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祖国医学对破伤风的认识伤寒论云:“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直,恶寒,时头热面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又云:“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巢氏病源云:“风邪伤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诸阳经故也”。又云:“夫腕折伤,皮肉作疮者,慎不可当风自扇,若风入疮内犯诸经络,则室痉,痉者,脊背强直,口噤不能言也”。刘河间云:“破伤风者,通于表里,分别阴阳,同伤寒症一例施治”。又云:风症善行而数  相似文献   

2.
二论痉病《金匮》论痉病共有十二条:前九条论痉病之病脉证治,其中论脉如“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暴腹胀大者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日痉,为难治”。此论痉病脉证,由于外伤风邪致痉,“其脉如蛇”,表现“直上下行”,系描述弦脉的形态。因痉病强直,脉多弦劲。在弦脉上细察是紧弦、是伏弦,还是  相似文献   

3.
痉病辨治     
“痉”,以筋脉劲急而命各。其症轻者颈项强直,四肢抽搐;重者头摇口噤,角弓反张,手足牵引拘急。其病机多因感受外邪,经脉壅塞;或热结胄腑,热极生风;或邪热久羁,水亏木劲;或汗下伤阴,或失血过多,筋失润荣;或五志化火,或肥甘生热,风火煽动,而使筋脉强直,气血运行:不利,而致痉病。本病的治疗,必须辨别外感与内伤,虚证与实证。若邪客经脉者,宜疏风散邪;邪结阳明者,宜通腑泄热;热极动风者,宜泄热熄风;肝阳化风者,宜镇肝熄  相似文献   

4.
第一 風 內經所說的風病,范圍很广,汉唐以后,渐界划,宋元以后更为明确。素间風論說:“風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癘風,或为偏枯,或为風也,其病各巽,其名不同”。又說:“風气藏于皮膚之間,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腠理开则灑然寒,闭则热而悶。……風寒客于脉而不去,名(?)癘風”。又  相似文献   

5.
痉证刍言     
痉,音径。僵直之意也。痉证是以筋肉牵引颈项强急,甚有角弓反张为主的疾病。如《注解伤寒论》云:“痉者,强也,千金以强直为痉。经曰:颈项强急,口噤反张者痉。”古方书有将痓字作痉的。如仲景《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第二》一则,即用痓字。痓,音翅。查《广韵》痓字作恶解并无僵直之意。从痓与痉两字音意皆异,办无通用之说考虑,显系传写之误。如《金匮要略论注》云:“盖痓即痉,强直之谓也。”又如《景岳全书》云:“痓之为病,即内经之痉病也。以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答     
问:如何鉴别痉、瘿、痫、厥? 答:痉指“痉病”而言。其证候特点是脊背角弓反张,项强口噤,头摇戴眼等。甚或四肢拘急,身热足寒,面赤、目赤等。例如《金匮要略》中说:“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可见痉病是以颈项强急,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究其发病之因,《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同书“骨空论”中说:“督脉之为  相似文献   

7.
破伤风系邪入太阳所致。太阳之脈浮而緩,发痙則脈紧弦,如脈証相符,予后較佳。如脈沉細,系阳証見阴脈、为难治,若胍沉細而数如雨濺、散出指外者,危在旦夕,此从脈象以测予后。其见证方面,如不发热、无汗、不惡寒則情况较佳,如发热、汗出如沈、惡塞、四肢,厥冷、抽筋頻頻者,系邪入厥阴,乃真阴不足,亡阳之象予后惡劣。針灸治疗該病亦,根据辯証、剌足太阳舒筋以洩其表邪,刺督脈安撫中樞而鎮痙。太阳、阳明之筋啣接于面,并絡入颔頰,夾于口,为风邪所客,則气逆筋急而口噤,刺手足阳明以疏其气。故针剌以足太阳督脈为主,手足阳明为輔、拟穴如下:  相似文献   

8.
麻风的病因古代文献对于麻風的認識,在內經士,以为是“風气与太陽俱入,客于脉俞,散于分肉之間,与衞气相干”。与“風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癘風”。这是說麻風病因为“風气”或“風寒”。巢元方病源論:(公元610)謂麻風病“皆从風湿冷得之”。又謂“虚風因湿,和合生虫,便卽作患”。  相似文献   

9.
破伤风是劳动人民常见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传染病,是由创伤后感染了破伤风杆菌所引起的。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充分的认识,如《东医宝鉴》云:“破伤风者,多由病疮入及产后致斯病者,初因击破皮肉视为寻常,殊不知风邪乘虚而入变为恶侯,口噤目斜,身体强直如角弓反张之状,死在旦夕”。对新  相似文献   

10.
第十六节瓜蒂散的临床运用伤寒论说:“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鞭,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第166条)又:“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第355条)。瓜蒂散主证为:“胸有寒”、“邪结胸中”、“病在胸中”,属于实证者。考“寒”、“邪”二字,前贤多解为“痰”,方有执谓“寒以痰言”、喻嘉言谓“寒者痰也”。千金方作“此以内有久痰”。  相似文献   

11.
一、中國醫學文獻是否有流行性感冒的記載 流行性感冒是近代醫學的一種疾病名稱,在中國古代醫學文獻尚無流行性感冒的病名記載,在漢代張仲景著傷寒論中有:「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頗似流感之初起症狀,然此乃多種急性熱病初起之共同症狀,不能認爲即係指倏忽傳遍各地之流感而言。宋以後醫籍,多提及傷風感冒,北宋楊仁齋直指方曾有:「發熱傷風,鼻塞聲重……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黏」的記載,似亦不能認爲所提「感冒」二字,即係流感。近人陸淵雷氏於所著傷寒今釋中引素問熱論所云:「人之傷於寒也,則爲病熱」「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以兩熱字皆指發熱,蓋自其主要症狀而言,則曰熱病。千金方引小品云:「傷寒雅士之辭,云天行溫  相似文献   

12.
廖宇 《河南中医》2004,24(1):3-3
明·赵开美本《伤寒论·太阳病篇》第 1 76条“伤寒脉浮滑 ,此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历代医家注家对此条文争议颇多。其关键在于“里有寒”三字上。医者共知 ,白虎汤乃主阳明气分邪实表里俱热之方 ,有虎啸生风驱邪退热之妙。若病人里有寒证 ,断无单用白虎之理。如林亿等人校对该书时对此条文备有疑问 :“臣亿等谨按前篇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 :其表不解 ,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 ,表有热里有寒 ,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 :脉浮迟 ,表热里寒 ,四逆汤主之。此表里字差明矣。《千金翼方》云白通汤 ,非也。”南京…  相似文献   

13.
1 瘀血的发病原因及其病理机制 1.1 寒热内行,阻遏脉络。寒入经隧,经脉蜷缩而拘急,血液凝涩不畅,因而瘀滞。热入营血,阻遏脉络而成瘀。《妇人杂病》篇云“血寒积结”、“寒伤经络”,《产后病》篇云:“热在里,结在膀胱”,都说明寒热等外邪可以导致瘀血证。  相似文献   

14.
“阳病治阴”理论在妇产科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日: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阐述了因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而出现寒象,病本在于阳虚;因阴虚不能制阳而出现热象,病本在于阴虚。根据“治病求本”原则,所以“热之而寒者”则当“取之阳”。亦即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称这种治疗方法为“阳病治阴”。笔者将此理论应用到妇产科临床上,收到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部份     
《伤寒论》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伤寒二字,作为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即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中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也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所谓“伤寒之类也”和“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16.
杨现省 《河南中医》2004,24(11):77-77
临床上辨证寒证热证 ,一般采用“因其性而反之”的治疗原则 ,即“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这属于中医学的正治法 ,又叫反治法 ;但有时热证用寒药 ,不但热势不减反而更热 ,寒证用热药而寒象更甚 ,这就需要医者知常达变、治病求本 ,正如《内经》所说“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 ,“所谓求其属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论言治寒以热 ,治热以寒 ,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 ,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 ,热之而寒。二者皆在 ,新病复起 ,奈何治 ?岐伯曰 ,诸寒之而热者 ,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 ,取之阳 ,所谓求其属也[1 ] 。”《内经…  相似文献   

17.
本法则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云:“……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歧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这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治则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含义是:以寒药治热病而热反盛者,应该取治阴分;以热药治寒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第181条云;“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是清解里热之剂,其证为里热证无疑,然条文却说“里有寒”。对此,后世注家众说纷纭,有谓“寒”字作“邪”字解者,有谓“表热里寒”应改为“表寒里热”者,亦有谓“白虎汤”系“白通汤”之误者。余认,为“里有寒”的寒字乃实字笔误。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23条(宋本编码,下同)与27条皆言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然治有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越脾一汤之殊。本文试对两汤证之“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从病机异同、证候识别,类证似辨三个方面,简析如次。病机异同发热恶寒,系太阳表病特征,邪势重则恶寒著,邪势微则恶寒轻,既云“热多寒少”,其恶寒轻  相似文献   

20.
总结林琳教授辨治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经验。林琳教授认为感染后咳嗽的发生与正气亏虚致在表之风邪乘虚入里有关。风邪袭肺,多夹杂寒、热、燥邪为患,治疗宜宣散透邪。风邪独恋,寒热表现不明显者可予苏黄止咳汤;风寒恋肺者可予三拗汤合止嗽散;风热袭肺者以桑菊饮、银翘散加减;温燥伤肺者治以桑杏汤加减;凉燥袭肺者予杏苏散合止嗽散加减治疗。邪入少阳,“和解”为法,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加减治疗。病邪入里热化者酌情选用清营汤、竹叶前胡汤、定喘汤;病邪入里寒化者可用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病邪入里燥化者可选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