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有效治疗技术的开展,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死亡率和预后有明显的改善[1].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状况,探讨影响院前延误的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成都地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 121例,按院前延误时间分为≤180 min组和>180 min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的现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院前延误时间中位数为215 min; 44.10%的患者院前延误≤180 min,其中位数为90 min,院内死亡率为5.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大汗症状(OR 1.228,95%CI 1.006~1.500)、年龄(OR 0.763,95%CI 0.633~0.921)、入院方式(120入院:OR 3.571,95%CI 2.133~5.978)、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OR 0.497,95%CI 0.361~0.683)是院前延误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情况仍需进一步改善,需提高对症状不典型患者及院外转诊患者的警惕性,缩短院前延误时间,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不同时间窗经梗死前降支移植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心肌存活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对3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患者分组。5天内细胞移植10例,10~15天内移植10例,余16例常规治疗。三组患者均于移植术前、术后6个月行SPECT双核素心肌显像、超声心动图、6min步行试验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同常规治疗组相比,心肌存活、左室形态、心功能等各项指标术后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10~15天组较5天组优势更明显。结论:骨髓干细胞经冠脉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可以显著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存活,但在时间窗上应选择10~15天更加合适。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时间特点,为冠心痛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53例确诊为AMI者1天24h、每年12个月发病分为4个时间段。找出4个时间段的分布规律。结果每天早晨6时至中午12时,每年1~3月是AMI的发病高峰。每日6~12时发生率为38.6%,每年1~3月发生率为39.9%,与其他时间段的发病例数及占总例数的百分比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AMI发病高峰为每天上午。每年的1~3月.发病在我市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相似文献   

6.
10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间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肌梗死的发病有季节和时间规律。本研究连续收集我院1994年至2004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资料,分析月、周、日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7.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3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别统计年龄、性别、就诊时间,对其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42例患者继续统计由门(急)诊到病房的时间、由病房到开溶的时间、门—针时间、发病到开溶总时间、入院后耽搁的原因。结果溶栓患者平均就诊时间、门—针时间、发病到溶栓总时间分别为(159.34±141.17)、(73.25±54.64)、(233.25±155.82)min,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P〈0.01)。门—针时间〉30 min者135例。耽搁原因中患者或家属因素占42.22%,接诊医师对再灌注治疗的认识不足占55.56%。认为AMI患者就诊时间及门—针时间过长,相关医务人员对AMI再灌注治疗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9岁。突发晕厥并摔倒1h由急诊入院。入院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病时间、季节及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以指导AMI的防治.方法 将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住我院ICU的AMI患者315例,根据胸痛开始出现的时间进行分析,分别根据发病的时间点、发病的季节、发病的节气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315例AMI患者,按照时间点分析发病时间点高峰在07:00~12:00,其次是00:01~06:00;按照春季(1月~3月)、夏季(4月~6月)、秋季(7月~9月)和冬季(10月~12月)将一年分成4个季节进行分析,发病季节高峰在春季;按照二十四节气进行分析,发病节气高峰在清明和处暑.结论 AMI的发病的时间段、季节以及二十四节气分布均具有相应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心肌梗死发病时间的分析,探讨其规律性。方法对48例心肌梗死患者以疼痛或明确的临床症状为发病时间标准,将24h分成8个时间段,统计发病例数。结果6∶00~9∶00有17例患者(35%),为心肌梗死发病的高峰时间,在18∶00~21∶00有11例患者(23%),出现一个次高峰。结论6∶00~9∶00,18∶00~21∶00是人群活动最频繁的时间段,也是心肌梗死的高发时间段,出现先兆症状应及时就医。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急症,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某些AMI患者的延误确诊,影响了早期治疗。临床表现不典型是导致诊断失误的常见原因。本文收集了我院20例延误确诊的AMI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阿加曲班 急性心肌梗死 2 (ARGAMI 2 )研究 ,提供了一个唯一的机会去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早期和晚期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在AMI前几周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仅占研究人群的一个相当小的比例 ,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的获益有无时间依赖性。1995 1997年在以色列 2 5个医学中心的大于 2 1岁的 12 0 0人参加了实验研究。研究的终点是死亡、再发AMI、心衰、再缺血作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中风。AMI的诊断标准是持续性胸痛≥ 3 0分钟和ST段抬高在两个胸前导联≥ 2mm或至少≥ 2个肢体…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前1 w内胸痛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前 1 w内胸痛 (心梗前胸痛 )的临床意义。方法 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一组 (心肌梗死组 ) ,为研究心梗前胸痛对不同溶栓率人群临床结果的影响 ,从心肌梗死组中分出溶栓治疗患者作为另一组 (心肌梗死溶栓组 ) ,组内比较有无胸痛患者的临床变量、心脏事件和 CK峰值 ,组间比较溶栓率。结果 心肌梗死组内有胸痛患者和无胸痛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及 CK峰值无显著性差异 ;心肌梗死溶栓组有胸痛患者除心源性休克外 ,其他心脏事件发生率和 CK峰值均显著低于无胸痛患者。心肌梗死溶栓组的溶栓率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结论 急性心梗前 1 w内胸痛显著降低住院期间溶栓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溶栓可能是心肌梗死前胸痛产生保护作用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 ,5 0岁。因心前区疼痛 14年 ,PTCA +支架术后再发 1月余入院。缘于 1988年开始时有胸痛、憋气 ,常以劳累为诱因 ,间断服用“消心痛”等药物治疗。临床诊断 :冠心病 ,不稳定心绞痛。 1998年 6月在解放军 3 0 1医院行冠脉造影显示 :右冠、前降支及第一对角支病变 ,PTCA术后植入支架 ,术后症状缓解 ,间断服用雅施达、普拉固等药物 ,但用药和生活习惯不规律。 2 0 0 1年 12月再次发生不稳定心绞痛 ,2 0 0 2年 1月 10日行冠脉造影显示 :前降支近段原支架近端偏心性狭窄 95 % ,第一对角支近端弥漫性狭窄 85 % ,诊断 :冠心病三支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的五运六气规律。方法对北京地区50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时间的五运六气要素进行分析与统计。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时间在岁运、岁运(重组)、年干、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客气、发病时辰上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火运年发病人数最多,金运年最少;炎象之年(戊年、乙年)发病人数最多,风象之年(壬年、己年)发病人数最少;丁年发病人数最多,己年最少;寅月发病人数最多,辰月最少;未时(13:00~15:00)发病人数最多,申时(15:00~17:00)最少;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之年发病人数最多,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最少;客气为少阳相火者最多,太阴湿土者最少。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与五运、六气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误诊原因,提出处理对策。方法 对306例已确诊的AMI分为老年组(≥60岁A组)及非老年组(<59岁B组),分析两组的发病特点、心电图(ECG)改变、误诊原因、误诊率。结果 A组非典型胸痛发生率较高(28.2%),以意识障碍等症状为主要发病特点,常常误诊为心脏以外的疾病,非Q波ST段抬高明显高于B组(P<0.025)。结论 A组常缺乏典型胸痛,造成误诊率明显增高;及时做心电图及酶学检查,可防止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内科急症,特别是老年患者,循环系统随年龄增长而老化,老年人AMI症状、体征错综复杂,其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和转归均不同于较低年龄组,常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而致死,在24 h内死亡病例中,心脏骤停占40%[1].因此,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从而提高老年AMI的存活率是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是由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所致。及时地溶栓治疗可以改善AMI的近晚期预后[1]。早期有效地应用溶栓药物可使住院死亡率降至10%~12%,为非溶栓治疗死亡率的1/3。很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已显示出溶栓治疗的明显益处。但溶栓治疗也有其很多限制。现将目前改善AMI预后的最新治疗和研究综述如下。1 AMI的治疗目前治疗AMI的措施及方法是根据近10余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在AMI起病12小时以内给予溶栓药物仍可获得益处,但用药越早获益越大[2]。在病人达到医院后每15…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时间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溶栓治疗时间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溶栓治疗距AMI发病的时间,将59例分为≤2小时(h)、2~6h和6~12h三组,溶栓后比较血管再通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5周死亡率。结果三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7.5%、50%和26.3%,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二组与前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05);LVEF分别为64.27±7.24%、42.09±12.78%和31.71±9.39%,三组间比较和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1);5周死亡率分别为0、16.7%和42.1%,三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后二组与前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05)。结论AMI溶栓治疗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越利于心功能的恢复、死亡率也越低,即疗效和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20.
内皮前体细胞(EPCs)又称内皮干细胞,是近年发现的一类能自我更新、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定向干细胞.EPCs参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血管重建,可望用于AMI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