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小儿秋季腹泻85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对照组42例予口服蒙脱石散。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3.8%。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3.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急性腹泻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刚  管爱芬  杨志红 《光明中医》2008,23(12):1953-1953
小儿急性腹泻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儿科常见肠道疾病,好发于夏秋季。主要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呕吐、腹胀、腹泻、大便为黄色或黄绿色稀水便或蛋花样水便,无腥臭味,日泻数次至数10次,伴见口渴、烦躁、脱水等症状。笔者自1981年8月~2007年8月间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急性腹泻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儿至宝啶合参苓白术散治愈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人选患儿4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思密达、吗咪爱、病毒唑,治疗组加用参苓白术散。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参苓白术散对小儿秋季腹泻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小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多发于2岁以下,1岁以内占半数以上。2年来我们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迁延性腹泻1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1 一般资料 16例患儿年龄在6个月~2岁,其中男12例,女4例,病程均超过2周,有的达1个月左右,经抗菌素及胃蛋白酶等治疗无效者,作为治疗对象。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对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补液、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予以思密达治疗,治疗组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对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应用思密达。  相似文献   

9.
腹泻病程超过1个月以上,大便次数和性状不稳定者,称迁延性腹泻。本病在临床上表现为腹泻病程迁延,超过1个月,反复发作,时泻时止。2000年以来,笔者用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及脾肾阳虚型小儿迁延性腹泻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参苓白术散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11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婴幼儿秋季腹泻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生于秋冬季节 ,以人类轮状病毒为最常见病原。临床上多见于 2岁以内的婴幼儿 ,大于 4岁者少见 ,男多于女 ,潜伏期为 1~ 3天。起病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一般无明显中毒症状 ,吐泻频繁严重者可发生脱水及酸中毒。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 ,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药治疗 ,具有疗效好、疗程短、医疗费用低等特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 2 4 3例婴幼儿腹泻患者 ,其中 118例采用中药辨证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4 3例…  相似文献   

11.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适用于脾胃气虚、肺脾气虚证,如:脾胃气虚,饮食不化,湿从内生,胸脘痞闷,呕吐或腹泻,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腻,脉虚、缓;肺脾气虚,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导致痰湿不化,见慢性咳嗽、咳痰色白、量多,脘痞胸闷,乏力,气短,面白无泽,纳呆,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弱而滑等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晚期大肠癌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药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证候变化及止泻起效时间。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0.0%、60.0%。临床证候变化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改善率分别为86.7%、60.0%。止泻起效时间,治疗组3-8(5.1±2.6)d;对照组9-18(11.0±5.6)d。两组临床疗效、证候变化及止泻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其治疗机制主要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机能和调节胃肠道功能的紊乱,该方法对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完善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晓贤  徐金玲 《陕西中医》2010,31(11):1469-1469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除湿止泻类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方法:健脾止泻汤(党参、茯苓、炒白术、山药、白扁豆、陈皮、砂仁、木香、葛根等)随证加减治疗婴幼儿腹泻106例。结果:总有效率92.45%。结论:健脾止泻汤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满意,具有健脾化湿、止泻作用。  相似文献   

14.
慢性腹泄的病因复杂、病种繁多 ,是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大便性状、次数及便意等的异常改变。属中医学泻泄”、“痢疾”范畴。主要包括在现代医学肠道感染性疾病、小肠吸收不良性疾病、肠道病变、全身性疾病、功能性腹泄、肠道肿瘤、药物性腹泄等等多种疾病之中 ,临床治疗复杂、棘手。为此 ,笔者偏执于中医温肾益火和调五脏的治疗原则 ,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遣药组方验于临床 ,取得满意效果。兹简析如下。1 脾肾两虚是慢性腹泄的基本病机1 1 子盗母气致脾肾两虚 :“五脏之伤 ,穷必及肾。”对于长期不愈之慢性腹泻 ,除或由于其基础病因未除…  相似文献   

15.
柏松林 《中医药导报》2001,7(6):309-309
将 1 2 3例婴幼儿腹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 63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与平胃散加减治疗 ,对照组 60例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6.8% ,对照组总有效率 71 .7% ,两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口服参苓白术散合葛根芩连汤加减的中药煎剂和柳氮磺砒啶肠溶片,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用药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27/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24/30)。结论参苓白术散合葛根芩连汤加减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6,15(6):11-14
桂枝人参汤是辨治虚寒腹泻证的基础代表方,葛根芩连汤是辨治湿热腹泻证的基础代表方,选用桂枝人参汤与葛根芩连汤合方则是辨治慢性腹泻寒证、热证、及寒热夹杂证的最佳变化用方。通过分析慢性腹泻病因及治则,思辨病变属性与方药,对热性慢性腹泻、寒性慢性腹泻、以及寒热错杂夹虚之慢性腹泻与应用桂枝人参汤与葛根芩连汤合方,并举临床案例予以说明,如合方辨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肛漏,肠易激综合征、焦虑抑郁症,贝赫切特综合征、霉菌性肠炎,以此用之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方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疗效。方法将112例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患有腹泻为31例,对照组为28例,治疗组予健脾益气方治疗,服用2周,对照组不加以治疗。在术后第4周观察疗效,并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值。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腹泻好转率(87.1%)明显高于对照组(10.7%)(P〈0.01);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数值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为脾虚之证,健脾益气方治疗后疗效较好,并能提升腹泻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值。  相似文献   

19.
李凤新 《光明中医》2002,17(3):44-45
小儿腹泻为儿科常见病 ,其临床见症往往错综复杂 ,变化多端 ,但总不外乎脾虚湿困 ,笔者自 1 994年以来 ,采用自拟止泻汤治疗本病78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78例中男性 45例 ,女性 3 3例 ;年龄 3个月~ 3岁 ,其中≤ 6个月 1 0例 ,6个月~ 1岁 3 2例 ,1岁~ 2岁 2 5例 ,2岁~ 3岁 1 1例 ;病程在3天~ 3个月 ,其中 3天~ 2周 3 8例 ,半月~ 1月 2 2例 ,1月~ 2月 1 3例 ,2月~ 3月 5例 ;腹泻次数每日 5~ 1 0余次 ;大便稀薄或蛋花汤样 ,或有泡沫 ,或挟有不消化食物 ,呈黄色或黄绿色 ,无粘液及脓血 ,部分患儿伴呕吐 ;大…  相似文献   

20.
小柴胡汤是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古方,该方为和解少阳之主方,由柴胡、黄芩、党参、法半夏、生姜、甘草、大枣组成.该方在临床应用很广,既可攻邪,又可扶正,是治疗杂病不可多得的良方.现举验案示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