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掌握绥中县传染病发病动态,为制定防治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2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累计报告乙类传染病13种4251例,死亡10例;年均发病率为132.66/10万,年均死亡率为0.31/10万。平均病死率为0.24%。发病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肺结核、乙肝、出血热、梅毒和戊肝,占发病总数的87.32%。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72.90/10万,居首位;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39.79/10万,居第2位: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1.98/10万,居第3位;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7.99/10万,居第4位。结论2008--2012年传染病发病呈上升趋势,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是今后一个时期防治的重点和难点.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出血热、梅毒、布病是重点防制传染病。  相似文献   

2.
南昌县1994~2003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南昌县十年来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对南昌县1994~2003年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报告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卡所获得的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4~2003年南昌县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52.45/10万~225.75/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198.01/10万。十年间肠道传染病一直居高不下,发病率为117.79/10万~180.14/10万;呼吸道传染病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其中肺结核年平均发病率达31.87/10万。占呼吸道传染病总数的82.96%;性病发病率在经历了1998、1999年快速增长后,近几年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结论 南昌县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是要加大对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同时还必须加强性传播疾病的防治与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通辽市2005~2011年乙类传染疫情动态及发病趋势,为今后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通辽市2005~2011年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1年乙类传染病累计报告16种、62548例,年均发病率为282.68/10万;死亡94例,年均死亡率为o.42/10万,平均病死率为0.15%。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0万),2005~2011年分别为253.98、271.59、280.81、281.24、305.30、245.86、339.42;病毒性肝炎(154.16)、肺结核(69.83)、布鲁氏菌病(26.35)为发病率最高的前3位。[结论]通辽市2005~2011年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除2010年外)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布鲁氏菌病是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绥中县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及流行特征,为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绥中县1997—2006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6280例,年均发病率为101.40/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43.88/10万,居各类传染病之首;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35.75/10万,居各类传染病第2位;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2.35/10万;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9.36/10万。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病种分别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出血热。结论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是绥中县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出血热则为重点防治传染病。  相似文献   

5.
苏州市2007—2011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苏州市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制定传染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苏州市2007—2011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1年苏州市甲乙类传染病平均发病率为147.16/10万,死亡率为0.32/10万。除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有波动外,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类传染病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目前排在前五位的传染病为梅毒、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淋病、痢疾。结论苏州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应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避免出现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甲乙类传染病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2年张家港市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2种16 843例,年均发病率141.01/10万;其中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最高(80.94/10万),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44.00/10万)和肠道传染病(15.48/10万);年均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肺结核、梅毒、淋病、病毒性肝炎和痢疾。结论张家港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应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5—2014年涪城区甲、乙类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状况。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涪城区2005—2014年甲、乙类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4年涪城区报告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共15种19 916例,死亡4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01.63/10万,2007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453.44/10万,2011年最低为225.83/10万;年均死亡率为0.68/10万,2011年死亡率最高为1.32/10万,2010年最低为0.15/10万;年均病死率为0.23%,2011年最高为0.58%,2005年最低为0.04%。结论 2005—2014年涪城区甲、乙类报告传染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实现了2008年地震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5~2010年涪城区甲、乙类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状况。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的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涪城区2005~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涪城区共报告甲、乙类法定传染病15种13518例,死亡1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43.39/10万,2007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458.32/10万,2010年最低,报告发病率为232.05/10万;死亡率为0.38/10万,2007年死亡率最高为0.61/10万,最低为2010年,死亡率为0.15/10万;年均病死率为0.11%,最高为2009年,病死率为0.24%,最低为2005年,病死率为0.04%。结论 2005~2010年涪城区甲、乙类报告传染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研究珠海市甲乙类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珠海市的各行政区抽取4个区(镇),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获取各区(镇)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各种传染病的发生频率,采用Y。检验分析每年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构成的差异和某种传染病的性别、职业等的构成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传染病发病年龄的差异。结果2005—2012年间,共报告法定甲、乙类传染病20种,共计5930例,死亡20例,年均发病率为193.90/10万,年均死亡率为0.65/10万,病死率为0.34%。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分别为26.27/10万、82.03/10万、0.95/10万、84.06/10万和0.65/10万,近两年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则逐年上升。肺结核的年均发病率为74.28/10万,涂阳发病率为30.81/10万,发病年龄为(35.94±16.69)岁,发病年龄逐年升高(F=13.856,P=0.000)。梅毒的发病率为15.90/10万,呈逐年上升,且在家务及待业、离退人员、学生等职业人群发病增多(X2=44.656,P=0.001)。乙肝年均发病率为44.06/10万,发病率逐年上升。结论珠海市近两年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则有上升趋势,说明珠海市传染病的防治应加强防控艾滋病、梅毒、乙肝等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06年辉县市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发生情况。方法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Excel软件对2006年辉县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与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辉县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1种2393例,发病率为300.65/10万,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13.45%。报告死亡6例,死亡率为0.75/10万,与2005年相比上升了49.17%。发病居前4位的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和麻疹。结论当前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和麻疹仍是严重危害辉县市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2008—2010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通过预测流行趋势为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8—2010年茂南区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0年茂南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13种3 264例,2008年发病率最高,为282.05/10万;2009年发病率最低为226.14/10万;发病率居前7位的传染病依次为肺结核、梅毒、病毒性肝炎、麻疹、淋病、痢疾、甲型H1N1流感。结论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时高时低,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威胁茂南区人群健康的传染病主要是肺结核、梅毒、病毒性肝炎、麻疹等。  相似文献   

12.
马骏 《职业与健康》2011,27(7):793-794
目的了解南通市兴仁镇甲、乙类传染病流行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兴仁镇2005—2009年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5—2009年未发生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179.09/10万,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肺结核、性病及病毒性肝炎位居传染病谱前3位。结论该镇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相关防控措施仍需巩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近5年襄阳市襄州区女性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状况,为制定女性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08--2012年襄州区女性法定报告传染病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5年间,襄州区共报告女性法定传染病23种6498例,年均发病率为237.96/10万。2008--2012年女性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为143.25/10万、163.01/10万、165.05/10万、423.12/10万和385.85/10万;死亡16例,年均死亡率为0.59/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16种2617例,丙类7种3881例。以肠道传染病为主(3669例)占56.46%,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1518例)占23.36%,第3是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1140例)占17.54%;发病前5位的疾病为手足口病(116.93/10万)、肺结核(37.35/10万)、病毒性肝炎(37.02/10万)、腮腺炎(12.16/10万)和梅毒(8.64/10万)。发病季节性明显、以0~6岁学龄前散居儿童为主。结论襄阳市襄州区女性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手足口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腮腺炎和梅毒是主要传染病,保护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是该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刘光明  王静 《职业与健康》2012,28(5):527-530
目的分析十堰市网络直报以来法定传染病流行现状,为今后预防控制法定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十堰市2004—2010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累计报告乙类传染病19种84 559例,死亡16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336.37/10万,死亡率为0.71/10万;报告丙类传染病8种39 013例,死亡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169.03/10万。与十堰市1997—2003年比,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上升72.24%。十堰城区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明显高于县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以农民、学生和15岁以下年龄组人群较多。实施网络直报以后,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大大提高。结论针对乙型肝炎、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等重点病种,以及农民、学生等重点人群和十堰城区等重点地区,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持续控制十堰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漯河市淋病与梅毒的流行特征,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漯河市历年来的淋病与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漯河市自1991年有淋病疫情报告以来,截至2012年底累计报告淋病2391例,淋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1998年达到最高峰为13.01/10万,之后发病率一直呈下降趋势,2012年降至最低,为0.55/10万,2005年之前梅毒发病率一直低于淋病,2005年疫情有所上升,自2008年以来呈快速上升势头,由1991年的0.08/10万上升到2012年发病率达35.30/10万,1991--2012年累计报告梅毒3566例,2004--2012年隐性梅毒(1699例)占总病例数(3293例)的51.59%。结论漯河市近年来梅毒发病率上升速度较快,隐性梅毒占比重较大,必须加强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对临床医生传染病诊断标准的培训,规范性病的报告,提高疫情报告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王军 《职业与健康》2014,(14):1941-1944
目的通过分析天津市西青区11年法定传染病发生及流行趋势,探讨疫情变化情况,为制定科学的防病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西青区2002—2012年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12年西青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4种,患者36 072例,11年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652.17/10万。死亡病例26例,死于肺结核21例、狂犬病2例、乙型肝炎2例和甲型H1N1流感1例。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中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98.95/10万,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72.84/10万,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53.91/10万。2002—2008年其他感染性腹泻为西青区传染病发病率第1位,自2009年始西青区法定传染病中手足口病一直位于发病率之首。结论西青区应将防控工作重点放在肠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等传染病的防治上,并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7.
张可  李小敏  赵宇 《职业与健康》2014,(16):2251-2254
目的通过了解2012年营口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利用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对营口市201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营口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9种8285例,发病率为341.16/10万,死亡3例,死亡率为0.12/10万。传染病构成以血源及性传播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发病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是肝炎、手足口病、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和梅毒;发病人群以家务待业、农民、儿童、学生和工人为主,占发病总数的78.65%;男女性别比为1.74:1。结论预防控制血源及性传播和呼吸道传染病是今后一个时期防治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18.
符金鹏  项东  张绍文  高雯 《职业与健康》2012,28(13):1623-1624
目的了解遵化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规律和趋势,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遵化市2011年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遵化市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0种2 373例,发病率为318.80/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传染病构成以肠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其中感染性腹泻(37.25%)、病毒性肝炎(18.71%)、手足口病(16.94%)、肺结核(12.05%)、猩红热(4.09%)发病率居前5位。结论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是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周马  任敏  张凯 《职业与健康》2012,28(18):2266-2268
目的探讨秦皇岛市传染病流行规律,为准确判断传染病发病趋势和制定有效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系统中的监测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秦皇岛市2004—2010年的法定传染病三间分布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2004—2010年中,秦皇岛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法定传染病总的年均发病率2009年最高(352.06/10万),2005年最低(195.53/10万)。乙类传染病走势平稳,丙类传染病2008、2009年显著上升,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基本随丙类传染病的变化而变化。发病上升的主要病种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新增法定传染病,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病为主,农民、成年男性是传染病的高发人群,丙型肝炎(丙肝)在青龙县、狂犬病在抚宁县处于流行态势,梅毒以城市区为主。结论该市应当对狂犬病、丙型肝炎、性病、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高度重视,防止疫情扩散,甚至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武义县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为制定肠道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3年武义县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3年武义县共报告肠道传染病7种168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6.20/10万,发病率由2005年的87.27/10万下降到2013年的17.64/10万,呈平缓下降趋势,无死亡病例报告。肠道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菌痢(36.66/10万),最低的是霍乱(0.03/10万);5-10月为高发季节,占全年总数的67.38%;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农民发病数占肠道传染病总数的37.20%。结论 武义县肠道传染病疫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农民、儿童为发病的高危人群,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