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药具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属五脏以合五行。五脏之病,有虚实标本之分。而五味归经,亦有苦欲补泻之殊。按照“分经用药”的原则,酸味入五脏,亦随其各脏气的喜恶和虚实标本、五行生克关系而各有补泻。一、酸入肝为泻《内经》言:“酸入肝”、“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酸为肝的本味,长于治肝病。肝属刚脏,喜舒畅条达,恶郁结忿怒。若肝阳太过,常恐其横逆暴虐为患,故余四脏颇多补法,独治肝多用泻法。所以《内经》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所谓泻者,吴昆解释是“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也。”周澍亦认为“木得津润,遂畅茂条达,一身之壅塞皆除”即以酸制肝,以散为补(所谓“散”即疏散畅达之意),  相似文献   

2.
毛以林 《中医杂志》2002,43(8):635-635
关于肝病的治疗,《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出了“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法则。对于“用辛补之”的解释,多数医家认为木不宜曲,以伸为用,用辛味药调达肝气即为之补。如吴昆云:“顺其性者为之补……肝木性喜散,故辛为之补”。缪希雍说“扶苏条达,木之象也;升发开展,魂之用也,故其性欲散,辛以散之,解其束缚,是散即是补也”。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即“辛散”和”辛补”作为同一概念。余通过对《内经》和一些古籍的学习,认为这种解释有悖经旨。肝体阴而用阳,因此肝虚损证以阴血亏虚证多而肝阳不足证少。也决定了治疗肝虚证使用辛味药的一些独特配伍特点。以下分别论述之。  相似文献   

3.
论肝无补法     
厥阴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经云:木郁则达之是也。然肝藏血,人夜卧则血归于肝,是肝之所赖以养者血也。肝血虚,则肝火旺:肝火旺者,肝气逆也,肝气逆则气实,为有余。有余则泻,举世尽日伐肝,故谓肝无补法。不知肝气有余不可补,补则气滞而不舒,非云血之不可补也。  相似文献   

4.
《内经》云:“肝欲散,……用……酸泻之”。《金匮》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尤在泾亦云:“肝之病补用酸者,肝不足,则益之以其本味也,……补用酸者,所以益其体”。指出酸味药能敛肝阴而补肝体。夫肝以血为体,若肝血虚,则肝体失充,故肝木疏泄无权而生郁。笔者用酸敛补肝法治肝郁(以下简称敛肝理郁),即取酸甘化阴药,滋养肝之阴血,充体柔肝而敛肝气,以复其条达之性。若肝阴亏耗,恣其肝阳偏旺,其  相似文献   

5.
《素同·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傲之,以辛补之,酸泻之”,其中的“散”字,张元素理解其为“升散”而指导肝用不及之用药,后世则以为“疏散”用之于肝气郁结,笔者认为以上认识均不全面,欲散之机制当包括虚与实2种:属虚者,或肝阳虚惫,或肝郁不疏;属实者,则为肝气疏泄太过郁滞满胀。前者之欲散为以散求“伸”,后者之欲散  相似文献   

6.
王旭高肝病论治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名家王旭高为疗肝病之大家,其肝病证治特点为:以肝气、肝风、肝火立论,注重脉证,强调外感六淫、内伤情志及痰饮痴血均可致肝病,疏畅条达以治肝气,柔体济刚以熄肝风,补虚泻实以治肝火。  相似文献   

7.
<正> 祛风解表药大多味辛质轻气薄,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笔者受《内经》“风气通于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的启示和学习古人治肝用祛风药的经验,如《千金方》之补肝汤、补肝散;《太平圣惠方》之补肝防风散、补肝菊花散;《和剂局方》之逍遥散;陈无择《三因极-病方》之泻肝汤、补肝汤;严用和《济生方》之柏子仁汤及酸枣仁汤等等,均是或补气养血、或疏肝理气、或健脾燥湿等不同治法的基础上伍用少量祛风药。近世唐容川引滑氏补肝散,即是大剂养血补肝药中加少量独活。注曰:“加独活者,假风药以张其气也。欲其气之鼓荡者,则用独活。”王旭高著《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搜肝风一法所列之药均为祛风药。肝喜疏达,其气机既不可抑郁,又不宜亢旺。若情志怫郁,肝不能遂其条达之性,便可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的病变。根据祖国医学“取象比类”的方法,祛风药辛散外达,可使抑郁的肝脏恢复条达之性。肝藏血,血虚则肝生内风,亦易致外风乘  相似文献   

8.
浅谈“肝气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脏病皆有气血阴阳之别,气病亦有虚实之分,气虚、气陷属虚,气滞、气逆属实。而五脏气虚中的肝气虚,却不为医家所熟识,近代各种医籍中亦极少提及,但肝气虚证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中医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肝气虚证的病因病机肝主疏泄,其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升发之性,故肝脏之病,易动、易升、易允,多是肝气有余之象。但临床亦存在肝气不足之候,究其困,乃由于清志内伤,气滞失疏,肝用不展,久则因郁导致肝气不敷;或肝体阴血亏虚,无以滋养化生肝用,阴病及阳,肝气不支;或脾肾阳虚,病及…  相似文献   

9.
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主疏泄藏血,一主纳化而多气多血,肝之性喜升,而恶降,胃以通降为顺,五行之理,木能疏土,肝气条达,中土疏利,亦即肝气的疏泄升发,有利于胃气之和降下行.<灵枢·平人绝谷>说:胃肠"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言五脏则肝在其中,而胃肠气机又以胃气的下行为主导,"胃肠流通,气机畅茂",因此,胃气之息息下行,有助于肝气疏发布散,肝藏血为刚脏,以阴为体,胃纳谷属燥土,喜滋润濡养,又为水谷之海,气血化源,"食气入胃,散精于肝",化源充盛,胃津胃液满盈,则肝阴肝血充足,对肝胃气机的协调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朝鲜民族医治疗肝病有其独到之处 ,临床疗效奇特 ,笔者在朝鲜族地区生活 2 0多年有所体验。众所周知的肝病 ,在临床最多最复杂 ,治法亦繁。知其要则能以常达变。朝鲜民族医治肝善用以肝气、肝火、肝风为纲 ;以“木郁达之”为法 ;以“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 ,酸泻之”为度。用以上纲、法、度为治肝之要诀 ,临床效如桴鼓。1 欲治肝先明其理肝主疏泄 ,是肝脏具有主藏血功能之前提。肝为刚脏 ,体阴而用阳 ,性喜条达 ,而恶抑郁 ,与精神意志的调节功能关系密切。在病理上 ,邪气侵犯或七情失调 ,最容易影响到肝的…  相似文献   

11.
论肝与消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肝的生理病理及消渴的病因病机出发,探讨了肝与消渴的关系。指出肝主疏泄、司气化、维持代谢活动,肝气郁滞、肝炎旺盛,肝阴血虚,肝气不足均可导致脏腑气化失常,阴血津液不足,燥热内生,从而发为消渴;因肝木失和而消渴者,当从肝而治,以达木为基本原则;虚则补之,使森气旺达;实则泻之,制其妄动而复其冲和条达之性。  相似文献   

12.
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 ,肝脏具有疏散宣泄的功能。肝主疏泄的功能一方面表现在调节情志 ,另一方面表现在调畅气机以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也忌过亢。如木气生发的冲和条达之象。肝脏的所谓“刚脏”之性 ,主要表现在肝气方面。若肝气太过 ,则使人急躁易怒。肝气不足则易于惊怕胆怯。肝体阴而用阳。肝主藏血 ,本属阴脏 ,肝体不足则肝用有余 ,若肝失条达则气机郁滞 ,气郁太过则化火 ,肝阴不足 ,阳必元盛 ,阳亢则易化风。所谓用阳 ,概括为肝气郁结 ,肝火上炎 ,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 ;所谓的肝气虚 ,即是胆气不足 ;所谓的肝…  相似文献   

13.
医者有言自芍补者,有道白芍泻者。泻者之论,《内经》有训,《素问·脏气法时沦》曰:“肝欲散,急食辛以补之,酸泻  相似文献   

14.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是协调脏腑整体气机升降出入、宣展布化的重要器官。疏肝理气法是运用舒肝解郁、行气散结方药,恢复肝主疏泄功能的治疗大法.《索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激之。”本法经过历代医家的逐渐发展,已广泛应用。现代临床用疏肝理气法治疗多种气机紊乱病证,疗效显著。现将笔者用硫肝理气法的临证应用介绍如下:1解部安神肝气条达,则气血调和,情志舒展,既不抑郁又不亢奋。若情志郁结,郁怒伤肝,肝疏异常,气机逆乱,症见其一,清志抑郁,则见郁闷不乐,多凝善虑,胸闷太息,首薄白…  相似文献   

15.
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内寄相火,易动难静.前人论肝,多从肝主疏泄气机,以气为用,性喜条达着眼,肝郁则气滞,进而化火生风,肝阳上亢,易呈现属热属实的病理,故又有肝多实证之说.论及肝虚亦多从肝体失养,即肝阴不足、肝血亏立论,其因或气血生化乏源,或热盛伤阴,或水不涵木,强调的是肝体燥急,肝失柔润之体,侧重肝血、肝阴的虚少,往往忽略了肝阳的生理功能和重要作用,以及肝阳虚的病机证治.  相似文献   

16.
浅谈眼底病多从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书勤  张桂芳 《河北中医》2004,26(9):712-712
眼病虽有实证、虚证之分 ,但多为因郁致病。实证因郁而滞 ,虚证多为因郁而致虚。肝为“将军之官” ,《灵枢·脉度》说 :“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条达 ,则全身气机和畅 ,脏腑功能健旺 ,目窍自明。凡性急之人 ,肝必抑郁 ,肝气郁滞 (气郁 )而升降失序 ,五脏之精不能上承 ;或郁久生热 ,湿与热合 ,蕴结于脾 ,使精气受损而目暗不明 ;或郁久生热 ,热邪上犯于目 ,损气伤血 ,脉络阻遏 ,则精光之道受损 ;郁久亦可致虚 ,肾阴不足 ,阴阳两亏则源枯而流竭。此外眼底病者 ,盲而不见 ,日久不视 ,渴望复明 ,焉不郁耶 !…  相似文献   

17.
近代名医张锡纯衷中参西,融会古今,立足实践,他于治肝方面,立法遣药,别具特色。兹就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有关内容,采摭其要,探析如次。温补肝气独树一帜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病则多见肝郁气滞,肝气横逆,一般多用硫肝伐肝之品,故有“肝无补法”之说。鉴于有滥用伐肝、平肝之流弊,张氏指出:“世俗医者,动曰平肝,故有肝郁之症,多用开破之药”,“开破之若是,独不虑损元气之萌芽乎”。张氏明鉴,认为肝无补法,原非见道之言,而创温补肝气之论。从人体生理功能强调肝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答     
问:何谓五脏苦欲补泻,探讨这些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五脏苦欲补泻,出于《素问·脏气法时论》等篇。对于它的涵义,后世学者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不外二端;(一)《神农本草经疏》的作者缪希雍对此曾有比较简明的解说:五脏之内,性复各殊,“苦欲者,犹言好恶也”。特别是他对补和泻的理解,又与一般虚补实泻的概念不同。竭力主张:“补泻系乎苦欲,苦欲因乎脏性。”违其性故苦,即是泻;遂其性故欲,即是补。还认为:它“不属五行,未落阴阳,其神用之谓欤!”这里所说的“神也者,阴阳不测之谓也。”亦即与脏体病变的需要直接关联。吴(山昆)等也认为:“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二)有的医药学家,着重从五行生克来阐发苦欲补泻,如宋金的张元素、元代的王好古即是。王氏本着《难经》“虚则补其母,实则  相似文献   

19.
《金匮》一书,言简意赅,有些医理,于文未尽。学习时,不仅要知仲景所言,还应知其未言;不仅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现浅析《金匮》两则,望能对《金匮》的学习有所帮助。一、肝病“补用酸”与“辛补之,酸泻之”仲景在《金匮》首篇提出:“肝之病,补用酸”,这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酸生肝”理论相应,然《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何以肝病既有“补用酸”之说,又有“辛补之,酸泻之”之论?现简述其理。  相似文献   

20.
要认识肝气病的病理机制,必先了解肝的生理功能。肝胆互为表里,肝胆的經脉,上布于胸胁,行身之侧,下行于少腹、络阴器。肝属木,性喜条达,故肝气主升,主忿怒,凡上升之气,皆自肝出,肝藏血,而中挾相火,故怒则气上,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则諸气皆郁,诸气郁最后亦能导致肝胆病变。医贯论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