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莪术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莪术油是从姜科植物莪术的干燥根茎中提取的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多种倍半萜类,含有莪术酮、莪术双酮、莪术醇、莪术烯、呋喃二烯等20多种成分。研究证明:莪术油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细菌、抗凝血和保肝等多种作用。现将莪术油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莪术油的抗肿瘤及治疗卵巢癌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莪术油是从姜科植物莪术的干燥根茎中提取的挥发油.目前已从莪术油中提取出20多种化学成分,并确定其结构.其中,莪术挥发油中主要抗肿瘤活性物质为β-榄香烯、莪术酮、表莪术酮、莪术二酮、表莪术二酮、莪术醇、异莪术醇、吉马酮等化合物[1].现今,卵巢癌的发生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莪术油作为抗肿瘤药已在治疗卵巢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近年来莪术油抗肿瘤及干预治疗卵巢癌的实验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14,(7)
目的观察莪术油中3种倍半萜类化合物(莪术二酮、莪术醇和吉马酮)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方法 MTT法观察莪术油及3种倍半萜类化合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莪术油、莪术二酮、莪术醇和吉马酮对HepG2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3种倍半萜中吉马酮的增殖抑制作用最强。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莪术油、莪术二酮、莪术醇和吉马酮能使细胞阻滞在G2期(P<0.01)。结论莪术油及其3种倍半萜类化合物对HepG2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可能是莪术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鉴定莪术油中莪术二酮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的方法对莪术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采用红外、气相色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莪术油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C1,C2和C3,其中C1为莪术二酮,其在莪术油中的相对含量为11.31%。结论:该分离方法简单易行,为大量分离莪术二酮进行药理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莪术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温郁金、蓬莪术或广西莪术的根茎,味辛苦,性温,入肝、脾经,破血祛淤,行气止痛。莪术油是从中提取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莪术酮、莪术醇。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莪术油具有抗病毒、抗菌、消炎作用,并能增强免疫力,还具有抗血栓及抗肿瘤作用。莪术油常用规格有:莪术油注射液10ml:0.1g;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250ml:莪术油0.1g与葡萄糖12.5g。  相似文献   

6.
莪术油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莪术根茎含挥发油 1%~ 1.5 % ,其主要成分为多种倍半萜类 :莪术酮、莪术双酮、新郁金二酮、表莪术酮、莪术烯、莪术醇、异莪术醇、原莪术醇、去氢莪术二酮、呋喃二烯酮、异呋喃二烯酮、呋喃二烯、莪术倍半萜烯酮、β-榄烯、γ-姜烯、γ-茨烯、姜黄素、β-谷甾醇、古玛酮、胡萝卜甙、棕桐酸等 2 0余种化学成分 [1 ]。其制剂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抗病毒药收入《中国药典》[2 ] 。现将近年其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报道如下 :1 药理作用1.1 抗肿瘤作用 :莪术油抗肿瘤效应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吴万垠等 [3 ] 用莪术油进行了二次抑制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比较莪术油、莪术残油(莪术油提取出β-榄香烯的残余物)在大鼠血浆中莪术醇和莪术二酮的含量。方法:采取大鼠灌胃给药,以对羟基苯甲酸乙酯为内标物,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内标法计算莪术油、莪术残油中标志性成分莪术醇和莪术二酮的血浆药物浓度,运用DAS2.0分析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莪术醇和莪术二酮分别在0.001028~0.6580mg/mL和0.04064~1.300m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及融冻次数考察均符合有关要求,测定方法的绝对回收率莪术醇为72.3%~85.3%,莪术二酮为70.1%~87.0%;内标物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绝对回收率为74.9%~96.5%;方法回收率莪术醇为55.8%~69.0%,莪术二酮为61.6%~68.3%,均符合有关要求。通过药时曲线和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莪术油、莪术残油中莪术醇、莪术二酮在大鼠的体内代谢过程基本符合二房室模型。结论:在莪术油和莪术残油中莪术醇的血药浓度变化相似,而莪术二酮血药浓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莪术是姜科植物蓬莪术、广西莪术或温莪术的一种干燥根茎。莪术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效。莪术油的主要组成为多种倍半萜衍生物和桉油精,如莪术酮,焦莪术酮,莪术醇及莪二酮等.其中以莪术酮为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9.
莪术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莪术油是从姜科植物蓬莪术、温郁金、广西莪术中提取的挥发油 ,其主要成分为多种倍半萜类 ,含有莪术醇、莪术酮、莪术双酮、β-谷甾醇等 2 0多种成分 [1]。现代研究证明 ,莪术油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及广泛的临床应用 ,现将近几年来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药理作用1 .1 抗肿瘤作用 莪术油制剂体外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L6 1 5白血病细胞及腹水性肝癌细胞等多种瘤株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2 ]。吴万垠 [3 ]等报道 ,以肝癌 Hep A小鼠为实验对象 ,莪术油 1 0 0 mg/kg给药 ,结果两次实验抑瘤率分别为 5 1 .85 %和5 1 .1 6 %。表明莪术油能降低小…  相似文献   

10.
崔友  孙秀燕  张慧 《中草药》2010,41(7):1119-1121
目的建立莪术油中=牛儿酮、呋喃二烯、莪术二酮和莪术烯4种倍半萜类成分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硅胶薄层板,正己烷-醋酸丁酯(98∶2)为展开剂,香草醛硫酸试液显色。结果 =牛儿酮、呋喃二烯、莪术二酮和莪术烯的Rf值分别为0.11、0.31、0.50、0.60。结论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同时鉴别莪术油中有效成分=牛儿酮、呋喃二烯和莪术二酮。  相似文献   

11.
温莪术挥发油的成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莪术是姜科植物蓬莪术 Curcuma phaeocaulisVal.、广西莪术 C.kwangxiensis s.g.Lee etC.F.Liang或温郁金 C.wengyujin Y.H.Chen etC.Ling的干燥根茎 ,后者习称“温莪术”[1]。据文献报道 ,不同产地的莪术 ,其挥发油的成分相差很大 [2~ 4 ]。用莪术油为原料的制剂 ,中国药典 1 977年版 [5] 有“莪术油注射液”和“莪术油乳注射液”,为抗癌药 ,中国药典 2 0 0 0版收载“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用于小儿病毒性肺炎。文献报道 ,莪术油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 ,莪术醇、莪术酮 [6]和 β-榄香烯 [7] 等具有抗癌作用。我们研制莪术油微球 …  相似文献   

12.
莪术为姜科植物莪术 Curcuma zed oaria Roscol的干燥根茎 ;性温、味苦、辛 ;为行气破血 ,消积止痛药 ;用于积滞胀痛、血瘀腹痛、肝脾肿大、血滞经闭等证。莪术油是从莪术中提取的挥发油 ,该挥发油为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 ,主要有效成分为莪术醇、莪术酮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莪术挥发油中有效成分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的生长 ,对多种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 ,对某些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以此制成的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已被《中国药典》2 0 0 0年版二部收载为抗病毒药。本文就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在儿科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莪术油与药渣残油的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的差别,为充分利用温莪术药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提取法提取莪术油和药渣残油,采用气质联用方法分别对莪术油和药渣残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微量稀释法对莪术油和药渣残油进行了抗菌活性测试。结果:从莪术油中得到78个化合物,鉴定出29个,占总成分的86.68%;从药渣残油中得到78个化合物,鉴定出31个,占总成分的70.83%。温莪术油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活性,MIC值均为50.9 mg·L-1;药渣残油对四联球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活性,MIC值均为44.4 mg·L-1。结论:对莪术油和药渣残油进行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对比,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化学成分类似,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榄香烯、吉马酮、莪术烯,莪术二酮、新莪术二酮。抗菌实验表明药渣残油抗菌活性总体上比莪术油的抗菌活性强。首次对药渣进行残油提取以及抗菌活性测试,为温莪术药渣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莪术为姜科植物莪术Curcuma zedoaria Roscol的干燥根茎;性温、味苦、辛;为行气破血,消积止痛药;用于积滞胀痛、血瘀腹痛、肝脾肿大、血滞经闭等证.莪术油是从莪术中提取的挥发油,该挥发油为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主要有效成分为莪术醇、莪术酮,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莪术挥发油中有效成分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的生长,对多种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对某些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以此制成的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已被<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收载为抗病毒药.本文就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在儿科临床抗病毒感染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莪术油的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特点。方法:采取大鼠灌胃给药,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以α-香附酮为内标物同时测定莪术油中指标性成分莪术醇、莪术二酮在大鼠各个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结果:莪术醇在0.002628~0.2102m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莪术二酮在0.0004552~0.03642m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及融冻次数考察均符合要求,测定方法的平均绝对回收率莪术醇为75.8~79.8%,莪术二酮为82.9%~86%,内标物α-香附酮的平均绝对回收率为69.4%~74.3%;平均方法回收率醇为59.9%~62.9%,平均方法回收率莪术二酮为64.1%~64.7%,均符合有关要求。通过各组织中莪术醇、莪术二酮含量分析,各组织中均含有两种指标性成分。结论:脾中指标性成分含量较高,心脏中指标性成分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6.
莪术 近年从挥发油中分离出抗癌有效成分莪术醇、莪术双酮。莪术油制剂在体外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等多种瘤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莪术注射液用于实验性肉瘤小鼠,抑制率这50%以上。临床以莪术油作瘤内注射治疗宫颈癌,可见癌组织坏死脱落,体内实验有抗癌作用。煎剂可以诱导体内抗癌因子干扰素的产生,是一味良好的干扰素诱生荆。体内实验,其热水浸出物对小鼠肉瘤S180抑制率为47.7%。  相似文献   

1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莪术油中莪术二酮和牦牛儿酮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莪术油中莪术二酮和牦牛儿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CN柱(150 mm×4.6 mm),乙腈-水(32∶6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0 nm。结果:莪术二酮的回收率为100.4%,RSD=1.5%(n=5);牦牛儿酮的回收率为97.8%,RSD=1.6%(n=5)。结论:该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作为莪术油及其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莪术油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莪术油及其部分活性单体在Caco-2体外细胞吸收模型中的吸收机制,并比较各成分以单体形式及以总油形式在细胞模型上透过的异同。方法应用Caco-2体外细胞吸收模型,分别考察莪术油(Zedoary Turmeric oil,ZTO)及其部分单体,包括莪术二酮(curdione)、吉马酮(germacrone)、呋喃二烯(furanodiene)、莪术醇(curcumol)在不同方向,不同浓度下的转运情况,并比较各单体与挥发油中相应成分在同一浓度下的转运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结果莪术二酮、吉马酮、莪术醇有很高的表观渗透系数,且不随转运方向及给药浓度影响(P>0.05);而呋喃二烯及挥发油中的其他高脂溶性成分[包括呋喃二烯、莪术烯(curzerene)、β-榄香烯(β-elemene)]在Caco-2细胞模型上不透过;挥发油中其他成分不影响莪术二酮、吉马酮在细胞模型上的透过(P>0.05);莪术油及其活性单体透过Caco-2单层细胞膜后并无代谢产物可被检测。结论莪术油及其部分单体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转运机制为被动扩散,莪术油中高脂溶性成分及呋喃二烯由于被单层细胞膜摄取而不透过Caco-2细胞,挥发油中其他成分对单体成分的透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莪术油是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温郁金C.wenyujin Y.H.Chen et C.Ling或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的根茎中提取的挥发油,含有β-榄香烯(β-elemene)、莪术醇(curcumol)和莪术二酮(curdione)等消炎、抗菌、抗肿瘤的活性成分。复方莪术  相似文献   

20.
莪术油微球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建立莪术油固体化微球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将莪术油固体化微球溶剂超声提取,用香草醛浓硫酸液显色后,采用可用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制剂中莪术油进行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运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提取液莪术油中3种有效成分含量.结果:运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5批微球包油率均在60%以上;运用HPLC法测定微球中含莪术二酮、莪术醇、吉玛酮平均分别为6.88%、0.95%、5.0%.结论:方法学考察可知两种方法准确、可靠;可见分光光度法简便,适用于微球中总油的含量测定,HPLC法则适用于本制剂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