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ABCD^2评分法预测1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卒中风险上的价值。方法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110例TIA患者进行评分,并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3%、31%和64%。结论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吴秋义  胡翼江 《首都医药》2009,16(18):40-4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特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TIA持续时间≤1h组(20例)和1~24h组(23例),分析头颅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显影率特点,对两组患者1年后进行随访,分析脑梗死发生率与持续时间和影像学特点的关系。结果TIA持续时间≤1h组3例头颅MRI—DWI异常,持续时间1~24h组19例头颅MRI—DWI异常。1年后随访结果:持续时间≤1h组1例发生脑梗死,持续时间1~24h组16例发生脑梗死。结论TIA持续时间长、头颅MRI—DWI异常率高的病例发生脑梗死的几率高,其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发病与发病前一过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TIA)发作及干预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1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和研究。结果急性脑梗死发病前有TIA发作者具有年龄大,合并征多的特点;TIA发作未予治疗者急性脑梗死发病率较高;且在7d内发生的急性脑梗死致残率高,而TIA发作次数对后遗症无显著影响。结论对于TIA发作及时诊断和早期积极治疗,可减少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林晓东  赵丽  王学敏  朱静  田小卫 《河北医药》2011,33(22):3407-340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梗死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分为TIA组和对照组,将2组人群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TIA组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等因素对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结果TIA组梗死灶体积0.34—21ml^3,平均C7.7±0.8)ml^3;对照组0.38—28.3ml^3.平均(11.2±0.9)ml^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持续时间11~19min组的脑梗死体积与≤10min组和≥20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时间≤10min组和≥20min组的脑梗死体积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持续时间11—19min组神经功能评分与TIA持续时间≤10min组和/〉20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TIA持续时间≤10min组和≥〉20min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发作次数在2—3次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TIA发作1次组(P〈0.01);而发作次数〉3次组,其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与发作1次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发TIA有可能对后继脑梗死患者的脑细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脑梗死体积和临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特定的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不同评分方法对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近期继发脑梗死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56例TIA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ABCD2及ABCD3-Ⅰ行继发脑梗死风险评估,随访3个月记录患者继发脑梗死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上述评分方法临床价值。结果随访3个月,256例TIA患者中有45例患者继发脑梗死,占17.6%。继发脑梗死组高脂血症、症状持续时间≥60min、双重TIA、同侧颈动脉狭窄≥50.0%及DWI高信号比例高于未继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相关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症状持续时间≥60min、双重TIA、同侧颈动脉狭窄≥50.0%及DWI高信号是继发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以继发脑梗死发生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发现:ABCD2评分的AUC为0.697,截断值为5.42;ABCD3-Ⅰ评分的AUC为0.914,截断值为6.34。ABCD2的漏诊率为26.7%,明显高于ABCD3-Ⅰ的漏诊率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3-Ⅰ评分预测TIA患者继发脑梗死准确率高,漏诊率低,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明军  李谧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585-586
目的观察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d和30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79例TIA为观察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方TIA患者7d和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发生后29例(36.7%)患者于30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18例(22.8%)发生于7d内。"ABCD2"评分≥4分是TIA后发生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BCD2"评分多的TIA患者短期内脑梗死的发生危险性较高,抗凝治疗可使TIA患者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ABCD2评分法预测TIA发作后7天内脑梗死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对132例TIA患者采用ABCD2评分,并根据分值分为低(0~3)分、中(4~5)分、高(6~7)分危组,观察各组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7d内各组脑梗死发生的比例分别为低危组2.5%、中危组8.9%、高危组25%。统计分析χ2=10.88,P〈0.01。结论 ABCD2评分值与TIA患者脑梗死风险呈明显正相关。ABCD2评分法简便易行,是TIA患者分层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ABCD2评分标准,进行110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110例TIA患者中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3%、31%和64%(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的预测价值高,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病后90d的预后及其与各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61例临床确诊为TIA患者的90d随访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头颅MR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与正常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61例中90d内发生各种严重血管事件10例(16.4%)。其中DWI异常者发生率为50%(8/16),正常者发生率为4.7%(2/43)。二者预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有糖尿病的TIA患者与预后存在相关性(OR值为7.6,P<0.05)。结论DWI异常、伴有糖尿病的TIA患者预后差。DWI的结果对TIA预后的判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根据脑梗死患者梗死前有无TIA史分为脑梗死Ⅰ组(梗死前无TIA)和脑梗死Ⅱ组(梗死前有TIA),分别从TIA持续时间、与脑梗死间隔时间及发作频次与梗死前无TIA患者比较,应用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评定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梗死前患者TIA持续时间≤10min、与梗死时间间隔≤7d及发作频次2~3次与梗死前无TIA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Ⅰ级预后较好。结论脑梗死前已发作TIA可能使大脑产生缺血耐受,对后继脑梗死有神经保护作用,且与TIA持续时间、脑梗死间隔时间及发作频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38例TIA患者据ABCD2评分法评分分为高危组(6~7分)27例、中危组(4~5分)62例、低危组(0—3分)49例。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随访观察各组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组年龄低于中危组和高危组,中危组年龄低于高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糖尿病、吸烟、饮酒及高Hcy者比例低于中危组和高危组,中危组糖尿病、吸烟、饮酒及高Hcy者比例低于高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联合Hcy评分法在判断TIA后早期脑梗死风险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与后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首次入我院的脑梗死患者490例,男性260例,女性230例,按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TIA,将其分为无TIA组(312例)和TIA组(178例),TIA组又按持续时间分为<5min组,5~20min组,21~60min组和>60min组。采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后,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与后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与非TIA患者比较,TIA患者的轻度神经损伤比例上升,中重度神经损伤患者比例下降,且以5~20min组最为明显;Ⅰ级预后也明显高于非TIA组,也以5~20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TIA的后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TIA发作持续时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戴健  肖瑾 《安徽医药》2013,34(4):401-40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按ABCD2评分标准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TIA后32例(26.0%)患者于2周内发生脑梗死;在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P<0.05)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而在语言障碍不伴肢体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高血压病、饮酒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CD2评分>3分、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是TIA后2周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后进展为脑梗死与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密切相关;ABCD2评分>3分、糖尿病和既往脑卒中病史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ABCD2评分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是简单有效的预测方法,可帮助临床医生评判高危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止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法进一步结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认为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前兆,因此,对TIA患者进行短期卒中的风险评估,预测TIA患者的预后,降低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ABCD2评分法对TIA患者进行短期脑梗死危险度的评估,同时检测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探讨临床上简单有效的对TIA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临床表现,探讨患者在2d和7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方法对176例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院治疗TIA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TIA患者脑梗死发病率评分系统ABCD2对TIA患者2d和7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因素进行评分,统计学分析风险因素与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TIA患者年龄≥60岁(P0.05)、有高血压史(P0.05)、TIA发作次数≥3次(P0.05)、TIA症状持续时间≥10min(P0.05)、DWI异常(P0.05)和颅内动脉病变(P0.05)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显著相关;其中抗血小板(P0.05)和抗凝治疗(P0.05)是TIA短期发生脑梗死的保护因素。ABCD2评分越高,TIA后2d和7d内(r=0.957,r=0.975,P0.05)脑梗死发生率越高。结论年龄、高血压史、发作次数、TIA持续时间等是TIA后2d和7d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适当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可减少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贾颖  江荣才  王毅  安硕 《天津医药》2012,40(10):1045-1046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在首次脑梗死发病前1周内有2~3次同侧的TIA发作,发作持续5~30 min的患者30例(TIA组);选取同期无TIA发作的脑梗死患者30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TIA组患者人院时轻度和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分别为22例和8例,对照组分别为14例和16例.TIA组脑梗死体积为(6.81±2.46)cm3,对照组为(10.39±4.53)cm3; TIA组Ⅰ级预后和Ⅱ级预后分别为24例和6例,对照组分别为16例和14例,上述3个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IA可减轻脑梗死的神经功能损害,减少脑梗死的体积并改善预后,可能与其能诱导人脑产生缺血耐受,对后继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25例TIA患者临床和CTA检查资料,按Johnston提出的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3组;按CTA检查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23例(18.4%)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低危组与中危组、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6.9%、21.1%、37.9%)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脑梗死发生率31.2% (39/125),显著高于动脉狭窄<50%组(P<0.01).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20.0%(25/125),显著高于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P<0.01).结论 ABCD2评分是预测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进一步结合头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按"ABCD2"方法给予评分,观察患者短期内(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19例患者在30d内发生了脑梗死,发生率为31.67%。结论 "ABCD2"评分多的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概率较大,但积极地抗血栓治疗能降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ABCD2评分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TIA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完善的ABCD2评分,并行Fib检测后入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并观察随访至入组后6个月。根据患者在随访观察期内发生脑梗死将其分为脑梗死组(23例)和非脑梗死组(57例),对两组患者入组时的ABCD2评分及Fib水平进行组间比较。以入组后6个月内发生脑梗为金标准,分别以ABCD2评分和Fib水平为检验变量,以脑梗死为状态变量拟合ROC曲线,以ROC曲线上最左侧拐点为临界值,ABCD2评分和Fib判断近期脑梗死的临界值分别为:5.97分、4.12 g/L,以入组后6个月发生脑梗死为阳性金标准,采用检验四格表对ABCD2评分和Fib水平以及二者联合预测近期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进行计算,比较三种预测方案的价值。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ABCD2评分较非脑梗死组患者高,Fib较对照组患者低(P<0.05...  相似文献   

20.
宋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5):737-73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常见的脑梗死先驱症状,常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缺血的各种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而首发为精神症状的TIA临床较少见,容易造成误诊。现对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16例首发精神症状的TIA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