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火针是以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位或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内经》中又称为“(火卒)刺”、“燔针”等。关于其适应证及禁忌证,《灵枢·官针篇》也有“(火卒)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灵枢-经筋篇》:“(火卒)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明·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总结了明代以前应用火针的成就,对火针的制作、刺法、适应症及禁忌证均作了详尽的论述。后世医家极为重视,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特别是近年来文献报道愈来愈多。本文拟就解放以来火针疗法的应用概况,予以综述如  相似文献   

2.
淬刺、傍针刺二法,均源于“内经》,至今时历二千多年,仍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本人临床应用治疗一些常见、多发的慢性疾病,收到了较好疗效。现将点滴体会简述于下。一、淬刺法淬刺,即火针治疗。亦称“燔针”。《灵枢·官针篇》云:“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临床上我多用此法治疗“寒痹”,疗效显著。火针的作用,不能简单地用毫针或艾灸来替代。火针与艾灸,虽同属温热疗  相似文献   

3.
<正> 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属“痹症”范畴。是由风寒湿三气直接侵袭经络所致,用火针治疗痹症早在《灵枢、官针》中就有“九曰粹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笔者近年来用火针治疗痹症30例,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疗效标准:治愈:肿痛消失,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复查检验指标正常。本文14(46.7%);显效:疼痛基本消  相似文献   

4.
燔针辩     
《素问·调经论》云:“……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粹针药熨。”《灵枢·经筋篇》论十二经筋痹病,亦有“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等语。说明古代在治疗筋骨寒痹时,具有燔针、粹针二种治法。但古今针灸医籍,对燔、粹二针的解释,互有出入,不够一致。归纳起来,不外,1)认为九针的中大针即燔斜或火针(《医宗金鑑》、《针灸大成》、《针灸摘英集》、《针灸集成》、上海中医学院  相似文献   

5.
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针疗法,古称“刺”、“烧针”,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一定部位,而达到温经散寒,补益阳气,调和气血,畅通经络,去腐生肌的一种古老疗法。1简述火针疗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寿夭刚柔》篇,“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张仲景《伤寒论》中亦有“烧针令...  相似文献   

6.
火针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针是古代九针中之“大针”,亦称燔针、烧针等。《灵枢·经筋》篇就记载用“燔针劫刺”的方法治疗经筋痹症。历代火针也有所发展。在当代,火针更是应用于临床各科。现就火针在各科的临床应用,作一概述。1 临床应用1.1 内科  殷氏治疗痹证30例,以华佗夹脊穴为主穴,配合病患局部穴,用火针快速刺入穴位,迅速出针,总有效率达85%[1]。姜氏治疗网球肘30例,用师怀堂单头火针速进疾出阿是穴,若病程较长者速进缓出或留针片刻,出针后用酒精棉球按压针孔,痊愈18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93.33%[2]。吕氏治…  相似文献   

7.
<正> 《黄帝内经》专门阐述痹证的专篇有《素何·痹论》和《灵枢·周痹论》,而散在他篇中论及痹病概念的有约40篇,初步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药,为后世治疗痹证开创了先河。笔者对内经中有关痹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痹证‘三说’,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1.二合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刀又提出“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答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提出了形成痹病的二个前提:一是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三气虽错杂而至,不合而侵袭人体不能成痹。二是风寒湿三气相合而至不与营卫之气合是不致发生痹证的,这就是‘二  相似文献   

8.
燔针是《灵枢·经筋》用以治疗因寒邪外袭所致十二经筋痹痛的方法,历代医家大多将其与烧针后再刺的火针法混为一谈,如元·杜思敬《济生拔萃》和明·杨继洲《针灸大成》都说:“火针,一名燔针。”清·郑  相似文献   

9.
针刺“养老”穴治疗痹证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凡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统称为痹证。《素问·痹论篇》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指出了风寒湿之邪为本病的病因;《灵枢·周痹篇》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其痛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指出了周痹的病因是风寒湿邪及其疼痛的特点。本组病例均为风寒偏胜之  相似文献   

10.
火针古称"燔针",是用特粗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后,刺入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早在《灵枢官针》就有"卒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的记载。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因此在临床可用于风寒湿痹、虚寒痈肿等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火针焠刺治疗关节痹痛526060广东省肇庆华佗医院黄柳和火针粹刺治痹痛,最早见载于《灵枢·官能》:"粹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其操于关键是将针烧红,趁针尖尚红之际速刺于穴位,如《针灸大成·火针》所云:"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  相似文献   

12.
重用细辛治痹痛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336000)李国正主题词细辛/治疗应用痹证/中药疗法痹证,不论行痹、着痹、痛痹,均因风、寒、湿邪反复侵袭肌表,“独居分肉之间”,留滞经络,又“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而发为痹痛。《...  相似文献   

13.
痹病有多种类型:有按证性质分,按病因分,按病位分,按脏腑分。辨治较为复杂。痹是闭塞不通之意。《素问·痹证》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说明了痹病的病因与风寒湿三气有关。痹病的成因气血营内虚是内在条件,风寒湿热外袭是外在因素,经络气血痹阻是痹病...  相似文献   

14.
“痹”症之论首见于《内经》,《内经》言及“痹”处甚多,《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为论“痹”专篇,其所言“痹”字,涵义颇丰,本文拟就“痹”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病证分类、预后作一追溯探析。痹之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涩病也。”《集韵》:“涩,或作湿”与湿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歧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痹”的原义是指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痹”作为病名言,其为“痹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痹论》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  相似文献   

15.
辨证留针的临床应用--针刺治疗风寒湿痹11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疗病诊疾,重在辨证论治。针灸治病,则须遵循“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篇》)的基本准则。一般来说,针刺治疗各种热性疾病,如发热、关节红肿疼痛、痈疡疔肿等病证,宜采用快速浅刺法;而对于寒性疾患,如风寒湿痹、虚寒性腹痛、风寒头痛、肢体清冷等病证,则宜采用深刺留针法。此即《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谓的“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之意。本文通过针刺治疗1186例风寒湿痹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证明辨证留针是颇有其临床实用价值的,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  相似文献   

16.
火针治疗外科疮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针,即古之燔针、淬刺、烧针等。即将特殊的针具加热,烧至通红白亮,迅速刺入并疾出腧穴或某部位而祛除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早在《灵枢》就有记载,如“凡此有九……九日淬刺,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火针”之名,最早见于晋代《小品方》,并应用于外科病症。如“附骨疽……若失时不消成脓者,用火针,膏、散”。  相似文献   

17.
胡晓红 《四川中医》2000,18(7):13-14
《灵枢·官针》篇主要介绍古代在治疗上公认的合乎规定的针具和针法。本文从中分析归纳出其对痹证的针法,从对痹证的分类诊断上,详细论述了对不同的痹证采用的古针法。1 痹证的诊断11 定性诊断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热邪胜者为热痹。12 定位诊断 《素问·痹论》将痹证分为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其中五脏痹、六腑痹为痹证久治不愈内舍五脏六腑所致脏腑病变,不属于本文痹证范畴,故略而不述。五体痹按病位分为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皮痹主要…  相似文献   

18.
《内经》针灸治疗痹症的论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症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周围疾病、神经痛等病,是针灸临床最常见的病症。《内经》中介绍了许多宝贵的针灸治疗痹症的经验,特试予探讨。按病因分类的痹证《素问·痹论》篇从风、寒、湿三种病因分类,可分为行痹、痛痹和着痹,其治法如下。1.行痹:风性善行而数变,为痹则疼痛游走不定,治宜祛风通痹。(1)报刺:《灵枢·官针》载:“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  相似文献   

19.
汪履秋主任医师治疗痹证,经验丰富,临证详审病机,细辨脉证,区别标本,推判转归,以变应变,随变而治,致许多顽痹得解。现将江老治疗痹证的经验归纳如下。1证治分型,随证加减痹证的形成内为正气不足,外为风寒湿热侵袭。正如《灵枢》云:“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素问》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机体,势必影响卫气营血津液,营卫不和则生寒热,气血不和则气滞血瘀。如《素问}}云:“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灵枢})云:“沫得寒则聚”。综述痹证的病因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之邪留伏骨…  相似文献   

20.
重用黄芪治痹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波 《新中医》1997,29(4):49-50
重用黄芪治痹证袁波痹证如《素问·痹论篇》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故治疗上多从祛风、散寒、除湿着手。然而,正虚,尤其是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才是发生痹证的内在因素。《济生方·痹》则有明确的论述:“此病皆由于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