点。方法:从尺胫针进针点的确定、进针(针具与体位、进针操作、针刺数量)与行针、留针与出针、操作特点诸方面加以论述。结果:以定痛位、定病经、定尺胫、定区带确定其进针点;平刺进针,针身仅卧皮下,针刺的数量以患者取效为依据;采用上抬下压、左右摆动、左右捻转、环转四种方法行针以加强刺激;以针刺数量多寡不一、针刺深度仅在皮下、范围呈区带性、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式行针手法与特殊的"得气"现象为操作特点。结论:尺胫针疗法操作以经络理论作指导,方法简便,特点鲜明,疗效满意,安全性高,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老年性耳聋耳鸣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门诊治疗,男21例,女39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50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7个月.2 治疗方法2.1 选穴 肾俞、关元、太溪、头三针、耳三针.头三针包括风府、双侧凤池;耳三针包括听会、会下(听会穴下0.2寸,耳屏前切迹间,张口取之)、垂下2分(耳垂下0.2寸,靠下颌骨后缘取穴).2.2 操作 耳三针用1.5寸30号毫针,听会穴进针后得气即可起针;会下和垂下2分进针后有一种沿外耳道向内耳传导的特殊感觉,平补平泻,留针30min;风府穴用1.0寸毫针,缓慢进针,得气后不留针;风池用3.0寸毫针,从左风池透刺右风池,进针要缓慢,平补乎泻,留针30min;肾俞、太溪、关元均用补法,留针30min.留针期间,10min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1疗程结束隔2天行下1疗程.  相似文献   

12.
<正>女子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可总括为气血阴阳的失调。《灵枢·根结》载:"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督脉行于人身后背正中,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在其穴位上施以针灸等刺激可治疗各种虚实寒热病证。督脉上的腰俞、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百会穴均是调阳的常用要穴。通过针刺督脉及其穴位,相应地配合任冲二脉、肝脾肾胃等经脉腧穴及背俞穴进行针灸,并施以恰当的补泻手法,可有效治疗月经不调。现将督脉特点、从督脉论治月经不调、常用穴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浮针疗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用一次性浮针向腰部按压点进针,针与皮肤呈15&#176;~30&#176;,沿皮下推进,行扫散动作2~3min,到患者疼痛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结果治愈115例,好转95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为96.3%。结论浮针疗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杨文辉教授擅长针灸疗法配合中医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重症肌无力.提出“头部CT定位围针”治疗脑梗塞、痴呆;治疗重症肌无力取穴以多气多血的阳明经穴及调补脾、肝、肾的相应背俞穴为主,配合“阳脉之海”的督脉经穴和邻近督脉、脊髓的华佗夹脊穴,再辨证选取相关的穴位,以灸为主,针灸并用,补虚泻实,疏通经脉;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原则是滋补肝肾,育阴息风,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穴位为主,配合震颤区、运动区进针,手法采用补阴泻阳,往往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合谷穴的局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合谷穴针刺、穴位注射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在100只成人手标本上解剖观测合谷穴局部。结果:合谷穴直刺进针时,针尖穿经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横头。拇指呈伸位时,针体经手背合谷穴皮肤至第一骨间背侧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1.26±0.46 cm,至拇收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2.38±0.34 cm,该厚度均超过合谷穴手背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桡动脉末端位于针体近侧端,皮肤进针点与桡动脉末端穿第一骨间背侧肌入肌点的距离是3.14±0.22 cm。掌深弓亦位于针体的近侧端,伴尺神经深支走行,穿拇收肌后与尺神经深支终末段逐渐分开,行向掌背近侧端与桡动脉末端相接。针尖刺中掌深弓时,针体与掌背平面所成的远侧角最大为28.3±4.5°。尺神经深支终末段穿拇收肌横头与拇收肌斜头之间入拇收肌后间隙,并在此间隙内发出各肌支。结论:合谷穴针刺时,拇指应呈伸位,直刺进针,深度以不超过患者皮肤进针点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为宜。垂直手背平面直刺或透向后溪、劳宫方向斜刺为针刺的安全方向。应尽量避免在合谷穴进行穴位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6.
<正> 笔者临床多年,以手、腕,皮三法治疗肩凝症,取效满意,大部分患者经一次治疗,即可见效,尤对早期疗效颇佳。治疗方法取穴:手针:肩点(食指桡侧,掌指关节赤白肉际处);腕踝针:上2区(相当于外关穴处);皮三针:阿是穴(以痛区外沿上、中、下三点为进钟点)。手法:手针,用0.5寸毫针,缪刺法,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以疼痛为得气效应。捻转或提插,强刺激,每隔五分钟行针一次,连续三至四次。腕踝针,用2寸毫针,以30度角度进针,进针后朝肩部方向沿皮下轻轻刺入,要求无阻力、无疼痛。可根据肩部疼痛部位,适当调整针尖方向,以肩部疼痛在活动时减轻为针刺效应,一般留针30分钟。皮三针,用1.5寸  相似文献   

17.
<正> 患儿取座位或卧位。以患侧上5(即腕横纹上二寸,腕背面中点,外关穴部位)下4(即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为进针点,常规消毒后,右手持28号1.5寸毫针以30°角刺入皮肤,刺至皮下将针放平,贴皮表进针,病人不出现酸麻胀痛感。否则为刺入过深,应将针退至皮下,表浅刺入。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3 0例患者中 ,男 1 8例 ,女 1 2例 ;年龄最小1 6岁 ,最大 5 5岁 ;病程最短 2 0天 ,最长 5年。2 治疗方法体针取鼻根穴 (此穴在攒竹穴上 1寸 ) ,进针方法为与皮肤成 3 0°角透向鼻根部捻转进针约 1 5寸 ,行平补平泻手法 ,每隔 1 0分钟行针1次 ,留针 3 0分钟。耳针取肺区敏感点 ,直刺进针约 0 5分 ,以不穿透耳郭为度 ,每隔 5分钟行针 1次 ,留针 2 0分钟。每天进行体针和耳针治疗各 1次 ,7天为一疗程 ,疗程之间休息 3天 ,再进行下 1个疗程 ,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3 疗效观察  治愈 (嗅觉完全恢复正常 ) 2 1例 (70 0 % ) ;有效 …  相似文献   

19.
张卫华教授在传承传统进针和行针手法的基础上,根据人体解剖位置、患病部位特征确定相应的进针手法,头部穴位应用飞针走气、颈腰部夹脊穴应用雀啄提插进针法;行针方面创立了滞针外甩、左右扇形摆动、顺逆时针环转、上抬下压,不仅局部针感明显,临床疗效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曲泽穴与肱动脉的位置关系。方法:选择30例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成人,获取其曲泽穴所在平面的CT断层图片,从解剖学角度进行观测。结果:曲泽穴直刺进针时,针体与肱动脉的最短距离为1.21±0.02mm;以130度斜刺进针时,针体与肱动脉的最短距离为1.33±0.03mm。直刺曲泽穴进针层次为皮肤、皮下筋膜、肘前筋膜、肱肌;以130度斜刺进针层次依次为皮肤、皮下筋膜、肘前筋膜、旋前圆肌、肱肌。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较准确地测量出以不同角度针刺曲泽时,针体与肱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由于针体距离肱动脉较近,初学者在针刺曲泽时应先准确定位肱动脉的位置,避免伤及此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