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铎  韩向君  孟恒  杨海山 《吉林医学》2003,24(4):306-307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和预后为人们普遍关注,手术切除是肺癌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肿瘤侵犯血管将影响肺切除的可能性和难易程度[1~4]。选择性血管造影一直被认为是评价血管情况的“金标准”,常规用于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最近有研究表明,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及MRI检查在评价血管受累方面准确性高,而且能显示癌肿,为无创性检查,作为综合利用,优于血管造影。现就国内外文献关于肺癌侵犯血管的病理解剖及CT、MRI表现作一综述。1肺癌侵犯肺动脉的病理表现文献中关于肺癌侵犯肺动脉的报告多涉及肺的中、小动脉。肺癌侵犯中、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15例肺癌侵犯肺动静脉干的CT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所见,提高时临床手术评价的认识。方法15例肺癌病例均做常规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被手术病理证实癌肿侵犯肺门血管。结果15例病例中因癌肿过度侵犯肺门血管不能完成手术而仅做组织病理检查者3例,手术所见及病理检查癌肿侵犯血管的范围大于CT显示范围者5例,以CT显示癌肿侵犯血管范围提示,手术顺利完成者12例。结论SCTA能较好的显示血管与肿瘤关系,为临床手术的选择提供了较好的帮助,在肺癌的定性诊断、分期和手术预后方面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后处理重建及CT血管成像判断中央型肺癌侵犯周围大血管的准确性.方法 对15例中央型肺癌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对比增强横断面CT图像、后处理重建及CT血管成像的图像,分析中央型肺癌侵犯邻近血管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5例中央型肺癌患者增强CT检查图像及重建图像显示均有不同程度侵犯邻近肺动脉和肺静脉,图像上均可见脂肪间隙消失、血管明显狭窄闭塞的影像特征.结论 CT增强扫描可提高对肿瘤侵犯周围大血管判断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同时对肺癌进行临床分期及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的CTA表现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判断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的临床价值。方法 术前对29例行全肺切除术的肺癌患者进行胸部CTA检查,分别在3mm间隔的增强横断面CT和CTA图像上采用五分制分析患侧187根中央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术后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肺癌侵犯中央肺动静脉有共同的影像学特征;以病理结果为标准,CTA判断血管与肿瘤关系的正确率高于横断面(P<0.01)。结论 CTA判断肺癌与中央肺血管的关系优于横断面C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手术切除中的意义。方法:对35例有手术切除指征的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患者进行了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其中8例肿块与主动脉弓粘连,13例肿块与左上肺动脉粘连,4例纵隔血管前间隙与左肺门均淋巴结肿大,15例左肺门淋巴结肿大,6例纵隔血管前间隙淋巴结肿大,35例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与术中,前,后相对照。结果:1例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患者肿块侵犯肺动脉干无法切除,手术切除34例,符合率97%,其中左肺上叶前段局部切除23例,左肺上叶切除8例,在肺全切3例。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是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手术切除的诊断依据。为外科手术切除提供直观的立体信息,提高了手术切除肿瘤成功率,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期间,3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术前多层螺旋CT影像学及手术资料。结果术前CT检查提示侵犯大血管、周围脏器及输尿管分别为5例、5例和6例;术中证实为5例、6例和6例。术前CT检查诊断大血管、周围脏器及输尿管有无侵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92%,83%、100%,83%、96%;30例患者均在CT影像学资料指导下顺利完整切除肿瘤。结论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能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CT检查是中央型肺癌诊断中重要检查技术,有着传统X线诊断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常规CT轴位扫描图像能够显示主气管、叶主支气管,但不能很好的显示癌肿与气管、纵隔血管的立体形态关系,以及肺癌侵犯纵隔气管和血管的形态、范围和程度,不利于肺癌形态学上的诊断,也不利于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进行判断。螺旋CT扫描可以很好的解决该问题,利用多种图像后处理软件,如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和气管内窥镜(VB),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患者进行三维血管重建,了解肿瘤对胰腺周围血管的侵犯情况,对肿瘤的可切除性进行前瞻性评估。方法对胰腺癌患者进行术前CT检查和三维血管重建,将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通过实时三维(RT3D)、表面遮盖法(SSD)和血管CT仿真内镜(CTVE)显示胰腺癌对周围血管的侵犯情况,通过手术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接受手术治疗的有43例。术前综合评估不能切除的24例中手术均无法切除,手术前综合评估能切除的19例中,实际切除18例。准确度为95%。结论术前用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患者进行三维血管重建,可提供可靠的肿瘤和周围血管侵犯情况的影像学资料,对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胸部X线检查是发现肺癌最常见的检查手段,胸部CT对发现隐蔽部位的肿块、胸腔内器官有无侵犯及胸腔内淋巴结有无肿大具有很大优越性,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检查为可疑肺癌病人的诊断提供了最简便和最可靠的方法,但由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临床特点和其他复杂的因素.其误诊、漏诊率仍很高。现就我科10年间影像学为阴性肺癌,纤支镜首次检查未查到肿瘤细胞病例14例进行分析,探讨纤支镜定期复检对影像学阴性肺癌及早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胰周血管成像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的应用情况。方法分析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2010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螺旋CT扫描与手术对照。观察胰腺血管侵犯Loyer分型、胰腺周围主要动脉和静脉受侵犯分级情况。结果螺旋CT评估胰腺血管侵犯Loyer分型可切除血管206支,不可切除血管74支;螺旋CT评估胰腺周围主要动脉受侵犯分级可切除动脉157支,不可切除11支;螺旋CT评估胰腺周围主要静脉受侵犯分级可切除静脉69支,不可切除43支;螺旋CT评估Loyer分型可切除准确率为71.0%(199/280),血管受侵犯分级可切除准确率为77.8%(218/280)。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胰腺癌血管侵犯的可切除性评估中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在胰腺癌血管侵犯多层螺旋CT评估中对动、静脉评判标准要有所区别,才能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评价中央型肺癌对中央肺血管侵犯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7例病变在肺门区、术前诊断为中央型肺癌的患者进行SCTA检查,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表面遮盖重建(SSD),肺门血管受侵分为5级,对比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结果:以手术所见和病理观察为金标准,SCTA判断血管与肿瘤关系的正确率高于横断面CT,分别为93.61%、84.04%和88.46%和73.07%,有统计学意义(χ2=4.87,χ2=18.61;P<0.05,P<0.001)。结论:SCTA能明确判断中央肺动静脉侵犯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应成为中央型肺癌术前检查、确定手术方案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李先锋 《中外医疗》2008,27(33):117-117
为探讨薄层动态CT是否可以做为恶性胆道梗阻性病变能否切除的可靠方法,本文收集69例胆道恶性梗阻的病例(胰腺癌41例,高位胆管癌16例,壶腹癌12例)术前一周全部进行薄层动态CT检查.结果发现血管的直接侵犯,肝转移毗邻器官的侵犯,腹水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肿瘤不可切除的可靠证据,而淋巴结增大和脂肪垫侵犯征象的联合应用也是肿瘤不可切除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3.
丁顺才  王婷  陈政文 《新疆医学》2008,38(12):112-114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三例中,男两例,女一例,年龄在47—66岁,右肺上叶中心型肺癌一例,右中上叶肺癌两例,病复均累及上腔静脉并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ASA分级为Ⅱ—Ⅲ级,临床表现为:明显的颈、上肢、胸部肿胀及颜面部水肿。术前肺功能检查:中重度损伤;螺旋CT检查增强扫描:发现SVC均有不同程度侵犯,变窄。手术行右肺上叶切除一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腺癌、壶腹周围癌与门静脉 (PV)系统的关系 ,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 ,提高手术切除率。方法 对我院 1995~ 2 0 0 2年所收治的 2 1例胰腺癌和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采用CT检查诊断PV系统未受肿瘤侵犯 14例 ,受肿瘤侵犯 7例。 17例术前CT检查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相符 ,准确率 80 9%。本组中 10例能手术切除 ,3例做了PV壁部分切除整形缝合术。结论 胰腺癌、壶腹部周围癌术前通过CT检查 ,明确肿瘤与PV系统的关系 ,肿瘤未侵犯PV系统和PV系统有微小肿瘤侵犯 ,血管内膜未受侵犯或血管能与胰腺分离者 ,可手术切除。血管被肿瘤包埋 ,明显的血管狭窄或闭塞 ,肿瘤累及肠系膜上动脉 (SMA)或腹腔干近侧 ,肿瘤侵犯PV系统血管内膜或血管内肿块 ,均列为手术禁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判断肿瘤侵犯纵隔血管的准确性。方法:对28例术前诊断有血管受累的纵隔及肺部肿瘤病人行螺旋CT横断增强检查,进行曲面重建及多平面重建.并经工作站将数据分析后,将病例分为两组分析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并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对比增强横断面CT和CTA图像,判断肿瘤侵犯血管准确性的差并。结果:CTA判断血管与肿瘤关系的正确率高于横断面CT(0.01<P<0.025)。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检查纵隔血管受累情况的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中可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朱新记 《求医问药》2014,(19):55-56
目的 :探讨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螺旋CT检查的特征性表现。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5例小细胞肺癌患者(SCLC组)和1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进行螺旋CT检查的特征性表现。结果 :两组患者在进行CT检查时,其肿瘤所在的位置、形态、发生支气管闭塞肺不张、肺门纵隔淋巴肿大、血管受侵犯的程度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进行强化扫描的均匀度、胸腔积液的CT表现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CLC患者在进行螺旋CT检查时可出现中央型发病、肿瘤组织的形态不规则、肺门纵隔淋巴肿大及血管受侵犯率较高等征象,这是对SCLC与NSCLC进行鉴别诊断的主要螺旋CT征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对胰腺癌的诊断及胰周血管侵犯的判断的价值。方法 2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病灶各期强化特点及血管受侵的情况,并与手术记录对照。结果 21例胰腺癌均表现为胰腺肿块,平扫为等密度或等低混合密度病灶,增强后呈相对不均匀强化,境界模糊,以胰腺实质期显示最明显,17例CT发现血管受侵犯病例中,15例与手术探查相符。4例CT未发现血管受侵犯病例中,2例手术证实有血管受侵。结论 64排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胰腺癌肿块,在三期增强造影中,可评估胰腺血管是否受侵犯,是目前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对胰腺癌的诊断及胰周血管侵犯的判断的价值.方法 2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病灶各期强化特点及血管受侵的情况,并与手术记录对照.结果 21例胰腺癌均表现为胰腺肿块,平扫为等密度或等低混合密度病灶,增强后呈相对不均匀强化,境界模糊,以胰腺实质期显示最明显,17例CT发现血管受侵犯病例中,15例与手术探查相符.4例CT未发现血管受侵犯病例中,2例手术证实有血管受侵.结论 64排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胰腺癌肿块,在三期增强造影中,可评估胰腺血管是否受侵犯,是目前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侵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方法】复习36例完全性切除术后出现远处转移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石蜡玻片,将36例病人分为血管侵犯和无血管侵犯两组,分别统计两组的无病生存期,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无病生存率,分析血管侵犯的预后意义。【结果】在36例完全性切除的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血管侵犯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期为5个月,1年无病生存率为0,而无血管侵犯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期为8个月,1年无病生存率为18.75%,经x2检验,P<0.05,两组的无病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P<0.05。【结论】血管侵犯组的无病生存期与无病生存率均明显较无血管侵犯组低,血管侵犯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对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2011年收治的6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患者,术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显示10例侵犯大血管、10例侵犯周围脏器、12例侵犯输尿管;经手术证实为10例、12例、12例.在CT影像学资料指导下本组60例患者均顺利切除肿瘤.结论 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能够提高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的准确率,并且为治疗此病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