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通过个人多年临床研究和对经典与文献的分析,笔者提出阳气是人体健康的根本,先天阳气不足和后天阳气的虚衰是肿瘤发生的启动因素。阳气虚损容易产生内寒,或者阳虚而外寒内袭,久居不去,而致气血运行或脏腑功能受阻,凝聚而为积,导致肿瘤的发生。因此,阳虚导致寒凝成积是肿瘤发生的根本病因,温阳散寒法是肿瘤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2.
[答]《素问·调经论篇》有“阳虚则外寒”其经文之意是因寒邪袭表,卫阳郁遏,不能温煦肌表,寒邪独留体表而产生寒慄之症。此“寒”并非虚寒,乃卫阳郁遏之表症。与“阳虚则寒”的虚寒证不同,此为阳气不足,失其温煦所致。“阳虚内寒”应为“阳虚生内寒”即指全身阳气不足,而产生的里虚寒证。“内”应作“里”讲。  相似文献   

3.
<正>背寒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其成因有外邪入侵,如风寒之邪伤人阳气,阳气被遏不得宣发而成外感背寒;有正虚邪实,如内有饮寒为犯成为饮证背寒;或素体阳气虚衰或他病而致阳气虚弱而成阳虚背寒等。试将背寒辨证论治经验介绍如下。1外感风寒,卫阳被遏背部为太阳经主循部位,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背寒。如治张某,女,28岁,自述晨起洗头后,未及时吹干,骑车上班途中感受风寒而出现发热、恶寒,背  相似文献   

4.
<正> 经云:"寒者热之".寒有内外之分,外寒系外感寒邪,侵犯肌表或筋骨,治宜辛温散寒.内寒系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或外感直中脏腑所致,治宜温中散寒.程国彭把温法分为温存和温热两类."温热之法,多宜虚寒,有祛陈寒固疾"之功.其药"味偏于辛,乌头、附子、肉桂、干姜之类是也."此类方药具有回阳救逆和温中散寒两种作用,前者适用于亡阳证,眼科很少;后者眼科临床较多.以下仅  相似文献   

5.
浅析寒邪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外寒属病因范围,为阴邪,易伤阳气;性凝滞,主收引。内寒属病机范围,是阳气虚衰,机能减退的一种表现,又称虚寒,其中阴寒为标,阳虚为本。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与内寒、外寒的关系密切,是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冬季,有许多老年人常感夜晚脚冷、抽筋、后背发凉,出现夜尿多、凌晨腹泻等症状。这是冬季阴寒之气上身所致,若不及时祛除,可诱发大小便失禁、哮喘、关节冷痛、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医认为,阴寒之气可分内寒与外寒。外寒是外界的寒气侵犯人身,伤于肌表;内寒则是人体机能衰退导致。外寒与内寒合而为病,会导致血压上  相似文献   

7.
荨麻疹治验心得汪秀春巴盟磴口县中医院(015000)1994年8月6日收稿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风邪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而“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与寒相结合而为风寒之邪,与热相合为风热之邪,风热、风寒之邪客于肌表皮毛腠理之间则发为是病。...  相似文献   

8.
人体肌表之皮毛与汗孔,是肌表之玄府,人体呼吸道之黏膜、纤毛等,是肺内之玄府,皆属于表,为肺所主。间质性肺病(ILD)病位在肺间质,在中医是为肺之腠理,是三焦与肺的功能相协之处。肺之腠理可通于肌表之玄府与肺内之玄府,有内外两种出路。ILD的治疗应注意给邪以出路,可开玄府、通腠理,或兼扶正气,从而起到从表达邪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和实寒等.表寒留于肌表,留著关节而致痹病;里寒之邪直中脏腑,伤肾入骨,致骨重不举,瘦削疼痛,久而关节肢体变形,成为尪痹难愈之疾;虚寒则阳气推动无力和气化、温煦功能不足而出现关节疼痛;实寒客于体内,阻遏阳气,阴寒凝泣,不通则痛而致痹病.治疗痹病之古今常用方剂均使用祛寒或温热之品.寒证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密切,是其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临床处方用药应考虑祛寒或温阳之品,从而达到有效治疗并预防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通报》2010,(5):43-43
孙真人言人身之病,四百有四。其载之《素问》、《灵枢》者,病能已详八九。而病邪之来,外不过风、寒、暑、湿、火、燥六淫之气,内不过喜、怒、忧、思、惊、恐、悲七情之伤,变现于十二脏腑、经络、皮毛之间而为病。病亦安有所谓怪也?  相似文献   

11.
《新中医》1972,(5)
[外感]病因分类术语。中医病因学指出的各种致病因素,根据其发病特点,大致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指感受六淫、疠气等病邪。这些病邪都是自外而入,或先侵犯人体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或同时受病。因为病邪从体外入侵而发病,故称外感。  相似文献   

12.
痹病是由风、寒、湿三气杂之合而为病,中医同仁人人皆知。而人患痹症所因,岂仅仅为三病邪相合而致哉!还与地域、节气、人体虚实、气血脏腑机能正常与否、病变局部(病位)状态以及内生病邪等有密切关系。现就有关痹病的“合而为病”简述之。  相似文献   

13.
一、温经散寒止痛药温经散寒止痛类药药性温热能散寒止痛,适用于寒邪所致疼痛。寒邪侵犯人体,有外寒与内寒之分,外寒指外界寒邪而言,内寒则是机体阳气不足所生。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中之使经脉气血凝闭阻滞,气机收敛,牵引而痛。即如《素问·  相似文献   

14.
火针同毫针一样,亦由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组成,顾名思义是经烧灼后使用,但火针粗细的选择与疗效关系密切,大体分为粗、中粗、细、平头、多头、三棱火针六类[1].火针是一种直接作用于患处而起到和血调气、通经活络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针刺法,总的治病机制在于"通",可从经络学说和气血学说两方面解释.《灵枢·小针解》云:"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即指以放血疗法祛除恶血,以达祛瘀滞、通经络的功效.《素问·皮部论》曰:"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经络具有沟通内外,联络肢节的作用,其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并将气血运达全身,以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经脉不通则脏腑失和,阴阳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病症.火针疗法正是以"病在血络"理论为指导,通过引火(热)、寒、瘀等邪气外出,达到清热泻火、祛寒除湿、活血化瘀之效.瘀滞证是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导致机体气血不畅、经络不通而出现的病证.笔者临床灵活运用火针治疗此类病证疗效满意,现将临证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痹证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痹证之概念 痹乃闭阻不通之意。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豁,风、寒、湿、热等外邪袭入,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变生痰浊、瘀血等邪,留滞于筋骨与关节,导致肢体疼痛、重着、麻木、曲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僵直、畸形,甚则肌肉萎缩或累及脏腑的一类病证。也就是说,痹证不是一个病,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  相似文献   

16.
正"三纲鼎立"学说由明代医家喻昌所创立,其起初受王履《伤寒论》错简学说的影响,王履认为仲景只为即病伤寒而设方,后世之人用伤寒之法治温病暑病等属于借用,并非张仲景的原意。《医经溯洄集·张仲景伤寒立法考》中载:"寒之初客于表也,闭腠理郁阳气而为热……此麻黄汤之所立也;至于风邪伤表,表之正气受伤而不能通……则邪去腠理自密矣,此桂枝汤所由立也。"后来受方有执主张六经以太阳经为纲,太阳经分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  相似文献   

17.
《难经·四十九难》中指出;“形寒饮冷则伤肺”,意思是形体受寒,或饮食生冷,均可损伤肺脏。《灵枢·百病始生》篇曰;“重寒伤肺”。因肺为娇脏,当风寒之邪侵犯肌体,皮毛先受之,皮毛者,肺之合也,故肺先受病;若再饮食生冷,脾胃受寒,母病及子,更伤于肺,内外皆伤,故为“重寒”。《灵枢·邪气脏腑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认为,肺为十二经之始,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是非常娇弱的脏器;称为“娇脏”。内外邪侵犯人体首先侵犯肺脏而为病。人至老年,脏腑虚衰,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退化,也多从肺开始。故肺虚是老年人最为常见的虚证,老年肺病的发生归根结底与体衰肺虚相关。“虚则补之”,保肺补虚在老年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痹病新识     
痹发于内:痹病的病因自《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论始,历代医家多沿袭其说,强调外邪致痹的重要性。经多年临床观察,本病的发病主要是内外合邪,而内外之间又以正虚为本,是发病的关键。脾虚外湿易侵,血虚外风易入,阳虚外寒易袭,阴虚外热易犯。人体阴阳有盛衰之不同,对病邪的反应也有差异,有化寒或化热,从实或从虚的不同转化。阴盛或  相似文献   

20.
一、初创热病理论的《素问·热论》《素问·热论》认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处“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包括不同季节发生的温病和暑病,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认为热病之形成是因为“人之伤于寒”。寒性收引,人体感寒则腠理闭固,阳气不得散发,“则为病热”。然四时之邪侵及人体,皆可导致病热,故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