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极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潜伏期分娩镇痛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和产道异常的产妇,排除原发性宫缩乏力、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等,随机分为两组。潜伏期镇痛组(镇痛组):宫口开张1—3Cm产妇疼痛难忍要求镇痛时实施硬膜外自控镇痛,药物为0.05%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2ug/ml;常规处理组(常规组):仅进行心理安慰和暗示。观察产程各阶段的镇痛效果、运动阻滞、产程进展、分娩结局、缩宫素使用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镇痛组各产程均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缩宫素使用提前,使用量增加,潜伏期延长但在正常时间内,与常规组相比第二产程缩短,剖宫产率和产钳助产率下降,新生儿Apgar评分理想。结论极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潜伏期硬膜外自控镇痛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极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潜伏期分娩镇痛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无硬膜外麻醉禁忌症和产道异常的产妇,排除原发性宫缩乏力、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等。随机分为两组。潜伏期镇痛组(q):宫口开张1~3cm产妇疼痛难忍要求镇痛时实施硬膜外自控镇痛,药物为0.05%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2gg·mL^-1;常规处理组(d):仅进行心理安慰和暗示。观察产程各阶段的镇痛效果、运动阻滞、产程进展、分娩结局、缩宫素使用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q组各产程均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缩宫素使用提前,使用量增加,潜伏期延长但在正常时间内,与d组相比第二产程缩短,剖宫产率和产钳助产率下降,新生儿Apgar评分理想。结论极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潜伏期硬膜外自控镇痛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观察组(n=50)在蛛网膜下腔隙注入布比卡因2mg和芬太尼20μg;然后PCEA用0.125%布比卡因 芬太尼2μg/ml,注药10ml/h。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评估镇痛、阻滞效果。结果麻醉后15min观察组产妇VAS、MBS镇痛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活跃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SEA用于分娩镇痛较硬膜外麻醉对运动神经阻滞轻,不影响产程及新生儿。  相似文献   

4.
卢园园  李挺  曹亲亲  李军 《海峡药学》2010,22(10):130-131
目的比较蛛网膜下腔芬太尼复合不同剂量布比卡因对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影响。方法 80例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随机分成4组:A组、B1组、B2组、B3组,采用双盲对照观察,各组均为蛛网膜下腔给药后硬膜外留管持续镇痛。A组蛛网膜下腔给予芬太尼10μg,30min后硬膜外给予0.08%布比卡因加2μg.mL-1的芬太尼镇痛,首次剂量7.5mL后,7.5mL.h-1持续输注;B1-B3组为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10μg,布比卡因剂量分别为0.5mg、1.0mg、2.0mg,硬膜外维持用药同A组。观察VAS评分、运动神经阻滞评分、起效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各产程时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新生儿1min、5min评分。结果 4组产妇镇痛后VAS评分均低于镇痛前(P〈0.01);5、10、15、30min VAS评分A组高于B2、B3组(P〈0.05);起效时间A组〉B1组〉B2组〉B3组;催产素使用情况和Bromage评分上B3组高于A组(P〈0.05);各产程时间、新生儿Apr评分及不良反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芬太尼10μg复合0.5mg或者1mg布比卡因均可产生快速、良好的镇痛效果,几乎不影响母体和胎儿的生命体征,对运动系统和子宫收缩影响轻微,适合用于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0.75‰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与芬太尼的混合液用于可行走脊麻-硬膜外联合镇痛分娩的可行性。方法60例初产妇分为A、B、C三组各20例,A组用0.75‰罗哌卡因 芬太尼2μg/ml;B组0.75‰布比卡因 芬太尼2μg/ml;C组为对照组。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行走功能的评定。记录各组产妇的生命体征、胎心率、产程、分娩方式、催产素用量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镇痛后A组所有产妇均能下床行走和自主排尿,B组70%产妇能下床行走和自主排尿;产程、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三组相似。结论0.75‰罗哌卡因与芬太尼混合液用于可行走镇痛分娩,其行走功能好于布比卡因 芬太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对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0 0例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 :CSEA组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组 ,经蛛网膜下腔注入罗哌卡因 2 5mg及芬太尼 2 0 μg ,作用消退后经硬膜外腔持续注入 0 12 5 %罗哌卡因溶液 (含芬太尼 2 μg/ml) ;EA组为硬膜外阻滞组。观察分娩镇痛效果、产程进展、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等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均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 ,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但CSEA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EA组 (P <0 0 1) ,两组患者第一、第二产程 ,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等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结论 两种分娩镇痛方法均安全有效 ,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更适宜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7.
唐勇  徐骏  贾飞  李妮娟  陈万明  胡力  陈南 《中国药业》2014,(17):116-117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自愿接受无痛分娩的健康、单胎及足月的初产妇286例,依镇痛用药的不同分为罗哌卡因组152例,左旋布比卡因组134例。观察镇痛效果、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0.1%罗哌卡因与0.06%左旋布比卡因分别复合0.2μg/mL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相似,产程时间无显著差异;两组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苏芬太尼,在常用临床剂量下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相似,对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黄翠燕 《安徽医药》2014,18(4):657-661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于潜伏期即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有效性及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该院妇产科分娩的1 800例初产妇,其中600例自愿接受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自控硬膜外镇痛的600例产妇为镇痛组,条件类似却未行镇痛的1 200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各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测定分娩过程中规律宫缩时(T1)、宫口开全时(T2)、胎儿娩出时(T3)、胎盘娩出后30 min(T4)时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所有产程阶段镇痛组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镇痛组潜伏期及活跃期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第二产程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第三产程时间以及总产程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镇痛组阴道分娩率、催产素使用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胎儿窘迫率无显著差别;镇痛组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程度和血糖升高程度.结论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于潜伏期用于PCEA可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顺产率,减轻胰岛素抵抗程度和血糖升高程度,且不增加母婴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大范围推广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120例美国标准协会(ASA)I-Ⅱ级初产妇,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A组)、芬太尼组(B组)、无镇痛组(C组),每组40例。A组和B组采用PCEA,C组不给予镇痛药物。观察各组不同时段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记录3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使用情况、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A、B2组和C组在PCEA20、60min及宫口开全时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EA5min,A、B2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Bromage评分、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对母婴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布托啡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分娩的影响。方法选择400例健康、单胎、足月临产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0例),采用罗哌卡因+布托啡诺硬膜外腔给药用于分娩镇痛。对照组(200例),采用正常分娩方法。观察两组不同时段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同时记录两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治疗组VAS镇痛评分满意,两组在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布托啡诺PCEA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好,对母婴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郑新美 《海峡药学》2012,24(5):62-64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隙间断注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ASAⅠ~Ⅱ级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硬外镇痛组(Ⅰ组),盐酸罗哌卡因镇痛组(Ⅱ组),对照组(Ⅲ组),每组40例。Ⅰ两组采用0.15%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2μg·mL-1芬太尼行硬外镇痛;Ⅱ两组采用0.15%盐酸罗哌卡因复合2μg·mL-1芬太尼。Ⅲ组为对照组。观察各组产妇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运动神经阻滞MBS评分,同时观察3组的产程进展、催产素使用情况以及胎儿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Ⅰ、Ⅱ两组与Ⅲ组相比较,在镇痛后的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的VAS评分、宫颈口扩张速率、活跃期时间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的MBS评分、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良好,对母婴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与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婴的影响,探讨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足月单胎妊娠初产妇309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B、C组,各103例.镇痛目标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A组以0.06μg/(kg·min)的剂量静脉持续滴注瑞芬太尼,0.01 μg/(kg·min)的剂量增减;B组设定瑞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剂量为0.6 μg/kg,锁定间隔2min,宫缩前给药,以0.05μg/kg的剂量增减;C组用0.1%罗哌卡因(其中含芬太尼2 mg/L)5 ml/h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记录产妇平均动脉压(MAP)、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各产程时间、宫缩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止痛剂用量、催产素用量、分娩方式、出血量等.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胎盘端脐动脉血气分析值.结果 ①3组产妇分娩镇痛后MAP、HR、SpO2、子宫颈口3 cm至胎儿娩出时间及出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Ramsay镇静评分分别(3.3±0.5)、(2.0±0.6)和(2.0±0.0)分,A组与B、C组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分娩镇痛后3组胎心率、新生儿Apgar评分(1、5 min)、胎盘脐动脉pH值、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和B组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为(0.065±0.006)和(0.084±0.004) μg/(kg·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A、B、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8.7% (9/103)、11.6%(12/103)和5.8% (6/103),B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缩宫素、器械助产等干预措施使用率及剖宫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静脉持续输注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有效,方便简单,可以取代硬膜外自控镇痛术用于产妇的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第一产程潜伏期分娩的安全性。方法选择足月初产妇60例,ASAⅠ~Ⅱ级,孕龄38~40周,产前检查在正常范围,既往无心肺疾病病史。随机分为镇痛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镇痛组于潜伏期,宫口<3 cm时行分娩镇痛(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于活跃期,宫口≥3 cm时,行分娩镇痛。观察在开始镇痛前即刻、镇痛后5、10、30 min产妇的生命体征及胎心率。分别记录开始镇痛前即刻、镇痛后5、10、30 min、宫口开全等时点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用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在产程期间两组产妇的生命体征及胎心率基本平稳,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各时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第一、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用量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阻滞用于第一产程潜伏期分娩镇痛,与活跃期镇痛组相比,获得相当的镇痛效果,分娩过程相似,产妇循环稳定,无明显并发症,新生儿评分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静脉与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产前检查适于阴道分娩、接受分娩镇痛初产妇60例,ASA玉~Ⅱ级,单胎足月妊娠,随机分为两组(n=30):静脉瑞芬太尼自控组(A组),硬膜外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自控组(B组)。 A组瑞芬太尼以生理盐水稀释到50μg/ml,开始时以0.15μg/kg剂量给予,逐步以0.15μg/kg的剂量增加,每15min调整输注速度,锁定时间为2min,瑞芬太尼以2ml/min的速度通过PCA泵维持。B组以0.2%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2μg/ml负荷量10ml,当VAS≥20mm时,自控给药4ml/次,锁定时间为15min。连续监测呼吸循环状况,记录产妇的生命体征、胎心率(FHR)、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用量、新生儿Apgar评分、脐静脉血气分析及母体和新生儿副作用。结果产妇在30~240min分娩期间,VAS评分为无明显差异;分娩方式和催产素使用情况、产妇分娩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及胎儿娩出后1min、5min、10min 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P&gt;0.05)。镇痛后1h和第二产程结束时A组产妇血氧饱和度较B组降低(P&lt;0.05),产妇镇静评定A组较B组安静率更高,而B组产妇头晕率更高(P&lt;0.05)。结论瑞芬太尼静脉和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自控给药都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分娩镇痛,但静脉给予瑞芬太尼产妇镇静深度更高,血氧下降较硬膜外镇痛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低浓度的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PCEA)的效果及运动神经阻滞情况。方法选择160例健康、单胎、足月、无麻醉禁忌的初产妇为分娩镇痛组,随机分为2组,A组为0.125%罗哌卡因加2μg/ml芬太尼,B组为0.125%布比卡因加2μg/ml芬太尼;将未使用分娩镇痛药物进入产程的8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C组)。对分娩镇痛组进行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记录3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A、B2组分娩镇痛效果良好,无统计学意义(P〉0.05)。MBS评分A、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第一、二产程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3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镇痛能缩短第一产程,延长第二产程。低浓度的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联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均可产生可靠的镇痛效果,但罗哌卡因比布比卡因的运动神经阻滞轻,产妇可下床活动,是1种可行走的分娩镇痛,两者相比,罗哌卡因分娩镇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何兰彩  张永娜 《淮海医药》2011,29(2):125-126
目的 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缓解分娩疼痛的效果.方法 根据随机分组原则:220例足月产妇接受0.1%罗哌卡因(A组);200例足月产妇接受含芬太尼2 μɡ/ml的0.1%罗哌卡因的硬膜外阻滞(B组);180例足月产妇不作镇痛作为对照组(C组).在宫口至2~3 cm时,A组、B组经L3~L4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管成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瑞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以确定最佳剂量。方法选择自然分娩的足月初产妇18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60例,瑞芬太尼静脉输注的浓度分别为0.02μg/(kg·min)、0.04μg/(kg·min)和0.06μg/(kg·min),比较各组的产程时间、宫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产妇生命体征、应用催产素及器械情况、剖宫产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和胎儿胎心率。结果产妇在第一、第二、第三产程持续时间、剖宫产率、催产素使用及器械使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Ramsay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组最高(P<0.05);C组出现20例低氧血症,1例出现过度镇静,表现为SpO2迅速下降、嗜睡,但停药并辅助呼吸90 s后恢复;与A、B两组相比,C组新生儿Apgar评分在出生后1 min较低(P<0.05),但经吸氧5 min后评分均达到10分;A、B两组药物对胎儿胎心率无显著影响,C组有一定影响。结论瑞芬太尼实施分娩镇痛,此药背景输注速度以0.04μg/(kg·min)时镇痛完善,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硬膜外连续注射罗哌卡因和芬太尼应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以及对产程过程和胎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自愿要求行分娩镇痛的60位足月单胎初产妇作为分娩镇痛组,给予0.2%罗哌卡因+0.5%芬太尼混合剂经硬膜外持续自控镇痛泵(PCEA)给药直至胎儿娩出,选择同期在我院未予任何处理经阴道分娩的60位足月单胎初产妇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P>0.05)。结果两组的人口学特征、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镇痛组的镇痛效果显著高于观察组,分娩镇痛组中有37.5%的产妇感觉无痛,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2.5%,而观察组中有68.75%的产妇感觉中度疼痛,多于分娩镇痛组的12.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连续注射罗哌卡因和芬太尼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分娩镇痛方法,不增加总产程时间及剖宫产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在分娩潜伏期镇痛应用中的可行性,并测定舒芬太尼的最适剂量。方法本院拟行无痛分娩的足月初产妇80例,ASAI~Ⅱ级,随机分为4组(n=20),每组产妇进入分娩潜伏期时(规律宫缩、宫口开大1cm),选择L2、3椎间隙穿刺成功后,A组给予舒芬太尼2μg;B组给予舒芬太尼4μg;C组给予舒芬太尼6μg;D组给予舒芬太尼8μg,每组产妇均将舒芬太尼采用灭菌注射用水稀释到2.0ml后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而后向头端留置硬膜外导管,留置导管长度为3cm,同时连接硬膜外镇痛(PCEA)泵,镇痛药物采用0.1%罗哌卡因复合0.4μg/ml舒芬太尼,总量为100ml,首剂量设定为6ml,维持剂量为6ml,PCEA剂量为6ml,锁定时间为30min,PCEA维持至第一产程结束。观察各组产妇镇痛起效时间、PCEA首次给药时间及用药量、运动阻滞情况,第一、二、三产程时间,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分娩方式。结果C、D组患者的镇痛起效时间快于A、B组(P〈0.05);C、D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长于A、B组(P〈0.05);B、D组PCEA给药量少于A组(P〈0.05);A组第一产程时间长于B、C组(P〈0.05);但D组皮肤瘙痒的发生率高于A、C组(P〈0.05);各组在运动阻滞情况、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分娩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选用4-6μg舒芬太尼,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产科分娩潜伏期镇痛,且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