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硬化斑块药物治疗中的初步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分别在药物治疗前后进行超声造影,观察颈动脉硬化斑块的超声造影变化及新生血管形成情况,对于形成新生血管者记录峰值强度(PI值)结果 25例患者治疗前超声造影观察到25个斑块,治疗后23例患者有新生血管生成,治疗后的PI差值(26.5±2.5)明显高于治疗前(22.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09 5,P<0.05)。2例患者无新生血管生成、斑块稳定。结论对于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来说,在药物治疗前后应用超声造影可以观察到新生血管情况,为药物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和同期100例正常人(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对两组实施超声造影,进行声学定量分析,对比两组AT(造影剂达到时间)、TTP(造影剂达峰时间)、BI(基础强度)、PI(峰值强度)、IE(增强强度)、DE(增强密度)。结果:两组AT、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I、PI、IE、DE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客观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并能为临床医师评估患者的斑块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的40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全部患者均给予超声造影检查,对斑块内的造影剂增强情况进行观察,选择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来对斑块的峰值强度(PI)、增强密度(DE)、达峰时间(TTP)进行计算。结果在造影剂增强比例方面,两组患者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在TTP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PI和DE方面,软斑组和混合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进行有效显示,能有效评估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照研究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SMI(超声微血流成像)与CEUS(超声造影)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就诊于本院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86例患者,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SMI检测,同期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86例患者共113个颈动脉斑块,其斑块厚度0.23-0.63cm,平均厚度(0.40±0.10)cm。超声造影显示113个颈动脉斑块内均探及点状或短线状造影剂微气泡信号,斑块I级增强35例,Ⅱ级增强78例;SMI结果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I级91,Ⅱ级22例。结论 SMI其操作简便,无创伤,不仅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和形态,同时能够敏感探测斑块内新生血管血流,评价斑块易损性,为临床提供更多可靠信息,以采取更优更及时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防止脑卒中的发生,这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多模态超声技术定量分析药物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斑块质地的改变,间接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方法 95 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半年,对照组不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多模态超声技术(常规超声检查、超声造影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并进行各参数对照比较。结果 6个月的治疗随访后,斑块最大厚度,面积较前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 0.05)。超声造影检查AUC值较前减小,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平均剪切波速度值较前升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多模态超声技术可以量化评估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及颈动脉斑块的真实质地的改变,能够更早期评估斑块稳定性,可作为临床上疗效评价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超微血管成像(SMI)及超声造影(CEUS)在不同厚度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部动脉多普勒探查确定目标斑块,再行SMI以及CEUS检查,利用两种检查方式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结果斑块厚度严重程度分级随SMI评分及CEUS评分的升高而升高,不同SMI评分、CEUS评分患者斑块厚度严重程度分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评分与CEUS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475,P0.05)。结论 SMI技术和CEUS检测应用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SMI技术无需造影剂辅助,具有无创、价廉的优点,可作为检测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与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 对64例具有两项以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行常规颈动脉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厚度,有无斑块及其部位,有无狭窄并计算狭窄率.结果 颈动脉斑块的总体发病率左侧高于右侧,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最多见.超声与血管造影对颈动脉斑块和(或)狭窄的总体检出率分别为76.2%和72.3%.结论 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二者联合应用对临床治疗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6,(11):1488-1489
目的: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影是在传统二维基础上更精确细致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及斑块稳定性,从而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参考。方法:排除脑部出血性病变,心源性、低血压性脑梗塞,年龄50~80岁患者100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与二维超声对比,其中斑块厚度>2.5mm者漏诊2例,误诊2例,斑块测量误差较大6例。100例患者中选择斑块厚度大于2.5MM者88例,关注较大斑块进行超声造影,其中8例斑块内未见增强(0级),发生脑梗者3例;36例患者仅斑块周边可见点状增强,发生脑梗者24例(I级);32例患者斑块周边及内部均可见点状增强,发生脑梗塞者28例(II级);14例患者斑块周边增强并呈条状或网状伸入斑块体部,均有脑梗塞(III级)。结论:行超声造影检查颈动脉可以避免斑块的漏诊和误诊,同时可以定量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从而预测脑梗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初步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形成溃疡及新生血管的情况.方法:在二维超声基础上运用超声造影技术分别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0例非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低回声斑块进行检测,动态实时观察斑块内有无溃疡及新生血管.结果:颈动脉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于二维超声,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颈动脉造影检查,糖尿病组30例患者共发现41个低回声斑块,其中16个斑块内发现溃疡,30个发现新生血管,5个发现溃疡合并新生血管,非糖尿病组20例患者共发现29个低回声斑块,17个斑块内发现溃疡,12个发现新生血管,未发现溃疡合并新生血管,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发现溃疡的斑块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现新生血管的斑块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很好地观察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内有无溃疡及新生血管,进一步评价斑块的稳定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内新生血管更丰富.  相似文献   

10.
Li J  Liu H  Zhi G  Yin D  Wang J  Gai J  Xie L  Liu J  Zhang X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7):981-985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应用PET/CT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炎症活性,整体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法运用超声造影技术对1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21个斑块进行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根据斑块性质分为软斑+混合斑组(14个)和硬斑+钙化斑组(7个),比较组间斑块相对管腔的最大增强强度(IMAX)及最大增强密度(DMAX)。同期行颈部PET/CT检查,比较组间相应位置颈动脉斑块处反映18F-FDG摄取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并对超声造影与PET/CT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软斑+混合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DMAX值(4.26±3.65)明显高于硬斑+钙化斑组(1.41±1.47)(P<0.05)。软斑+混合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IMAX值(26.83±19.61)高于硬斑+钙化斑组(24.73±29.85),软斑+混合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PET/CT检查的SUVmean值(1.70±0.45)高于硬斑+钙化斑组(1.47±0.12),但无统计学差异。超声造影的IMAX、DMAX结果与PET的定量指标SUVmean间无关联(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敏感地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PET/CT可以显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程度,两种影像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评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联合应用超声造影及常规超声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34例颈动脉斑块患者,规律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d,配合基础治疗,利用超声造影及常规超声、血脂检查对其进行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评估。结果34例患者共57个斑块,其中观察的易损斑块34个,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斑块增强强度、曲线下面积明显减少(P<0.01)。治疗6个月后斑块积分减小,且低或等回声斑块较强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厚度减小更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水平两次测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治疗颈动脉易损斑块,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可有效评估颈动脉斑块治疗后的改变,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更能早期观察到斑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超声造影分析。依据患者斑块回声图像特点分为软斑组、硬斑组及混合斑组,比较分析三者超声造影增强率以及包括斑块峰值强度和达峰时间等时间一强度定量分析指标。结果61个斑块中经超声造影后有38个斑块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增强率达62.30%。与软斑组相比,硬斑组和混合斑组造影增强率明显下降,造影未增强率明显提高,斑块峰值强度明显降低,达峰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正确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超声造影及CTA评估阿托伐他汀对于颈动脉软斑块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方法所有患者规律服用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利用血脂检查、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CTA进行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评估。结果共入选34例患者,治疗后斑块积分、增强强度(EI)、曲线下面积(AUC)及增强后斑块的CT值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6个月的斑块积分、增强强度(EI)、曲线下面积(AUC)及增强后斑块的CT值与治疗后3个月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出现终点事件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超声造影及CTA可以用于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风险及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angioplasty and stent,CAAS)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在CAAS手术前后分别进行CEUS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计算颈动脉狭窄率和血管内径.分别对CEUS和DSA的检测结果进行狭窄分级,Kappa检验评价两种方法的检测一致性.结果 CEUS检测显示颈动脉平均狭窄率从术前(83.12±16.23)%降至术后(15.32±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6,P<0.01);DSA检测显示颈动脉平均狭窄率从术前(81.32±13.63)%降至术后(13.11±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6,P<0.01).血管内径从术前(1.51±0.61)mm提高至术后(4.36±0.5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9,P<0.01).24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及15处颈动脉分叉段狭窄CEUS和DSA检测狭窄分级一致性均较好(Kappa=0.753、0.779,P<0.01).结论 CEUS可作为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筛查、术前评估、术后随访的检查方法,对不便接受DSA检查的患者能基本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5.
丁中  张锋  程将  黄筠璐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1):1517-1521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检测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中的优缺点。方法选取进行常规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发现的6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进行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继续SMI筛查,查出有新生血管信号的颈动脉斑块70个,进一步进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比较两种方法检测颈动脉斑块中新生血管数量的一致性。结果将SMI检测出新生血管的斑块根据新生血管的数量、形态分布情况进行分级,经颈动脉SMI检查后评分为0级的斑块10例,1级的斑块35例,2级的斑块25例。经颈动脉CEUS检查,评分为0级的斑块15例,1级的斑块35例,2级的斑块20例。两种模式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很好(Kappa=0.769,P < 0.05)。结论SMI与CEUS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有很好的一致性,且SMI的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在评价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作为检测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联合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评估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颈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将125例PCI患者分为脑梗死组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73例,同时行颈动脉CEUS和TCD检测。同期设立健康对照组54例。比较脑梗死组和TIA组颈内动脉颅外段斑块的稳定性、狭窄程度,评估颈动脉狭窄对后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颈内动脉颅外段所检出的斑块中,易损斑块占66.3%(61/92),高于TIA组39.7%(2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②脑梗死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65.4%(34/52),高于TIA组的42.5%(3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脑梗死组颈内动脉颅外段≥50%狭窄的发生率为32.7%(17/52),高于TIA组16.4%(1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④发现前循环盗血的PCI患者11例,其大脑后动脉P1段、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峰值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联合颈动脉CEUS和TCD检测有助于发现PCI患者合并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识别易损斑块,评估前后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Atherosclerotic carotid plaque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stroke. Apart from the severity of stenosis, there are certain plaqu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neovascularization and, surface ulceration which makes a plaque vulnerable.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study the plaque characteristics using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and evaluate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resence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symptoms in these patients.MethodsThis study included patients presenting at a tertiary care center, having carotid plaques causing >60% stenosis. CEUS was performed for assessment of intraplaque neovascularity and plaqu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These plaque features were then evaluated for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resence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symptoms in patients.ResultsSixty plaques were studied in 50 patients. Thirty-two plaques were associated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symptoms. On CEUS, intra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 was seen in 38 of the 60 plaques studied (63.3%).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of intraplaque neovascularity and plaqu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with presence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symptoms.ConclusionCEUS allows better characterization of plaqu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depicts 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 which helps in determining the plaque vulnerability. It should be used as an adjunct to ultrasound and doppler assessment of carotid plaqu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小肝癌无水乙醇治疗后肿瘤灭活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8例小肝癌患者110个病灶在无水乙醇治疗前后行常规超声和CEUS检查,从病灶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及造影剂灌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EUS对肿瘤灭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超声,分别为91.7%、92.3%、91.8%和48.4%、61.5%、50%。结论:CEUS可以作为肝癌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估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嘉兴市第一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颈动脉斑块患者10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均行CEUS检查,评估斑块易损性。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脑卒中,分成卒中组(n=51)、非卒中组(n=57),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的CEUS特征,包括新生血管分级、灌注方向、主要增强部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颈动脉斑块常规超声特征、CEUS特征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卒中组平均斑块长度、厚度高于非卒中组,斑块狭窄程度≥50%、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表面溃疡占比高于非卒中组(P<0.05)。卒中组0级、1级占比低于非卒中组, 2级、3级占比高于非卒中组,且2级+3级总数占比高于非卒中组(P<0.05)。两组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灌注方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斑块肩部增强占比高于非卒中组(P<0.05)。常规超声评估斑块易损预测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12,敏感度为62.75%,特异性为59.65%。CEUS评估斑块易损预测脑卒中的AUC为0.788,敏感度为80.39%,特异性为77.19%。结论 CEUS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易损情况,对脑卒中发生风险进行预测,敏感度与特异性较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多发性大动脉炎(TA)颈动脉受累患者疾病活动性判断及治疗评价中的应用。方法:17例大动脉炎颈动脉受累患者依临床标准分为活动期和非活动期组,以超声造影观察两组增强特点并对两组药物治疗过程中疾病活动性进行评价。结果:17例大动脉炎患者(15例双侧受累,2例单侧受累),共计32条颈动脉受累,其中30条存在造影剂增强,2条未见明显增强;活动期超声造影表现为弥漫点状或短线状灌注,非活动期则表现为无灌注或散在点状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评价过程中,患者在药物治疗前后上述增强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后造影剂增强特点由原来的弥漫点状或短线状灌注变为无灌注或散在点状灌注;以超声造影判断活动性的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81.8%,假阳性率为18.2%,假阴性率为19.1%。结论:超声造影对大动脉炎颈动脉受累患者的活动性具有良好的判断效果,在治疗评价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