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学蔚  李娜  李楠  曹娟  朱晶 《吉林医学》2014,(20):4477-4479
目的:对床旁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676例新生儿,出生后3 d内对其进行床旁颅脑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早产儿颅内出血患病率比足月儿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发生颅内出血性别差异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和足月儿在出血类型和脑室出血程度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合高频探头检出率更高。结论:床旁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能够对新生儿颅内出血部位以及出血程度进行检测,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以它便携、无创、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应成为新生儿颅脑疾病的首选筛查手段,为避免漏诊,必要时还应配合CT以互补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超声在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有高危因素(早产儿、胎儿宫内窘迫、出生评分低、利用助产技术助产等)的新生儿350例,常规进行颅脑超声检查。结果发现颅内出血的新生儿78例,并全部通过外院螺旋CT进行确诊,漏诊9例。对78例患儿的颅脑超声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足月儿颅内出血的部位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脑室内-室管膜下(94.34%)、脑实质(5.66%),各部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部位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脑实质(44.00%)、硬膜下(32.00%)及脑室内-室管膜下(24.00%),各部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与早产儿在出血程度上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情况能进行早期、较为准确的诊断,可以对重症儿行床旁检查,对颅内出血情况可以随时进行追踪复查,价格低廉、安全、无创,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其转归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甘玉兰  宋志富   《四川医学》2023,44(10):1073-1076
目的 探讨多模态MRI(mMRI)在足月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判断效能。方法 对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211例高危新生儿行颅脑超声及mMRI检查,将颅内出血患儿超声检査结果与m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收集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结合mMRI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有136例新生儿诊断颅内出血,其中脑室/室管膜下出血共66例,颅脑超声、常规MRI及mMRI检出率分别为95.4%、89.4%、98.5%;脑实质出血24例,三者检出率分别为83.3%、95.8%、100%;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三者检出率分别为81.0%、85.7%、95.2%;硬膜下出血43例,三者检出率分别为81.4%、95.3%、97.7%,颅内出血不同部位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MRI在所有颅内出血中总检出151例,颅脑超声总检出135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颅内出血的预后不良率分别为脑室/室管膜下17.8%、脑实质出血18.2%、蛛网膜下腔出血6.7%、硬膜下出血18.5%、混合出血25.0%。脑微出血灶数和脑室出血患儿预后呈负相关(r=-0.712,P<0.001)。结论 mMRI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敏感度高,可预测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来我院接受诊治的疑似有颅内出血的新生儿120例,同时进行超声和 CT 检查,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出血的检出率,同时分析患儿构成和患儿超声表现。结果120例新生儿共检出颅内出血者64例,检出率为53.33%;超声检出率为95.31%,CT 检出率为92.19%(P >0.05);64例患儿中,脑室管膜下出血者39例,伴脑室内出血者15例,伴脑室扩大者5例,脑实质出血者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例,硬脑膜下出血者1例,脑室出血病例明显多于其他部位出血的病例;按照新生儿颅内出血分级标准,其中:I 级者39例,II 级者15例,III 级者5例,Ⅳ级者2例。结论利用超声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具有检出率高、无辐射、无创伤、经济性以及可重复检查的优点,在新生儿颅内出血常规筛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ICH)的超声影像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155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超声影像资料,与头颅CT对照,分析颅脑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及分析出血部位、程度,判断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55例颅内出血患儿经颅脑超声检出116例,漏诊39例。颅内出血超声影像特点表现为颅内高回声,其中室管膜下出血44例,单纯脑室出血53例,伴脑室扩张12例,伴脑白质病变6例,硬脑膜下出血1例。脑室出血并侧脑室扩张及脑白质病变者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表现,伴脑白质病变者死亡1例。结论颅脑超声检查可早期准确诊断新生儿脑室内出血及脑室周围出血,对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判断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颅内出血以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PIVH)最常见,尤其多见于早产儿,是导致早产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PIVH,对于减少残疾儿的发生,改善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随着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技术的发展,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已成为高危患儿筛查PIVH的重要检查手段.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超声科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应用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有颅内出血高危因素的新生儿160例,诊断PIVH3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的超声声像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各种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临床确诊的不同程度的HIE足月儿37例和有明确窒息史的早产儿15例,以前囟为声窗进行冠、矢状面超声检查和复查.结果 早期脑损伤足月儿以脑水肿为主,早产儿以白质病变为主;合并颅内出血足月儿以脉络丛出血为主,早产儿以室管膜下出血为主.晚期脑损伤足月儿以脑实质内囊腔样改变和脑萎缩改变为主,早产儿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为主.结论 ①超声诊断能较好地反映HIE脑损伤部位及类型,动态观察脑损伤的变化过程.②患儿影像诊断中出现脑萎缩、脑内囊腔样改变、梗阻性脑积水、脑室旁白质软化预示产生后遗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颅脑超声、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在新生儿颅内出血(ICH)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且确诊的104例颅内出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出血部位、回声、密度、形态等影像学表现,比较颅脑超声及MSCT检查诊断颅内出血的准确率.结果 脑室周围-脑内出血83例;硬膜下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探讨超声和CT在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收集6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不同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CT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的总检出率及总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8.76%、85.39%,超声检查分别为88.76%、85.39%,两者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对脑室管膜下出血灶检出率明显优于CT(100.00%vs87.09%),超声对脑室内出血灶检出率、诊断正确率均为100%,明显高于CT检查72.22%、66.66%(P0.05);CT检查对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灶检出率及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P0.05);超声检查中新生儿颅内出血灶主要表现为强回声,部分患者可发生不同程度脑室增宽、脑中线结构移位;CT扫描中出血灶多数均表现为高密度影,硬脑膜下出血小脑幕多见高密度增厚,颅底出现新月形高密度区;少数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灶存在矢状窦旁"三角征"。结论超声和CT检查均可有效检出并正确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对脑室内、脑室管膜下出血灶显示优势较为明显,CT在检出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灶中优于超声,临床可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选择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足月儿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磁共振成像(MRI)功能成像参数。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颅内出血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足月儿117例,早产儿83例,均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比较三种检测方法颅内出血检出率、分布区域及病灶检出个数,并比较足月儿及早产儿颅内出血分布区域及病灶检出个数。结果 SWI颅内出血检出率为32.50%,高于常规MRI和DWI(20.00%、1 0.0 0%),且常规MRI颅内出血检出率高于DWI(P0.05);SWI显示生发基质-脑室、大脑实质病灶及小脑半球均高于常规MRI和DWI(P0.05),常规MRI显示蛛网膜出血、硬膜下出血高于SWI(P0.05),MRI和DWI显示生发基质-脑室、大脑实质、小脑半球、硬膜下出血、蛛网膜出血及硬膜外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生发基质-脑室出血数高于足月儿(P0.05),早产儿和足月儿大脑实质、小脑半球、蛛网膜出血、硬膜下出血及硬膜外出血数无显著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WI序列发现病灶数量与预后呈负相关性(r=-0.419,P0.05)。结论 SWI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检出优于常规MRI和DWI,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超声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C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早产儿在出生后3~7 d内行颅脑超声检查。结果胎龄及出生体质量越低,ICH发生率越高(P〈0.05)。结论颅脑超声检查是监测早产儿ICH的首选方法,胎龄和出生体重越低,ICH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鲁米那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的临床价值,对37例生活力低下的住院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进行对照研究。治疗组24例静脉注射鲁米那,发生颅内出血10例,出血校正率41.6%,死亡3例;对照组13例行常规治疗,发生颅内出血5例,出血校正率40.0%,死亡5例。统计学处理,显示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死亡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疗效表明鲁米那不能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有降低其死亡率,减轻颅内出血严重程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与CT检查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 CT 确诊为新生儿颅内出血23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发病与围生期缺氧窒息、产伤、孕妇疾病及脐带因素等有关。临床多以呼吸异常、惊厥为首发症状。CT 检查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占87%)。死亡4例与出血量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有关。存活者2周左右出血可吸收,部分患儿于一个月后出现脑积水,随访时发现神经功能障碍者占21.7%。做好围生期保健、提高产科技术、及时处理围生期窒息,是减少颅内出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延迟断脐对于中晚期早产儿早期发生黄疸和颅内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2016年2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顺产的中晚期(32~36+6周)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顺产的早产儿在娩出后15 s内断脐(早断脐组),2017年2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顺产的早产儿在娩出后待脐动脉停止搏动后断脐(延迟断脐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生后1 d血清总胆红素、生后1~3 d经皮胆红素、蓝光照射治疗开始时间、生后1 d和7 d血常规及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符合纳入条件进入本研究的中晚期早产儿共308例,其中延迟断脐组165例,早断脐组143例.两组间早产儿及其母亲基本信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生后1 d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断脐组生后2 d和3 d经皮胆红素水平均高于早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蓝光照射治疗开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断脐组早产儿生后1 d和7 d血红蛋白水平及血细胞比容均高于早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迟断脐可提高中晚期早产儿生后早期血红蛋白水平及血细胞比容,虽可一定程度增高经皮胆红素水平但并不需要提前进行蓝光照射治疗,并且未增加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对于中晚期早产儿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MSCTA(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37例,术前均行 MSCTA 和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比较 MSCTA 和 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的差异;比较 MSCTA 和 DSA 显示颅内动脉瘤类型的差异;以及 MSCTA 和 DSA 显示大脑中动脉瘤对比。结果:术中发现45个颅内动脉瘤,其中 MSCTA 检查发现41个颅内动脉瘤,准确率为91.11%;DSA 检查发现38个颅内动脉瘤,准确率为84.44%;两种检查方法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TA 检查4例颅内动脉瘤未显示,其中颈内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DSA 检查7例颅内动脉瘤未显示,其中颈内动脉瘤3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DSA 检查不能明确诊断左前交通动脉处造影剂充盈为动脉瘤,MSCTA检查可较清楚的显示前交通处动脉瘤,说明MSCTA检查对DSA 检查有很好的补充作用。结论:虽然 MSCTA 检查在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方面与 DSA 检查无显著差异,但对DSA 检查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产儿临床管理方面的问题,进一步降低其病死率。方法: 回顾分析98例早产儿临床资料。结果: 98例早产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包括高胆红素血症、寒冷损伤综合征、肺炎、呼吸暂停、低血糖、低血钙、颅内出血、肺出血、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脑室膜炎。痊愈82例,病死16例,病死率16.33%;胎龄≤ 32周病死率明显>32周者(P<0.01);出生体重低于1 500 g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出生体重大于1 500 g者(P<0.05)。死亡原因主要有肺出血、颅内出血、肺炎、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结论: 早期识别、正确处理早产儿并发症是降低早产儿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颅内出血96例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临床特点。方法:对96例早产儿颅内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治愈86例(89.6%)、自动出院5例(5.2%)、死亡5例(5.2%),76例出院后复查,62例发育良好,智力正常,9例合并神经系统后遗症,5例癫痫。结论:胎龄越小、体质量越低,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越高,早产儿颅内出血有半数以上为无症状和体征,极易使颅内出血被误诊或漏诊,当出现症状明显时往往出血程度已较重,临床医师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陈凯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33-35
目的探讨围生期危险因素与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年4月~2009年7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56例早产儿病例资料,根据床旁B超的检查结果诊断,分析颅内出血与围生期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156例出生体重≤2000g,胎龄≤36周的早产儿中发现92例(58.97%)颅内出血患儿。分析围生期危险因素中,分娩方式、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及母体异常、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阿氏评分、呼吸窘迫的发生及低体温对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有影响(P0.05);而保胎有无、羊水异常、胎盘异常、脐带异常、低血糖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围生期危险因素中,分娩方式、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及母体异常、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阿氏评分、呼吸窘迫的发生及低体温对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早产低体重儿51例临床管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临床早产低体重儿管理治疗经验,提高其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方法:对51例早产低体重儿的临床资料和综合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30例,占58.8%;好转7例,占13.7%;自动出院8例,占15.7%;死亡6例,占11.8%,其中5例死于呼吸衰竭,肺出血。其中3例有硬肿症,3例为极低体重儿;孕周<32周者3例;1例有宫内发育迟缓,1例有新生儿窒息史,1例有感染史,1例有抽搐史(颅内出血待排)。早产儿死亡率与孕周、体重密切相关,并发硬肿症者死亡率更高。结论:重视早产低体重儿的体温、营养、感染,严密而细致的临床管理,并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是提高早产低体重儿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