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和多发性息肉病主要系粘膜病变,切除结肠及直肠粘膜可予治愈.单纯直肠内回肠拖出术的临床效果不满意,未能广泛采用.本文报道作者近12年来应用带顺蠕动回肠袋的直肠内回肠拖出术治疗上述两种病变的经验.全组溃疡性结肠炎49例,多发性息肉4例,其中8例不伴回肠贮存袋者不予统计在内,故供分析的仅45例,计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19.4岁(8~55岁).均无直肠瘘管或脓肿,小肠X线检查结果正常.手术分二期进行,术前48小时起给清流汁,静脉给予妥布霉素及林可霉素,1年内原用强的松者给予激素静脉注射.Ⅰ期手术45例,除9例外,直肠切除平面均低于腹膜返折下2cm.直肠肌层作环形切断,用蘸有肾上腺素溶液的海棉钝性分离直肠粘膜至齿状线上3~4cm处,于肛隐窝平面切断.游离回肠系 相似文献
2.
203例直肠结肠切除后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肠结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PAA)现普遍被用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从而代替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瘘。由于并发症发生率高和功能方面的问题.限制了一些外科医生的使用,且各种贮袋结构的潜在优点仍有争议,本对手术经验,尤其是手术并发症进行了总结,并比较不同贮袋结构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蔡世荣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1999,2(1)
直肠结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PAA)现普遍被用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从而代替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瘘.由于并发症发生率高和功能方面的问题,限制了一些外科医生的使用,且各种贮袋结构的潜在优点仍有争议.本文对手术经验,尤其是手术并发症进行了总结,并比较不同贮袋结构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修复性直肠结肠切除一回肠袋手术仍有17%~59%发生排便失禁,而低位前切除一结肠肛管吻合术也有肛门失禁的问题。作者在17列修复性直肠结肠切除一回肠袋肛管吻合器吻合术(RP组)的手术前后、10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溃疡性结肠炎及结肠息肉病的治疗,结肠全切直肠粘膜切除经直肠回肠拉出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为了改善术后大便次数过多及便意过急,大多数作者在回肠肛管吻合以上,加作回肠扩大,以便储存大便减少次数。至今文献上已有500多例此种手术,但很少有关术后长期功能的报道,包括后期并发症及扩大部肠壁的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6.
林擎天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3,2(4):247-249
目的 评估全结肠或结直肠切除 (TC或PC)后 ,回肠J -袋直肠或肛管吻合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12例全结肠或结直肠切除后J -袋直肠或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性 5例 ,女性 7例手术经过顺利 ,除一例于术后第一天有肛门出血外 ,其余均顺利恢复 ,无手术死亡。肛门排便功能随时间推移 ,经三个月逐步改善 ,六个月后随访 ,大便多已成形 ,每天平均 3 -5次。有 2例加作短段回肠倒置术 ,术后第一个月不需口服肠蠕动抑制药 ,每天排便亦仅 4-6次。结论 该手术能保持良好的排便功能 ,病人生活质量感到满意 ,是全结肠或结直肠切除后的一种有效而理想的肠道重建方式 ,若再加作回肠倒置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全结肠或结直肠切除(TC或PC)后,回肠J-袋直肠或肛管吻合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2例全结肠或结直肠切除后J-袋直肠或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5例,女性7例手术经过顺利,除一例于术后第一天有肛门出血外,其余均顺利恢复,无手术死亡。肛门排便功能随时问推移,经三个月逐步改善,六个月后随访,大便多已成形,每天平均3—5次。有2例加作短段回肠倒置术,术后第一个月不需口服肠蠕动抑制药,每天排便亦仅4—6次。结论该手术能保持良好的排便功能,病人生活质量感到满意,是全结肠或结直肠切除后的一种有效而理想的肠道重建方式,若再加作回肠倒置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在溃疡性结肠炎和多发性息肉病等粘膜病变,有作经直肠内回肠拖出术和回肠肛管吻合来治疗的。但在少数病例,由于溃疡的急性加剧或长期的结肠炎而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上,全结肠直肠切除和回肠造瘘术是溃疡性结肠炎(UC)的标准治疗,但全结肠、直肠粘膜切除和回肠拉出肛门外直肠吻合(IRA)可保留肛括约肌的功能,作者还对这一手术影响胆盐循环进行了观察。取草原犬作如下分组:1.对照组,6条犬,仅剖腹作胆囊插管造瘘;2.IRA组,7条犬,做胆囊插管造影和IRA;3.ERP组,5条犬,作胆囊插管造瘘,并在IPA的基础上剥除最低部位的5cm直肠粘膜,作8cm长的回肠袋自直肠拉下与肛门吻合。手术后在3~12周内每周取胆囊胆汁作分析。每组有1条犬因并发症未作远期分析。术前、术后6周和12周各抽血作生化检查。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简化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避免全大肠切除术时腹壁回肠造瘘。方法 采用全大肠切除直肠肌鞘内咽肠肛管吻合改进术式治疗25例家庭性腺瘤性息肉病及1例溃疡结肠炎患者,并进行了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1年患者的肛门功能恢复正常,大便1-4次=天,可正常参加工作除2例发生术后早期不完全性小肠梗阻和1例癌变患者术后发生性功能障碍外无其它并发症。结论 该术式具有技术简单、病变切除彻底、无回肠造袋、不需要 相似文献
12.
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肌鞘内回肠造袋拖出肛门吻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仲舒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998,5(1):47-48
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肌鞘内回肠造袋拖出肛门吻合术的主要适应证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1〕。在西方国家,UC发病率比我国高,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本术式是最佳选择,自80年代初期应用于临床后,已积累了较多经验。FAP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后患者控便能力与肛管压力的关系。方法对16例患者行IPAA术,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控便能力,并检测肛管压力。结果12例获得随访,平均2.3(1.0~4.5)年,患者排便次数在术后1年时明显少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P<0.05);肛管静息压和最大缩柞压在术后1个月、6个月时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在术后1年时已有明显改善,与术前相似(P>0.05)。结论IPAA术后肛管压力的改变可能与患者的控便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肠直肠巨大息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留置肛管减压对术后恢复和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设计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入组结肠直肠巨大息肉(直径≥3 cm)的病人,分为内镜治疗组100例和内镜治疗加预防性肛管置入组(简称内镜肛管组)92例,比较两组术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内镜治疗组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5例(5.0%),内镜肛管组2例(2.2%);内镜治疗组术后发生电凝综合征7例(7.0%),内镜肛管组发生1例(1.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内镜治疗组平均体温(37.2±0.8) ℃,内镜肛管组平均体温(37.1±0.6)℃,两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镜肛管组的肠蠕动恢复时间(22.5±5.9) h与内镜治疗组(39.3±10.4) 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镜肛管组腹痛程度评分(2.2±1.3)分与内镜治疗组(4.7±2.2)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一天腹部平片显示,内镜治疗组的肠腔较内镜肛管组明显扩张。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结肠直肠巨大息肉术后,应用肛管减压引流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术后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年轻病人需行全结肠切除术时如何保留肛门括约肌是一有意义的问题。Martin 等在1977年报道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保留肛门括约肌,结果令人鼓午。作者从1977~1980年共施行25例,最近作者简化了手术方法。25例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22例,家族性结肠息肉症3例,病人年龄11~25岁,女性14例,男性11例,随访3~35月(平均14.6月)。手术方法:将患 相似文献
16.
17.
全结肠切除回肠袋肛管吻合术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起来,并被广泛采纳、流行的一种手术。这一手术之所以能迅速流行是因为它具有三大优点:①全结肠切除可去除全部病变结肠,而直肠粘膜剥除又彻底去除了病变的直肠,从而杜绝了复发和癌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报告采用一期结肠直肠全切除、回肠S形贮袋经直肠肌鞘肛管拖出术治疗3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结果。1例伴乙状结肠癌(DukesD期),术后20天切除拖出多余之回肠。无盆底感染及漏并发症,1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愈。1~2个月后均停用止泻药,排便白天3~5次/d,夜间失禁0~5次/晚。手术要点:①保留完整大网膜,以减轻切口处粘连;②缩短直肠肌鞘为2~3cm,简化操作,减少失血,③选用S形贮袋,利用其输出袢经直肠肌鞘肛管拖出,井将贮袋远侧2cm处与齿线皮肤固定6~8针。该术式的优点是无吻合口漏,可一期完成,避免暂时性去功能性造口引起的小肠梗阻及吻合口狭窄。 相似文献
19.
回肠储粪袋-肛管吻合在全结肠-直肠切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回肠储粪袋-肛管吻合在全直肠结肠切除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980~1998年进行的15例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粪袋-肛管吻合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6例,结果 “S”形储粪袋10例全结肠直肠切除“J”储粪袋5例,无死亡病例。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4例、伤口感染2例、储粪袋瘘1例、肛瘘1例。随访12例,随访时间1~14年。排便次数的中位数为5次/2 相似文献
20.
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对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19
目的评价中下段直肠癌低前切除结肠J型贮袋——直肠或肛管吻合对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作低前切除的连续67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根据重建消化道的方法分为2组,第1组(34例)行传统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直接端端吻合(直吻组);第2组(33例)断端结肠制成5~6cm的J型贮袋并与直肠肛管行端侧吻合(袋吻组)。分别于术后1、3、6、9个月和1年、1年半对排便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和排便功能指标。结果直吻组和袋吻组发生吻合口狭窄分别为3例和1例,直吻组术后出血1例,两组均无吻合口瘘和死亡病例。直吻组和袋吻组术后局部复发分别为4例和3例,直吻组术后肝转移1例。直吻组和袋吻组的日平均大便次数术后6个月分别为5和2次(P<0.001),术后1年分别为3和1次(P<0.05),术后1年半均为2次(P>0.05)。袋吻组的定性排便控制能力和直肠测压指标均优于直吻组。结论中下段直肠癌低前切除结肠J型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在术后第1年内有明显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