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后CPR联合VR重建方法在SMA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4例SMA病变患者CT扫描影像特征。所有患者均由东芝64排螺旋CT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以CPR联合VR进行图像重建。结果 34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内外解剖结构及整个肠系膜血管分支走向,无漏诊或误诊病例,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中孤立上动脉夹层9例,可清晰显示真假腔和低密度内膜;肠系膜缺血性病变19例,可清晰显示缺血部位、缺血范围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血管狭窄5例,可清晰显示血管壁厚度及血管狭窄程度。结论 64排螺旋CT扫描后CPR联合VR重建技术对血管病变的定位和定性有独特诊断优势,可连续显示病灶分布及病变程度,在SMA病变的诊断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肠系膜动、静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肠缺血患者及胰腺癌患者共25例行64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检查,并对扫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5例扫描所得图像均获成功,肠系膜动脉狭窄14例,肠系膜静脉缺血6例,正常5例。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是一种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准确、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根据CT影像表现并密切结合临床,对肠缺血疾病可以作出确定及病因诊断;对胰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对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双能量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双源双能量CT增强检查,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虚拟平扫、后处理血管重建;24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5例行肠部分切除手术。结果:应用DECT血管重建技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9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7例、肠系膜上动脉痉挛1例。本组29例均获得外科手术或DSA介入诊疗证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可有强化相对减弱;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管管壁肿厚、肠系膜水肿、腹腔积液;肠壁气肿只见于全层坏死,而其它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结论:DECT能准确诊断缺血性肠病的原因,并有助于判断缺血的程度,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上动脉病变致缺血性肠病的影像表现,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行CT检查并经临床证实的肠缺血患者6例,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全腹CT扫描,其中4例增强扫描。以横断面原始CT图像加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肠系膜上动脉成像评价。结果6例患者中3例急性肠缺血,临床表现急性腹痛,3例均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CT增强扫描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管腔内充盈缺损,轻度、中度狭窄,狭窄度介于50%左右。慢性肠缺血3例,表现为与进食有关慢性腹痛,肠系膜上动脉长段或局限性钙化狭窄。6例中2例发生轻症肠梗阻,肠管积气积液扩张,肠壁增厚模糊。6例患者临床非手术治疗,疗效明显。结论螺旋CT可以明确肠系膜上动脉病变致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青  陈莉  赵冬  周超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0):76-76,7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应用。方法根据3例64层螺旋CT发现的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结合横断图像及重建图像,分析影像特征。结果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内弧形充盈缺损影,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类似,并清晰显示内膜片,夹层累计范围,是否有血栓及分支血管受累。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的能清楚显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对及时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孟波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11):1336-133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例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本组21例按照DeBaKey分型属于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16例,其中5例病变累及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6例累及肾动脉,肾动脉"起源于假腔";3例累及髂总动脉;2例下支架。结论:64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分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烟雾病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A检查.应用3D重建技术显示颅内动脉.结果 64排螺旋CTA检查具有以下特征性表现:1)病变的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脑底部烟雾状异常毛细血管网;3)侧支循环及代偿动脉的形成.结论 64排螺旋CT的多种重建技术可以清楚显示烟雾病的脑血管改变特点,还可以直观显示病变的侧支循环的情况及周围空间结构关系,64排螺旋CTA能成为烟雾病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结果 11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SMAE)2例;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thrombo-sis,SMAT)4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IMAE)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venous thrombosis,SMVT)2例,其直接征象表现为血管腔内完全或长条状充盈缺损;肠系膜血管狭窄2例,主要由钙化斑块引起。11例CT均显示局部肠腔扩张、积气、积液,4例肠壁节段性增厚,3例黏膜下水肿呈靶征,7例肠壁强化减弱或不强化,1例见肠壁广泛积气;其他肠外异常为肠系膜血管呈缆绳样改变2例、肠系膜肿胀4例、腹腔积液3例、肠系膜静脉及门静脉广泛积气1例。结论螺旋CT检查能明确缺血性肠病的病因,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不明原因所致腹痛及怀疑肠缺血的患者应及时行螺旋CT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疑似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重建,并结合轴位原始图像进行分析.结果:30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所有CTA均显示责任血管,经介入或手术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确定病变性质及范围,并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SMA)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根据6例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技术进行肠系膜血管图像重建,分析影像特征.结果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血管,并清晰显示SMA部位、范围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及SMA相关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 CT 后重建技术在诊断小肠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在诊断小肠不全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64例经手术治疗及随访观察明确诊断为肠梗阻的患者。观察肠系膜血管聚集、拉伸、牵拉、扭曲,小肠狭窄及扩张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MPR显示:肠道肿块18例,肠道浸润性狭窄6例,肠道炎性狭窄23例,肠套叠9例,漩涡征11例。显示肠系膜上动脉钙化斑块9例,非钙化斑块6例。肠壁增厚35例,肠壁呈环形强化20例,肠壁内点状积气5例,肠系膜水肿8例,肠系膜静脉内积气1例,肠壁无强化5例。腹腔积液13例。(2)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旋转11例,肠系膜上动脉移位45例,肠系膜血管聚集15例,肠系膜血管分散18例,肠系膜上动脉闭塞14例。结论:利用128层螺旋CT扫描,联合血管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建(MPR)后重建技术,可以早期确定梗阻的具体部位、梗阻的原因;客观地分析判断病变肠管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2.
秦定文 《河北医学》2014,(6):966-96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2种扫描。方法:动静脉双期扫描和动静脉平衡三期扫描对肠系膜血管的显示能力,比较2种扫描方法对临床疑似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筛查性诊断有无影响,以利于选择较少的曝光时间获得能明确诊断的图像篇幅。方法回顾性分析随机选择22例急性腹痛临床疑似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例患者,行64排CT腹部血管成像检查,7例采用动静脉双期扫描,15例采用动静脉平衡三期扫描。评价双期扫描、三期扫描对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病变的显示能力及各个扫描期征象特点。用配对X2检验曝光时间以及显示情况的不同。结果:对肠系膜血管采用2种不同扫描方法显示三级以上的分支比例均为100%,双期扫描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三期扫描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动静脉双期扫描和动静脉平衡三期扫描对患者接受曝光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对肠系膜血管显示状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0.05)。结论:64排螺旋CT双期和三期扫描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筛查性诊断无明显差异,选择动静脉双期扫描不影响筛查性诊断准确率,双期扫描有利于患者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王正芳  赵毓 《甘肃医药》2009,28(4):257-26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疑有小肠病变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检查前清洁肠道,肌注盐酸山莨菪碱10-20mag以减少肠蠕动,口服足量2.5%等渗甘露醇水对比剂充盈肠管后扫描,结合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和/或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观察图像。结果:正常12例;病变22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肠肿瘤12例,其中间质瘤4例(良性1例,恶性3例),淋巴瘤2例,腺癌3例,腺瘤2例和脂肪瘤1例;Crohn病3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例;肠系膜扭转后梗阻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增生性肠结核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小肠病变的定位、定性、肿瘤分期、肠系膜及其血管病变有较高临床价值,是诊断小肠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慧君  杨明 《现代医学》2012,40(3):255-25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64- MS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5例患者同时行64-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CA).以CCA结果为金标准,观察64- MSCT对冠状动脉狭窄率≥50%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75例患者中,651段血管的图像质量可用于临床诊断,64- MSCT诊断冠状动脉血管狭窄≥50%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7%、99%、92%、98%和98%.结论:64- MSCT可较好地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病变,同时具有无创和简便的特点,可以作为临床冠心病筛查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SMA)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进行的64排螺旋CTSMA造影检查,并采用轴位、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显示SMA。结果 32例患者5例SMA正常,其中4例肾动脉不同程度狭窄,1例脾动脉局部中度狭窄;27例显示SMA及其分支内圆形或条形充盈缺损,其中1例合并SMA局部夹层,5例合并腹腔干不同程度阻塞,12例合并双肾动脉(或一侧肾动脉)不同程度阻塞,1例脾动脉轻度狭窄,2例腹主动脉瘤附壁血栓形成,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例伴肠管扩张、肠壁增厚,2例肠壁坏死。结论 64排螺旋CTSMA造影是诊断SMA栓塞性病变的一种无创、准确、快捷、有价值的检查手段,应用方便、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及血管重建,2例行MSCT灌注扫描;21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3例行肠切除手术。结果应用MSCT血管重建技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5例、腹腔干狭窄1例。不同病因和不同程度的肠缺血CT间接征象有一定差异: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腹水多见;肠壁积气仅见于全层坏死,而其他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结论MSCT能准确诊断肠缺血并明确病因,有助于判断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的发病原因、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急性肠系膜下动脉栓塞1例,6例均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全部手术治疗,治愈5例,死亡1例。3例随访健在,1例随访3个月后死于其他疾病,1例失访。结论:增强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SMVT)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SMV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加以总结。结果15例SMVT患者中,肠管扩张积气、积液12例;肠壁水肿增厚伴密度改变8例;肠系膜血管增粗,脂肪渗出6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5例;肠系膜静脉管腔内充盈缺损15例,管壁强化13例。结论 CT能够清晰显示SMVT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并有助于外科术前指导和内科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