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26例28个椎基底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16例基底动脉瘤,10例椎动脉瘤.5例基底动脉顶部动脉瘤经翼点入路,5例基底动脉顶部和2例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用额颞颧(切断颧弓、扩大中颅窝底)入路,4例基底动脉中段动脉瘤采用乙状窦前(岩骨)和远外侧联合入路.10例椎动脉瘤中,4例椎动脉瘤采用乙状窦前(岩骨)和岩骨联合入路,6例取用远外侧-枕骨髁联合入路.11例术中临时阻断血管时间延长或可能影响开通血管患者行血管搭桥术,其中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移植搭桥2例,颈外动脉与大脑后动脉P2段移植搭桥4例,椎动脉移植搭桥2例,枕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搭桥3例.结果 术后恢复正常工作,无神经功能障碍者: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9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5例,椎动脉瘤10例,良好率为92%.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术后有严重神经功能缺失,生活不能自理;1例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术后穿通动脉闭塞引起中脑缺血,术后20 d死亡.结论 选择适合的颅底手术入路有利于术中获得充分的手术操作空间.对于单纯手术夹闭困难的动脉瘤,用血管移植搭桥的方法,可以避免因夹闭动脉瘤和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出现术后脑缺血. 相似文献
2.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约占后循环动脉瘤的50%,位置深在,与重要的丘脑穿通动脉关系密切,直接夹闭动脉瘤颈难度很大,是神经外科中极具挑战性的手术。近年来虽然大多数病例是通过血管内栓塞治疗,但仍存在栓塞后动脉瘤复发、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等致命的风险,另外一些瘤颈较宽和巨大的动脉瘤也不适于血管内栓塞治疗,因此神经外科医生还需要掌握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袁先厚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78,(2)
椎基底动脉的动脉瘤约占整个颅内动脉瘤的1/6。在采用椎动脉造影以前,这些病变往往是在死亡后或在颅后凹肿块检查时才确定诊断。在一些试图用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中的死亡率非常之高,直至目前为止普遍态度倾向于保守治疗。作者通过本组资料说明这种观点应改变。临床资料从1970年3月到1975年1月间,作者曾治疗15例基底动脉瘤。除1例外所有病例都是在寻找蛛网膜下腔出血来源的过程中通过椎动脉造影确诊的。术前的处理与幕上的动脉瘤相同。对所有的动脉瘤都用一夹子夹住动脉瘤的基底部使其闭塞。如果不可能上夹子或夹子夹得不够靠近载瘤动脉,则用细纱布或用细纱布与粘胶将整个病变包裹加固。10例手术后曾进行了动脉造影。而对仅用加固法处理者未行术后动脉造影。后一组病例中有5例随访了8个月至5年,且其中没有1例需要动脉造影复查。在本组15例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令为36岁至60岁。有3例有一个以上的多发动脉瘤,且 相似文献
4.
手术夹闭基底动脉顶分叉处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基底动脉顶分叉处动脉瘤位于深部下丘脑和脑干周围,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发出重要血管穿通动脉复杂,手术十分困难。国内文献报道不多。从2001至2005年4月作者手术夹闭108例动脉瘤,其中5例为基底动脉顶分叉处动脉瘤,手术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55例(共64个动脉瘤)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大小、指向以及瘤颈与后床突的位置关系选择手术入路,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5例)、经眶颧入路(5例)、经颞下入路(19例)及颞前-经颧-经海绵窦入路(6例)夹闭动脉瘤。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采用CT血管成像(CTA)评估手术夹闭效果。结果55例患者中,动脉瘤完全夹闭46例(83.6%),部分夹闭9例;手术时长为(4.4±1.1)h(2.8~7.1 h)。1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缺血症状,其中1例死亡;21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其中4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共4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0.8~9.7年(中位时间为4.7年)。42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mRS 0分32例,1分4例,2分2例,3分2例,4分1例,6分1例(随访期间因肺栓塞死亡)。CTA随访结果显示,完全夹闭的动脉瘤未见复发,载瘤动脉血流通畅;部分夹闭的动脉瘤均未见瘤体明显增大。结论开颅夹闭手术仍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选择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处理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CharlesGeorgeDrake(1920-1998)是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以研究脑动脉瘤而留名于世(图1)。Drake对卒中的主要贡献是研究脑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手术治疗,尤其是他开创了后循环/后颅窝基底动脉瘤和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他探讨手术的成功和失败, 相似文献
7.
8.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3)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50岁,因突发爆裂样头痛伴恶心1周、加重1 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余。外院行头部CT示:双侧裂、视交叉池、纵裂可见弥散高密度影。入院后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发射灵敏;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脑膜刺激征阳性。入院后全脑血管造影见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瘤顶指向右下方,瘤颈宽约2.9 相似文献
9.
10.
谭启富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8,7(3)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和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十多年来我国癫痫外科在新设备的引进与人才培训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神经外科医师的介入和神经内科专家的理解与大力支持,许多难治性癫痫患者看到了希望,得到了益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Dolenc入路手术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2年6月经Dolenc入路手术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2周CTA检查显示26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5例、脑积水1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偏瘫1例,无脑脊液漏,无手术死亡病例。26例术后随访6~48个月;动眼神经麻痹5例中,术后3个月内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1例;1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恢复良好,1例偏瘫恢复生活自理。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6例,1分3例,2分4例,3分3例;CTA复查未见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显微手术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重要方式,经Dolenc入路手术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分析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9例,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29~57岁(平均46.6±8.4岁).按照Hunt-Hess分级,Ⅰ级2例,Ⅱ级5例,Ⅲ级2例.全部患者采用翼点入路手术,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随访2个月-4年(平均19个月).结果 完全夹闭6例,不全夹闭1例,包裹2例.全部病人存活,按照GOS预后分级,Ⅴ级5例,Ⅳ级3例,Ⅲ级1例.结论 掌握手术技巧,熟悉脚间池的区域显微解剖,对具体病人进行个体化设计,是提高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血管内治疗的基底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单纯弹簧圈栓塞8例,单纯支架治疗3例夹层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9例。结果 20例均成功栓塞,其中完全栓塞12例,部分栓塞3例;瘤颈残余5例。20例出院时KPS评分:恢复良好(70分)16例,较差(≤70分)4例,其中17例DSA随访3~24个月,均无复发;其余3例电话或门诊随访3个月,均无再出血,症状改善。结论针对基底动脉瘤病人,恰当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是一种既安全有效又低复发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吴劲松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7,(2)
椎—基底动脉瘤是外科治疗的难点。随着颅底外科、显微外科、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近十年来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本文介绍了椎—基底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最新进展,强调直视手术夹闭动脉瘤颈应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10年4月收治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7例,均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入院时Hunt-Huess分级0和1级各1例,Ⅱ级3例,Ⅲ和Ⅳ各1例。结果 6例完全夹闭,1例部分残留。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术侧动眼神经麻痹3例,均在6月内恢复。术后随访8月至6年,恢复工作或生活自理5例,一侧肢体偏瘫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效果良好,尤其对于动脉瘤瘤颈位于后床突下方或瘤体后突者;神经内镜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模拟翼点入路和颞下入路,观察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两种手术入路显露范围的差异,为临床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显微镜下模拟翼点入路、颞下入路,解剖观察基底动脉顶端区域重要神经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两种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结果 头偏对侧30°角,经间隙Ⅱ对鞍区后部、基底动脉分叉部显露最充分,经间隙Ⅲ沿颅底视角由0°转向60°,其内侧缘可见度增大,外侧缘渐被颞叶遮挡,45°时间隙Ⅲ可使用面积最大;颞下入路在小脑幕切开前,可暴露中颅窝底、后床突、鞍背、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大脑后动脉的后穿支动脉;切开小脑幕缘后可增加向下的视野暴露,扩大了脑桥中部外侧面视野.结论 翼点入路通过间隙Ⅲ暴露基底动脉分叉部更占优势,利于高于后床突且瘤顶端指向前上方动脉瘤的处理.颞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相比可缩短手术距离,可从侧方直视下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及P1段后方穿支动脉,利于对动脉瘤顶部指向后和后下方动脉瘤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及神经电生理学等多重术中监测技术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3例单发性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术中监测过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23例患者动脉瘤均夹闭成功.其中,6例术中阻断A1段时运动诱发电位出现异常变化.恢复血流待缺血程度改善后继续手术;2例动脉瘤夹闭过程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分别探及A2段及前交通动脉血流不畅,1例探及动脉瘤瘤颈残留,经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血流恢复或动脉瘤彻底夹闭,1例术后发生短暂性一侧肢体瘫痪,出院时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1分;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脑出血或脑缺血性改变,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结论 术中多重监测技术可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提供A1段临时阻断是否耐受缺血、动脉瘤是否残留,以及载瘤动脉和穿通支是否损伤,继而造成的脑缺血事件等重要信息.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干梗塞。脑血管造影呈“线征”、“串珠征”和“双管腔”等。一旦明确诊断应早期处理,防止发生危及生命的再出血。主要手术方法有椎动脉近端夹闭、椎基底动脉球囊栓塞、动脉瘤孤立及加固术等。 相似文献
19.
椎基底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2例;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7例;椎动脉瘤6例;小脑后下动脉瘤3例。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动脉瘤囊内栓塞25例,对其中的宽颈、梭形动脉瘤等复杂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另对3例大、巨型椎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术。结果25例行GDC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塞11例,90%以上填塞14例,其中1例置入支架的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病例,术后半年复查,发现支架发生移位。1例巨型椎动脉瘤于载瘤动脉闭塞术后2 d出现脑干缺血症状,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维持呼吸,术后4 w死于肺部感染。术后半年,GOS预后评分良好27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椎-基底动脉瘤,尤其是后循环各种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采用恰当的操作策略是提高治疗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刘海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5)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中轻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因为之一.随着神经放射诊断学的发展和提高,其发现率有了明显的增加.并且我们发现无症状或只有少量非典型症状的患者越来越多.本文结合文献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检查、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