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比评价血清HBsAg和HBV DNA预测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显著肝炎活动的性能。方法 505例HBeAg阳性患者入选本研究。HBsAg、HBeAg采用Architect I2000免疫分析仪检测,HBV DNA采用LightCycler 480 qPCR仪检测;血清ALT采用Architect C16000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脏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参照Scheuer标准。显著肝炎活动分三个层级,依次定义为“ALT≥20 IU/L或(分级>G1或分期>S1)”、“ALT≥30 IU/L或(分级>G1或分期>S1)”、“ALT≥40 IU/L或(分级>G1或分期>S1)”。结果 根据ALT与HBsAg、HBeAg和HBV DNA的LOESS回归分析,279例患者被界定为疑似HBV高复制人群。总体人群,HBsAg和HBV DNA预测三个层级显著肝炎活动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737和0.532、0.737和0.548、0.686和0.545,疑似HBV高复制人群,HBsAg和HBV DNA预测三个层级显著肝炎活动的AUC依次为0.8...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在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性。方法检索2005年1月-2015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诊治的IBD患者,筛选出其中HBs Ag阳性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其一般情况、IBD的诊断及治疗方案、HBV感染的临床类型及治疗方案,以及IBD治疗前后患者肝功及HBV临床类型的变化。结果共检索到IBD患者1 259例,其中HBs Ag阳性者54例,IBD患者中HBs Ag的阳性率为4.29%;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中HBs Ag的阳性率分别为2.89%和8.28%(P0.001)。在临床资料完整的51例患者中,38例应用免疫抑制治疗,8例出现HBV再活动,其中全身激素治疗组6例,激素灌肠组1例,类克治疗组1例,再活动出现在免疫抑制治疗后3周~12个月;21例免疫抑制治疗前开始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患者中仅1例(4.76%)出现HBV再活动,而17例未抗病毒的患者中7例(41.18%)出现HBV再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51例患者中26例在IBD治疗前未行抗病毒治疗,其中7例(26.92%)出现HBV再活动,不同IBD治疗方案对HBV再活动的总体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08),其中全身激素治疗组与美沙拉嗪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D患者中HBs Ag的阳性率高于UC患者;激素灌肠、全身激素治疗及类克治疗均可导致HBV再活动,其中全身激素治疗的再活动率最高;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预防HBV再活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因免疫性基础疾病等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慢性HBV感染者,应用核苷类药物预防治疗HBV再激活及免疫性疾病活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31例HBV感染并因免疫性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分为3组:A组41例,血清ALT正常,HBV DNA载量≤1×103 copies/ml;B组67例,ALT<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s of normal, ULN),1×103 copies/ml<HBV DNA载量<1×104 copies/ml;C组23例,ALT≥2×ULN,HBV DNA载量≥1×104 copies/ml,应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每3个月随访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结果口服核苷类药物可明显抑制病毒复制,有利于控制免疫性疾病活动。如不给予核苷类药物治疗,当HBV DNA载量〉1×103 copies/ml时HBV DNA复制和免疫性疾病活动风险更高。但无论病毒载量高低,采用单药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均出现良好应答。对拉米夫定单药或加用阿德福韦酯应答不良者,恩替卡韦治疗仍可获得理想应答。结论因免疫性疾病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无论HBV DNA载量是否高于正常值,均应给予核苷类药物治疗,且应尽早使用强效、低耐药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杨建华  贾雯  汪月娥  计焱焱 《肝脏》2013,(11):749-751
目的观察和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临床时期的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方法采用雅培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315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临床时期的血清HBsAg和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并对HBsAg、HBV DNA结果进行对数转换;对不同临床时期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临床时期分为非肝硬化期[包括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肝硬化代偿期,除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代偿期肝硬化期患者的HBsA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不同临床时期HBsAg和HBV DNA定量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非肝硬化期患者中,HBeAg阳性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HBsAg水平有相关性(r=0.176,P=0.005),HBeAg阴性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与HBsAg水平无相关性(r=0.003,P=0.823)。在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无论HBeAg是否阳性,血清HBV DNA水平与HBsAg均有相关性(HBeAg阳性,r=0.072,P=0.01;HBeAg阴性,r=0.101,P=0.004)。结论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患者血清HBsAg和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且HBsAg与HBV DNA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86例血清ALT持续正常者和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特征,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86例血清ALT持续正常、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肝穿刺组织活检,分析病理特征。结果86例患者肝组织病理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症或纤维化,其中中到重度炎症程度或纤维化程度(至少G2或S2)达45.3%,发生率高低无性别差异,但20岁以上中到重度炎症程度或纤维化程度发生率显著高于20岁以下患者,同时有11.6%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超过10^4 copies/ml。结论我国血清ALT持续正常、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不存在真正的“非活动性”状态,年龄20岁以上患者应密切随访,及时进行肝活检,明确病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HBV外膜大蛋白(LHBs)水平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对61例肝癌、65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0例HBV携带者的血清HBV基因型、HBV LHBs进行检测。结果136例中,B基因型56例(41.0%),C基因型76例(55.9%),B、C混合型1例(0.7%),B、D混合型3例(2.2%);随病情加重,C基因型比例增加;不同基因型HBV感染的肝癌患者间HBV DNA、HBV LHBs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二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地区HBV以B、C基因型为主,不同基因型HBV感染在肝癌的发生中可能存在不同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期HBV再活动对妊娠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在本院妇产科生育的孕妇:孕前2年内有2次以上的检测结果证明符合我国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非活动性HBs Ag携带者的诊断标准[5];孕期发生HBV再活动,表现为HBV DNA≥4 log10拷贝/ml;孕期至产后42天内出现ALT异常。对患者孕期肝病活动情况、治疗及妊娠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符合入组及排除条件。23例患者孕期HBV DNA水平最高值平均为(6.2±0.9)log10拷贝/ml;1例患者发生HBV再活动后HBe Ag转阳,其余22例均保持HBe Ag阴性。ALT最高值平均为(260.9±203.6)U/L,AST最高值平均为(170.4±129.1)U/L。95.7%患者从第1孕期即发现HBV DNA反弹;随着HBV DNA反弹,68.6%的患者在第1孕期即出现ALT异常,但ALT峰值可以发生在怀孕的任何时间,主要发生在第2~3孕期和产后。23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39.1%)ALT>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其中5例在孕期住院治疗,1例在产后住院治疗。9例患者在孕期(16~28周,中位数28周)开始抗病毒治疗,均达到病毒学完全应答和肝功能恢复正常的疗效。23例患者中10例(43.5%)孕期并发糖尿病,3例(13.0%)发生产后出血,1例(4.3%)并发子痫前期。15例(65.2%)剖宫产,8例(34.8%)自然分娩,平均孕期为(39.2±0.9)周,均活产,无早产,无低体重儿。产后随访28周,7例(30.4%)患者自发好转(HBV DNA<500拷贝/ml,ALT正常);9例孕期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患者8例产后继续服药治疗,1例停药;5例患者因产后ALT持续异常,开始抗病毒治疗;2例患者保肝治疗,ALT恢复正常。结论妊娠期间非活动性HBs Ag携带者有可能发生HBV再活动。对妊娠期间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的患者应该监测HBV DNA和肝功能。发生HBV再活动的患者应给予及时治疗,必要时孕期使用抗病毒药物,以防孕期肝病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关节炎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肝脏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收集本院近2年收治的45例使用英夫利昔单抗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合并HBV感染。分析其肝功能异常发生率、HBV活动情况及抗病毒治疗情况。选取35例同期未使用英夫利昔单抗的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15例HBV感染患者中有2例(2/15,13%)出现肝功能异常,3例(3/15,20%)出现HBV DNA升高,与治疗组中非HBV感染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患者给予护肝及抗病毒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HBV DNA明显下降。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患者HBV DNA升高发生率为1/6例(17%),较未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患者低。结论 HBV感染患者使用英夫利昔单抗应注意肝脏安全性,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及HBV DNA,必要时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合并HBV感染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对94例晚血患者的肝脏活检组织进行HBsAg免疫组化检测,根据HBsAg是否阳性对病例进行分组。采用Masson三色、苦味酸天狼猩红特殊染色法,对患者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和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和分期。结果94例晚血患者中,合并HBV感染者40例(42.55%),43例患者(45.74%)肝组织中查出血吸虫卵。患者合并HBV感染后,慢性肝炎炎症活动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均较单纯晚血患者严重(P均〈0.01);肝组织虫卵阳性与阴性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晚血合并HBV感染患者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和DNA多聚酶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有活动性复制的血清学标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eAg消失和e抗体(抗-HBe)出现,常伴有血清HBV-DNA和DNA多聚酶消失及活动性肝病临床和生化指标好转,一般认为这类病人无HBV复制和无肝炎活动。已有不少报道,在应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后抗-HBe阳性的慢性HBsAg携带者出现肝炎再活动,但慢性HBV感染的自发再活动则未见有详细记载。作者随访25例HBeAg转阴者,有8例出现自发再活动。方法:25例慢性乙型肝炎有症状患者,均经肝活检证实。初期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以后转为阴性。转阴后门诊随访6个月以上(13~57月),对血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