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修补鼻中隔穿孔对鼻科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采用传统方法修补鼻中隔穿孔成功率低[1].鼻中隔穿孔修补术较多,其中常采用自体组织作修补材料.自从2001-01-2009-09以来,笔者采用鼻内镜下"三明治"法修补鼻中隔穿孔,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科2000年7月-2006年9月收治7例鼻中隔前段穿孔患者,均采用下鼻甲黏骨膜为修补材料行鼻中隔穿孔修补,术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带蒂下鼻甲黏膜瓣在修补鼻中隔再穿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中隔穿孔修补方法临床报道较多,但因受鼻腔狭窄,移植物面积限制等因素,修补失败的患者并不少见.我科2001-06-2008-06共收治鼻中隔穿孔修补失败的患者17例,均在鼻内镜下用带蒂下鼻甲黏膜瓣再次修补穿孔,均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鼻中隔偏曲、鼻中隔棘突偏曲或医师经验不足、操作不当均可造成术中鼻中隔对位性穿孔,我科2001年6月-2004年8月采用贯穿缝合固定法成功处理18例术中鼻中隔对位性大穿孔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鼻中隔穿孔手术治疗4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鼻中隔穿孔的最佳径路和方法.方法鼻中隔穿孔41例中,经前鼻孔径路10例,经鼻翼切开径路16例(联合内镜1例),蝶形切开径路6例,鼻内镜下径路8例,唇下径路1例,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31例用复合瓣修补,用耳脑胶固定.结果经前鼻孔径路单层瓣膜修补10例中,4例再穿孔,采用鼻翼切开,鼻翼鼻小柱蝶形切开,鼻内镜下径路,复合瓣修补,耳脑胶固定治疗,均一期愈合.结论对不同的鼻中隔穿孔要用不同的手术径路,复合瓣修补,耳脑胶固定瓣膜等是目前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鼻中隔偏曲、鼻中隔棘突矫正术或医师经验不足、操作不当均可造成术中鼻中隔对位性穿孔,我科2008-06-2010-02采用生物补片缝合固定法成功处理18例鼻中隔对位性大穿孔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乳突筋膜及骨膜-骨组织瓣修补鼻中隔穿孔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乳突筋膜及骨膜-骨组织瓣修补萎缩性鼻炎鼻中隔穿孔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1例萎缩性鼻炎的鼻中隔穿孔病人,采用乳突部筋膜及骨膜-骨组织瓣修补穿孔,鼻腔黏骨膜下脂肪组织填塞缩小鼻腔。结果随访24~48个月,11例穿孔均修补成功,鼻黏膜干燥好转。结论鼻中隔穿孔合并有萎缩性鼻炎时,应从其他部位取材,乳突部筋膜和骨膜-骨组织获取方便,成活率高,是一种理想的修补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医用超薄钛膜作支架植入联合鼻腔底带蒂黏膜瓣修补中等以上鼻中隔穿孔的效果。方法:自一侧鼻腔底部作一黏骨膜瓣以鼻中隔穿孔下缘为蒂经穿孔处翻向对侧,于黏骨膜下嵌入式植入一块约大于穿孔的超薄钛膜支架封闭穿孔,并缝合固定。结果:11例患者鼻中隔穿孔均1次修补成功,鼻中隔基本平直,鼻腔通气良好,随访6~12个月,无排异反应及鼻中隔穿孔。结论:钛膜极薄,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作为支架植入修补较大的鼻中隔穿孔。  相似文献   

9.
鼻中隔穿孔修补一直是耳鼻喉科医生认为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目前对有症状的鼻中隔穿孔仍以手术修补为主。2001年4月-2005年8月我科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前壁带蒂肌骨膜瓣,经鼻底隧道修补鼻中隔穿孔,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鼓膜外伤性穿孔自然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研究大鼠鼓膜不同类型穿孔的自然修复过程,探讨鼓膜穿孔的修复机制。方法50只(100耳)大鼠,鼓膜完整,随机分5组,每组10只:①鼓膜紧张部中央2.5mm穿孔;②鼓膜紧张部中央1mm小穿孔;③紧张部后方边缘性穿孔;④紧张部3/4切除后铬酸烧灼锤骨柄;⑤松弛部中央1.5mm穿孔。光镜下观察鼓膜穿孔修复的组织改变。结果鼓膜紧张部穿孔后早期上皮退缩,锤骨柄和鼓环处上皮细胞增殖,上皮细胞的增生还出现在远离穿孔的正常鼓环区域。纤维层的增生晚于上皮层,上皮细胞的堆积首先封闭穿孔,不同大小穿孔的愈合时间差别无统计意义。单侧耳鼓膜穿孔,健侧耳鼓膜无明显变化。鼓膜后方边缘穿孔的上皮细胞未进入鼓室,破坏锤骨柄上皮后穿孔仍可愈合;松弛部穿孔愈合快,伴有紧张部鼓环上皮增殖。结论鼓膜紧张部的穿孔修复依赖于上皮细胞的移行,细胞的增殖中心位于鼓环和锤骨柄,中耳手术对鼓环和锤骨柄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鼻中隔穿孔修复手术方法较多,其中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穿孔修复手术,因有良好照明、微创性,近来备受青睐。但因手术器械的限制,影响了鼻内镜下鼻中隔穿孔修复手术的开展。我科于1996年6月-2004年9月应用耳显微手术器械,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穿孔修复术,方法简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鼻中隔穿孔对鼻腔气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名健康成年人的鼻腔CT数据,例1为45岁男性,例2为36岁女性,分别构建出不同部位(前端低位、中部低位、后端低位和前端高位)和尺寸(直径分别为10 mm和5 mm)的鼻中隔穿孔的鼻腔气流模型,数值模拟分析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鼻中隔穿孔鼻腔数值模型的鼻腔容积、鼻腔壁面积、压强、鼻阻力、温度、气流速度、壁面剪切力、双侧鼻腔气流分配比、涡流等情况。分别将鼻阻力和气流温度差与鼻腔壁面积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压强和鼻阻力方面,位于前端低位且较大尺寸的鼻中隔穿孔对局部的压强梯度影响更明显;前中部低位的鼻中隔穿孔可导致鼻腔阻力增加。在温度方面,前端低位和高位较大尺寸以及前端高位较小尺寸的鼻中隔穿孔对局部温度影响更明显;位于前端且具有较大尺寸的鼻中隔穿孔模型的鼻加热效率低于正常模型;前鼻孔至鼻中隔后缘的温度差与鼻腔壁面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例1和例2的R2值分别为0.69、0.41,P值均<0.01)。在气流平均速度方面,位于鼻腔前端低位和高位的不同尺寸穿孔相对于其他部位穿孔,对鼻腔局部的气流平均速度影响更明显。在气流的分配和涡流方面,前中部低位的鼻中隔穿孔可使原本气流分布不对称的双侧鼻腔内的气流分布更加趋于不均衡;位于鼻腔前端和中部的穿孔较鼻腔后端的穿孔会导致更加明显的涡流分布。结论鼻中隔穿孔所造成的影响与其发生的部位和大小有关,偏前端和较大的鼻中隔穿孔相对于偏后端和较小的穿孔对鼻腔内压强、鼻阻力、温度调节、气流分配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中隔穿孔的鼻声反射特征并指导临床.方法 对18例鼻中隔穿孔患者穿孔术前、术后完全愈合后行鼻声反射检查并同时利用视觉评分系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鼻塞症状进行评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术前术后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VAS评分和鼻腔2~7cm容积(NCV2-7)、双侧鼻腔的最小横截面积( NMC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前NCV2-7、NMCA和VAS评分分别为(8.25±1.12)cm3、(0.54±0.08)cm2、3.46±1.02,术后分别为(6.45±0.98)cm3、(0.48±0.07)cm2、1.74±0.64,NCV2-7和VAS评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MCA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VAS评分和NMCA相关系数分别为0.762、0.814,VAS评分和NCV2-7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4、0.432,NCV2-7和NMC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34、0.316,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和NMCA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和NCV2-7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NMCA和NCV2-7亦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结论 鼻中隔穿孔患者的鼻声反射图具有典型的特异性改变:对应穿孔部位的双侧鼻腔鼻声反射图呈对称性改变,且显著增高,对称性部分能间接反映穿孔的前后距离,鼻声反射检查对于判断鼻中隔穿孔的位置、大小,司法鉴定,疗效判定,隐匿性穿孔的发现,手术侧别、径路、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体耳屏软骨应用于鼻中隔穿孔修补中的效果。方法收集17例鼻中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穿孔大小,选择不同的术式。结果手术17例,术后患者鼻中隔穿孔全部愈合,随访半年~1年,无穿孔复发以及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自体耳屏软骨修复鼻中隔穿孔疗效显著,且取材方便、费用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游离下鼻甲黏膜修补鼻中隔穿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下鼻甲黏膜于鼻中隔黏膜夹层内缝合固定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效果。方法:用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的方法分离鼻中隔穿孔周围的黏软骨膜及骨膜,切取下鼻甲黏膜,将下鼻甲黏膜缝合固定于鼻中隔黏软骨膜及骨膜袋内,完全覆盖鼻中隔穿孔。结果:21例患者鼻中隔穿孔均修补成功,鼻中隔基本平直,双侧鼻腔通气良好。3~6个月后随访观察,鼻中隔未见穿孔。结论:自体下鼻甲黏膜取材方便,容易存活,可用于修补较大面积的鼻中隔穿孔;本文所用的缝合固定下鼻甲黏膜片的方法操作简单易行,移植物固定牢固,不易移位。  相似文献   

16.
鼻中隔穿孔的手术修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鼻中隔穿孔是由于各种原因如外伤、感染、理化因素、原发于鼻中隔的某些肿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鼻中隔的任何部位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永久性穿孔,使两侧鼻腔相通.  相似文献   

17.
鼻内镜下利用带蒂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成功率较高,已经成为治疗鼻中隔穿孔的主要手段.目前报道的黏膜瓣类型繁多,依据黏膜瓣是否带有血管蒂,可将其归为无血管蒂、部分保留血管蒂及带血管蒂黏膜瓣3个主要类型.同时又依据黏膜瓣转移到穿孔区的方式,可分为推进、旋转和翻转3种方式.此外,黏膜瓣因取材位置的不同也存在诸多变化.本文主要...  相似文献   

18.
鼻中隔穿孔的原因很多,以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或矫正术多见.而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鼻内镜下手术,且同期未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或矫正术者,术后并发迟发性鼻中隔穿孔少见.现将我科1998-2006年资料完整的6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鼓膜外伤穿孔临床特征分析,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对486例经耳内镜检查并鼓膜摄像确诊为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进行病因及穿孔情况分析。结果直接外力损伤26例,穿孔为圆形或类圆形,缘内翻;间接外力损伤462例(其中掌击或拳击伤占432例),穿孔呈裂隙状128例,三角形110例,梭形126例,其余共98例,穿孔边缘锐利,周边多附有血痂,缘大部分外翻。穿孔均位于鼓膜紧张部。左耳(286耳)多于右耳(202耳),男(322耳)多于女(166耳)。结论外伤性鼓膜穿孔,位于鼓膜紧张部。直接外力形成者,穿孔与致伤物尖端形状有关,穿孔边缘可有片状出血血迹,缘内翻;间接外伤所致者,形状多样,边缘锐利,大部分外翻,附有血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鼻中隔穿孔的原因、部位和大小。方法收集57例鼻中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四方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交界线将鼻中隔分为前部和后部。根据穿孔大小将鼻中隔穿孔分为大(〉2cm)、中(1~2cm)、小穿孔(〈1cm)。结果57例鼻中隔穿孔患者中,因传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引起33例,其中前部穿孔30例,后部穿孔3例;小穿孔8例,中等穿孔15例,大穿孔10例。原发性因素(未知因素)引起7例,均为前部穿孔,其中小穿孔1例,中等穿孔4例,大穿孔2例。创伤引起5例,其中前部穿孔3例,后部穿孔2例;中等穿孔3例,大穿孔2例。化疗引起5例,其中前部穿孔2例,后部穿孔3例;小穿孔1例,中等穿孔3例,大穿孔1例。感染引起5例,均为前部穿孔;其中小穿孔2例,中等穿孔2例,大穿孔1例。肿瘤侵犯引起2例,均为后部穿孔及中等穿孔。结论传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鼻中隔穿孔的主要原因,其部位以前部多见,大多为中等穿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