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组织速度显像技术定量评价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组织速度显像 (TVI)技术评价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的可靠性。方法 对 A组 10例健康志愿者和 B组 15例心肌梗死患者及 1例高血压病患者应用 TVI技术采集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和心尖长轴切面图像。对左室 18个节段分别采用室壁运动积分 (WMS)、组织同步显像 (TSI)、组织跟踪 (TT)和应变显像(SI)定性评价室壁运动 ;测量收缩期峰值速度 (Vp)、峰值位移 (D)、收缩期最大应变率 (SR)和最大应变 (S)四项指标对室壁运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以 WMS为判定标准 ,TSI、TT和 SI三种技术对 B组室壁运动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6 4 .8%、72 .6 %和 75 .9% ;(2 ) A组中 ,Vp和 D测值在基底段最高 ,中段次之 ,心尖段最低 ,而 SR和 S测值则在中段最高 ;(3)与 A组对应节段相比 ,B组运动异常节段中 ,16个节段的 Vp测值 ,15个节段的 D测值 ,17个节段的 SR测值 ,16个节段的 S测值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或 0 .0 5 ) ;(4 ) WMS判定无室壁运动异常的高血压病患者 ,侧壁中段的 Vp、 D、 SR与 S测值均显示异常。结论  TVI技术对室壁运动的判定具有较高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和较高的定量诊断准确性。提示 TVI技术可能在早期诊断室壁运动异常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组织追踪显像对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组织追踪显像(TTI)检测左心室壁各节段运动位移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TTI技术对45例研究对象(对照组23例,冠心病组22例)左心室壁各节段收缩期运动位移进行检测和分析,其中25例(正常人10例,冠心病患者15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正常人左室壁各节段收缩期运动位移有一定规律性。冠心病组运动位移异常节段表现为位移值的降低及其彩色编码显像和曲线波形的改变。对照组与冠心病组左室壁节段性运动移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TTI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86.7%,特异性为80.0%。结论 TTI通过定量检测组织位移来判断左室壁节段性运动能够无创性快速、客观和较为准确地评价左室节段性收缩功能和心肌缺血,并可以对冠心病室壁节段运动异常进行量化。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可以适时有效的血运重建使存活心肌功能得到恢复,左心室功能改善。我们采用组织追踪成像(tissue tracking imaging,TTI)技术观察PCI术前和术后局部室壁运动变化,  相似文献   

4.
利用组织追踪定量记分指数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室壁运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利用组织多普勒对三支病变血管的心肌梗死患者室壁运动定量记分 ,评价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的纵向运动。方法 利用组织追踪法评价 3 0例心肌梗死患者 (MI组 )和 3 0例正常人的局部心肌 ,获得 16个节段的纵向最大运动幅度及室壁运动定量记分指数 (TT记分指数 )。结果 MI组各节段运动幅度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梗死节段更明显。MI组TT记分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减低 ( 6.2 3± 1.93对 9.71± 1.0 8,P <0 .0 0 1)。对照组TT记分指数与年龄相关 ( r=-0 .49,P <0 .0 1) ,随年龄增长而减低。MI组TT记分指数与各二尖瓣瓣环的平均收缩期峰值速度、时间 速度积分、左室射血分数明显相关(r分别为 0 .62 ,0 .5 9,0 .67,P <0 .0 1)。MI组TT记分指数与目测法所得的室壁运动记分相关 (r =-0 .63 ,P <0 .0 1)。结论 三支病变血管的心肌梗死患者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明显减低。利用组织追踪可定量评价左室整体和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相似文献   

5.
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对冠心病室壁运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自然组织谐波成像(NTHI)技术在对冠心左内膜的识别和左室壁运动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冠心病患者行常规和NTHI二维超声检查。采用胸骨旁左室长轴、心尖四腔、二腔切面、心内膜识别分4级,壁运动分析采用16节段法。结果:NTHI改善了57.2%(302/528)节段的心内膜识别,改变了12.7%(67/528)节段的室壁运动级别。结论:应用自然组织谐波技术可改善冠心病病人心内膜的超声识别,进而增加对冠心病病人室壁运动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采用运动二维超声心动图(E-2DE)对20例冠心病人(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和30例正常人进行室壁节段运动的观察,并比较了肉眼观察目测法和计算机定量法的结果。结果显示E-2DE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87%;敏感性100%,其中对三支冠脉病变的冠心病检出率为100%,双支病变66%;单支病变为87%。结果还显示,二个和以上相邻节段异常为阳性标准,对比目测法和定量法检出冠心病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而,提示E-2DE是诊断冠心病的可靠而敏感的方法。目测法对临床冠心病的诊断和冠状动脉病变的估测亦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TDI)技术检测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W—TDI技术对96例临床确诊(其中47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和43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对照组)的左室壁各节段运动速度进行测量,并与常规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室壁运动异常节段的峰值速度与对照组相应节段比较均明显减低,运动频谱异常表现为波幅减低、时相延迟、方向改变或频谱紊乱等特点。结论:TDI可直观、定量显示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对冠心病无创性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心脏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是冠状动脉疾病引起心肌缺血早期特异性改变,超声心动图对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定性及定量检测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加盟,其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有大幅度的提高,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估测预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冠状动脉性心脏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的超声检测新进展作一综述。1心脏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的定义及病理基础心脏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regional wall motion abnor-mality,RWMA)是心肌缺血早期特异性的改变。动物实验证实[1-2],冠状动脉结扎几秒钟心室壁即出现运动异常(减弱、无运动或反常运动),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PW-TDI)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W-TDI技术对61例冠心病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证实)和40例正常对照者左室壁节段各长轴切面进行检测,定量分析其运动速度、时相,并与冠造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在运动速度方面,冠脉轻度狭窄组e波和e/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重度狭窄组e波和s波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低于轻度狭窄组(P<0.05),a波和R波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e/a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1),却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在运动时相方面,冠脉轻度狭窄组IVR波、IVC波和a波时相较正常组延长(P<0.05),e波、R波s波时相较正常组(P<0.05)。中重度狭窄组IVC波、IVR波时相较正常组显著延长(P<0.01),较轻度狭窄组延(P<0.05);s波、e波和R波时相较正常组明显缩短(P<0.01),比轻度狭窄组缩短(P<0.05)。结论PW-TDI是检测室壁运动异常的良好方法,定量检测、综合分析PW-TDI的运动速度指标和时相指标可准确地评价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对冠心病的无创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探讨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心绞痛138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非Q波心肌梗死6例),全部病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单支或多支病变.超声心动图选用标准左室短轴和长轴观声像图,显示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结果:200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170例,阳性率达85%.其中多支病变患者室壁运动异常节段与病变血管支配的供血区域较一致,前壁心尖段及后下壁一致程度稍低,前侧壁最低.结论:无创性超声心动图提示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对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疾病提供较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早期检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心室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收集46例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组)和33例可疑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对照组),经胸采集左心室全容积三维动态图像,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左心室舒张末期质量(LVEDMass)、左心室收缩末期质量(LVESMas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整体长轴应变(GPSL),获得左心室17个心肌节段的节段性面积应变值(AS)及整体面积应变均值(GAS);比较两组间及缺血和非缺血心肌节段上述指标差异,对GAS和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剔除图像不清晰病例,最终冠状动脉狭窄组41例,对照组30例.冠状动脉狭窄组GPSL和GAS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5).冠状动脉狭窄组缺血心肌节段AS较非缺血心肌节段和对照组心肌节段均明显减低(P均<0.01),冠状动脉狭窄组非缺血心肌节段和对照组心肌节段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S与LVEF呈负相关(r=-0.720,P<0.01).结论 3D-STI可通过测量不同心肌节段面积应变早期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变延迟指数(SDI)评价无室壁运动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同步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135例冠心病呵疑的胸痛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分别接受常规二维超声和斑点追踪显像检查.用二维应变软件分析心尖长轴观、心尖两腔观和四腔观以及左室短轴观基底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的图像,测量心电图QRS波起点至左室在心尖长轴观上的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ssl)及胸骨旁短轴观上的收缩期径向和环向应变达峰时间(Tssr,Tssc).计算左室各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l-SD,Tssr-SD,Tssc-SD)及节段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sl-Dif,Tssr-Dif,Tssc-Dif),同时测量18个心肌节段纵向、径向及环向应变峰值与收缩末应变的差值之和作为纵向、径向及环向延迟指数(LSDI、RSDI及CSDI).结果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重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和对照组.冠脉重度狭窄组SDI、Tssl-SD、Tssl-Dif及Tssr-SD、Tssr-Dif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1或P<0.05);重度狭窄组与轻度狭窄组间Tssl-SD、Tssl-Dif及LSDI、RSDI、CS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狭窄组与对照组相比,除TssrSD外所有不同步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5种不同步指标检测重度冠脉狭窄的准确性依次为LSDI> RSDI> CSDI> Tssl-SD>Tssl-Dif(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0.797、0.666、0.580、0.556).以LSDI≥-12.67%为截断值检测重度冠脉狭窄,具有最高的诊断价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6%和86.7%).结论 SDI能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同步性,LSDI能更敏感地检测无明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重度冠脉狭窄患者左室不同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TI)定量分析冠状动脉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左室长轴及短轴应变,探讨STI早期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59例临床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33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于左室心尖二腔、长轴、四腔切面和胸骨旁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切面,应用STI定量分析左室长轴纵向应变峰值、短轴径向应变峰值和圆周应变峰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各节段纵向、径向、圆周应变值均减低,其中纵向应变基底段的前间隔,中间段的间隔和前间隔,心尖段的前壁和侧壁均减低(P<0.05)。径向应变二尖瓣水平的后壁、下壁、前间隔,乳头肌水平的下壁、间隔、前间隔、侧壁,心尖水平的间隔减低(P<0.05);圆周应变二尖瓣水平的后壁、间隔、前间隔,乳头肌水平的前壁、侧壁、前间隔,心尖水平除侧壁以外节段均减低(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在超声心动图检查尚未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时,应用STI可显示左室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测量正常人及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各节段的二维应变值,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节段性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心绞痛患者73例,心肌梗死患者67例,健康对照组50例,分别采集其左心室长轴和短轴方向的二维动态图像,测量心肌收缩期峰值的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和圆周应变.结果 对照组应变曲线排列规律,纵向应变由基底部到心尖部递增;同一水平室间隔周向应变较高;径向应变在同一水平不同节段分布较一致.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缺血室壁节段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和圆周应变减低,应变曲线紊乱;心绞痛组纵向应变、径向应变较对照组减低(P〈0.05),心肌梗死组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和圆周应变较对照组和心绞痛组均减低(P〈0.05).结论 STI能够准确测量左室心肌节段的二维应变值,定量评价心肌缺血程度,纵向应变和径向应变是冠心病早期心肌缺血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心肌节段应变值评价冠心病(CHD)患者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79例临床疑诊CHD但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室壁运动无异常的患者,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任意一支冠状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狭窄≥50%作为CHD诊断标准,分为两组,其中CHD组40例,对照组39名。回顾性分析两组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资料,包括体质量指数(BMI),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指标 和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指标 。并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分析各应变值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左前降支供血区缺血心肌节段共252段,左回旋支供血区缺血心肌节段共95段,右冠状动脉供血区缺血心肌节段共110段。两组间BMI及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牛眼图颜色均一,各节段曲线分布规律,形态一致;CHD组牛眼图可见缺血节段颜色变浅,应变曲线紊乱、变形、峰值前移、后移或倒置。CHD组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供血区AS、CS、LS及RS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均<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S诊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心肌缺血的敏感度最高,分别为90.1%、89.5%、89.1%,而AS的诊断特异度最高,分别为90.8%,83.1%、89.2%。结论 CHD患者各缺血节段应变值均减低。采用3D-STI可定量评价左心室节段运动异常,在诊断心肌缺血的应变指标中,LS敏感度最高,AS特异度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左室扭转运动的特点及规律性.方法 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11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结果分成心肌梗死组(60例)、心肌缺血组(31例)及对照组(26例),常规超声测量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LVDs,LVDd)、容积(LVVESV,LVEDV)及射血分数(LVEF),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瓣后瓣环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S')及Tei指数,运用STI技术分析左室二尖瓣水平与心尖水平旋转运动、整体扭转运动,测定旋转角度/率、扭转角度/率.结果 与心肌缺血组及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组LVDd、LVDs、LVEDV、LVESV及Tei指数均增大,LVEF及S'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组及心肌缺血组左室心尖水平旋转角度/率、二尖瓣水平旋转率、扭转角度/率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心肌梗死组减低更为显著(P<0.01).左室整体的扭转角度与LVEF呈较强的正相关(r=0.618,P<0.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左室整体的扭转运动受损越明显,以心肌梗死组减低更为显著.应用STI评价左室的扭转运动与常规超声参数相比较,能更好地反映心肌缺血患者的左心室收缩运动.  相似文献   

17.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缺血心肌短轴方向径向及圆周应变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评价心肌缺血患者左心室节段心肌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CS)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56例心肌缺血患者及31名健康自愿者应用超声心动图仪获得高频帧二维图像,测量收缩期左心室基底水平及乳头肌水平的峰值RS和CS.结果 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其供血心肌节段应变峰值逐渐降低,接受PCI治疗后应变峰值增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峰值RS、峰值CS绝对值负相关(r=-0.63,P<0.01;r=-0.54,P<0.01).结论 STI能定量心肌缺血患者的左心室RS和CS,评价局部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组织追踪成像(tissue tracking imaging,TTI)评价冠状动脉(冠脉)疾病患者心肌收缩期后收缩(post-systolic shortening,PSS)的特征。方法:选取54例因胸痛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术前3 d接受TTI检查,并根据其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28例)和冠脉狭窄组(26例)。PSS指标包括收缩期后位移(postsystolic displacement,Dpss)、收缩期后位移指数(post systolic displacement index,PSI)及PSS检出率。结果 :对照组和冠脉狭窄组患者的PSS检出率分别为19.5%和32.5%(P<0.05),冠脉狭窄组的Dpss和PSI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23为截点值,即24个节段中有≥6个节段检出PSS时,TTI预测冠脉狭窄的灵敏度为73.1%,特异度为71.4%。结论:TTI检查对于冠脉狭窄患者的PSS检出率较高,且PSS波峰较高大。TTI检查能显示PSS的特征,帮助诊断冠脉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和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分析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心室局部和整体应变值,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比较两种技术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照组32例,冠状动脉狭窄组39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状动脉狭窄组心肌节段分为缺血节段和非缺血节段,经胸采集左室二维及全容积三维动态图像,进行脱机分析,3D-STI指标包括:三维长轴应变(3D-LS)、三维圆周应变(3D-CS)、三维径向应变(3D-RS)、三维面积应变(3D-AS)、三维整体长轴应变(3D-GLS)、三维整体圆周应变(3D-GCS)、三维整体径向应变(3D-GRS)、三维整体面积应变(3D-GAS);2D-STI指标包括:二维长轴应变(2D-LS)、二维圆周应变(2D-CS)、二维径向应变(2D-RS)、二维整体长轴应变(2D-GLS)、二维整体圆周应变(2D-GCS)、二维整体径向应变(2D-GRS).比较二维和三维在冠状动脉狭窄组缺血节段和非缺血节段中的节段性应变均值及在对照组和冠状动脉狭窄组中的整体应变均值.并对2DSTI和3D-STI的整体应变值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狭窄组缺血节段和非缺血节段的2D-LS、2D-CS、3D-LS、3D-CS、3D-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缺血节段的2D-LS、3D-LS、3D-AS较非缺血节段明显减低(P<0.001),ROC曲线表明2D-LS、3D-LS、3D-AS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心肌缺血的灵敏度分别为60.1%、64.2%、74.0%,特异度分别为60.0%、61.0%、63.1%.对照组和冠状动脉狭窄组的2D-GCS、2D-G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状动脉狭窄组的2D-GLS、3D-GLS、3D-GCS、3D-GRS、3D-GAS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表明2D-GLS、3D-GLS、3DGAS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61.3%、73.3%、79.3%,特异度分别为65.4%、66.0%、70.8%.3D-GAS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2D-GLS、2D-GCS、2D-GRS与LVEF相关(r1=-0.668,P<0.001;r2--0.551,P<0.001;r3-0.310,P<0.05),而3D-GLS、3D-GCS、3D-GRS、3D-GAS与LVEF亦相关(r1=-0.634,P1<0.001;r2=-0.672,P2 <0.001;r3=0.698,P3 <0.001;r4=-0.707,P4 <0.001),其中3D-GAS与LVEF的相关性相对较高.结论 3D-STI较2D-STI能更准确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早期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的变化,而来源于3D-STI的面积应变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