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评价七氟醚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对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丙二醛的影响。方法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50例,年龄37~60岁,体重44~70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Ⅲ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25):对照组(C组)和七氟醚预处理联合后处理组(S组)。S组在体外循环开始前吸入1.5倍最低肺泡有效浓度七氟醚10 min,并在升主开放后即刻通过体外循环机输注1.5 MAC七氟醚10 min;C组不适用任何吸入麻醉药。两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升主动脉开放后15 min、8 h、24 h(T_(1-4))经中心静脉采集血样,检测血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酸同工酯及丙二醛表达。记录两组患者心脏自动复跳例数、再灌注心律失常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T_(2-4)血清血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酸同工酯及丙二醛均高于T1;与C组比较,S组血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酸同工酯及丙二醛在T2-4表达下调,再灌注心律失常评分降低,自动复跳率升高(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可以降低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酸同工酯水平,产生明显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患者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七氟醚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对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丙二醛的影响。方法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50例,年龄37~60岁,体重44~7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Ⅲ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 =25):对照组(C 组)和七氟醚预处理联合后处理组(S 组)。S 组在体外循环开始前吸入1.5倍最低肺泡有效浓度七氟醚10 min,并在升主开放后即刻通过体外循环机输注1.5 MAC 七氟醚10 min;C 组不适用任何吸入麻醉药。两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升主动脉开放后15 min、8 h、24 h(T1-4)经中心静脉采集血样,检测血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酸同工酯及丙二醛表达。记录两组患者心脏自动复跳例数、再灌注心律失常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 T2-4血清血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酸同工酯及丙二醛均高于 T1;与 C 组比较,S 组血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酸同工酯及丙二醛在 T2-4表达下调,再灌注心律失常评分降低,自动复跳率升高(P <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可以降低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酸同工酯水平,产生明显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患者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方法 选择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 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100万U(其中30万U为麻醉诱导前给予,40万U预充体外循环机内,30万U为开放升主动脉后给予);对照组不给予其他药物. 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阻断升主动脉30 min(t2)、再灌注1 h(t3)、再灌注6 h(t4) 及再灌注24 h(t 5)各时间点取动脉血,测定红细胞比容(HCT)、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K)活性、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 记录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复跳情况. 结果 与t 1相比,两组患者CK、CK-MB、cTnI在t 3、t 4、t 5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CK-MB、cTnI均在t4达最高值, t5开始下降. 两组患者之间CK、CK-MB、cTnI在t1、t2时无明显差别,对照组CK、CK-MB在t 4、t 5明显高于乌司他丁组(P<0.05), cTnI在t3、t 4、t5明显高于乌司他丁组(P<0.05). 结论 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中使用乌司他丁减轻了体外循环期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案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98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二尖瓣置换术,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丙泊酚组和七氟醚组,各49例,七氟醚组患者全程吸入七氟醚进行麻醉,丙泊酚组患者采用丙泊酚全程把控输注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主动脉开放后30min(T2)、主动脉开放后6h(T3)、主动脉开放后24h(T4)的心肌钙蛋白I(c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统计两组心脏自主复跳率、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T1时,两组cTn I、CK-MB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T2~T4时,两组上述指标均较T1时显著上升,P<0.05;七氟醚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丙泊酚组,P<0.05;七氟醚组MACE发生率(8.16%)显著低于丙泊酚组(24.49%),P<0.05;七氟醚组心脏复跳率(91.84%)显著高于丙泊酚组(71.43%),P<0.05.结论:与丙泊酚全程把控输注麻醉相比较,全程吸入七氟醚麻醉可显著减弱心肌酶的释放,减少MACE发生率,且能保护心肌、提高心脏主动复跳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程七氟醚维持麻醉对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影响.方法 随机双盲法将80例心脏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A组采取全程七氟醚维持麻醉,B组则行丙泊酚全程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及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主动脉开放后2、8、24、48 h时cTnI、CK-MB水平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七氟醚维持麻醉能明显减轻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且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对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48例二尖瓣置换术的风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给予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对照组给予丙泊酚全程靶控输注麻醉.记录患者手术前(T0)、体外循环前(T1)、体外循环后(T2)和手术结束(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检测患者麻醉诱导前、主动脉开放2、4h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P>0.05).主动脉开放后,观察组cTnI、SO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主动脉开放4h后,观察组CK-MB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观察组心脏自动复跳率高,导管拔除时间、心肌收缩力评分、1CU留驻时间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明显减轻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七氟醚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不同时点血清S100β蛋白浓度,探讨七氟醚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心病患者24例,随机分为两组,七氟醚预处理组和对照组各12例。分别于转流前(T0)、转流30min(T1)、停机后1h(T2)、停机后6h(T3)、停机后24h(T4)取动脉血标本,用ELISA的方法检测血浆S100β蛋白浓度。结果与转流前相比,两组患者进行体外循环后不同时点血浆S100β蛋白浓度明显升高,于停机后1h达到高峰,之后较快下降,至停机后24h下降到正常高值。七氟醚预处理组进行体外循环后相应各时点血浆S100β蛋白平均水平均较对照组低。结论七氟醚预处理能降低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浓度起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及其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20例拟在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C组)和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每组各10例。两组均采用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8~0.12mg·kg-1、芬太尼5~10μg·kg-1、维库溴铵0.1mg·kg-1施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吸纯氧机械控制通气。麻醉维持C组采用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和咪唑安定,S组采用七氟醚2MAC持续吸入,并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和咪唑安定;两组均按需追加维库溴胺维持肌肉松弛。CPB前两组患者收缩压均维持在90~120mmHg。CPB开始时停用七氟醚吸入,之后两组均采用同样方法维持麻醉。芬太尼总量C组为40~60μg·kg-1,S组为20~30μg·kg-1。于麻醉诱导插管后即刻(T0)和主动脉开放后30min(T1)、1h(T2)、2h(T3)、6h(T4),分别采桡动脉血3ml,共15ml,并分离提取白细胞,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测定白细胞NF-κB活性,并记录两组患者心脏复跳情况、多巴胺以及硝普纳用量。结果与S组各观测点相比较,除T0外,C组各点白细胞NF-κB活性均增加(P<0.05或0.01),且开放主动脉30min时达到高峰;而S组各点NF-κB活性无明显变化。自动复跳/电击复跳比例C组为4/6,S组为8/2,S组明显高于C组(P<0.01);硝普纳用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巴胺用量C组明显多于S组(P<0.01),且两组患者多巴胺用量与各自EMSA结果的最高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94(P<0.01)。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可抑制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患者外周血白细胞NF-κB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姜敏炎  陈亮  张剑平  吴伟敏  唐岳云  蒋平  李晓霞 《江苏医药》2005,31(8):576-577,i0001
目的探讨浅低温不停跳瓣膜置换手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50例瓣膜置换手术病人分成实验组(不停跳组)和对照组(停跳组),每组25例。两组分别于体外循环前5min,体外循环后2、6、24和48h采血测定心肌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并取右房心肌组织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对照组再灌注后CK、CK-MB、LDH、AST比实验组明显增高(P〈0.01),心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对照组变化明显,实验组基本不变。结论浅低温不停跳心脏瓣膜置换术能有效降低心脏手术患者CK、CK-MB、LDH及AST活性,从而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七氟醚与丙泊酚对老年全麻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心肌保护作用的比较。方法 将100例老年急症全麻手术患者法随机分为丙泊酚组50例(P组)和七氟醚组50例(S组)。S组从手术开始直至结束全程吸入最低肺泡有效浓度七氟醚,P组则靶控泵入3μg/ml的丙泊酚。检测术前、术中0.5h、1h、1.5h、术后2h、4h两组血浆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l)水平变化并同时监测记录HR、MAP、CVP。结果 两组术前、术中0.5h,血浆CK-MB、cTnl、HR、MAP、CVP水平均升高(t=4.54、4.61、4.71、4.84、4.8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1h、1.5h、术后2h、4h,S组优于P组(t=4.66、4.67、4.78、5.56、5.6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七氟醚较丙泊酚在老年急症全麻下手术心肌保护作用血流动力学稳定均较丙泊酚效果为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40~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0):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麻醉诱导前D组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0.6μg /kg(15min内),随后以0.2μg?kg-1?h-1速率输注至术毕,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主动脉开放后30min(T1)、6h(T2)、12h(T3)、24h(T4)、48h(T5)时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以及血清TNF-?和IL-6的浓度。记录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率、CPB时间、术后气管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结果:与T0时比较,T1~4时C、D两组血浆cTnI和CK-MB浓度及血清TNF-?和IL-6浓度升高(P〈0.05);与C组比较,T1~4时D组血浆cTnI和CK-MB浓度及血清TNF-?和IL-6浓度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术后气管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缩短(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能减轻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肌再灌注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医院收治的需行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婴幼儿5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儿气管插管后吸入空气-氧气混合体,观察组患儿气管插管后吸入七氟醚,10 m洗脱,保证主动脉阻断前七氟醚吸入浓度为0。利用分光光度计、酶标仪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CTA)水平,采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仪检测诱导后、主动脉开放6 h后两组患儿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主动脉开放30 min后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主动脉开放30 min后SOD及CT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主动脉开放30 min后cTnI、Mb及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麻醉后并发症发生率(12.00%)与对照组(8.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围术期应用七氟醚预处理的临床效果理想,能减轻患儿体外循环心肌再灌注损伤,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开放即刻靶控输注丙泊酚1mg/L对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0例,ASAⅡ级或Ⅲ级,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丙泊酚后处理组(P组)各20例。S组全程吸入0.5%~2%七氟烷;P组在主动脉开放前持续吸入0.5%~2%七氟烷,主动脉开放即刻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1mg/L,同时下调七氟烷吸入浓度,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在40~60范围直至手术结束。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主动脉开放后10min(T1)、回重症监护病房(ICU)后即刻(T2)、6h(T3)、12h(T4)、24h(T5)取桡动脉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CD11b水平。结果:2组不同时点cTnI、CK-MB、sICAM-1和CD11b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P组cTnI和CK-MB浓度在T3~5时降低、sICAM-1浓度在T2~5时降低、CD11b表达在T1~5时降低;2组术后心肌梗死、房颤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4.
腺苷与双嘧达莫预适应在心肺转流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腺苷与核苷转运抑制剂双嘧达莫药理性预适应在心脏直视术心肺转流(CPB)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5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腺苷组转流前微量泵入腺苷;联合组术前口服双嘧达莫,余同腺苷组;双嘧达莫组仅口服双嘧达莫;对照组泵入同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后2、6、16 h采集患者桡动脉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I(cTn I)、丙二醛(MDA);观察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结果 腺苷组术后多巴胺用量少,开放后2 h CK-MB、6 h MDA,开放后cTn I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联合组开放后CK-MB、cTn I、MDA均降低.结论 外源性腺苷预适应有显著心肌保护作用,核苷转运抑制可增强这一作用,内源性腺苷对心肌保护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心肌肌钙蛋白T与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心肌肌钙蛋白T(CTnT)作为判断心肌缺血性损伤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对40例心脏手术患者(20例瓣膜替换术、20例不停跳房室缺修补术)进行分析。他们分别于术前,关胸后1、2、24和48h记录心电图,并抽血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CK-MB)和CTnT。结果 40例患者术前CTnT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其中20例瓣膜手术患者主动脉经过阻断后,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周围血液中的CK、CK-MB和CTnT均有明显升高(P〈0.01),分别在关胸后2h达到高峰,数值分别为术前的11.6、8.4和242倍;20例不停跳房室缺修补术的患者术前和关胸后的心电图和血液中的CTnT基本正常,CK和CK-MB除2例患者关胸后出现明显变化外,余均未见改变。结论 CTnT作为判断心肌损伤的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良好,且均优于CK和CK-MB。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无创肢体缺血预处理(NILIPC)和后处理(NILIPostC)联合应用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0例风湿性心脏病拟行机械瓣膜置换者随机分为实验1、2、3组和对照组.实验1组在主动脉阻断前10 min右下肢实施NILIPC;实验2组在主动脉开放前10 min右下肢实施NILI...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自体冷血停搏液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年龄21~67岁,体质量指数18~25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30):对照组(应用St.Thomas晶体停搏液)和实验组(应用自体冷血停搏液)。实验组于阻断升主动脉即刻,经升主动脉根部灌注自体冷血停搏液20 mL/kg;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的St.Thomas晶体停搏液。于主动脉阻断前5 min(T0,基础值)、主动脉开放后即刻(T1),术毕(T2),术后12 h(T3)和术后24 h(T4)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测定血浆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浓度。记录心脏停搏诱导时间、心脏自动复跳情况及体外循环后24 h多巴胺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T1~4时血浆CK-MB活性和cTnⅠ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心脏停搏诱导时间明显缩短(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升高(P<0.05),体外循环后24 h多巴胺用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自体冷血停搏液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后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1,6-二磷酸果糖后处理组(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于主动脉开放即刻从体外循环机内F组加入250 mg.kg-1的FDP,C组加入等容积的生理盐水。于切皮即刻(T1),主动脉开放后0.5 h(T2)、3 h(T3)、24 h(T4)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肌钙蛋白I(cTnI)。结果与C组比较,F组IL-6和cTnI含量明显降低(P<0.05),IL-10明显升高(P<0.05)。结论 FDP后处理通过抑制缺血-再灌注后的炎性反应对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前使用含磷酸肌酸的心肌极化液对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126例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普通极化液(对照组)和含磷酸肌酸极化液(观察组)两组。对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21.36±9.21)U/L,肌钙蛋白I(0.83±0.35)ng/ml,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37.1%)较对照组(57.8%)明显减低(x2=5.418,P〈0.05);观察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术后24h的心脏指数、射血分数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瓣膜置换术前应用含磷酸肌酸极化液能有效减轻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心肌保护作用,可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