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胃肠间质瘤(Gastroinfestinal stromaltumor,GIST)过去由于病理技术手段的限制,再加上胃肠道许多梭形细胞肿瘤残存有平滑肌或神经束,多被命名为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其实GIST既不是平滑肌瘤又不是神经鞘瘤,而是一组特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质,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要成分的间叶性肿瘤,既往多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目前认为GIST由KIT(CD117)表达阳性呈梭形上皮样或多形细胞组成[1]。现将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间收治的9例  相似文献   

3.
谢铭  周航 《贵州医药》2006,30(3):222-22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少见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 0.1%-3.0%。GIST发生于胃肠肌壁,是一种不成熟的梭行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增殖。传统上由于病理技术的限制,往往被误认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而近年来已证实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可能起源于Cajal细胞。本文报告我院收治的21例 GIST,并对其临床诊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ic intestinal tumour,GIST)的生物学性质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为临床判断GIST的良、恶性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6月~2005年6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8例GISTs病例的资料.本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18~73岁),平均55.2岁,38例GIST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对38例切除标本进行横径检测;光镜下观察38例肿瘤细胞形态;对肿瘤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8例病人基本能完整切除肿瘤,26例良性GISTs中,肿物平均直径3.16cm,5例潜在恶性GISTs中,平均直径5.25cm,7例恶性肿瘤中,平均直径9.17cm.光镜下细胞形态分类:梭形细胞为主型21例,上皮细胞为主型12例,混合细胞型5例.良性组肿瘤无明显出血、坏死,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恶性组肿瘤组可见出血坏死,细胞丰富,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38例行以下五个免疫组化指标测定:其中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者32例,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者31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者28例,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阳性者15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者10例.结论 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发病部位跟性别、年龄无关.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是否出血坏死、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而与发生部位、性别、年龄、免疫表型无关,免疫表型与肿瘤部位也无关.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质肿瘤,临床较少见.此类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具有多种病理学形态,GIST症状隐匿,术前确诊困难,故正确认识该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GIST的病理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通常联合检测CD117和CD34的表达为GIST诊断和危险度判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对我院23例GIST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形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临床上胃肠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征以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分析90例GIST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探讨肿瘤部位与肿瘤直径及Fletcher分级以及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不同部位GIST在肿瘤直径以及Fletcher分级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不同部位的GIST的临床表现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肿瘤部位、肿瘤直径、Fletcher分级以及临床症状之间有相关性,且Fletcher分级对GIST的预后指导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正>胃肠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以外的一类肿瘤,其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与胃肠间质瘤(GIST)相似~([1])。尽管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的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但是仅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2]),而EGIST占  相似文献   

8.
丰宇芳  严俊  徐蓉  倪蓉 《江苏医药》2008,34(4):363-36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观察36例GIST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34、CD117、vimentin、SMA、NSE、S-100蛋白在GIST中表达.结果 本组GIST镜下瘤细胞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或两种混合存在,成束状、栅栏状、旋涡状或巢状排列.36例中良性12例,交界性14例,恶性10例.免疫组织化学表型CD34和CD117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80.5%和94.4%,而vimentin、SMA、S-100蛋白在肿瘤向平滑肌或神经方向分化时阳性.结论 GIST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构成,组织结构形态多变,但免疫表型完全一致;CD117及CD34阳性可作为GIST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I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以往人们依据肿瘤发生部位和形态学表现将其诊断为平滑肌瘤、肉瘤、神经纤维瘤和肉瘤等,而且从概念上均可能导致胃肠道间叶性肿瘤(GIMT)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混淆。近年来文献报道CD117和CD34在GIST有极高的表达率。研究发现这一类肿瘤并不同于常见的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的肿瘤,并对该肿瘤明确了诊断标准,划分了良恶性指标,探讨了组织起源。笔者为了准确认识GIST,在日常工作中掌握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复阅了25例胃间质瘤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汤大纬 《重庆医药》2009,38(15):1975-197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别于胃肠道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肉瘤,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近几年GIST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少进展,目前认为GIST定义为是一类特殊的、通常CD117免疫表型阳性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基因蛋白产物KIT,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驱动。但这类全新概念的实体瘤却在生物学特性上差异很大,各家所持观点不一,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深究,下面就GIS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质肿瘤,临床较少见。此类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具有多种病理学形态,GIST症状隐匿,术前确诊困难,故正确认识该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近年  相似文献   

12.
叶志刚 《河北医药》2013,35(5):741-74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PDGFRA)基因驱动;组织学上多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组化检测通常为CDI17或DOG-1表达阳性[1].过去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及神经纤维瘤.本文探讨GIST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为GI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鲁常青  陈同钰  谈敏  李青  谈炎 《江苏医药》2003,29(11):803-805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GIST的形态进行光镜观察,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CD117(c—kit)、CD34、波形蛋白等6种抗体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54例GIST,年龄35~85岁(平均58岁),肿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混合存在,排列成交织束状、栅栏状、漩涡状、巢团状及弥漫片状;梭形细胞为主型38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5例,混合型11例;良性10例,潜在恶性14例,恶性30例;免疫组化CD117和CD34在GIST中显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4.4%、77.8%,Vimentin100%。结论 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细胞形态、排列多样,HE镜下组织形态与平滑肌源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难鉴别,CD117、CD34及Vimentin等一组抗体联合使用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4.
田巍  张著学  成元华 《贵州医药》2009,33(2):173-17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组织学上主要由梭形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表型上普遍CD117(KIT)阳性,遗传学上具有e-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lph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激活突变的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15.
佟银燕  王恩杰 《河北医药》2008,30(11):1701-1702
目的准确认识胃肠道间质瘤(GIST),掌握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外科手术标本102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其中确诊82例GIST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重新切片、染色、分析观察,选择肿瘤细胞丰富的蜡块连续切片,每例均用CD117、CD34、SMA、S-100、desmin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结果82例GIST占同期消化道间叶肿瘤的80.4%,其中发生于胃65例,小肠6例,结肠2例,网膜、肠系膜9例。镜下:梭形细胞为主型63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8例,2种细胞混合型11例。免疫组化显示CD117及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2.7%和76.8%、SMA、S-100蛋白灶性弱阳性为13.4%和7.3%,desmin均为阴性表达。结论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结合发病部位,CD117、CD34高表达率是GIST确诊的依据,SMA、S-100蛋白,desmin的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孙巍 《河南医药信息》2009,(14):113-114
胃间质瘤(GST)是一种常见的原发于胃的非上皮异源性肿瘤,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大部分,为不成熟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过度增殖形成,过去常诊断为胃的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由于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应用现己证实该类肿瘤并不是平滑肌的肿瘤,而是起源于多潜能间质干细胞。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36例胃间质瘤(GST),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肿瘤风险度及预后指标.方法 分析48例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和随访资料.结果 48例GIST其中食管4例(8.3%),胃25例(52.1%);小肠8例(16.7%);大肠8例(16.7%).腹腔肠系膜等胃肠外3例(6;3%).肿瘤组织形态学特点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多旱索状和弥漫排列;48例中极低度风险性肿瘤24例(50%),低度风险性肿瘤8例(16.7%),中度风险性肿瘤11例(22.9%),高度风险性肿瘤5例(10.4%).发牛在食管和胃的GIST多为极低度和低度风险性肿瘤,小肠和大肠及肠外GIST多为中度和高度风险性肿瘤.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45例(93.8%),CD34阳性42例(87.5%),SMA阳性7例(14.6%),S-100阳性4例(8.3%),Desmin阳性5例(10.4%),vimatin全部阳性(100%).结论 GIST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呈束状或弥漫件排列是其显著的病理组织学特征,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GIST的重要依据.肿瘤的播散和转移是判断肿熘高风险度的依据,肿瘤大小、核分裂数是判断肿瘤风险度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收集2005年3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39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最常发生于胃,占51.3% (20/39),其次是小肠,占33.3% (13/39);肿瘤体积最大者15 cm×13 cm×8 cm,最小者0.5 cm×0.5cm×0.5 cm;极低危6例,低危10例,中危7例,高危16例;CD117阳性率94.9% (37/39),CD34阳性率71.8% (28/39).结论 GIST发生部位多,形态学复杂,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测,GIST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侵犯转移等均是判定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早期诊断、采取合理的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文军 《中国医药》2009,4(2):156-157
近年来,随着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证实了以前临床及病理诊断的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其中一部分是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GIST被认为是起源于胃肠道能向Cajal间质细胞、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多潜能干细胞,多由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基因突变引起;细胞形态呈梭形或上皮样,表达KIT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特异性CD117阳性为其特征。GIST对放疗、化疔均不敏感,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选择性c—kit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复发、转移的GIST靶向治疗具有重要作用。临床病理因素和治疗方法对GIST患者生存期具有根本影响。本文就GIST的概念演变、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生物学行为、病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对6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和Desmin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GIST中恶性4例,交界性2例,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形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标记CD117 6例全部阳性,CD34 4例阳性.结论 GIST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