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大鼠大脑不同脑区内NMDAR1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心肺复苏大鼠动物模型,应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大鼠大脑顶叶皮层、颞叶皮层、海马神经元内NMDAR1表达的变化.结果 亚低温组大鼠大脑顶叶皮层、颞叶皮层、海马神经元内NMDAR1受体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亚低温能够减轻心肺复苏后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为:亚低温通过减少NMDAR1的表达,降低阳离子通道通透性的作用,而减轻脑水肿的形成,起到治疗心肺复苏后脑水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病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后心肺复苏病人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亚低温治疗组(45例)。对照组只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亚低温以及冰毯冰帽全身降温治疗方法。评价两组病人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测定血糖、血乳酸水平,观察并发症,评价预后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亚低温治疗组GCS评分、血糖、血乳酸水平、并发症发生率、预后和日常生活能力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方对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病人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韦庆锋 《内科》2013,(6):636-637,644
对于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是主要的急救措施。如何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救治成功率,提高复苏成功者的生活质量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心肺复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亚低温治疗被认为是极其有效的脑复苏方法之一。亚低温治疗采用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亚低温疗法在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的监护措施。方法对8例脑复苏病人采取机械通气、心电监测,亚低温及高压氧治疗等脑复苏手段,营养支持等措施。结果心肺脑复苏成功4例,复苏成功率50%,植物状态2例,放弃治疗死亡2例。结论维持有效通气及稳定的循环,预防并发症,采取有效脑复苏措施,维持肾脏、胃肠、血液及新陈代谢功能,加强心电监测及临床观察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们2002—06/2005—01对33例心肺复苏后心入IEU的脑复苏病人随机分为脑复苏治疗组和综合治疗对照组进行观察研究,旨在探讨亚低温技术对脑复苏病人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董鹏  邱建武 《山东医药》2009,49(30):115-116
自1987年Busto等]首次提出了亚低温(32~35℃)脑保护的概念后,亚低温在脑复苏、颅脑外伤及脑梗死治疗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其对脑保护的机制尚不明确,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对颅脑损伤脑保护的治疗作用,现将亚低温疗法对颅脑损伤的保护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例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组(10例)和常规组(1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肺静态顺应性、平台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比较常规组,动态顺应性、呼吸道阻力、气道峰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机体代谢,减轻肺负担,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肺功能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 ,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水平已有明显提高 ,但由于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较差 ,易引起不可逆损害 ,虽然部分病人心肺复苏成功 ,但终因不可逆性脑损伤而致死亡或残留严重后遗症 ,导致脑复苏失败而影响了心脏骤停后整个心肺复苏水平。心脏骤停后复苏的成功并非仅指心跳和呼吸的恢复 ,重要的是恢复智能和生活能力 ,因此 ,心肺复苏是决定预后的基础 ,脑复苏则是决定预后的关键。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脑复苏的研究越来越多 ,现综述如下。1 低 温低温对脑缺血既有保护作用 ,又有脑复苏作用 ,其机制 :①低温可抑制脑组织需氧…  相似文献   

9.
亚低温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治疗用于临床已有很长历史。随着重症监护技术和表面降温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种大规模低温临床试验成为可能。研究发现,亚低温(28~35℃)对心、脑等重要器官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目前,多采用32~35℃亚低温治疗用于心肺脑复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亚低温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低温(MHT)可通过降低脑代谢率,改善细胞能量代谢,抑制神经毒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影响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等机制保护受缺血缺氧损害的脑神经组织。在缺血后越早实施MHT越好,且至少维持3h才能发挥其良好的脑保护作用。临床上将MHT应用于急性卒中、休克及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治疗,可产生良好的脑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心肺复苏后的脑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主要因素,然而迄今为止针对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治疗手段仍非常有限,如何针对心脏骤停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有效的脑保护,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针对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脑复苏成功与否决定着心肺复苏成功后病人的生存质量 ,所以 ,通常将心肺复苏与脑复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门综合学科——心肺复苏学。1  ICVD脑复苏时限和基础治疗措施心跳骤停后复苏的成功只是整个复苏过程中所要完成工作的一部分 ,因此复苏后的很多医疗、护理工作仍需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 ,才能真正提高复苏预后效果。1.1 脑耐受缺氧的时限 目前脑复苏的时限是指允许脑细胞结构和功能完全恢复和保存的最长缺血时限。多数认为在常温下脑部能耐受全脑缺血时间为 4~ 5 min,超过此界线 ,大脑则不可避免地发生严重的神经缺陷或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心肺复苏术病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45)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对照组(n=47)给予常规治疗。记录两组病人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结果,评价两组病人复苏成功48 h后,疾病严重程度;比较两组病人自主循环恢复即刻(0h)及治疗后1 d、3 d后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比较两组复苏后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情况;评价出院6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48 h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观察组SOFA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SOF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心脏骤停效果良好,对心肺复苏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的最终成功是复苏后大脑功能的恢复。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进步和新药物的使用,自主循环和呼吸复苏的成功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心肺脑的复苏成功率仍低于20%。即使复苏成功存活者,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病生活,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提高复苏成功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直是急救医学和重症医学研究的方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脑保护脑复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就脑保护与脑复苏治疗方面的一些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氧化樟脑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保护作用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2(IL-12)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病例共78例,按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中对照组脱落2例。两组均在心肺复苏后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常规干预;对照组予亚低温脑保护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氧化樟脑注射液治疗,每次2mL,连续干预2周。比较两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检测两组血清IL-1、IL-8、IL-12和IL-18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舒张早期/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E/A)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升高显著(P0.01)。观察组治疗后心脏指数和心输出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胸腔液体水平和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IL-1、IL-8、IL-12和IL-1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亚低温联合氧化樟脑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病人的心功能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下调血清IL-1、IL-8、IL-12和IL-18水平。  相似文献   

16.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从而导致生命终止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死率极高,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目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处于较低水平,且心肺复苏后患者仍存在多个重要脏器功能损伤。临床研究显示心肺复苏早期给予肝素抗凝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保护重要脏器免受损伤。本文就肝素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对心肌、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程保温措施对于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我院ICU收治的院内心搏骤停、且行心肺复苏成功患者35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观察组18例采用全程保温护理治疗(将中心体温降至32~34℃,并应用电脑降温毯维持24h),对照组17例采用传统的降温保温法(如头部冰帽.颈部、腹股沟冰敷)诱导降温。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24h、72h、1周的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比较2组复苏后的血乳酸水平以及6h、24h血乳酸清除率。结果:在心肺复苏术后7d,观察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PACHE评分低于对照组,24h后的血乳酸清除率观察组亦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亚低温治疗并配合积极的全程保温护理措施有利于促进心肺复苏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以及脑功能的改善,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关于心脏骤停超过15分钟以上的病人转归的资料较少。心脏骤停15分钟以上,复苏成功后并发脑功能损害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病例未见报告。本文报告1例心脏骤停17分钟,心肺复苏成功后并发脑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有关心肺脑复苏的争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脑复苏 (CPCR)是临床上最棘手的问题 ,近年来 ,对CPCR的认识有许多新的概念。当前 ,对 CPCR中循环支持的机制、给药途径、肾上腺素和碳酸氢钠的临床应用、循环支持的技术、低温脑复苏等问题仍有些争议 ,本文就其争议的现状综述如下。1 循环支持机制传统认为 ,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亚低温治疗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第175医院2013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心搏骤停并行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鼓膜温度、鼓膜温度达标时间及自主循环恢复即刻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出量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RVI)、左心室收缩力指数(d Pmax)],复苏后即刻及复苏后12、24 h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2周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鼓膜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鼓膜温度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MAP、CVP、GED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R、CI低于对照组,SVRI、d Pmax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复苏后即刻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24 h 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定向力评分、语言能力评分、延迟记忆能力评分、即刻记忆能力评分、注意力和计算力评分及MMSE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利于减轻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脑损伤,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