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我院2000—09/2006-12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患者23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4~36(平均27)岁,平均孕次2.3次,平均产次1.4次。均继发于足月剖宫产术后.发病时间最短者8个月,最长者9a,平均为36个月,病灶直径大小为1~9cm,平均为3cm,16例为多发病灶,7例为单发病灶。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5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回报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11例为单发内膜异位结节,4例多发内膜异位结节。12例病灶位于手术切口两顶端,3例病灶位于手术切口中段。4例多发内膜异位结节和1例行腹壁补片加固患者术后口服孕三烯酮3~6个月。15例患者术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者。结论具有典型临床症状、体征的患者术前诊断并不困难。症状不典型的病例,可借助腹壁彩超鉴别诊断,术后的病理诊断是确诊的金标准。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效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治及预防.方法 回顾分析17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确诊以后,2例药物治疗3个月行手术切除,术中所见病灶切面见紫褐色小结节,有铁锈红色积液,质硬且与周围组织粘连致密;术后病理结果为纤维结缔组织中见较多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术后患者腹壁切口愈合好,随访追踪观察0.5~4 a无复发.结论 根据剖宫产史术后出现周期性下腹部切口疼痛结合B超特点诊断并不困难,以手术切除为好,通过降低剖宫产率提高手术技巧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23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剖宫产术后2年左右,表现为手术切口部位出现随月经周期而出现的痛性包块,随病程发展而增大,部分患者CA125可有升高,有较典型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论:手术切除包块是治疗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剖宫产术中应严密预防子宫内膜种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全部接受手术治疗并治愈.术后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腹壁检查正确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近年逐渐增多。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占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的1·04%,国外报道剖宫产术后该症的发生率为0·03%~1·73%[1],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2月诊治剖宫产术后并发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本文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7~36岁,就诊时间为产后9个月~4年,其中4例是外院剖宫产,9例为本院剖宫产。1·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与月经周期相关的进行性加重的腹壁病灶疼痛,腹部原切口处出现逐渐增大的触痛结节或包块,月经后疼痛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1-01/2007-12收治的9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60个月无复发。结论: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与血清CA125无明显相关性,治疗首选手术,手术范围应达病灶周围0.5~1 cm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10.
11.
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疾病,多位于盆腔内,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较少见,但近年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其发病率亦有所增加.2000~2007年我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围产医学的进展,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由此引起的术后并发症也日趋增加,剖宫产术后发生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也在不断增多。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3.5%,多发生于术后1~5a,常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本文就本院2002—05/2008—06收住的1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两种剖宫产腹部切口选择对其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新式剖宫产术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两种剖宫产腹壁切口不同选择对其术后并发症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情况,探讨减少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1998年9月~2008年9月在本院仅行1次剖宫产及选择两种不同腹壁切口、随访3年内诊断患有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妇,对两者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3 150例采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产妇3年内患有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24例;2 942例采用新式剖宫产术产妇3年内患有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56例,两者发生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01)。结论在减少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选择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纵切口)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报告 女,37岁.于11 a前曾行剖宫手术.近0.5 a出现经期阴部疼痛,并于阴道口可触及肿物,直径约3 cm.经期过后,肿物逐渐减小疼痛消失.平时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5-02-13,因外阴肿物疼痛剧烈于2005-02-17入院.查体:于阴道口可见一源于阴道前壁一肿物,巧克力色,壁薄,张力大,触痛,入院后行囊肿剥除术,术中囊壁破裂.术后病理:阴道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术后并发子宫内膜异位症也相应增多,异位病灶以盆腔病灶占大多数,位于腹壁切口处较少见。我院1995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内子宫内膜异位症22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徐晓燕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5):461-46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被覆面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而形成的一种妇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生在手术切口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增多,尤其是剖宫产率的增加而随之增多.为探讨导致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作者对2000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我院1999-05~2005-05诊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6~35(平均31)岁,均为初产妇.病灶大小直径0.5~4.5 cm.剖宫产术式5例中,4例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例为子宫体部剖宫产术.4例为横切口,1例为纵切口.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资料 女,34岁.因经期下腹部切口疼痛性肿块2年入院.2003年行剖宫产手术.2年前感腹壁切口瘢痕周围出现疼痛性肿块,随月经变化,经期肿块增大,局部疼痛明显,经后疼痛消失,肿块缩小,抗生素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9.
陈桂黄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3,(4):711-711,729
目的:分析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机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7年~2012年收治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经手术配合药物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预防该病的发生首先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医源性种植;其次要提高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20.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28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复发,27例均治愈。结论:腹壁子宫内异症的发生与剖宫产术中直接种植有关;严格手术操作可降低腹壁内异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