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于合成气一步法制二甲醚双功能催化剂,选取CO和CO2加氢反应及甲醇脱水反应为关键反应,建立了以CO、CO2及二甲醚为关键组分的扩散-反应模型。在反应温度220~260 ℃、压力5 MPa、空速1 000~2 500 h-1的条件下,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中测定了合成气制二甲醚的宏观反应速率,并得到了关键组分内扩散效率因子。3种关键组分的内扩散效率因子均在0.11~0.64之间,说明内扩散对反应结果影响严重。使用正交配置法求解扩散-反应模型,计算得到的催化剂内扩散效率因子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在10%以内,说明该模型是适用的。讨论了催化剂内部关键组分的摩尔分数分布情况及温度对内扩散效率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以空心玻璃微珠为分散相、超纯水为分散介质的悬浮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通过高速摄像机研究表面活性剂对悬浮液液滴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液滴形态变化方面,喉部直径对时间的变化率随着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液滴断裂长度与卫星液滴直径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形成的悬浮液液滴直径随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当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相同时,液滴生长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在相同时刻下,液滴生长速率随着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但始终小于对照组液滴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3.
茂菲氏滴管内液面高度对输液滴数及输液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输液器茂菲氏滴管内液面不同高度对输液滴数及输液速度的影响,指导在临床输液过程中正确控制茂菲氏滴管内液面最高高度。方法 实验观察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距滴口不同高度对输液滴数及输液速度的影响。结果 在其他因素不变时,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距滴口高度在29.5~6.5mm时,高度与1分钟输液滴数及1分钟输液速度无相关关系(P>0.50)。当其高度在6.0~2.0mm时,高度与1分钟输液滴数呈负的直线相关(P<0.001),与1分钟输液速度无相关关系(P>0.50)。结论 在临床静脉输液过程中正确控制茂菲氏滴管内液面最高高度,使液面距滴口高度大于液滴自然长度,以利于观察输液滴数并确保能根据输液滴数正确计算出输液速度。  相似文献   

4.
等温情况下,当本征反应速率是非一级反应,描述球形催化剂内反应组分浓度分布的微分方程为二阶非线性常微分方程,无解析解。本文将其转换成一阶联立常微分方程组,在计算机上用打靶法求解此常微分方程组的两点边值问题,从而求得内表面利用率的数值解。按照典型的工业生产条件将数值解与习用的简化解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聚合方法、搅拌强度、反应温度及原料用量对PHMS/BA复合乳液聚合反应转化率、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前期,一次加料法比半连续滴加法聚合速率快,但反应终了转化率却略低于后者;聚合反应速率随搅拌强度增大略有降低,随反应温度升高而加快,Ea=132.77kJ/mol;反应的速率和转化率随PHMS用量的增加而降低,随NMA用量的增加而升高。乳液粒径随搅拌强度的主粒径追踪结果表明:乳液粒径随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苯甲酸类离子对试剂对磷酸川芎嗪微乳体外透皮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恒温振荡法和赢式Franz扩散池法考察不同苯甲酸类离子对试剂对磷酸川芎嗪表观分配系数及微乳体外渗透曲线影响。【结果】苯甲酸类化合物均能增加磷酸川芎嗪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其中苯甲酸和对硝基苯甲酸能够显著提高其微乳的透皮速率,且随着用量的增加,对硝荩苯甲酸对磷酸川芎嗪的促渗作用增加。【结论】苯甲酸类化合物能够通过形成离子对增加磷酸川芎嗪微乳的透皮吸收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TP缺失时大鼠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细胞)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组情况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含0.1 μmol/L antimycin A的ATP缺失缓冲液处理培养的NRK52E细胞,建立细胞的体外ATP缺失模型;采用FITC标记的鬼笔环肽标记纤维型肌动蛋白(F-actin),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分析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组情况;用Western blot及免疫印迹技术检测ATP缺失后NRK52E细胞内骨架组分(Triton不溶组分)及上清组分(Triton可溶组分)中ERM(Ezrin/Radixin/Moesin)蛋白的分布改变.结果:体外ATP缺失模型建立,各实验组细胞内ATP浓度呈时间依赖性的下降(P<0.05);ATP缺失后,NRK52E细胞内纤维型肌动蛋白的量渐增,且肌动蛋白的聚合程度随ATP缺失时间延长而增加(P<0.05);ATP缺失后,ERM蛋白从细胞骨架解离进入胞浆,且ERM蛋白从细胞骨架的解离程度随ATP缺失的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ATP缺失后NRK52E细胞骨架重组可能与ERM蛋白的重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四氢呋喃为极性添加剂,工业二乙烯基苯(DVB)为偶联剂,用阴离子聚合方法合成了星型聚丁二烯。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聚丁二烯鋰与工业DVB四种单体(p-DVB,m-DVB,m-EVB,p-EVB)的偶联共聚速率,同时测定了反应活化能。结果表明:工业DVB四种单体的反应速率都比在纯环己烷中快,其中p-DVB和m-DVB的反应速率增加尤为明显;反应活化能分别为29.3,30.1,43.5和44.5kJ/mol,均比在纯环己烷中有大幅度地下降。改变THF/Li配比,p-DVB和m-DVB的反应速率随THF/Li增加而提高,而m-EVB和p-EVB的反应速率随THF/Li增加均出现极值。少量THF可加速偶联速率,当THF/Li=6时,在2~3分钟内可使偶联效率提高到90%。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在电场存在下水杨酸及其纳盐透皮的各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水杨酸及其钠盐透过去毛鼠皮的扩散速率随电流强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随加入NaCl的增加而减小,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不加电场时的被动扩散速率作比较,水杨酸钠扩散速率增加比水杨酸大,在3 V和0.5mA条件下,水杨酸钠的比值为17.7,水杨酸的比值为3.1.  相似文献   

10.
利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Cu薄膜在四方基底上的三维生长过程.模型中考虑了三个主要的原子热运动过程:原子沉积、原子扩散、原子脱附,各过程发生的概率是由各运动的速率来决定的.讨论了基底温度、沉积速率及原子覆盖度对Cu薄膜的表面形貌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基底温度升高或沉积速率下降,岛的平均尺寸增大,数目减少,薄膜以层状生长方式生长;Cu薄膜表面粗糙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基底温度处于某一临界温度之内时,表面粗糙度随沉积速率的变化很大,但当基底温度超过临界温度时,表面粗糙度随沉积速率的变化很小;薄膜的粗糙度与薄膜亚单层的形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柱层析方法从人羊水提纯Mr17.5×10 ̄2(SPB)及Mr6×10 ̄3(SPC)两种疏水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质,研究其表面活性作用。结果显示:人工合成磷脂与不同量蛋白质配比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具有不同的肺表面活性作用,人工合成磷脂分别加入SPB与SPC均能降低PS表面张力,提高其生物活性,但以联合SP(SPB与SPC混合者)效果最佳。人工合成磷脂与SP的最适比例为100:2。  相似文献   

12.
以环氧树脂和十六叔胺为原料,合成了新型三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探索了合成低聚表面活性剂的新途径,并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对合成的产物进行了化学分析、红外光谱及电喷雾电离质谱分析,证明所得产物为目标产物。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50℃下十六叔胺与环氧树脂物质的量配比为3:l,将环氧树脂滴加到十六叔胺中,反应7h结束。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偶联正离子表面活性剂12-3-12,2Br^-和传统负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复配体系的液相性质,考察了两表面活性剂的混合比对复配体系的表观现象、流变性、电导性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同传统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荆复配体系相似,在一定的混合比范围内出现了液晶区和双水相区。偶联表面活性剂的特殊结构及其与传统表面活性荆的协同作用决定了此体系中液晶相、双水相的独特性质。此外,溶液混合比的变化对溶液的流变性及导电能力的影响很大。冷冻蚀刻技术,负染色技术以及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对溶液内部胶束微观结构的研究表明,溶液的混合比影响着胶束的形态从而影响了溶液的粘度及电导率。  相似文献   

14.
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质(8P)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生理功能发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Sephadex LH-20柱层析分离纯化了牛肺PS,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SP分子量分别为30×10~3、10.37×10~3和5.08×10~3。并采用膜天平测定表面活性比较了含SP与不合SP的PS磷脂的生物活(忄牛),发现SP在PS吸附性、单分子膜形成性和稳定性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ARDS患者4 2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 (A组 ,n =2 0 )和实验组 (B组 ,n =2 2 )。A组给予单纯生理盐水 5 0 0ml静脉滴注 ,B组给予盐酸氨溴索 2 0mg/kg +生理盐水 5 0 0ml静脉滴注 ,共 7天。比较两组患者在氧合、呼吸力学及肺损伤评分等方面的变化和差异。 结果 B组患者的肺损伤评分、氧合及呼吸力学指标均明显改善 (P <0 .0 5或P <0 .0 1 ) ,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临床应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有利于ARDS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氟碳-碳氢表面活性剂复配溶液的泡沫性能和铺展性能对水成膜泡沫灭火剂(AFFF)的灭火能力起决定性作用。选取一种较短碳链氟表面活性剂C1157,对其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烷基多糖苷(APG0814)复配溶液的泡沫性能和铺展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C1157与SDS复配后的溶液具有良好的发泡性能,与APG0814复配后的溶液具有较长的泡沫半衰期和良好铺展性能。将这3种表面活性剂按0.3%(质量分数,下同)C1157+0.1%SDS+0.6%APG0814复配,可获得一种兼具良好泡沫性和铺展性的溶液;将其应用在扑灭实验室小规模油火中,与市售AFFF比较,灭火时间从12.4 s缩短至6.7 s。复配溶液起泡高度、泡沫半衰期及铺展时间均优于市售AFFF。  相似文献   

17.
18.
以甲醇钠为催化剂,将椰子油和米糠油脂肪酸甲酯与乙醇胺反应,合成了两种脂肪酸烷基醇酰胺中间体。再用氯磺酸酯化、用氢氧化钠中和,得到两种文题产品(Ⅰ和Ⅱ)。产品的红外光谱数据与其结构的各特征吸收峰相符。测定了产品的克拉夫特点、发泡力和钙皂分散力,发现两种产品均具有较好的发泡性能和钙皂分散性能。用吸光度法对Ⅱ与肥皂复配体系的抗硬水能力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最佳复配比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变化的影响以及大剂量甲泼尼龙(MP)对体外循环前后PS的保护作用。【方法】用6周大的幼猪,平均体质量(14.4±0.7)kg,分为3组:G1组(n=6),气管插管后切开胸骨,肝素化120min后鱼精蛋白中和,再过180min结束;G2组(n=9)和G3组(n=6),气管插管后切开胸骨,肝素化,建立CPB,主动脉阻断100min,CPB总时间120min,随后撤离CPB,鱼精蛋白中和。CPB结束后180min实验结束;G3组于CPB开始前8h、1.5h分别肌肉注射甲泼尼龙各1次,每次剂量为30mg/kg。分别于CPB开始前、CPB60min、CPB120min、CPB后180min,以纤维支气管镜吸取不同肺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样本。测定BALF中表面活性蛋白A(SP-A)、总蛋白(TP)、总磷脂(PL)、饱和卵磷脂、表面活性物质大分子聚合物(LA)及小分子聚合物(SA)磷脂、血红蛋白(Hb)的变化。【结果】G3组的SP-A水平明显高于G1组和G2组(P〈0.05);G2组内CPB120min及CPB后180min的SP-A明显低于手术前,CPB后180min又较CPB120min明显上升(P〈0.05);G3组内SP-A无差别。G2组内CPB后180min的11P明显高于CPB前和CPB120min(P〈0.05)。G2组和G3组PL较G1显著升高(P〈0.05);G2组内,CPB120min的PL较其他时间点高(P〈0.05)。饱和卵磷脂在各组间和组内均无差别。G2组的小分子聚合物与大分子聚合物磷脂比例高于G1组和G3组(P〈0.05)。G2组Hb明显高于G1组和G3组的Hb(P〈0.05)。G2组内Hb在CPB60min、CPB120min、CPB后180min均较CPB前显著上升;CPB120min和CPB后180min均较CPB60min显著上升(P〈0.05)。【结论】体外循环对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不利影响;大剂量甲泼尼龙能使表面活性蛋白A水平上升;CPB术前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系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 in preterm neonates is caused by a deficiency or dysfunction of pulmonary surfactant.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surfactant includes the ability to lower surface tension,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rapidly adsorb and spread. A wide variety of surfactant products have been formulated and studied in clinical trials.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find out whether prophylactic administration of surfactant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risk of neonatal mortality and neonatal morbidity.

Methods

This was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which a total of 125 preterm newborns less than 34 weeks gestation were studied. One hundred preterm newborns (controls) less than 34 weeks gestation were managed in the conventional manner as per the existing protocols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Twenty-five consecutively delivered preterm newborns less than 34 weeks gestation were administered surfactant. Data regarding clinical outcomes including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profile was collected and analysed.

Results

The mean duration of ventilation in the ventilated babi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urfactant group was 129.8 ± 43 hours and 85.7 ± 46 hours,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be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surfactant group, four babies (16%) died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27 babies (27%) die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number of babies developing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and needing laser treatment f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was greater in the surfactant group.

Conclusion

Prophylactic administration of surfactant in preterm newborns of gestational age <34 weeks i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mean duration of ventilation and an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