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肠息肉1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敏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0):148-148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特征,以早期发现并摘除大肠息肉及降低肠癌发病率。方法:经內镜检查确诊的160例大肠息肉患者收入本项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息肉的部位、形态、大小及病理类型加以总结。结果:大肠息肉以左半结肠为多,息肉越大,恶变概率越高,绒毛性息肉恶变概率较其他类型高。结论:发现息肉应常规活检并尽早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大肠息肉及其恶变的因素。方法:对结肠镜检出的229例大肠息肉及其中52例息肉恶变的内镜所见与病理资料分析。结果:229例老年人大肠息肉中西医 息肉恶变上22.7%。其中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随年龄增加息肉恶变率有升高趋势,小于1cm以下息肉恶变率达15.1%,息肉恶变呈全肠道分布,以直、乙状结肠多见;腺瘤恶变占90.6%,以绒毛状腺瘤多见、结论:老年患者大肠息肉恶变率较高,值得  相似文献   

3.
292例大肠息肉的内镜检查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良恶性息肉及不同类型息肉的大小、分布、病理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对292例病人大肠息肉的一般资料、内镜、活检病理及全瘤切除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92例病人共449个息肉,检出率10.4%,良恶性息肉以直肠、乙状结肠最多见,分别为42.5%、66.6%;息肉以≤1.0cm息肉多见,达64.8%,但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以≥1.0cm多见,分别为54.8%、59.3%;息肉恶变率≥2.0cm为24.1%,≤0.5cm未见息肉恶变,息肉钳取病理与全息内切除病理不相符合率38.9%,完全相符率31.5%,仅能判断为腺瘤,不能判断其具体类型达29.6%。结论 瘤体愈大、含绒毛量多、且含腺瘤数量多的癌变率高,息肉病理诊断应以全息肉切除病理为准。  相似文献   

4.
大肠息肉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息肉恶变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癌多数由息肉恶变而来,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特征,对早期发现并摘除息肉及降低肠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我院近3年来肠镜发现的252例大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总结大肠癌合并的大肠息肉临床病理特点。方法以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广州市中医医院178例大肠癌和1012例非大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分析比较描述癌变息肉内镜下大小、分布、病理类型肉关系。结果不同大小息肉癌变比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越大出现癌变的可能性越大。结肠不同部位息肉癌变比例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息肉癌变比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重视大肠癌患者出现大肠息肉的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从而减少术后肿瘤复发及多源性大肠癌的发生。患者息肉切除后仍存在复发和癌变的可能性,因此,要重视对大肠息肉术后患者的随访,以达到减少癌症的发生与复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11月该院大肠息肉患者931例的病理类型及临床特征,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大肠息肉的临床特征。结果大肠息肉组织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530例(56.9%),增生性息肉195例(20.9%),炎性息肉114例(12.2%),锯齿状腺瘤51例(5.5%),局灶癌变息肉41例(4.4%)。不同病理类型大肠息肉男性占比均高于女性,男性占比54.4%~62.7%。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均以中年(58.8%~64.0%)、远端分布(64.2%~80.4%)、单发(90.2%~96.9%)、<1 cm(76.8%~93.8%)占比最高,其中锯齿状腺瘤远端分布率最高(80.4%),其次为增生性息肉(76.9%),腺瘤性息肉远端分布率(64.2%)与炎性息肉(68.4%)接近;<1 cm腺瘤性息肉占比(76.8%)明显低于其他三种息肉(90.2%~93.8%)。局灶癌变息肉多部位分布(9.8%)及多发(24.4%)占比明显高于其余四种息肉,且与其余四种息肉不同其以老年(68.3%...  相似文献   

7.
宋晓琴 《江西医药》2008,43(11):1195-1196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结肠镜在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直肠、乙状结肠是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好发部位,横结肠息肉发生率呈渐增多趋势。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为最多见,肿瘤性息肉发病率高于普人群。结论老年人行结肠镜的适应证应适当放宽,并尽量行全结肠检查;老老年人在结肠息肉摘除后,必须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8.
大肠息肉66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莉  熊攀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8):2480-248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肠镜检查发现小息肉直接用活检钳分次钳除送病理,大息肉取活检病理检查,同时按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病理学结果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7804例检出息肉661例(8.47%),共924个息肉,多发223例,单发438例;炎性息肉167例、增生性息肉144例、腺瘤性息肉例351例;26例癌变(3.93%);息肉随体积增大癌变率逐渐增加(P〈0.05);绒毛状腺瘤恶变最高,其为次绒毛状管状腺瘤,管状腺瘤最低(P〈0.05)。结论大肠息肉发生率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癌变,故发现息肉均应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以及病理特点。方法通过菏泽市立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肠镜检查者,发现息肉者使用活检钳分次钳除后派送病理检验,同时根据不同患者对的年龄、性别、息肉发生部位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 843例肠镜检查者发现息肉中606例(8.86%),共895个息肉,多发220例,单发386例。炎性息肉210个,增生性息肉190个,腺瘤性息肉495个,26个息肉发生癌变(4.29%)。息肉的癌变风险随着体积的增大而增加(P<0.05),其中绒毛状的腺瘤癌变风险最大,再者是绒毛状管状腺瘤,最低风险率是管状腺瘤。结论大肠息肉的临床发生率较高,对息肉的确诊和病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大肠息肉2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且大多为腺瘤样息肉,腺瘤属癌前病变己被公认。大肠癌多数由息肉恶变而来,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特征,对早期发现并摘除息肉及降低肠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肠镜发现的226例大肠息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洞泾镇大肠癌初筛阳性居民中大肠息肉的患病特点.方法:在大肠癌初查阳性并进行结肠镜检查的522例对象中,收集到173例被诊断为大肠息肉患者的信息,分析大肠息肉患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以及大肠息肉类型与患病部位的关系.结果:在173例大肠息肉患者中,男性检出率42.25%,女性检出率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及以上受检者的大肠息肉检出率高于50岁以下受检者(34.7% 比12.1%,P<0.05).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多(75.14%),发病部位以直肠(32.95%)和乙状结肠(23.70%)为主.结论:大肠息肉的发病与年龄和性别有关,腺瘤型息肉居多,好发部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  相似文献   

12.
572例大肠息肉内镜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病理结果、息肉与癌的关系和随访情况。方法 对内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病理资料、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73%,其中腺瘤性息肉占53.92%。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息肉的分布主要在左半结肠。非腺瘤性息肉未发现癌变,腺瘤性息肉的瘤理类型和大小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有密切关系。随访观察大肠息肉有较高的复发率和再发率(6.00%和18.00%)。结论 高频电凝切除息肉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息肉绒毛成分多、体积大易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定期随访对于预防息肉恶变、降低癌发生率、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薛绮萍  杨美南 《江苏医药》1996,22(2):113-113
我科自1989年11月至1994年9月,经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96例(共198枚息肉,其中24枚发生癌变),兹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年龄与性别本组96例,发生癌变24例,癌变率为25%,其中男84例,癌变22例;女12例,癌变2例;年龄在60~79岁。二、息肉大小及病理类型见附表三、息肉的数目与癌变本组多发性息肉45例,癌变9例,癌变率42.2%。单发息肉51例,癌变5例,癌变率9.8%。两组差异显著(Pwto.OOS)。四、息肉的分布与癌变发生于直肠ZO枚,2枚癌变;乙状结肠76枚,12枚癌变;降结肠19枚,5枚癌变;横结肠24枚,1枚癌变;升结肠11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本院自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收治的350例大肠息肉患者病理特点及经肠镜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肠镜,对疑似病例进行诊断,分析其病理特点,肠镜下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350例病例中,其中男210例,女140例,共发现息肉496枚,病理分析确诊良性息肉346例共398枚,4例息肉恶变,其中73.8%息肉完整切除,术后2例患者发生出血,无穿孔;26.2%息肉分切除,3例有残瘤癌组织,3例复发,其余患者健康恢复较好。结论肠镜诊治大肠息肉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病理结果、息肉与癌的关系和随访情况。方法对内镜检出的大肠息内患者的l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病理资料、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73%,其中腺瘤性息内占53.92%。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息肉的分布主要在左半结肠。非腺瘤性息肉未发现癌变,腺瘤性息肉的病理类型和大小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有密切关系。随访观察大肠息肉有较高的复发率和再发率(6.00%和18.00%)。结论高频电凝切除息肉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息肉绒毛成分多、体积大易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定期随访对于预防息内恶变、降低癌发生率、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12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息肉恶变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病年龄≥60岁(OR=7.57)、绝经后出血(OR=5.99)、高血压(OR=5.38)是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存在绝经后阴道出血、发病年龄≥60岁且伴有高血压的子宫内膜息肉妇女,宜行宫腔镜手术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排除恶变。  相似文献   

17.
陈华  熊佳时  唐强 《中国基层医药》2010,18(21):1678-1680
目的 探讨结肠息肉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 308例结肠息肉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包括息肉的发病部位、数目、直径大小、病理分型及其癌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肠息肉总检出率14.22%,以直肠肛管发病率最高(30.28%),其次为乙状结肠(22.01%).息肉病理分型腺瘤占50.77%,恶变132例,腺瘤恶变率9.72%,其中绒毛状腺瘤恶变率最高,为25.60%;直径≥1.1厘米以上腺瘤恶变率达25.95%.结论 结肠息肉恶变和其体积、病理类型、异型增生程度密切相关,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应完整切除息肉并作全瘤病理检查,以减少结直肠癌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的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行肠镜患者,随机选取41例大肠癌合并的大肠息肉的患者以及200例非大肠癌大肠息肉的患者,并且所有入组患其大肠息肉性质均为腺瘤,进行病理研究。结果大肠癌合并的大肠息肉组的年龄高于非大肠癌大肠息肉组,其息肉病理为腺上皮重度异型增生、腺上皮癌变的方面均高于非大肠癌大肠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的患者,其恶性潜能较高。  相似文献   

19.
陈华  熊佳时  唐强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1678-1680
目的 探讨结肠息肉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 308例结肠息肉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包括息肉的发病部位、数目、直径大小、病理分型及其癌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肠息肉总检出率14.22%,以直肠肛管发病率最高(30.28%),其次为乙状结肠(22.01%).息肉病理分型腺瘤占50.77%,恶变132例,腺瘤恶变率9.72%,其中绒毛状腺瘤恶变率最高,为25.60% 直径≥1.1厘米以上腺瘤恶变率达25.95%.结论 结肠息肉恶变和其体积、病理类型、异型增生程度密切相关,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应完整切除息肉并作全瘤病理检查,以减少结直肠癌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南昌市居民大肠癌与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肠道门诊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就诊的腹泻病例经结肠镜检与病理确诊的大肠癌、息肉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年来5073例腹泻患者中共行结肠镜检873例,确诊的大肠癌75例,大肠息肉114例。大肠癌检出率为8.6%,平均发病年龄为64.01岁,好发病年龄为51~70岁,占90.67男∶女为1.6∶1;大肠息肉患者的检出率为13.1%,平均年龄为44.15,男性以61~70岁发病率最高,占18.42%,男∶女为1.65∶1;直、乙结肠是大肠癌与息肉的最常见部位,分别占74.67%和68.42%。结论大肠癌与息肉男性多于女性,直肠和乙状结肠是最常见发生部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