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奥美拉唑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液表皮生长因子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赵逵  宋剑 《中华消化杂志》1998,18(4):220-222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Ome)愈合十二指肠溃疡(Du)对胃液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的影响。方法 58例Hp阳性Du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奥美拉唑(Ome)+胶体铋剂(CBS)+羟氨苄青霉素(Amo)组,雷尼替丁(Ra)+CBS+Amo组和CBS+Amo组,服药4周(Ome、Ra和CBS分别服4周,Amo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空腹血清胃泌素和胃液EGF浓度并与12例Hp阴性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2.
应用胶体铋剂(CBS)与不同剂量的呋喃唑酮(F)联合治疗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173例病人随机分为5组(CB8组、F0.2组、CBS+F0.2组、CBS+F0.1组、CBS+F0.05组)服药4周(CBS4周+F2周),Hp根除率分别为23.3%、59.3%、100%、91.3%和61.9%;活动性胃炎消退率分别为14.0%、48.1%、70.9%、86.7%和53.3%;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4.6%、21.8%、23.5%、7.1%和14.8%。CBS+F0.2及CBS+F0.1组Hp根除率及活动性胃炎消退率均显著高于其它三组(P<005);且CBS+F0.1与CBS+F0.2疗效相当,Hp根除率可达90%以上,副作用程度明显减轻,是较理想的根除Hp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粘膜中热休克蛋白72(HSP72)、幽门螺杆菌(Hp)的热休克蛋白60(又称HSP B)在Hp感染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p(+)组HSP72的表达明显高于Hp(-)组(P〈0.05),Hp(+)组HSP B的表达显著高于Hp(-)组(P〈0.01)。结论:Hp自身可表达HSP B作为其致病因子;Hp又可诱导胃粘膜表达HSP72介导胃粘膜的细胞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溃疡(DU)的胃镜下和组织学愈合是否受球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影响。方法对70例活动期DU(A)和40例瘢痕期DU(S组)患者溃疡边缘粘膜活检标本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改良姬姆萨染色检测Hp,并对粘膜固有层内中性多形核白细胞(PMN)浸润状态进行观察。结果S组和A组Hp阳性率各为600%和714%,差异无显著性(P>0.05)。S组和A组中Hp阳性者PMN浸润率和PMN计数(各为917%;203±0.51和1000%;234±0.40)分别明显高于(P均<001)其Hp阴性者(各为563%;067±0.29和650%;111±0.32)。在Hp阳性者,S组PMN浸润率和PMN计数均与A组相近(P>0.05);在Hp阴性者,S组仅PMN浸润与A组相近(P>0.05),其PMN计数则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DU的胃镜下愈合可不受球部Hp感染的影响,但后者与溃疡边缘粘膜活动性炎症密切相关从而使DU的组织学愈合质量明显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江苏省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毒力因子与胃癌、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链免疫吸附测定(ELISA)、免疫印迹及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等方法,分析了50例胃癌及50例配对胃炎患者的Hp感染、Hp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A)情况及胃粘膜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结果胃癌组中Hp阳性率及Cag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胃炎组,p53基因突变与Hp感染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而与CagA、VacA的表达无关。结论Hp(尤其是CagA阳性菌株)感染能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在Hp致癌过程中p53等基因突变可能起了关键的作用,研究结果为根治Hp以预防胃癌发生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所致的消化道溃疡病人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很普遍,但Hp是否是NSAID性溃疡的致病因素尚有争议。本文作者对清除Hp是否可以预防NSAID性消化道溃疡进行了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例因肌、骨疼痛需要NSAID治疗的病人,经过内窥镜及活组织检查,筛选了100例Hp感染阳性但尚无消化道溃疡存在的病人。全部病人以往未服过NSAID,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萘普生组),给予萘普生每日750mg,8小时一次分3次口服,共8周;Ⅱ组(萘普生+三联疗法)先用三联疗法(次枸橼酸…  相似文献   

7.
低剂量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研究对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三联疗法进行改良,减少其中阿莫西林及甲硝唑的剂量,对Hp阳性的173例慢性胃炎患者及267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Hp根除治疗。用药方法为胶体次枸橼酸铋(德诺,CBS)120mg,阿莫西林250mg,及甲硝唑200mg同服,每日4次,连服14天,Hp根除率为86.8%。此外,对49例慢性胃炎及107例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者减少服药次数,采用每日2次给药,连服14天,Hp根除率89.1%。研究证明,低剂量三联疗法Hp根除率高,不良反应少,有较好的依从性。每日2次服药与每日4次服药临床疗效相似,Hp根除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8.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戈之铮  张德中  萧树东  陈颖  胡运彪 《胃肠病学》1999,4(4):234-236,239
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不加用任何抗酸或抑酸药物)观察十二指肠溃疡(DU)的愈合率。方法:115例Hp感染的DU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接受7天铋剂三联治疗。A组口服替硝唑500mg、克拉霉素250mg和胶体次构橼酸铋220mg各每日2次,疗程7天,B组在A组基础上加服奥美拉唑每日20mg,疗程4周。服药前和停止抗HP治疗后4周作胃镜检查及~ (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107例患者完成治疗和复查,8例失访。A、B两组的DU愈合率分别为92.5%(95%可信区间为85.4%~99.6%)和96.3%(95%可信区间为91.3%~100%);两组Hp根除率分别为94.3%(95%可信区间为88.1%~100%)和98.1%(95%可信区间为94.5%~100%),统计学上均无显著差异(>0.05)。服药1周内上腹痛缓解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05)。两组方案均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Hp感染的DU患者经根除HP治疗,溃疡能自行愈合而不需使用抑酸药物;奥美拉唑能迅速减轻或消除DU患者的上腹痛症状;本治疗方案具有Hp根除率高、疗程短、依从性好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根除Hp对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再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Hp感染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的老年病人并随机分成A、B2组。A组应用奥美拉唑(洛赛克)、胶态次枸橼酸铋(德诺)胶囊和羟氨苄青霉素进行根除Hp治疗;B组单独用洛赛克治疗。4周后停药追踪观察18个月。结果2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100%、96.1%,2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2组Hp根除率分别为85%和16.6%,2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8个月后,A、B2组再出血率分别为2.94%和28%,2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除Hp对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再出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球形菌与溃疡复发的关系。方法:11例Hp阳性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经标准三联疗法(铋剂10mg、四环素500mg、甲硝唑40mg,每日3次共14天)治疗后4周,复查胃镜,胃粘膜涂片Gram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Hp球形菌,以及尿素酶试验和PCR检测。结果:DU愈合率96%,Hp根除率85%。12人检出Hp球形菌且DU均愈合占104%,其中9人完成一年随访,溃疡均复发占10%,涂片均检出典型Hp。而Hp根除组86人随访一年4人溃疡复发占47%,均为Hp阳性。比较两组溃疡复发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Hp球形菌可致溃疡复发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时胃黏膜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逵 《中华内科杂志》1998,37(7):455-45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胃黏膜一氧化氮(NO)与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关系。方法测定12名正常对照、14例Hp阴性、22例Hp阳性慢性胃炎和27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胃窦黏膜NO合酶(NOS)活性、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Hp阳性胃炎和溃疡患者NOS活性和MDA含量显著高于、CuZnSOD含量低于Hp阴性者,溃疡NOS活性高于Hp阳性胃炎;Hp阳性患者NOS活性与胃炎积分和MDA呈正相关,CuZnSOD与MDA呈负相关;NOS抑制剂LNMMA可显著抑制Hp阳性患者NOS活性,而乙二醇双四乙酸对NOS活性无影响。Hp根除后,胃炎积分、NOS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下降、CuZnSOD含量增高。结论Hp感染时胃黏膜NOS活性增高与来源于炎症细胞产生的诱生型NOS增多有关;NO参与了胃黏膜脂质过氧化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北京儿童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的检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儿童血清HpAb检测的价值,过筛儿童Hp相关胃炎(HpG).方法健康组为随机抽样北京市107例健康儿童,症状组为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儿童122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HpAb.对HpAb阳性儿童随机纤维内镜检查(GF)及HpUT检查.结果健康组HpAb阳性率为38%(4/107),症状组HpAb阳性率为279%(34/12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χ2=2398,P<001).随机GF及HpUT检查阳性率929%,确诊为HpG.结论Hp是儿童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北京健康儿童HpAb阳性率近似西方发达国家.有上消化道症状儿童HpAb阳性率高于健康儿童.HpAb检测可以做为儿童HpG筛查方法,对有Hp感染症状儿童可以做为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血清可溶性幽门螺杆菌抗原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测定血清可溶性幽门螺杆菌抗原(SHp) 并评价其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式酶免疫测定法。结果 66 例幽门螺杆菌(Hp) 感染患者血清SHp 含量为849.4 ±383 .3μg/L(-x ±s,下同),阳性率为90.91% ,显著高于28 例阴性对照组19.4±6.2μg/L,阳性率为0% (P值均< 0.001) 。16例Hp 阳性患者治疗前SHp 为627 .1±217 .8μg/L,治疗后为15.6 ±7.6μg/L( P< 0 .001) 。且SHp 含量与Hp 感染菌量呈正比。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弥补了现有Hp 感染诊断方法的不足,可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病胃酸分泌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幽门螺杆菌(Hp)的致病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报道Hp感染可导致高胃酸分泌。我院对19例Hp相关性溃疡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胃镜、Hp、空腹血清胃泌素(GAS)、基础胃酸分泌量(BAO)、最大胃酸分泌量(MAO))、高峰胃酸分泌量(PAO)进行了检测,并与H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NO和Hp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正常对照者6例,慢性胃炎56例及消化性溃疡患者16例的胃粘膜标本进行检测,观察iNOS表达强度.并用改良Giemsa法同步检测Hp感染状况.结果iNOS染色定位于胞质,在正常人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细胞和腺体均有表达.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呈过度表达,其平均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平均表达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胃炎组iNOS表达强度与其Hp分级间呈明显正相关(P<005).消化性溃疡组平均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增强(P<005),其iNOS表达强度和Hp分级间相关性不明显(P>005).结论iNOS活性增强和过度表达可能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并可能是Hp感染导致慢性胃炎的相关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胃癌癌旁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基因改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应用PCR、PCR/RFLP对胃癌及癌旁组织中Hp感染进行了检测,并应用PCR/RFLP、PCR/SSCP、PCR-DNA测序探讨了Hp感染与ras基因、p53基因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24例胃癌组织Hp阳性12例(12/24,50%),24例癌旁组织Hp阳性11例(11/24,48.5%),两者无显著差异,胃癌组基因改变者17例(17/24,70.83%),其中Hp阳性12例(12/17,70.59%),7例无基因改变者未发现Hp感染。癌旁组基因改变者1例,其中Hp为阴性。24对胃癌p53Exon4的杂合缺失率为47.37%(9/19)。p53Exon5、6、7、8突变在癌组织中有11例(11/24;45.8%),癌旁组仅一例,发生H-ras12位点突变者7例(7/24,29.17%),癌旁组则无突变。胃癌基因改变与Hp+相关性比较发现,Hp感染与基因改变关系密切(P<0.01)。各种基因改变中以p53改变似与Hp感染关系更紧密(r=0.5P<0.05)。结果表明,ras基因及p53基因的协同作用在胃癌的致病机理中显示出重要作用。在癌变过程中,可能Hp的感染是基因改变进而促进组织恶变的促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鞭毛是幽门螺杆菌(Hp)的重要侵袭因子,本研究拟检测Hp鞭毛素A基因的变异性,进而研究其与Hp致病性的关系.方法我们对52例胃粘膜活检标本和18株Hp临床分离株进行Hp特异的16SrRNA基因和鞭毛素A基因PCR扩增和PCRRFLP及PCRRFLPSSCP分析.结果对43例Hp(+)的flaA基因PCRRFLP(HindⅢ)大约可分7个型(变异检出率为163%),而PCRRFLPSSCP可分37个型(变异检出率为860%),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flaA基因变异性极大,PCRRFLPSSCP优于PCRRFLP,是检测其变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观察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羟氨苄青霉素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效果,将141例伴有Hp阳性的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48例,以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500mg和羟氨苄青霉素1000mg各每天2次治疗1周。第二组47例,以与上述相同药物及剂量治疗2周。第三组46例,以胶体铋剂240mg、羟氨苄青霉素1000mg和甲硝唑400mg各每天2次治疗2周作为对照。疗程结束至少4周后再复查Hp。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检查Hp,2项均阳性者定为有Hp感染,2项均阴性时判断Hp已被根除。结果显示,第一、二和三组的Hp根除率依次为89.6%、95.7%和71.7%。前两组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显著高于第三组。第三组患者出现消化不良反应者比前两组明显增多,在前两组中,有21.1%的病人主诉口内有金属异味,但都能耐受,可以继续服药。这一临床观察的结果表明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羟氨苄青霉素联合治疗Hp感染时,具有效果良好、副作用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胃黏膜保护剂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比较枸橼酸铋钾-1、枸橼酸铋钾-2及蔗糖硫酸酯碱式铝盐(硫糖铝)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并研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乙醇、应激、阿司匹林及盐酸诱发大鼠胃黏膜急性损伤,用50%醋酸接触胃浆膜面产生慢性胃溃疡。枸橼酸铋钾-1、2和硫糖铝的急性损伤药物剂量分别为37.5,40和335mg/kg。给药3d,每天2次;慢性溃疡给药的剂量同急性损伤剂量,但给药11d,每天2次。检查损伤指数及溃疡面积。结果 (1)枸橼酸铋钾-1、枸橼酸铋钾-2和硫糖铝有低抗乙醇、应激、阿司匹林和盐酸诱发的胃黏膜损伤作用,并促进醋酸溃疡的愈合。(2)这种保护黏膜、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机制与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增加胃黏膜的醌还原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 活性及增加碱性成纤维生成因子(bFGF)mRNA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有关。结论 保护黏膜药枸橼酸铋钾-1、枸橼酸铋钾-2及硫糖铝有抵抗损伤,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减少氧自由基,增加bFGF及NOS。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阳性(Hp+)不同胃粘膜病变的AgNOR数量及rasp21阳性表达率,探讨其生物学行为及Hp在此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经内窥镜病理检查证实胃粘膜病变(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共计278例.通过Hp检测(CLOtest结合WarthinStary染色)证实其中146例阳性,132例阴性.分别对其粘膜标本作了AgNOR定量及rasp21表达的研究,比较不同胃粘膜病变中Hp阳性和阴性组间AgNOR数目和rasp21阳性表达率.结果除慢性浅表性胃炎外各病变中Hp+组的AgNOR数量均显著高于Hp-组(P<005或P<001);除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外各病变中Hp+组的rasp2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Hp-组(P<005).结论Hp+胃粘膜病变具有更多的肿瘤生物学行为,该菌可能刺激胃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而启动恶性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