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多种剂型搭配使用防治蟑螂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选择合适的烟剂和胶饵等剂型搭配使用防治特殊场所的蟑螂。方法先用烟弹进行熏杀后,长期置放毒饵、胶饵进行毒杀控制蟑螂的侵害率。结果施药半年后3个场所蟑螂的平均密度(只/盒.夜)由灭前25.2降到灭后0.32;平均密度下降率达98.8%;平均侵害率由66.9%下降为4.5%;平均灭效达93.3%。结论烟弹结合毒饵、胶饵灭蟑效果明显,是一种值得探讨使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施杰杀蟑胶饵在舰艇上灭蟑的效果。方法选秦皇岛某军港舰艇为观察现场,在调查蟑情后,选择开水炉附近、抽屉里面、天花板缝隙、电源开关接缝、管线头、灶台等蟑螂常出没的场所施药。结果施药前德国小蠊平均密度为43只/5 min;施药后7 d,蟑螂的平均密度下降率为75.18%,第60天的平均密度下降率为99.71%。结论施杰杀蟑胶饵在舰艇灭蟑效果好,达到了有效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1992年8~9月,我们在北京西局养猪场,联合应用灭幼宝与诺毕速灭松杀灭蚊、蝇,取得较好效果。在发生季节高峰,成蝇平均密度由167只/0.5h降至10只/0.5h,密度下降率达94%以上;1周后第2次喷药,下降率达99.2%;1个月内蝇幼平均密度保持在0.22条/g以下,密度下降率保持在96.17%以上;施药后2个月化蛹变小、变畸,羽化率明显降低,在6.54%以下。现场投施灭幼宝对淡色库蚊有明显的速杀力,投药后3天幼虫密度下降率达100%,1周后回升;再次投药后3天,密度下降率又达98.78%。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维多克杀蟑胶饵对蟑螂现场防制效果。方法采用一次投药法,将胶饵投点在蟑螂活动的场所,观察施药前后蟑螂密度变化,评价杀灭效果。结果维多克杀蟑胶饵一次投药后黑胸大蠊不同部位平均密度指数(只/盒.夜)由灭前的1.60,灭后5 d降至0.052;其密度下降率为96.75%,灭后10 d降至0,下降率为100%;德国小蠊不同部位密度指数(只/盒.夜)由灭前8.90,灭后5 d和10 d均降至0,密度下降率均为100%。结论维多克杀蟑胶饵一次投药后对蟑螂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热烟雾技术在营区不同场所的灭蟑螂效果。[方法]利用热烟雾机将热烟雾剂按50 mg/m3对观察场所施药,于30 d和90 d后重复施药并观察灭蟑螂效果;以药激法考察蟑螂密度和灭蟑螂率。[结果]调查4种场所,蟑螂侵害率为58.78%,其中以食堂侵害率(92.96%)为最高;第1次用热烟雾剂杀灭率为89.64%,第2次灭前密度较第1次灭后有明显回升,除食堂外,杀灭率均达到100.00%;第3次除食堂和生活服务中心还有少量蟑螂,其它场所均未发现蟑螂,且杀灭率达100.00%。[结论]热烟雾技术对营区室内密闭较好场所具有良好的灭蟑螂效果,但对密闭较差的场所灭效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曲阜市蟑螂在不同类型餐饮行业的侵害现状,探索适合不同场所防治蟑螂的有效对策。方法采用蟑螂纸粘捕法调查蟑螂密度及侵害状况,并根据不同场所类型采取毒饵诱杀、药品滞留喷洒、烟雾熏杀3种防治办法,评估其防治效果。结果 3年共调查大型、中型和小型3种类型餐饮单位450家,调查房间3 540间,捕获蟑螂7 432只,均为德国小蠊,3年平均密度为2.30只/张,平均侵害率为30.54%。针对蟑螂侵害情况较重的5家中型餐饮单位进行防治效果评估,施药前蟑螂平均密度为6.21只/张,施药1周后蟑螂密度为0.64只/张,防效为89.94%;施药1个月后蟑螂密度为0.31只/张,防效为95.00%。结论曲阜市蟑螂在不同类型餐饮行业和不同场所的侵害情况有所不同,后厨侵害情况最重,其次是餐厅和仓库。因此要加强对餐饮行业内后厨、餐厅和仓库的日常管理,采取多种综合性防治措施,就可以达到控制蟑螂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0.5%呋虫胺胶饵的灭蟑效果,控制蟑螂密度。方法用药激法调查蟑螂侵害状况,对蟑螂密度较高场所,在蟑螂栖息爬行处按0.1~0.3 g/点的剂量施药。结果调查213间房,蟑螂侵害率为15.49%,阳性间平均密度指数为9.61只/间,其中食堂、集体宿舍、传达室、老干部住户蟑螂侵害状况较重,对蟑螂密度较高场所施药后1、7、14、21、28 d,蟑螂平均密度下降率分别为15.41%、73.50%、91.91%、96.05%、97.51%。结论用胶饵精准施药灭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巨光毒饵对蟑螂的现场防治效果.方法将毒饵施在蟑螂活动场所,评价施药前后蟑螂种群密度的变化.结果无论是在学生宿舍楼还是在宾馆,施药后第5 d,黑胸大蠊和德国小蠊的密度下降率达100%.结论巨光杀蟑毒饵对黑胸大蠊和德国小蠊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客轮使用杀蟑胶饵灭蟑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客轮蟑螂栖息活动场所,探索灭蟑的有效方法。方法目测调查客轮上蟑螂的栖息活动场所,并用1%晔康杀蟑胶饵灭蟑,1个月后目测法观察灭效,3、4月下旬采用粘捕法各调查一次蟑螂密度。结果客轮蟑螂种类以德国小蠊为主,越冬栖息场所主要在冰柜(箱)压缩机附近、电热开水炉附近橱柜等温暖、离食物较近的隐蔽场所;使用1%晔康杀蟑胶饵1~2 g/m2施药处理1个月后,控制组阳性率下降了94.73%,平均密度下降了67.79%;次年3月下旬相关密度指数(RPI)为2.24;4月下旬为19.64。结论冬季在德国小蠊栖息活动场所使用1%晔康杀蟑胶饵具有较好的灭效,并能明显减缓次年春季德国小蠊密度上升速度。  相似文献   

10.
高效连锁杀蟑药饵笃高抗性德国小蠊现场防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高效连锁杀蟑药饵对高抗药性德国小蠊的防制效果。方法:在试验现场用高效连锁杀蟑药饵,按1-2g/m^2施放于墙角缝隙、橱柜抽屉等蜚蠊出没、隐藏处;溴氰菊酯悬浮剂采用重点喷洒方法,按40mg.a.i./m^2喷药,作试验对照。结果:高效连锁杀蟑药饵在施药后第1d德国小蠊密度明显下降,下降率高达96.1%,至第8周德国小蠊密度下降率仍为97.4%;溴氰菊酯悬浮剂在施药后第1d德国小蠊密度下降率仅为55.4%,1周后为30.3%,现场防制基本无效,至第6周完全失效。8周后在喷洒溴氰菊本的场所再施杀蟑药饵,1d后德国小蠊密度下降率达95.1%。结论:高效连锁杀蟑药饵在现场对高抗药性德国小蠊有高效、速效、持效,按上述使用剂量现场有效防制蜚蠊时间达8周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地区猫、犬的饲养及其猫栉首蚤感染情况,为猫栉首蚤及其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入户调查法,在北京市、青岛市和云南省部分农村及城乡结合部调查猫、犬的养殖情况;用体表蚤、游离蚤、蚤卵调查和回顾调查等方法,调查家猫、流浪猫和家犬的猫栉首蚤感染率;用蚤卵调查法研究北京地区猫栉首蚤的季节发生规律。结果 (1)北京市郊区,64.52%~83.87%的农户养犬,平均0.84~1.87只/户,其中69.2%~86.8%的犬为散养;2.94%~6.45%的农户养猫,为散养。青岛市平度农村40.43%的农户养犬,平均0.50只/户,>36.5%的犬为散养。(2)北京市郊区和青岛市农村的猫,猫栉首蚤感染率为100%;而犬的蚤感染率仅为3.85%~19.15%,为人蚤和猫栉首蚤。(3)在北京市郊区,冬季猫栉首蚤产卵量依然较大。结论在我国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家犬的养殖量较大,家猫的饲养很少,猫主要以流浪猫形式存在。流浪猫的猫栉首蚤发生普遍,且全年发生;应加强流浪猫的管理,关注猫栉首蚤及其相关人兽共患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某招待所蟑螂侵害情况和拜灭士杀蟑胶饵防治蟑螂的效果。方法 密度调查采用粘捕法,化学防治采用拜灭士杀蟑胶饵。结果 密度指数为8 .22只/盒·夜,德国小蠊为绝对优势种,占总捕获数的99. 18%。施药后1周密度指数为0 .95只/盒·夜,杀灭率为88 .49%;施药后1个月密度指数为0 .24只/盒·夜,杀灭率为97 .04%。结论 该招待所德国小蠊侵害严重,采用拜灭士杀蟑胶饵防治,能迅速有效的控制其密度。  相似文献   

13.
中海石油南海西部基地媒介生物种群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了解中海石油南海西部基地媒介昆虫和鼠形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虫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方法蚊类调查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用笼捕法及手网捕捉法;鼠形动物用夹夜法和笼捕法。结果蚊类有2亚科4属4种,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65.4%,最高和最低密度月份分别是2和7月,年平均密度为32.0只/人工小时。蝇类有6科20亚科57属129种,以金蝇为优势种,占笼捕总数的63.4%,最高和最低密度月份分别是2和11月,年均密度是36.6只/(笼·日)。鼠形动物有2目3科4属7种,体外寄生虫4种,其中蚤有2科2属2种,革螨有1科2属2种。年度鼠形动物染蚤率23.7%,染革螨率36.8%,感染率最高的分别是褐家鼠和海南屋顶鼠。年度鼠形动物染带蚤指数为0.7,染带革螨指数为1.8,感染指数最高的鼠形动物分别是褐家鼠和海南屋顶鼠。动物体蚤感染率最高和最低月份分别是5和8~12月,鼠密度年平均1.3%。结论南海西部基地存在传播登革热和霍乱的媒介昆虫,具备鼠疫疫源地的条件,要坚持综合治理,预防登革热、霍乱和鼠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东阳市鼠疫历史疫区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变迁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笼夜法。对捕获的鼠类及捡获的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染蚤率和蚤指数;采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检测鼠疫F1抗体;“四步”检验法进行鼠疫病原学活体培养。结果捕获鼠类动物1269只,隶属1目2科6属10种。褐家鼠(67.57%)为室内优势种,黑腹绒鼠(71.72%)为野外优势种,室内外鼠密度分别为1.42%和2.42%。在1197只鼠类动物中发现染蚤鼠10只,捡获蚤17匹,鼠体染蚤率0.84%,总蚤指数0.01。采集鼠血清1216份,经IHA检测均呈阴性,病原学活体培养1007份,未发现鼠疫菌。结论褐家鼠和黑腹绒鼠仍是东阳市室内外的主要鼠种,不等单蚤为主要蚤种,染蚤率和总蚤指数低于鼠疫控制标准警戒线,鼠疫F1抗体和病原学检测均呈阴性,目前未发现有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的监测和分析,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笼日法;采集全部活鼠体表蚤鉴定后分类;采用鼠疫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查鼠血清F1抗体,脏器压印法分离鼠疫耶尔森氏菌。结果 2005年共捕获鼠形动物472只,捕获率8.25%,隶属于2目2科3属4种,褐家鼠占87.50%;2010年共捕获鼠形动物320只,捕获率7.52%,隶属于2目2科4属5种,褐家鼠占94.06%;两次监测均显示褐家鼠为本市优势鼠种。南山区鼠密度下降趋势明显,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01)。2005年发现129只鼠形动物寄生565匹印鼠客蚤,染蚤率为27.33%,总蚤指数为1.20;2010年发现35只鼠形动物寄生79匹印鼠客蚤,染蚤率为10.93%,总蚤指数为0.25。染蚤率(χ2=31.2,P〈0.001)和总蚤指数(χ2=1 130.0,P〈0.001)呈下降趋势。2005年获鼠血清458份,2010年获鼠血清315份,鼠疫F1抗体检测均为阴性。2005年鼠脏器压印培养407份,2010年鼠脏器压印培养320份,均未分离出鼠疫杆菌。结论深圳市未发现鼠间鼠疫疫情,鼠疫媒介生物密度呈下降趋势,南山区鼠密度下降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地震后鼠密度和蚤指数的变化规律,为地震灾后鼠疫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云南省1982~2008年地震资料中选取3级以上地震,在地震震中位置选取地震前1个月及地震后24个月黄胸鼠鼠密度和印鼠客蚤蚤指数,观察其变化趋势。[结果]地震后第1个月的鼠密度最高,从第3个月开始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在震后23个月降到最低,24个月有回升趋势;地震后1个月蚤指数开始上升,在20、21、22个月最高,其次为2、4、8、15、19、23、24个月,震后6、14个月最低,低于地震前。[结论]地震引起鼠密度和蚤指数的波动,鼠密度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蚤指数的波动大,总体下降的趋势不明显。两者均在地震发生初期有较大上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雷州半岛鼠疫疫源地10年来(1999-2009年)预防性灭蚤的效果。方法根据每年3月份廉江、遂溪、雷州市10个重点乡镇地面游离蚤、鼠体蚤指数及鼠密度监测结果,确定每年需实施灭蚤的乡镇,以及涉及到的自然行政村和户数。通过灭蚤前后的鼠体蚤和地面游离蚤指数变化情况,调查评估灭效。结果鼠体蚤的平均杀灭效果为47.85%,地面游离蚤的平均灭效为76.67%。结论对鼠体蚤的杀灭效果较差,而地面游离蚤的灭效相对较好,同时农村室内外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广西隆林县 2 0 0 0年鼠疫暴发流行期家鼠、蚤类的种群特征与鼠疫疫情发生流行的关系。方法在鼠疫暴发流行期间对疫区及周围地区采用笼捕法进行鼠密度调查 ,捕获的家鼠进行种类鉴定并采集鼠体蚤类 ,计算鼠密度及鼠体蚤指数 ;采用粘蚤纸法粘捕室内游离蚤 ,计算游离蚤指数。结果 鼠疫暴发流行期共调查 2 3个村屯捕获鼠类动物 2 0 4只 ,隶属 1科 2属 5种 ;捡获蚤类 3 15匹 ,隶属 2科 4属 4种。疫点的黄胸鼠密度为 1.3 3 % ,明显低于非疫点的 15 .40 %和 2 0 .2 5 % ;黄胸鼠鼠体的印鼠客蚤指数、地面游离印鼠客蚤指数分别为 3 .14和 0 .0 3 3 ,明显高于非疫点村屯。结论 鼠疫流行期鼠蚤的种群特征可直接显示出疫区范围、流行强度及发展趋势。引起本次流行的主要宿主动物是黄胸鼠 ,主要传播媒介为印鼠客蚤 ;疫点与非疫点的小家鼠密度无明显差异 ,且鼠体染蚤率极低 ,不是引起本次疫情的主要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陕西省定边县鼠疫疫区30年动物鼠疫监测结果,为控制人、鼠间鼠疫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SPSS软件、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指标与鼠间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1983-2012年共发生3起鼠间鼠疫流行,发生年分别为1987-1988、2000-2001及2006年,流行年份前几年鼠密度、鼠体染蚤率、蚤指数呈不同程度增高趋势,鼠密度在1986、2000、2003三个年份出现小高峰,分别为39.63、16.28和21.01只/hm2;染蚤率与蚤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在1987、2000、2006三个疫情年份均出现高峰,染蚤率分别为45.10%、41.69%和43.06%,蚤指数分别为0.71、0.72和1.20。染蚤率与蚤指数、鼠密度与巢蚤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 鼠密度、蚤指数、染蚤率是监测动物鼠疫流行的主要指标,鼠密度>16只/hm2,鼠体蚤指数>0.70,鼠体染蚤率>40%,提示可能会有鼠疫流行;陕西省鼠疫动物病流行呈现不规则周期性,间隔5~10年可能出现大的动物病流行;2012年监测表明疫情处于静息期,但距上次疫情发生已有6年,结合临近省(自治区)疫情动态,应积极开展主动监测,加强突发疫情处置工作。  相似文献   

20.
四种杀虫剂对方形黄鼠蚤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了四种杀虫剂对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的毒力测定结果。以溴氰菊酯毒力最强,DDVP、DDT次之,三氯杀虫酯又次之。各药对2日龄吸血雌蚤的致死中量(LD50)数值分别为1.17×10-3、1.20×10-3、1.25×10-3和3.4604 μg/只,成蚤吸血前与吸血后对同种药物敏感性有显著差异,未吸血时雌蚤比雄蚤敏感,吸血后雄蚤比雌蚤敏感。试验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对方形黄鼠蚤有较强的毒杀效果。它具有使用剂量低、速杀作用强等优点,在杀灭跳蚤工作上有实际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