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续环形撕囊术抑制后囊膜混浊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搪塞连续环形撕囊术(CCC)对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影响。方法:将24只白色家兔随机平均分为三个时间组,每只家兔又按双眼术中前切开法的不同随机分为CCC组和开罐式截囊组,术后不同时期观察后囊膜病理变化。结果:术后一月,A组后囊膜纤维增殖明显减少,赤道 后囊膜间无显著粘连,早期即在可在后囊膜面查见纤维弱细胞增生。结论:CCC可抑制白内障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手术中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7例393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且在术中同时进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其中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22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271眼,随访2-36月。结果:视力在1.0以上者126眼占32%,0.5-0.9者170眼占43%,0.1-0.4者85眼占22%,0.1以下者12眼占3%,新生膜14眼,发生率3.6%。新生膜切开术2眼,切开率0.5%。手术主要并发症有玻璃体内脱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1140眼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的临床经验。方法884例114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同时进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861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279眼。随访1m-91m。结果视力在1.0以上者309眼占27.1%,0.5-0.9者586眼占51.4%,0.1-0.4者225眼占19.7%,0.1以下者2O眼占1.8%。新生膜52眼,发生率4.6%。行新生膜切开术9眼,切开率0.8%。手术主要并发症有玻璃体内脱出。结论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是降低白内障手术后后囊膜混浊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因其可能的并发症和对操作的较高要求,临床应用须谨慎。 相似文献
4.
晶状体连续环形撕囊与囊袋阻滞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连续环形撕囊(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CCC)的大小及某些因素与囊袋阻滞综合征(capsular block syndrome,CBS)的关系,方法:通过对6例术中、术后早期、术后晚期囊袋阻滞综合征的观察,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寻找处理方法。结果(1)CCC直径小于人工晶状体(IOL)光学直肠易发生CBS;(2()软性折叠式IOL襻的前倾角小,光学面大的易发生CBS;(3)分子量大,弹性大的粘弹剂,皮质残留量产生CBS。结论(1)一般以CCC的开口恰好遮盖IOL光学面的边缘为佳;(2)对于软性折叠式IOL宜选用襻的前倾角稍大,光学面不宜太大的为佳(3)术中应彻底清除分子量大、弹性大的粘弹剂,减少皮质残留。 相似文献
5.
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在防治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在预防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中的作用。方法 对29例29眼儿童白内障在植入人工晶状体后行一期后囊环形撕囊,术后随访3个月-2a。结果 术后随访显示27眼获得视轴透明区,眼底可见,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一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预防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6.
连续环形撕囊大小对后囊混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环形撕囊大小对后囊混浊的影响。方法 根据环形撕囊的直径大小分成二组,一组环形撕囊直径〉5.5mm,另一组环形撕囊直径≥5.5mm,对他们晶体后囊进行术后三年的随访。结果 发现〉5.5mm的出现后囊混浊的机率高于≤5.5mm的另一组患者,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理想的撕囊大小应使截囊边缘越过人工晶体视部边缘0.5mm为宜。 相似文献
7.
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预防后囊膜混浊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 ,而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可有效地降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 ,我们就囊袋张力环在白内障术中的应用及发展情况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后囊连续环形撕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旭东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8,22(3):144-147
后囊混浊是白内障摘出术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在儿童尤其明显,可直接影响白内障手术效果。后囊混浊是由于残存的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移行并增殖所致,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可清除细胞移行与增殖的支架,保持高轴区的长期透明。 相似文献
9.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摘除术后最常见也是严重影响视力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增殖、移行、化生以及术后炎性反应引起。我们采用晶状体囊袋内注射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me,HS)联合囊膜抛光的方法,在44只兔眼的研究中证实它能有效降低PCO的发生,而且眼内应用安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晶状体前囊吲哚青绿染色在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吲哚青绿染色品状体前囊膜来提高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的技术。方法:家兔10只,用0.5%的吲哚青绿0.05ml染色晶状体前囊膜,分别于术后1天、1周处死5只后摘除眼球作病检。白色白内障80例(80眼),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0.5%的吲哚青绿0.05ml染色品状体前囊膜后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对照组用粘弹剂维持前房后直接进行连续环形撕囊。结果:所有兔眼术后均角膜透明,未见明显炎症反应,病理切片示所有标本未见炎症细胞浸润。临床试验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术中和术后反应,实验组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为97.5%,对照组为80%,两组撕囊成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51,P=0.0338)。结论:白色白内障用0.5%的吲哚青绿染色后可提高连续环形撕囊的成功率,着色容易,安全,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连续环形撕囊相关的囊袋收缩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洪洋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2,26(1):10-14
连续环形撕囊(CCC)是近年来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领域的最大进展之一。环行撕囊术的实施使囊袋内的超声乳化手术成为可能,提高了乳化效果,减少了对眼组织的损伤,最大限度地保持人工晶状体的囊袋内固定,同时也明显地减少了后囊混浊的发生率。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其它并发症。本综述了与连续环形撕囊相关的囊袋收缩综合征。主要包括:囊袋皱缩综合征,囊袋膨胀综合征,偏心囊袋收缩。 相似文献
12.
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是目前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影响视功能恢复的主要并发症 ,其发生与手术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有关。为了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其发病机制成为眼科临床的重要任务。许多眼科医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 ,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人眼晶状体起源于外胚层 ,由晶状体囊膜、囊膜下晶状体上皮细胞及其产物 ,即晶状体纤维组成。晶状体上皮细胞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 ,紧密贴附于前囊膜的内表面 ,与下方的晶状体纤维疏松连接。晶状体上…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柔工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的后囊膜混浊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柔红霉素5.0μg/ml,7.5μg/ml两种浓度在兔眼晶状体囊外摘除术中行囊袋内灌注5分钟,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其术后反应。术后3个月取眼球做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的毒性反应。结果:随访3个月,用药后发障的发生率明显减,水发现角膜,葡萄膜及视网膜的毒性反应。结论:柔红霉素术中一次性囊袋内灌注,可养活后囊混浊的发生率,并对周围组织无损伤,安全,有效,方便使红霉素在混浊预防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连续环形撕囊术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CCC)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关键步骤之一。但在成熟或过熟白内障的眼中 ,由于晶状体呈白色混浊 ,手术显微镜同轴照明下缺乏视网膜红光反射作背景 ,囊膜结构难以看清 ,故难于实施 CCC。近来 ,一些学者利用不同的染色剂和染色技术成功地将晶状体前囊染色 ,从而为成熟或过熟白内障患眼施行 CCC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3种不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对幼兔眼前节炎症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及后囊膜混浊的影响,为儿童后囊后人工晶状体嵌顿术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方法 1月龄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成A、B、C3组,均行右眼晶状体吸出+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状体后囊后嵌顿术,其中A组植入硬片式人工晶状体;B组植入三片式软性人工晶状体;C组植入单片式软性人工晶状体。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分别行术眼的裂隙灯、UBM及眼前节照相检查。结果 术后1周时A组的眼前节炎症反应较B组、C组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3、0.03)。术后3个月时A组有2眼人工晶状体夹持,10眼正位;B组11眼正位,1眼偏位;C组2眼正位,8眼偏位,2眼夹持;人工晶状体正位率A组、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与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0.01)。术后3个月时,A组、C组均有2眼出现后囊膜混浊,余术眼后囊膜均保持清亮,后囊膜混浊发生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襻为聚丙烯材料、光学部为丙烯酸酯(Acrylic)的三片式人工晶状体更适合儿童后囊后嵌顿术,对维持人工晶状体正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囊袋张力环抑制后囊膜混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可有效降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本文就囊袋张力环的发展、囊袋张力环对后囊膜混浊的作用机制、张力环使用的局限性及其改良、术中张力环的使用技巧及注意事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3例(60只眼)先天性白内障和后囊混浊的老年性白内障,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同时行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术后观察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视轴区后发障等情况。结果术中人工晶状体均顺利植入囊袋;54只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24小时后眼压正常;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发生玻璃体疝入前房,未发现人工晶状体异位或夹持,无一例出现后发障、视网膜脱离。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是可行、安全的,能有效地治疗后囊膜混浊,预防后发障。 相似文献
20.
儿童白内障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对儿童后发障的预防作用。方法:对42例(48只眼)在植入人工晶状体前施行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者有21只眼,占48.3%,随访期间有40只眼(83.3%)保持中央视轴区透明或基本透明。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施行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安全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后囊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