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对其发展至脑梗死影响。方法:分析110例TIA患者3个月临床资料。结果: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血清TG、LDL、FIB两组间比较P〈0.05。结论:TIA发作持续时间久、发作频率高,血清TG、LDL及FIB增高与TIA短期内发生脑梗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田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6):3930-3931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预后与转归,探讨病因与治疗的关系。方法:对60例TIA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A和TCD显示大部分为血流动力学型,其发生与脑动脉狭窄和血压下降密切相关。结论:血流动力学型TIA的诊断MRA和TCD有重要价值,血流动力学型TIA降压应慎重。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脑内某一区域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其功能发生短暂的障碍,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局灶性症状和体症,大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在24h内完全恢复。根据我国城市调查资料,TIA的患病率为180/10万,此类病人多采用内科治疗。我科于05年3月31日收治1例因左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TIA病人,施行左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疗效满意,护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刘胜武  张阿宁  吴瑞 《临床荟萃》2013,28(10):1159-116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原因是由于血管病变导致脑部组织出现短暂性功能障碍。TIA属于一过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可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不会对患者体征及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但近年相关研究认为,TIA后患者可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导致患者认知能力及记忆能力下降。尼莫地平属于钙离子抑制剂,  相似文献   

5.
老年及高龄者对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认知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脑缺血发作(trnam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由于发作时间短,症状轻,因而易被患所忽略,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以至最终导致不可逆性脑卒中形成。鉴于此,对356例老年脑血管病患进行了TIA的知晓情况调查,以利于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延缓病情发展。结果58.2%的患对TIA缺乏足够的认识,头晕和摔倒是常见的临床表现,护理干预是提高老年人对TIA的认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肢体抖动性TIA(limb shakingTIA,LS-TIA)为一种对其认识较少且临床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类型,容易被误诊为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我们2005-04~2006-10收治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临床常见,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脑缺血研究的深入,发现传统定义将症状持续24h为标准扩大了TIA的诊断范围,将一部分脑梗死误诊为TIA,造成诊断和治疗的延误。根据TIA新定义的观点,对TIA患者应尽早做诊断检查和开始治疗,TIA和脑梗死都是脑缺血的严重状态,须积极干预和治疗。本文综述了TIA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们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了服药依从性专项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动物实验表明,短暂性的非致命的脑缺血又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此,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预先的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06/2001-0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从1 006例中选择病程超过1个月者673例,按照预先是否发生同侧的TIA及其持续时间分为TIA短于20 min组,TIA 20~60 min组和无TIA组,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分析预后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首次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②TIA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预后关系.③首次TIA发作距脑梗死出现间期与脑梗死临床预后关系.结果脑梗死前有同侧TIA发作,且TIA<20min时、Ⅰ级预后所占比例(72%,36/50)明显多于TIA 20-60min者(54%,12/22)和无TIA者(53%,313/591),但仅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x2=6.75,P<0.01);脑梗死前同侧的TIA发作2或3次者,Ⅰ级预后比例(72%,26/36)较高,与无TIA者有显著性差异(x2=5.07,P<0.05);同侧的TIA发作与脑梗死间隔在1周内者,Ⅰ级预后比例明显高于无TIA组(x2=5.48,P<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后继发生的神经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任丽娟  高蕾  余凤莲  汪琳 《临床荟萃》2011,26(14):1249-125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并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TIA的反复发作容易进展为脑梗死,故及时治疗TIA是预防脑梗死的重要措施.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作为新一代的哌嗪类钙离子拮抗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及保护脑细胞的作用.我科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TIA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 应用颈动脉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心脏超声检查,对51例急性期TIA患者进行检查,按照TIA发作次数分为单发组与频发组,并对其中46例有血管狭窄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比较二组间临床特征与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51例患者中大动脉狭窄性TIA 38例(74.5%),血管重度狭窄多见于频发组.结论 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频发TIA与血管重度狭窄相关.  相似文献   

12.
现对我院近5a来收治的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2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42~75岁(平均58.5)岁。其中高血压史8例,糖尿病史3例(其中1例合并偏头痛),另1例无明显病史。  相似文献   

13.
丁秀丽 《临床医学》2003,23(6):12-1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1994~ 2 0 0 2年所收集的 64例TIA病例的发作特点、影像学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TIA病例中有 41例表现为肢体瘫痪 ,眩晕 4例 ,失语 15例 ,精神障碍 2例 ,半侧舞蹈样发作 2例。发作时头颅CT检查发现 3 9例基底节区有腔隙性梗塞灶 ,其余未发现明显的出血及梗塞病灶。64例中有 5 9例痊愈 ,5例发展为脑梗死 ,其中 2例死亡。结论 :TIA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 ,是脑梗死的特殊缺血半暗带期 ,及时治疗有助于防止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5例颈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其中左颈内动脉系统TIA 2例,右颈内动脉系统TIA 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2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右颈内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2例,左颈内动脉闭塞2例,双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扩容、升压治疗有显著疗效.结论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即可表现为前循环TIA,也可表现为后循环TIA,病因是颈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临床表现与病变血管不一致,确诊本病需靠脑动脉造影,低灌注是其最可能的发病机制,扩容、升压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梁艳芳 《临床医学》2002,22(10):23-2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尽管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极快,但可因反复脑缺血造成脑组织的病理性损伤形成脑梗死。为探讨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与TIA发作频率、持续时间、间歇期及发病年限等的相互关系,我们选择较为多见的50~80岁TIA患者进行10年追踪观察,并与同期性别、年龄相近的无TIA史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徐文苑  黄经纬  吴裕臣 《临床荟萃》2006,21(21):1555-155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反复发作的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局灶的神经功能缺损,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体征在24小时之内完全消失。TIA是卒中的特级预报,1/3患者会发展成脑梗死,而有关TIA短期预后鲜见报道。为此,我们对初次发病后1个月内发展成脑梗死的TIA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旨在探讨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 用彩超对120例确诊为TIA患者的颈部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进行测量,并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与120例正常人对比观察.结果 TIA组颈部动脉内-中膜增厚与斑块形成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5).结论 TIA与颈动脉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早期检测颈动脉硬化,可提高TIA的诊治率,进一步减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灌注状态进行研究,探讨CTP在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1例经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行头CTP扫描,同时记录TIA发作时间以及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HISS)。测量患者感兴趣区的CBF、CBV、MTT值,计算其与TIA发作频率、NIHSS评分的关联程度,并与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24例(77.4%)CTP上出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表现为MTT不同程度延长,伴或不伴有CBF下降,其中Ⅰ期7例(29.2%),Ⅱ期17例(70.8%)。TIA发作时NIHSS 评分≥4分组的CTP阳性率(86.2%)明显高于<4分组的(37.5%,P=0.024)。TIA发作频率≥2次TIA/24h组的CIP阳性率显著高于<1次TIA/24h组的(P=0.038)。结论:CTP对TI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可为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TIA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边步菊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404-7405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联合抗栓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72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静脉持续泵入尼莫地平加基础抗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抗栓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80.6%(P<0.05).结论 尼莫地平联合基础抗栓治疗TIA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张文华 《临床医学》2013,33(1):50-5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发病机制、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和近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例经抗血小板、抗凝、降纤对症综合治疗后未发作;6例发展为脑梗死,4例颈内动脉系脑梗死,2例椎基底动脉系脑梗死,其中1例脑干严重梗死死亡.结论 影响TIA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心脏病、血脂异常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在TIA发作中起重要作用,对TIA患者积极查找病因,针对危险因素有效治疗给予抗血小板,控制血压、血糖,必要时抗凝、降纤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