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叙述了一系列蛋白酶抑制剂对疟原虫发育和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效应。在1981年,Banyal等就已证明了从放线菌培养滤液中得到的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诺氏疟原虫裂殖子在体外侵入红细胞。现在通过研究、作者发现用大于0.05mM的Leupeptin,TLCK和Pepstatin对疟原虫发育与裂殖子侵入红细胞有抑制作用。而aprotinin,antipain,α-1-抗胰蛋白酶及大豆蛋白酶抑制剂在0.5mM时对此都没有影响。但是1mM的TPCK,1mM的PMSF与0.15mM的chymostatin都能够抑制裂殖子侵入红细胞,而不影响寄生疟原虫的发育。这些结果表明了恶性疟原  相似文献   

2.
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膜表面存在源于疟原虫的某些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系由裂殖子侵入红细胞时滞留于红细胞膜上及由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并通过某些机制转运到红细胞膜表面。这些蛋白质通称为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骨架相关蛋白。本文对其来源、特性、功能及与红细胞膜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恶性疟原虫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子孢子通过黏附肝内皮细胞受体侵入肝脏,裂殖子通过黏附红细胞表面受体侵入红细胞,感染红细胞利用其表面膜蛋白与人体重要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分子发生黏附,最终导致血流受阻。这些黏附过程均是虫体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的多糖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对恶性疟原虫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恶性疟原虫基因表达的修饰已被抗原变异及不同发育时期rRNA表达差异所证明,而且寄生虫侵入方式的改变,可能也是基因表达修饰的结果。恶性疟原虫Dd_2株以唾液酸依赖途径侵入红细胞,用神经氨酸酶处理红细胞除去唾液酸将导致Dd_2株的侵入减少95%。但是,如果将疟原虫保存在神经氨酸酶处理过的红细胞中10—12天,Dd_2-Nm亚群出现,它在神经氨酸酶处理和未处理的红细胞中均以同样比率生长。本文作者采用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前,疟原虫侵入红细胞的竞争性抑制已被应用于鉴定红细胞和裂殖子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及恶性疟原虫单克隆的分类。已知红细胞的唾液糖肽、血型糖蛋白A、B和N-乙酰-  相似文献   

6.
疟原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并有多个虫期的发育。在人体内先后侵入、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Schizogony)。疟原虫寄生人体的两个阶段中,不仅侵入的形式和侵入的宿主细胞不同,其侵入所依赖的粘附分子和机制也有很大差异。疟原虫侵入宿主细胞依赖于 系列粘附分子和酶的作用,其侵入过程需要寄生虫和宿主细胞间配体和受体的协同或相互作用。通过深入研究疟原虫侵入分子及其机制,寻找出介导侵入的分子,并作为新型抗疟药  相似文献   

7.
疟原虫裂殖子侵入红细胞是红内期发育阶段的开始。近年的研究表明,裂殖子侵入红细胞须经历一定的过程:①裂殖子对红细胞膜的识别和粘附;②裂殖子顶端与红细胞膜之间形成连接;③裂殖子的侵入导致红细胞膜的内陷;④裂殖子侵入后,红细胞膜及带虫泡膜的封口。 在本报告中,作者重点阐述裂殖子如何侵入红细胞及有关侵入过程中红细胞膜超微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文献报道红细胞膜表面可能有裂殖子受体,当它被蛋白质消化处理后可阻止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作者利用这一特性对疟原虫侵入红细胞机理进行了研究。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经同步化处理使其仅含环状体,再用胰蛋白酶或链霉蛋白酶等处理,发现这样的处理并不影响环状体的发育但可使红细胞抑制新的裂殖子侵入。同时,如加入未经处理的红细胞,则可观察到有大量新裂殖子侵入。由此不仅巧妙地提供了分离裂殖子的方法并使有可能研究裂殖子侵入与红细胞成分之间的关系。胰凝乳蛋白酶处理人红细胞并不能阻止裂殖子的侵入。用化学方法如以作用于氨基的活性试剂H_2DIDS或交链剂  相似文献   

9.
疟原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并有多个虫期的发育。在人体内先后侵入、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Schizogony)。疟原虫寄生人体的两个阶段中,不仅侵入的形式和侵入的宿主细胞不同,其侵入所依赖的粘附分子和机制也有很大差异。疟原虫侵入宿主细胞依赖于一系列粘附分子和酶的作用,其侵入过程需要寄生虫和宿主细胞问配体和受体的协同或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原虫的侵入[红细胞内期]下面概述的研究涉及对不同的红细胞有专一性的几种疟原虫,因为互补作用或变间裂殖子无能侵入红细胞的理由已日益明显。在宿主种类方面的研究,涉及裂殖子偏喜侵犯不同龄的红细胞和不同抗原组成的红细胞(如 Duffy 血型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11.
疟原虫侵入红细胞需要裂殖子有关受体与红细胞膜上特殊配体的相互作用。因恶性疟原虫及诺氏疟原虫入侵红细胞时利用不同的膜配体,故本文作者在疟原虫入侵机理研究中同时使用两种疟原虫,藉以了解除特殊配体阻滞或缺如因素外,是否尚有其它因素不利于寄生虫的入侵。研究所用的寄生虫材料为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Camp株及感染恒河猴的诺氏疟原虫。在175μl的培养基中将1×10~6感感裂殖体的红细胞与1×10~7未感染的红细胞共同孵育,同时加入结合牛血清白蛋白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Glu NAc-BSA);或与预先用抗MN血型糖蛋白A抗体包被的红  相似文献   

12.
动物红细胞培养恶性疟原虫研究初报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济宁272133李承邰,黄炳成,张志华目前群地b自原虫的体外培养仍必须使用人红细胞,给培养带来不便。为此作者用动物红细胞进行了尝试。结果表明:恶性疟原虫不能侵人羊红细胞;原虫虽能侵入兔红细胞,但...  相似文献   

13.
作者总结了近期证实鼠疟原虫红内期隐匿性裂殖子存在的研究结果。这些隐匿性裂殖子与裂体增殖时释出的多数裂殖子不同,它并不立即侵入红细胞而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保持隐匿状态。每一种或亚种疟原虫裂殖子都显示对其生活周期特性起作用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裂殖子侵入宿主红细胞的过程非常迅速,红细胞外的裂殖子在几分钟内就失去了侵袭能力,所以只有少数关于裂殖子侵袭红细胞的超微结构的研究。Dadda等(1969)首次报告鼠疟和鸡疟原虫裂殖子侵袭的观察结果,Bannister等(1975)描述了猴疟原虫裂殖子的侵袭过程。本文报导的是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在体外侵袭红细胞的第1个实例。  相似文献   

15.
作者总结了近期证实鼠疟原虫红内期隐匿性裂殖子存在的研究结果。这些隐匿性裂殖子与裂体增殖时释出的多数裂殖子不同,它并不立即侵入红细胞而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保持隐匿状态。每一种或亚种疟原虫裂殖子显示对其生活周期特性起作用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6.
疟原虫从裂殖子发育成红内期滋养体首先是吸附在红细胞的表面。由于很难分离得到纯的具有活性的裂殖子,所以对于吸附过程中的生化特征了解甚少。Miller等认为,各种红细胞表面存在着识别疟原虫的特异受体,并认为恶性疟原虫的侵入与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关。Sherman的实验还表明裂殖子不再侵犯经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或唾液酸苷酶处理过的红细胞。本实验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裂殖子侵犯人红细胞时红细胞膜蛋白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产生免疫力的小鼠体内寄生的伯氏疟原虫(K 173株)转变为一种变异型,它增强对抗体的抵抗力并对成熟红细胞的侵入增加;在正常小鼠体内培育时,这种变异型又可转变为正常型。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这种变异型的疟原虫趋嗜多色性红细胞的特性显著减少,导致潜伏期增殖缓慢,对成熟红细胞的侵  相似文献   

18.
对疟原虫侵入红细胞的机理目前知道得尚少。有人认为在寄生虫进入宿主细胞过程中需在局部破坏表膜成份,寄生虫与宿主细胞表膜接触时有一个溶解蛋白的过程,某些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红细胞受感染。作者研究了蛋白酶抑制剂抑蛋白酶醛肽和抑胰凝乳蛋白霉素对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作用,观察到抑蛋白酶醛肽和抑胰凝乳蛋白霉素能抑制恶性疟原虫感染人红细胞。如果红细胞预先用胰凝乳蛋白酶处理,则抑胰  相似文献   

19.
疟原虫入侵宿主红细胞具有高度的种特异性,这些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是疟原虫蛋白质与宿主红细胞表面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寻找参与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相关分子及其入侵机制是疟疾研究领域的热点.针对疟原虫不同种和虫株的实验研究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裂殖子表面蛋白、网织红细胞结合蛋白家族、红细胞结合蛋白家族以及动力蛋白等是参与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重要蛋白.该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系统的综述,并阐述这些蛋白质在疟原虫入侵过程不同阶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增殖分为2个时期,即寄生于肝细胞内的红细胞外期和寄生于红细胞内的红细胞内期。红细胞外期(exoeryghrocytic stage)当受染的雌性按蚊吮吸人血时,疟原虫子孢子随蚊唾液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约半小时全部侵入肝细胞,速发型子孢子即进行裂体增殖,迟发型子孢子则进入休眠状态,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的疟原虫,经过5~40 d发育成熟,胀破肝细胞逸出成千上万的裂殖子(merozoite)进入血流,进入血流的裂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