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消退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潮州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治疗的76例冠心病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低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观察组采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斑块厚度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IMT 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颈动脉内径较对照组增大,斑块厚度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血脂,减小斑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方法30例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片剂,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的效果,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数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在治疗之后TC、TG、IMT、LDL-C数值均明显的下降,和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C数值却比治疗前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消除脂质斑块。并且在临床上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评价治疗前后血脂三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结果: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后TG、TC、LDL-C下降,HDL-C上升,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四项指标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均比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减小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血脂状况,缩小颈动脉厚度和斑块面积,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不同疗效.方法 冠心病患者进行常规颈部检查时,出现颈动脉斑块66例,随机分为A、B2组各33例,2组采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采用低剂量(每天10mg)治疗,B组采用高剂量(每天40mg)治疗,治疗疗程为6个月.治疗前后记录患者血脂以及IMT(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等数据,确定剂量不同的阿托伐他汀的疗效.结果 B组总有效率为90.90%高于A组的7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C、TG、IMT、LDL-C数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仅有TC和LDL-C数值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高剂量4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疗效显著,能有效的帮助消退脂质斑块,且不良反应较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采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消退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的患者80例,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即对照组为40例为10mg/d,观察组40例为40mg/d,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各指标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IMT水平、LDL-C水平、TC水平、T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LDL-C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IMT虽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0.05),LDL-C水平、TC水平明显下降(P<0.05),HDL-C升高无明显差异。观察组IMT、LDL-C、TC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DL-C两组无差异性(P>0.05)。两组CK及肝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消退作用更为明显,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正>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动脉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大小密切有关[1]。逆转和减少斑块的形成,稳定斑块的性质及减少斑块破裂出血以及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血管事件是我们探索的重要课题。既往研究表明,新一代的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具有较强的调脂作用及多效性。因此有理由相信阿托伐他汀可能在短期内颈动脉斑块有一定的逆转作用。我们采用阿托伐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对36例具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作为治疗组和同期只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3个月、6个月时内中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6个月后内中膜厚度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除降脂作用外,还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_2013年6月在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每天1次口服1周后改为40mg 继续口服1周;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 每天1次口服2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查血脂及颈动脉 IMT 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血脂、颈动脉 IMT 值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血脂、颈动脉 IMT 值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血脂、颈动脉 IMT 值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的厚度,起到明显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骆金伟 《海峡药学》2011,23(10):179-180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入住我院患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例64例,分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和低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共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时血脂和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变化情况和用药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及各种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两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以本院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者92例为研究对象,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d,共治疗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6个月、治疗后第12个月测定空腹血TG、TC、HDL-C、LDL-C,肝功能、肾功能、CPK、以及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数量及大小。结果治疗后第6个月时TC、LDL-C水平降低,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持续至第12个月;治疗后第12个月TG减低、HDL-C升高,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6个月时,颈动脉斑块大小比治疗前减少(P〈0.01),并持续至第12个月。治疗后第12个月,颈动脉IMT厚度减少,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长时间应用阿托伐他汀20 mg/日,可以使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减少,颈动脉IMT厚度减少,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使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IMT和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和斑块面积均明显减小, P〈0.05,治疗后B组患者IMT和斑块面积均小于A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减轻或消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2.
朱世国 《江苏医药》2012,38(19):2320-232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效果,指导临床治疗对药物的选择.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经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患者84例,男32例,女52例,年龄38-75岁.将84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42例.A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B组口服辛伐他汀20mg/d.于治疗前、治疗6、12个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两组病例颈总动脉后壁中-内膜厚度(IMT)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粥样斑块的数量、类型.结果 A组治疗6个月后,B组治疗治疗12个月后IMT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A组斑块减少数量优于B组,A组扁平斑、硬斑的消退作用优于B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均具有治疗作用;阿托伐他汀产生作用早,减少斑块的效果优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38例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每日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和对照组(每日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方面均有所改善,但试验组在IMT及斑块面积方面的好转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减小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改善血脂水平,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宏  李云  王志莉  李宁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1053-1054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动脉斑块病人7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1次/日,治疗组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每次1.6 g,3次/日,疗程12周.用药前及用药12周后行颈动脉彩超及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检查.结果:两组治疗对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疗效。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种剂量组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和40mg,1次/d,治疗时间为6~12个月,分别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CT。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较治疗前TC、LDL-C、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TC、LDL-C、hsCRP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且高剂量组斑块变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各项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在降脂的同时,可以有效消退斑块,降低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心内科收治的59例冠心病合并粥样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6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治疗;治疗组(33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分别在入院前、用药6周及2年后测量患者内中膜最薄及最厚处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最薄处与最厚处内中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年后,治疗组患者内中膜最薄处与最厚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治疗2年后,内中膜最薄处与最厚处均明显增厚(P<0.05).结论 在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中,阿托伐他汀有着明显的稳定斑块、减缓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板块使用拉西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70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数、颈动脉斑块积分,研究组予以拉西地平4~8mg1次/d、阿托伐他汀20mg1次/d,对照组使用拉西地平4~8mg1次/d,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联合拉西地平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显著减低IMT、颈动脉斑块数、颈动脉斑块积分,分别为(1.08±0.26)vs(1.244±0.18)mm、(1.94±0.5)w(2.6±0.7)和(3.08±1.35)US(4.15±1.27)mg/L,P〈0.05。结论合并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联合使用拉西地平和阿托伐他汀能更为有于促进动脉斑块消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血栓应用阿托伐他汀对疗效和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5月我院脑血栓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46/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1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研究组NIHSS评分(11.24±2.13)分、Barthel指数(47.40±4.62)、IMT(0.38±0.64)mm、斑块面积(1.43±0.61)cm2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显著提高脑血栓疗效,能够有效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蕾  徐朝义  高励 《中国药业》2010,19(7):9-10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8例,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对照组)、B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和C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6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大小的变化。结果A组、B组、C组治疗后IMT分别为(1.08±0.16)mm,(0.96±0.11)mm,(0.92±0.09)mm,C组治疗后IMT较A组、B组及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C组总胆回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目醇(LDL—C)治疗后较A组降低。斑块大小治疗前后以及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长期每天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比10mg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89例确诊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n=47)和对照组(n=42),对照组行常规治疗(阿司匹林100mg,po,qd;阿托伐他汀20mg,po,qd),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普罗布考(250mg,po,bid),两组均给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后患者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CRP)变化及颈动脉超声斑块声学密度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TC、TG、LDL—C及CRP的降低均有显著差异,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HDL—C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同时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低回声斑块声学密度的背向散射积分值(IBS)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血脂,改善低回声斑块的组织学构成,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