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介绍一种经改良Watson-Jones入路的全髋置换术,并探讨其优点。方法:对Watson-Jones入路的手术切口、进路均做改良,从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的间隙进入,切断部分阔筋膜张肌,将阔筋膜张肌近侧部、臂肌保持为一体从髂翼前部外侧面剥离向外下方牵开,阔筋膜张肌远侧部、缝匠肌等向内侧牵开,使髋臼及粗隆的基底部得到充分显露。应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R)80例92髋,术后随访68例73髋,随访时间8个月至6年,平均4.1年。结果:按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分,疗效满意。较传统术式,此入路损伤小,暴露好,操作方便,并发症少。结论:经改良Watson—Jones入路行全髋置换术具有术野暴露好、定位准确、操作方便、并发症少的优点,是经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一种较理想的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2.
改良髋外侧入路关节置换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髋置换术 (THR)可采用的手术入路甚多 ,且各有优缺点 ,但创伤小、暴露好、功能恢复快是THR手术的基本要求。我院过去采用的Gibson ,Watson Jones,Smith Petersen等入路均存有不足。自 1 997年 3月~ 2 0 0 1年 1 2月 ,我们采用改良髋外侧入路行THR治疗 2 6例 ,本文从解剖、临床两方面予以总结。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2 6例 ( 2 6髋 )。其中男 1 0例 ,女 1 6例 ,年龄 60~ 73岁 ,平均 65岁。 2 6例中 ,骨性关节炎 1 2例 ,股骨颈骨折 8例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6例。采用羟基磷灰石涂层或…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利用改良髋关节直接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方法 整群选择自2010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在该院进行的全髋关节置换术18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后外侧入路)76例,实验组(改良直接外侧入路)111例.观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疼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数的差别.结果 2组手术时间(65 min vs 61 min)、切口长度(11.2 cm vs 11.6 cm)、并发症(5.3%vs 7.2%)、疼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失血量(16.25 mL vs 46.2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改良直接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良好暴露、操作顺畅、对组织结构干扰小、破坏少,术中出血量少,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改良的髋外侧手术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方法:健侧卧位,从髂前上棘外下4cm通过大转子外侧,转向股骨上段外侧,长约15cm。于阔筋膜张肌与臀中肌之间分离,在大转子部骨膜下剥离臀中、小肌,显露小转子及股骨颈基底部。牵开臀小肌即可显露髋关节囊,将其十字形切开,撬开股骨头,用板状拉钩置于股骨颈前后侧,即可使股骨头颈及粗隆部充分显露,完成 股骨颈截骨、扩髓吸置入股骨假体。髋臼侧手术的完成是将股部伸直,于髋臼前后缘用髋臼拉钩牵开,即可完成去除臼唇、白软骨及固定臼杯等操作。结果:1年以上随访者,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良率85.1%,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优良率80.0%,未发生与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改良髋外侧切口术中出血少,显露快,手术创伤小,适用于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直接前方入路(DAA)在全髋置换术(THA)中的应用疗效及经验总结。方法共纳入156例首次THA 患者,其中82 例采用后外侧入路(PLA),74 例采用DAA,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AA组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时间和引流量减小,与PL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AA 组术后1、3 和7 d 疼痛评分低于PL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AA 组的部分下地负重、完全负重时间和总住院时间较PLA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AA 组术后1、3 和6 个月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PLA 组,术后6 个月DAA 组髋关节功能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HA 采用DAA 手术创伤更小,疼痛减轻,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缩短,髋关节功能改善更佳,有较好的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0年5月于我院行人工全髋置换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28例和观察组(改良后外侧小切口组)32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切口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问、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96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2例48髋,前外侧组(ASA组)行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组(PSA组)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关节Harris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S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16±0.92)cm、(64.07±9.32)min和(13.16±2.51)d,均显著低于PSA组(P〈0.05),两组手术失血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达到(90.16±12.57)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和PSA组术后Harris评分(P〈0.05),AS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优良率达到64.58%,显著高于PSA组的54.17%(P〈0.05);ASA组总体健康评分达到(73.08±5.26)分,显著高于PSA组的(69.26±5.31)分(P〈0.05)。结论选择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后外侧入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关节功能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综合疗效优于PSA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改良的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和传统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并研究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方法:自2007年4月-2009年4月,所有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入两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20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20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中术后骨折、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其他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3至11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小切口组病例在术中术后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传统切口组,在术中术后骨折、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在术后早期阶段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但在后期的随访中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直接外侧入路与传统后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检索包括国内外于2008年8月—2018年8月已发表的临床对照研究。所检索的数据库包括Embase、Pubmed、PQDT、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CBM等。提取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依据以上检索策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41篇,并最终纳入12篇文献。通过比较发现,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直接外侧入路术后髋关节后伸活动度低于传统后侧入路[95% CI(-10.93~-7.01),P<0.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直接外侧入路术后髋关节前屈活动度[95% CI(8.87~12.70),P<0.001]及术后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95% CI(1.53~13.68),P=0.007]均高于传统后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结局指标如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95% CI(-0.14~0.62),P=0.21]、术后并发症[95% CI(0.29~1.07),P=0.08]、手术所需时间[95% CI(-7.31~5.94),P=0.84],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直接外侧入路与传统后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并发症相当。虽然直接外侧入路组在术后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高于传统后侧入路组,但是直接外侧入路仍不失为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侧卧位改良直接外侧入路与改良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3年1月三亚中心医院收治的10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侧卧位改良后外侧入路,研究组接受侧卧位改良直接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血清学指标、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切口长度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③两组患者VA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PCT、CRP、ES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患者PCT、CRP、ES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PCT、CRP、ESR评分低于对照组;③两组患者PCT、CRP、ESR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UCLA髋关节系统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UCLA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患者UCLA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UCLA评分、Harris评分比对照组高;③两组患者UCLA评分、Harri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平衡功能评分(BBS)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BB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患者BB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BBS评分比对照组高(P <0.05);③两组患者BB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相比于侧卧位改良后外侧入路,侧卧位改良直接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效果更佳,可改善患者平衡功能与髋关节功能,促进术后康复,减轻软组织损伤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低位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低位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17位患者18例髋关节进行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仰卧位,自大转子上2 cm为顶向前下切口,纵行切开髂胫束和臀中肌前部着点,由髋关节囊前方分离至髋臼前外缘.不脱位,经股骨颈截骨和取头,处理髋臼植入假体.患髋内收外旋股骨颈基底脱出切口外,股骨扩髓后植入假体.结果:手术切口平均长(10.5±2.1)cm.切口长短与体重正相关,髋臼病理改变和翻修者更长.手术时间平均为(101.7±14.6)min,术中出血量110~600ml,平均(302.2±77.3)ml;双侧髋关节置换1例.术后2~5 d患髋均可负重行走.随访7~22个月,Harris评分平均:术前44;术后6个月85.假体位置理想.无并发症.结论:经低位的前外侧入路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需要特殊的髋关节拉钩和牵开技术.有创伤小、不损伤臀上神经、假体位置理想、术中可以处理较复杂病理改变、准确测量两侧下肢体长度、术后外展肌有力、早期康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改良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的体会。方法 2006年2月—2011年11月,我院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137例,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个月~15个月,平均(10±2.7)个月。手术时间90 min~120 min,平均(105±17.11)min;术中出血量300~450 mL,平均(350±19.3)mL。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优68例,良64例,中5例,差0例,优良率96.35%。结论改良后外侧入路是髋关节置换的较好方法,暴露清楚、创伤小、关节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假体分离出的颗粒碎片刺激巨噬细胞而释放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人工髋关节术后引起骨溶解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钛颗粒刺激巨噬细胞而释放TNF—α模型及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蛋白质印迹、凝胶迁移率实验方法来研究其生物分子学机制。结果鼠类巨噬细胞受钛颗粒刺激而释放TNF-α,而JNK抑制剂SP600125和NF-κB抑制剂MG132大大抑制了钛颗粒诱导的TNF-α释放,但p38抑制剂无此作用,甚至,钛颗粒诱导巨噬细胞而激活AP—1和NF-κB。结论钛颗粒诱导的TNF-α释放与JNK/AP-1及NF-κB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后外侧小切口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早期康复训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韩琳  杨柳  邓姝  陈光兴  段小军  郭林  王凤玲 《重庆医学》2006,35(13):1174-1175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及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12月~2005年5月本中心采用后外侧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99例207髋,并根据该切口手术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了一套早期康复训练程序并对其进行术后康复训练。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6周内未观察到皮肤坏死、静脉栓塞、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1.8个月)。所有病例术后X线显示假体位置均良好。有3例3髋在术后1个月内出现脱位(后脱位2例,前脱位1例),复位后未见复发;所有患者术后初次扶拐下床活动时间为2.8d。191例术后6周内弃拐负重行走,其余8例术后12周弃拐负重行走,步态正常。6~26个月随访Harris评分改善(39±8.2)分〔术前平均(48±11.7)分,术后平均(85±7.6)分〕。结论术后短期的冰敷、正确的康复训练和主动锻炼是康复训练要点。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在术后给予正确的康复训练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功能。在训练中应严格遵守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J Charnley 《JAMA》1974,230(7):1025-102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8年12月9例THA术后脱位患者的术前病因、脱位原因、治疗经过及术后预防再次脱位采取的措施。结果共9例患者于住院期间发生脱位,脱位的发生率为3.1%,脱位均发生于改变体位时。髋关节术后X线片提示髋臼及股骨假体位置良好。采用闭合复位及下肢制动的方法,有3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再次发生脱位,所有患者出院后至随访时未再发生脱位。结论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失衡、患肢主动或被动活动范围过大、假体安装位置不当是脱位的常见原因;脱位后大多数患者可通过麻醉下行闭合复位治疗,少数假体位置不当且稳定实验呈阳性者应考虑手术翻修;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有关THA的康复知识教育是预防脱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近、中期疗效。方法48例(67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44例63髋,平均随访时间为5.3年(2~9年)。按Crowe分类,I型18例24髋,Ⅱ型15例20髋,Ⅲ型6例10髋,Ⅳ型5例9髋。手术采用后外侧切口,除I例CroweⅣ型(2髋)外,髋臼侧均在真臼水平重建髋臼并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股骨侧3例4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其余均选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结果2髋术后脱位经保守治疗而愈。2髋术中小转子上方襞裂骨折,但股骨假体稳定。4髋有异位骨化,其中BrookⅡ型3髋,Ⅲ型1髋。随访期内未发现感染、假体松动、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45分,术后平均为89分。结论后外侧入路、真臼水平重建髋臼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安全、有效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并分析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方法选择48例需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各24例,微创组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全髋置换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微创组在术中术后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进行人工全髋置换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蔡兆鹏  陈铿  胡旭民  王鹏  黄霖 《广东医学》2016,(20):3026-3028
目的 探讨改良Stoppa入路在坐骨大孔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改良Stoppa入路对6例累及坐骨大孔的骨盆肿瘤的患者进行手术,作耻骨联合上缘2 cm处横形切口,向两侧拉开腹直肌或切断患侧腹直肌以显露耻骨联合和耻骨上支.结扎切断腹壁下动脉和闭孔动脉之间的吻合支.切开髂耻筋膜,将下腹壁肌、髂外血管、股神经和髂腰肌拉向前外侧,沿腹膜外间隙将盆腔脏器拉向内侧.先沿髂外血管逆行向上分离并结扎髂内动脉.在骶髂关节前方辨认分离腰骶干并行骨膜下剥离保护,沿神经行程分离骶神经根.经改良Stoppa入路可以有效显露真骨盆,前至闭孔,内侧接近骶骨中线,外侧可达坐骨大孔,后侧达骶骨前方,上缘达L5/S1椎间隙水平.肿瘤完整切除并仔细止血,腹膜外放置引流管后逐层缝合切口.结果 本组6例坐骨大孔肿瘤均完整切除.改良Stoppa入路切口长度8~12(9.2±1.6)cm,手术时间90 ~ 150(112±23) min,出血250 ~ 650 (320±160) mL,术中对盆腔腹膜后肿瘤显露良好,无神经血管损伤、盆腔脏器损伤、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全部病例获得6~30个月随访,截至末次随访时均无局部复发.结论 改良Stoppa手术入路兼具切口较小、手术视野清晰、易于操作、并发症少的特点,是在累及坐骨大孔的盆腔腹膜后手术中的合适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