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晓仙  陈玉婷 《临床医学》2005,25(12):93-94
目的探讨继发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动态血压监测中的昼夜节律变化规律的不同。方法对住院或门诊病人中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3级患者各38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继发性高血压者中肾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患者其夜间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值均较原发性高血压明显增高(P<0.05),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曲线呈杓形者占23.5%,非杓形者占76.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呈杓形占74%,非杓形者占26%。结论继发性高血压者大多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原发性高血压者(1级、2级、3级)大多存在昼夜节律,而该特点可能有助于鉴别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曲线与缩血管激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曲线与缩血管激素变化的关系。方法对 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按动态血压曲线分为非勺型组与勺型组 ,均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 NE)、血管紧张素 ( Ang )、内皮素水平。结果原发性高血压非勺型血压特点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增高 ( P<0 .0 5 ) ,而血管紧张素 、内皮素无明显变化 ( P>0 .0 5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对 2 4小时血压节律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血管紧张素 、内皮素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血压控制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调整用药后的变化.方法 对133例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随后对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进行用药调整,用药调整至白昼血压稳定在正常值之后1周,再次行(ABPM).结果 第一次ABPM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正常(勺形)28例,占21%,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勺形、反勺形、超勺形)105例,占79%:第二次ABPM结果:105例再次受测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正常93例,占88%,血压昼夜节律异常12例,占11%.结论 根据ABPM结果,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合理的降压药物选择及给药时间调整,不但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还可以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从而更趋全面的纠正血压异常.ABPM的应用对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下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疗效。【方法】对86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勺型(60例)及非勺型(26例)高血压,分别选择于7:00及19:00给左旋氨氯地平2.5mg;2周后,若坐位血压≥140/90mmHg,将其加量至5mg;8周后复查24h动态血压。【结果】左旋氨氯地平对勺型组及非勺型组有效率分别为90%(54/60)、88.5%(23/26).差异无显著性(P〉0.05)。勺型组及非勺型组24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且有17例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转变为勺型。【结论】在动态血压监测下左旋氨氯地平对勺型及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能24小时平稳降压.且有利于恢复血压的正常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5.
周衍菊  侯建英  张言镇 《临床荟萃》2004,19(5):F002-F002
人类的血压变化存在昼夜节律性,典型表现为双峰一谷,夜间血压最低.动态血压监测证实,约15%~20%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称为非杓型高血压.其与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已成为判断高血压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降压治疗不仅要降低血压,且应尽可能纠正紊乱的昼夜节律.不少学者提出,根据血压的昼夜节律选择不同的给药时间,即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1].本研究旨在调整氯沙坦钾/氢氯噻嗪(商品名:海捷亚)的给药时间,用动态血压监测评价不同时间给药对非杓型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血压昼夜节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 12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勺型高血压57例,非勺型高血压63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尿微量白蛋白与血肌酐值。结果:非勺型高血压与勺型高血压相比,尿微量白蛋白的阳性率显著增高(P=0.001)。结论:血压昼夜波动节律消失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蛋白尿较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睡前服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中国高血压指南2005年版高血压诊断标准、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血压模式60例(A组)和非杓型血压模式60例(B组).每组再随机分为晨起一次给药组30例(1组)、睡前给药或早晚分次给药组30例(2组).根据诊室血压调整降压药物种类及剂量,目标血压为140/90 mm Hg以下.8周后复查24 h动态血压,观察各组用药前后24 h动态血压参数及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变化.结果 无论杓型血压组及非杓型血压组,两种给药方法均能显著降低dSBP、dDBP、nSBP、nDBP(P <0.05).治疗后仍保持杓型血压节律的比例A1组为36.6%,A2组为66.6% (P <0.05).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呈升高趋势的比例B1组为43.3%,B2组为73.3% (P <0.05).结论 对于非杓型血压模式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睡前服药有利于其向杓型血压模式转换;而对于杓型血压模式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维持杓型节律方面,睡前给药或早晚分次给药优于晨起一次给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及降压疗效。方法 6 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 ,其中 30例伴高血压 ,30例不伴有高血压 ,原糖尿病治疗不变 ,经洗脱期 (停用所有扩血管药物 2周 )后 ,给氯沙坦5 0~ 10 0mg/d口服干预 ,8周后观察 2 4小时动态血压、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血肌酐 (Cr)、尿素氮 (BUN)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 2 4小时UAER明显下降 (P <0 .0 5 ) ,伴高血压的患者 2 4小时血压下降有显著性 (P <0 .0 5 ) ,血压昼夜下降幅度无显著性 (P >0 .0 5 ) ;不伴高血压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下降无显著性。 2 4小时UAER的下降与血压下降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氯沙坦可降低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的尿白蛋白 ,同时降低血压 ,但不能改变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氯沙坦有独立于降压之外的降低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尿白蛋白 ,同时降低血压 ,但不能改变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对不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能有效降低尿蛋白 ,而不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180例原发性高血压 ,其中 10 4例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肾损害 ,76例无靶器官损害。监测其 2 4h动态血压 ,包括平均血压、血压的昼夜节律及血压的峰谷差值。结果 :高血压有靶器官损害组与无损害组相比 ,其平均血压略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夜间血压水平高、血压波动幅度大。结论 :血压的昼夜节律及夜间血压水平是判断高血压继发靶器官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降压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其血压波动曲线 ,选择有效的药物、确定服药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定量分析高血压、颈椎病、颈椎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及正常人的24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观察颈椎病对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2005在山东省通信公司门诊部进行普通健康查体的136例受试者,根据有无高血压和颈椎病分为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37例)、原发性高血压组(39例)、颈椎病组(33例)、对照组(27例)。各组之间年龄具可比性,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的体质量指数明显高于颈椎病组和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完成常规体检项目后用TM-2421型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血压,观察血压均值(包括24h的、白天、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夜间血压下降率≥20%为深勺型;≥10%,但<20%为勺型;≥0%,但<10%为非勺型;<0为反勺型,勺型为正常。结果:13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动态血压均值: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高于其他3组(P<0.01或0.05);原发性高血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颈椎病组(P<0.01或0.05);颈椎病组的收缩压均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昼夜变化模式:反勺型仅出现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及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各组均可见勺型、深勺型及非勺型模式。对照组、颈椎病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收缩压勺型模式发生率分别为63.0%,66.7%,38.5%和40.5%,各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舒张压勺型模式发生率分别为55.6%,72.7%,43.6%和29.7%,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颈椎病组比,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夜间舒张压下降显著减少(P<0.01或0.05)。结论:颈椎病对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动态血压昼夜勺型变化模式的比例也反映出了高血压的损害性作用及颈椎病可能加重这种损害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颈椎病患者动态血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高血压、颈椎病、颈椎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及正常人的24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观察颈椎病对动态血压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4/2005在山东省通信公司门诊部进行普通健康查体的136例受试者,根据有无高血压和颈椎病分为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37例)、原发性高血压组(39例)、颈椎病组(33例)、对照组(27饥)。各组之间年龄具可比性,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的体质量指数明显高于颈椎病组和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完成常规体检项目后用TM-2421型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血压,观察血压均值(包括24h的、白天、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夜间血压下降率≥20%为深勺型;≥10%,但〈20%为勺型;≥0%,但〈10%为非勺型;〈0为反勺型,勺型为正常。 结果:13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动态血压均值: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高于其他3组(P〈0.01或0.05);原发性高血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颈椎病组(P〈0.01或0.05);颈椎病组的收缩压均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昼夜变化模式:反勺型仅出现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及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各组均可见勺型、深勺型及非勺型模式。对照组、颈椎病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收缩压勺型模式发生率分别为63.0%,66.7%,38.5%和40.5%,各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舒张压勺型模式发生率分别为55.6%,72.7%,43.6%和29.7%,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颈椎病组比,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夜间舒张压下降显著减少(P〈0.01或0.05)。 结论:颈椎病对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动态血压昼夜勺型变化模式的比例也反映出了高血压的损害性作用及颈椎病可能加重这种损害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郭小娟 《护理研究》2004,18(8):717-718
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 )结果分析表明,正常人动态血压呈现白昼升高,夜晚降低的规律。多项观察研究发现,轻中度高血压病人血压的昼夜节律与正常人相似,重度高血压,特别是合并心脑肾功能损害的病人,ABPM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本文通过对我院1999年4月—2 0 0 1年4月5 2例住院高血压病人ABPM和尿微量白蛋白(ALB)、尿IgG、及肾小管糖蛋白(THP)进行观察分析,希望进一步了解并阐明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高血压重要的靶器官之一———肾损伤之间的关系。1 病例选择及方法1.1 病例选择 5 2例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13.
人体血压昼夜节律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万忠  高志胜  郭艺芳 《临床荟萃》2005,20(21):1259-1260,F0003
众所周知,血压与其他一些人体生理参数一样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无论是正常人还是高血压患者,血压皆呈明显的波动性.多数情况下,这种波动不是随机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节律.因其节律大约为24小时,故称之为昼夜节律或近日节律.近年来,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广泛应用,使我们比较客观地认识了血压的这种昼夜节律变化.与偶测血压相比,ABPM具有更好的重复性,较少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故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人体血压昼夜节律特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治疗等相关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研究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单纯高血压组(EH)与正常组比较,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两组无明显差异。而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TOD)的昼夜节律与单纯高血压组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TO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方法:对11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收缩压负荷、白天平均收缩压负荷、夜间平均收缩压负荷均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统计学差异;血压昼夜节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收缩压负荷偏高,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因此应积极控制收缩压、收缩压负荷,恢复正常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6.
肾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勇  靳艳 《临床荟萃》2001,16(7):291-291
目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原发性高血压与肾性高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方法:ABPM采用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白昼(6:00-22:00),每30min自动充气测量血压1次,夜间(22:00至次日6:00)每60min自动充气测量血压1次,记录时间为24小时,共测40个数据,剔除无原因可解释的收缩压>260mmHg或<80mmHg,舒张压>150mmHg或<40mmHg的数据,结果: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两组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夜间血压下降率原发性高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均>10%,肾性高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均<10%,结论:对于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尤其应注意选择能有效降低夜间压的药物来恢复正常昼夜节律,使患者的血压在白昼与夜间都尽可能地控制在目标血压以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 2 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心力衰竭为相互关系。方法 :用血压监测仪监测 2 4h内最低、最高、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 ,计算昼夜节律改变百分率。结果 :心衰组有 47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 ,占 90 4% ,对照组 2 5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 ,占 48 1%。二组比较呈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压昼夜变化差减少是相当一部分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改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靶器官功能及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选择l 746例原发性高血压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患者,回顾性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动态血压的关系及对靶器官功能的影响.结果777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患者动态血压各项指标及靶器官功能损害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靶器官损害的一个重要和独立因素,且与收缩压的升高更为相关.  相似文献   

19.
张品菊 《临床荟萃》2001,16(8):342-343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采用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2 4hABPM )仪 ,对 12 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 ,并应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确定左心室肥厚 (LVH)或无LVH。分为LHV组 60例 ,无LVH组 60例 ,以 2 4小时、白天、夜间平均血压 (SBP和DBP)及血压负荷值 ,并计算出血压昼夜节律值[(日间均值 -夜间均值 ) /日间均值× 10 0 % ] ,为参数指标。结果 :两组血压昼夜节律、血压负荷值、血压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值与高血压LVH密切相关。并对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和预后有着重要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探讨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血糖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16例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同时应用多导睡眠仪监测并诊断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同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动态血压监测显示患者白天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压曲线为"非杓状"曲线.动态血糖监测显示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为:血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睡眠中血糖无明显升高.结论 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夜间血压无下降;睡眠时血糖不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