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易水学派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他们对药性的研究颇有心得.创立了药物归经、升降浮沉等学说.并且在临床用药上有诸多发挥.对我国本草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理论思维是医学家医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理论思维的高下对于医学思想、医学理论、医疗实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丹溪晚出于刘、张、李三家百余年,其学既“取其长而去其短”,有着“集大成”的学术地位,又有较前人更为深刻的理论思维,这是丹溪取得较前人更丰硕的理论成果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就此作一简要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再康  张紫微 《中医杂志》2012,53(15):1339-1340
易水学派和河间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既有相似性,又有很大的不同.从所处社会背景、面临医学风气、接受运气学说、继承创新、影响久远等5个方面就其相似性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关注角度、继承角度、创新角度、影响结果等4个方面就其不同点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理论思维是医学家医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理论思维的高下对于医学思想。医学理论、医疗实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丹溪晚出于刘、张、李三家百余年,其学既“取其长而去其短”,有着“集大成”的学术地位,又有较前人更为深刻的理论思维,这是丹溪取得较前人更丰硕的理论成果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就此作一简要的比较研究。1.援儒入医与运气旧说丹溪引用较为成熟的儒理以阐述医学理论,其主要学术观点“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就是在刘、张、李诸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复参以太极之理”,“贯穿销经》之言以寻其指归”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熊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7):1435-1436
通过分析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的理论体系及学术思想,探讨其中所蕴涵地中医体质学思想,说明中医体质学说作为深入研究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体系的新的切入点,可使对各家学说的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6.
简述易水学派脏腑辨证源流及脾胃论,并探析其在古代儿科疾病及现代临床应用中的发挥。认为易水学派之健脾助运等补土理论在儿科临床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易水学派长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病,李东垣与其弟子罗天益(谦甫)在血证论治方面有独到经验,反映在东垣《兰室秘藏》和罗谦甫《卫生宝鉴》的医案中。血证在诸病症中较为难治,临证时颇多禁忌,但应谨察病因,灵活变通,方不为禁忌所束缚。须慎用苦寒,恐伤脾胃,病情复杂者,须综合论治,灵活权变,方不致误。  相似文献   

8.
宋明理学各学术流派之间,在学术思想上的继承和吸收、争鸣与辩论,对金元时期河间与易水学派的形成以及医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两大流派的传承关系、医学发展创新与医学交流的探讨,揭示金元医家学术思想中所蕴涵的理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易水学派李东垣与其弟子罗天益(谦甫)在老年泄泻方面有独到经验,反映在东垣《脾胃论》和罗谦甫《卫生宝鉴》的医案中。老年人体质虚弱,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感受外湿外寒而致泄泻,劳役过度、饮食不节的因素也很常见。泄泻的证候表现往往比较严重,病情复杂。易水学派老年泄泻治法有顾护脾胃,重视升阳之法;温补脾胃,兼顾他脏;伴见它病的,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0.
安艳秋 《中医研究》2011,24(6):F0003-F0004
易水学派以金代张元素为始祖,因张元素家居易水(今河北省易县)故名。易水学派有突出的创新思想特点,其注重致病的内因,创立了脏腑辨证及其遣药制方的体系,强调因病、因时、因境施治,重视扶正祛邪。自金至明清,易水学派师承授意,代有薪传。自张元素后,李杲、王好古、罗天益、赵献可、张介宾等继往开来,其中明代赵献可对易水之学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宁  李文刚 《北京中医》2003,22(3):50-51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 ,他毕生严谨治学 ,勤奋成家。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医学理论、临床各科、外治、单方、验方、养生、养老防治各个方面有着突出成就 ,可以说是我国医学史上 1部百科全书。他的高尚医德、精湛医术对后世医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他的学术思想对整个中医学术发展起到了上承汉魏 ,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 ,具有崇高的地位 ,特别是对金元明清医家影响更为突出。1 孙思邈学术思想对易水学派的影响金元之际 ,学派蜂起 ,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成就卓著。张氏的主要贡献在于根据脏腑的虚实寒热辨证及药…  相似文献   

12.
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易水学派不仅在脏腑辨证与用药体系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还对于中医方剂的用药护理的内涵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该文立足于易水学派开山祖师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对有关“风”类方剂的用药护理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并由此总结出张元素中医方剂用药护理方法具有“助药力”“护正气”的两大基本特点,为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中医用药护理内涵提供了一定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浅谈《易》理在本草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商周之际的易学,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百家经典的源头活水,对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在文献中,《易》较早出现了“药”字,如《易·无妄卦》云:“无妄之疾,无药有喜”,并在有关卦中载有“蒡茹”、“苞桑”、“包瓜”(即葫芦)等八种草药。这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草学,但笔者有鉴于张  相似文献   

14.
金元时期民族碰撞融合、科技长足发展与多元文化交流的特点与当今时代有诸多相似之处。对金元时期诸位医家以及其医学成就的全面认识,为当今中医学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发展与守正创新提供宝贵的借鉴。目前学界多以“金元四大家”之说统括金元时期的医学发展与医家成就,但有关此说之起源与内涵仍存有一定争议。为全面认识金元时期的医学发展,本研究运用考据学方法,以有据可循的一手文献,肯定了金元时期医家的医学成就,厘清了“金元四大家”之说的源流,并对易水学派张元素在金元时期医学发展的学术地位与成就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为全面认识金元时期的医学发展与医家成就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依据,并为当今中医学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易水学派论治冠心病撷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涵  张明雪 《光明中医》2010,25(5):771-773
易水学派是金元时期活动于北方的重要学术流派,以重视脾胃元气为基本学派特点,在脏腑辨证、脾胃学说、阴证学说、三焦寒热辨治等方面均有建树。本文介绍了易水学派对冠心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等方面独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易水学派是中医学术流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以探讨脏腑虚损病机为主要课题,善以补益法调治内伤病的一支流派。特别是对脾胃病的认识尤为深刻,创立并且丰富、发展了脾胃学说,最先倡导此方法的是金代易州名医张元素。张氏对脾脏病虚实寒热病机指出“脾病则舌强不嗜食,呕逆、四肢缓;  相似文献   

17.
丹溪弟子众多,通过师徒授受,学派流传,其学风行全国,历有明一代三百年而不衰。此起其先的河间、易水学派而言,丹溪学派有其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丹溪先期生活在元朝相对太平的年代,从事学术研究和医疗实践,带徒授业,有其必要的安定的环境条件。在其身后不久即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短暂的战乱之后,丹溪学派活动最为活跃的时代正是明朝的鼎盛时期,政治安定,文化发达,工商业兴盛,城镇繁荣,社会分工深化,流动人口增多,知识分子队伍发展和分化,都为医学的发展、繁荣和学派的学术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利于丹溪学派的存在发展。这又是刘、张、李诸家所无法企及的。一、天时医学学派存在的天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整个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王进  王旭东  吴承艳  朱博冉 《中草药》2017,48(1):197-202
本草学是在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对传统"药"学的统称。中药的毒性理论蕴含于本草学药性理论之中,其论述范式则指撰写本草学著作所应用的指导原则。毒性理论的论述范式是经《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的传承逐渐形成的,其形成在汉代"生生不息"观念的凝结中又涵摄了药性、毒副作用、药材基原、药材制备及配伍等复杂面向。经探考发现传统的"有故无殒"药性作用部分应回归四气及气味厚薄的记述;不当的药材基原部分应统属于药材来源的管控;特殊体质的不良服药反应不应归于毒性的记述,因剂量不宜或服用方法不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应回归到国家相关部门建议的项目之下;毒性分级分类的标准须有现代毒理的研究为基础同时严格限制使用剂量与适用范围。这将有助于重新建构既兼顾中药用药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发挥中药特色的现代本草学。  相似文献   

20.
朱琳 《中医临床研究》2010,2(5):109-110
脏腑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黄帝内经》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易水学派以五脏阴阳辨证观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脏腑的寒热虚实论点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探讨脏腑的虚实病机,并将药物功效与脏腑辨证结合起来,在遣方制药方面,发明了性味归经及引经报使等药学理论,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