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颌骨矢状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颌骨矢状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1年3月-2009年10月收治的45例上颌骨矢状骨折病例,通过LeFortⅠ型截骨术治疗,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Le FortⅠ型截骨术治疗上颌骨矢状骨折均获得良好疗效,患者面型和咬合关系恢复满意,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LeFortⅠ型截骨术是治疗上颌骨矢状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术前应依照正颌外科原则进行模型外科准备,术中应同期进行其它面骨的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LeFortⅠ型截骨术在陈旧性上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例陈旧性上颌骨骨折患者采用LeFortⅠ型截骨术进行治疗,考察其咬合关系等恢复情况。结果:28例患者咬合关系及咀嚼功能恢复满意;2例患者咀嚼功能恢复不理想,考虑为咬合平面的改建没有达到神经-肌肉的平衡。结论:LeFonⅠ型截骨术是治疗陈旧性上颌骨骨折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确定LeFortⅠ型截骨牵张成骨术离断骨块前移过程中的阻力中心位置。方法 :以一骨性Ⅲ类面型年轻女性颅颌面软、硬组织为研究对象 ,通过建立颜面部软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矢状平面上 ,分别以平行于眶耳平面、功能性平面和功能性平面顺时针旋转 10°平面三个方向对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内表面和LeFortⅠ型截骨离断骨块外表面共面部位进行位移加载。分别得到三种加载情况下正中矢状面上的零力矩线关系的方程 ,求解三个零力矩线直线关系的方程 ,得到三条直线相交的交点坐标。结果 :LeFortⅠ型截骨牵张成骨术离断骨块前移阻力中心位于矢状面上 ,高度约与软组织A点一致 ,前后位置约在软组织A点后方 2 8 35mm范围内。结论 :LeFortⅠ型截骨牵张成骨术离断骨块前移阻力中心不是一个点 ,是一个有一定范围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LeFortⅠ型截骨术是按LeFortⅠ型骨折线截骨,使上颌骨折断下降,整体移动上颌骨,矫正其各方向的畸形,同时也可于上颌骨的鼻侧面将其分割成若干块,改变上颌牙弓的宽度及平面的弧度,以矫正上下牙弓的不调。各种结果均证明,该手术是安全可靠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常发生一些并发症,甚至严重并发症。本文综述了LeFortⅠ截骨降下术常见的并发症,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了讨论,为临床上防止其发生提供一点参考。1-对牙髓血供的影响:上颌骨及牙髓的血供主要来自颌内动脉及其分支,截骨后必定产生影响。Bell[3]的…  相似文献   

5.
下颌前突畸形的正颌外科矫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正颌外科矫治下颌前突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32例下颌前突畸形患者进行了正颌外科手术,其中12例行双侧SSRO,4例行双侧IORO,10例行双侧IVRO,5例行上下颌前部根尖下截骨,1例行下颌骨体部截骨,同期搭配施行水平截骨颏成形术12例,畸形涉及上颌骨行LeFortⅠ型截骨9例。结果 32例下颌前突畸形患者术后外观及功能均获得满意效果。并发症有术后下颌前突轻度复发4例,明显复发1例,下颌骨升支骨折一侧1例,下牙槽神经一侧断离1例,结论 随访结果显示应用IVRO,SSRO等术式治疗下颌前突畸形只要术式选择及操作得当,能获得较满意效果。文中就手术方法,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正颌手术模型外科设计,经快速原型技术制作[牙合]板,探讨该[牙合]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例颌面畸形需要正颌手术的患者均进行全头颅三维CT扫描(层厚0.625mm),将DICOM格式的CT数据输入电脑软件Simplant CMF(Materialise Medical,Leuven,Belgium)。通过软件对头颅模型进行上下颌骨的分离、截骨线的设计、截骨、骨块移动等操作,收集并输出数据,经快速原型机制作[牙合]板(虚拟[牙合]板)。同时,每例患者还进行传统石膏模型外科以及传统[牙合]板制作。术中首先利用虚拟[牙合]板进行骨块的移动和固定,然后应用传统[牙合]板检验骨块的新位置,验证虚拟[牙合]板的临床实用性。结果:15例患者中.4例单颌手术(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10例双颌手术(LeFortⅠ型整体截骨术+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以及1例双颌手术(Le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手术中,12例患者的虚拟[牙合]板完全符合临床要求。3例患者(包括1例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和2例LeFortⅠ型整体截骨术+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的虚拟[牙合]板与传统[牙合]板之间有部分偏差,遂通过传统[牙合]板进行骨块的重新固定。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可完成LeFortⅠ型整体(或分块)截骨术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的模型外科,虚拟[牙合]板基本可实现传统[牙合]板的功能。通过对软件的进一步熟悉、更多病例的积累,计算机辅助模型外科可能取代传统的石膏模型外科。  相似文献   

7.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牙颌面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牙颌面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7月~2005年9月广东省口腔医院治疗的20例唇腭裂继发牙颌面畸形患者。20例患者均行术前及术后正畸治疗,单纯采用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者1例,单纯采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者1例,行LeFortⅠ型截骨前移术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者15例,行LeFortⅠ型截骨前移术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 颏成型术者3例。17例患者在正颌手术前行牙槽裂植骨。结果经治疗患者上颌前移(5.5±1.2)mm,下颌后退(7.2±2.5)mm。患者唇颏关系改善明显,咬合关系良好,但大部分患者鼻部仍有塌陷及偏斜畸形。患者术前后语音状况经语音师评估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牙颌面畸形,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容貌并取得良好的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52例开(牙合)畸形的外科整复治疗,其中前牙开(牙合)7例,前牙伴部分磨牙开(牙合)17例,前牙开(牙合)伴部分磨牙开(牙合)及反(牙合)16例,前牙开(牙合)伴磨牙反(牙合)8例,一侧开骀另一侧反(牙合)4例。骨性开(牙合)均伴有颌面畸形,表现为颌骨前突后缩,或不对称畸形。外科整复方法颇多,采用牙槽骨段截骨术11例,下颌体部截骨术9例,下颌升枝部截骨术27例,上颌LeFort Ⅰ型截骨术5例。通过复查与随访:牙性开(牙合)作牙槽骨段截骨术的病例较满意,上颌作LeFon Ⅰ型截骨术的2例,也未发现有失败的病例。  相似文献   

9.
Crouzon综合症以面中部严重后缩及突眼为主要临床特征。LeFortⅡ型截骨能有效地改善该畸形所致的面部外形异常,同时重建(牙合)关系。本文根据9例临床经验,总结手术要点,常见并发症及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颌骨LeFort Ⅰ型截骨前移术对腭咽闭合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该术矫治18例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术前后分别拍摄正中(牙合)位及发[i]位头颅侧位定位片,通过头影测量分析腭咽部组织的变化;同时采用吹气试验及语音清晰度测听比较术前后腭咽闭合功能的变化.结果:上颌骨平均前移6.53±0.76 mm.结论:上颌骨LeFort Ⅰ型截骨前移对患者腭咽闭合功能有一定的潜在不良影响,但术前腭咽闭合功能良好者前移在一定距离范围内不会引起患者腭咽闭合不全,术后腭咽部软组织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变化;术前腭咽闭合不全者,手术可加重腭咽闭合不全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底肿瘤面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的可行性、方式和临床效果。方法:总结我院口腔科联合神经外科自2003年2月—2007年7月收治且行面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的14例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加上颌骨正中劈开显露6例,一侧上颌骨截骨外旋显露5例,颧骨、颧弓和下颌支截骨旋转显露3例。全部病例术后随访0.5~4a,评价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均达到良好的手术显露,术中及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9例良性肿瘤,无1例复发;5例恶性肿瘤中,1例术后1年复发,开颅二次手术后颅内感染死亡;生存1年以上1例,2年以上2例,3年以上1例。结论:面骨移位方式可以为颅底肿瘤的手术切除提供显露良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东亚人崇尚以纤瘦的卵圆脸型为美,因此近几十年来,颧骨颧弓缩小术在东方国家非常流行。颧骨颧弓缩小术根据截骨位置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前方截骨、后方截骨、两侧截骨及中间截骨。本文回顾了20世纪以来颧骨颧弓肥大整形的相关文献,从颧骨解剖、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常见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全上颌骨水平向骨切开术(total horizontal maxillary osteotomy)既上颌骨LeFortI型截骨术的不同术式,对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发并发症进行探讨,方法:对53例先天性发育、外伤等原因造成的颌骨畸形,行单颌或双颌同期上颌骨FeFortI型截骨。结果:术中无异常骨裂,牙体,牙髓损伤等并发症,上颌骨LeFortI型截骨术式可稍有改变,术前应充分计术中及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并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以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上颌窦炎是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对正颌术后的骨质愈合等非常不利。明确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上颌窦炎发生的相关因素,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对于降低上颌窦炎的发生率,加快患者术后康复,以及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并发上颌窦炎的影响、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等进行总结,为正颌外科相关医护人员早期诊治上颌窦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自选研制的颌骨牵开成骨装置,用于治疗和观察颌骨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术前设计,口内切开截骨,截骨断端两侧各钻入固定2根克氏针,另一端露出皮肤外,将骨牵开装置固定在克氏针上。1周后进行牵开,每1.0mm。结果 对下颌外伤骨缺损性畸形和下颌骨发育不良各1例成年男性患者进行治疗。颌骨牵开成骨长度为12.0~20.0mm。对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5例,均行上颌LeFort I型截骨后,行上颌牵开成骨。上颌牵开成骨长度为4.0~7.0mm。术后咬合关系及颌面外形恢复满意。结论 颌骨牵开成骨技术治疗颌骨畸形的手术范围和创伤小,操作安全,无需植骨和增加供骨区,避免了以往手术的并发症。是一项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三维有限元的分析方法 ,对临床正颌外科手术中三种不同截骨水平的牵张成骨术进行模拟 ,预测术后软组织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一名诊断为骨性面中部发育不足的年龄 13岁的女性青少年的头部的螺旋CT扫描 ,经过图像处理 ,轮廓特征提取 ,以计算机处理 ,建立了颜面软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在所建立的颜面软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加载上况 ,分别以LefortI、LefortⅡ、LefortⅢ型截骨离断的骨块外表面共面的内表面进行位移加载 ,其中加载方向为在矢状平面上分别以平行于FH平面、功能性平面和功能性平面顺时针旋转 10°平面这三种方向。一共 9种加载状况。结果 :LeFortI、Ⅱ、Ⅲ型术后软组织的变化区别表现为由截骨范围不同而引起的颜面不同范围内的软组织前移。LeFortI型截骨牵张成骨术后 ,鼻尖、上唇除前移外 ,还分别向上向下移动 ,提示LeFortl型成骨术后鼻唇角有增大的趋势 ,但LeFortⅡ、Ⅲ型手术后鼻尖点位移变化和上唇变化一致 ,鼻唇角改变不大。LeFortⅠ、Ⅱ、Ⅲ型各型手术后 ,磨牙区、口角软组织和下唇都分别有一定程度向前、向下的移动量。结论 :用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机手术模拟 ,可以得到颜面部软组织任何部位三维变化的具体数值 ,还可以观察到每一种术式术后任意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寻求颅底斜坡区及其前方鼻咽部和蝶窦区肿瘤手术切除的最佳入路途径。方法 根据术前MRI所示肿瘤所在的部位和大小 ,采用LeFortⅠ型截骨进路对 1 6例该区域的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 ,其中脊索瘤 8例 ,血管纤维瘤 2例 ,软骨瘤、骨髓瘤、垂体瘤、骨纤维结构不良、腺癌和粘液囊肿各 1例。结果 本组 1 6例颅底肿瘤 ,全切除 1 1例 ,次全切除 5例 ,随访 6~ 4 0个月。 4例局部复发 ,其余患者恢复良好。上颌骨复位后 ,咬合关系均恢复良好。结论 采用上颌截骨入路切除颅底肿瘤 ,较传统的前方或侧方入路对脑组织的损伤小 ,手术视野暴露清楚 ,无严重及长期的并发症发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20例腭裂伴牙颌畸形的正颌治疗。手术方法:上颌作LeFortI型截骨术,下颌作矢状劈裂截骨术,上颌作牙槽骨段截骨术和上,下颌联合作牙槽骨段截骨术。临床效果:与腭裂修复术同期施行LeFortI型截骨术者,容貌与功能均获得改善,在腭裂修复术后,分期作LeFort型截骨术者,术后6周即出现复发现象。下颌行矢状劈裂截骨术皆能获得预期效果,单颌或双颌作牙槽骨段截骨术者,无论是同期还是分期手术,都属效果满意病例。本文着重对手术指征,手术术式,术后复发、同期手术进行述评,并主张该手术能改善容貌与咀嚼功能即是确当的方法,不必要求以美貌人的标准来苛求划一。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我们应用外科正畸方法矫治各类下颌的(牙合)颌畸形,其中包括下颌前突、下颌后缩或小颌,下颌偏颌(一侧肥大或一侧发育不足),大颏和缩颏或小颏,前牙反(牙合)及深复(牙合)伴深覆盖共计68例。结合病例对手术方案的设计,下颌升支截骨术、下前牙根尖下截骨术以及颏成形术的适应症、并发症及手术操作的某些改进与体会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施行Le Fort Ⅰ型截骨术或(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有矫正颌骨畸形、改善面容等明显疗效。但术中、术后并发症不可低估,轻则影响手术效果,重则危及病员生命。本文对这两种术式发生的并发症作了全面综述,包括血管方面的术中、术后大出血,颈内动静脉瘘,动静脉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海绵窦瘘;牙齿方面的感觉丧失,牙髓变性萎缩,牙损伤;神经方面的外展神经瘫痪,面神经损伤,下齿槽神经功能障碍;颌骨意外骨折、骨坏死、关节疼痛弹响;纵膈气肿,呼吸道梗阻,感染、术后颌畸形复发等。并对合并症的原因、预防及处理原则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