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心率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心率状态下(分为低、中、高心率组)双源CT图像清晰度,将图像质量判读分为0~4级,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比较各组间分值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应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对图像质量与心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组间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值为0.58,P:0.75〉O.05)。秩相关检验r=0.28,P〉0.05。结论各组成像质量与心率无显著相关性,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心率及心率变异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07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利用最佳收缩期或舒张期图像进行重建,评价各段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分析心率及心率变异与图像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存在相关性者行进一步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的平均心率为84.53±17.36次/min(51~124次/min),平均心率变异为9.21±3.67次/min(2~18次/min)。心率与RCA中段及RCA总体的图像质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192,P〈0.05及r=0.210,P〈0.05),心率变异与LCX总体的图像质量有相关性(r=0.191,P〈0.05)。不同心率组间RCA中段及RCA总体图像质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心率变异组间LCX总体图像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很大的心率及心率变异范围内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图像。  相似文献   

3.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本研究对15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双源CT冠脉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方法本研究包括接受双源CT冠脉检查的患者共150例,其中男98例,女52例,平均年龄58.3岁。冠脉图像评价共分为5级,Ⅰ级-Ⅲ级为合格诊断图像,Ⅳ、Ⅴ级为不合格图像。对于心率波动〉10次/分患者采用小螺距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4.5—5.5ml/s。结果15O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平均心率波动幅度9.3±7.1次/分(房颤l例除外)。150例中共计142例为合格图像,8例为不合格图像。8例图像中有5例(窦性心率不齐2例,室性早搏2例,心脏起搏二联律1例)经心电编辑后达到合格,其余3例(呼吸伪影2例,房颤1例)经后处理图像仍未达标。结论采用小螺距扫描可在一定程度降低心率不齐对双源CT冠脉图像的影响;熟练应用心电编辑及时相重建技术可有效提高图像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有适应证的252例患者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了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使用西门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进行双源CT冠脉造影检查。结果 240例患者顺利完成扫描,图像质量达到1级,5例在扫描过程中心率超过90次/min,图像质量为2级,7例扫描过程中因心率、呼吸等因素影响扫描图像,质量为3级。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效果受多因素影响,及时采取相应策略,才能取到高质量的图像。控制心率、呼吸训练、监测峰值时间和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可提高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2008年2月~2009年1月,84例有临床冠心病症状或具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行DSCTA检查后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以CAG结果为金标准,探讨DSCTA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84例DSCTA检查出244段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与CAG比较,得出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40%、97.80%、92.21%、100%。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的准确率为96.50%。配对χ2检验结果说明DSCTA和CAG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6)。结论:DS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疾病的诊断准确性高,接近CAG,是一种准确并且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冠状动脉起源、走行和终止异常是潜在的威胁生命的解剖变异。文中评价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对检出成人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0年2月期间进行DSCT冠状动脉检查的资料,总结成人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检出率。结果在2179例进行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中2177例为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共检出28例(1.3%)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其中17例为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3例起自左冠状窦,4例为高位起源),10例为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5例起自无冠状窦,回旋支起自左冠状窦、高位开口、回旋支起自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状窦、单一冠状动脉各1例),1例为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异常(均为高位开口)。结论 DSCT可良好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走行,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双源CT(DSCT)在冠状动脉的成像技术进行应用探讨与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收治的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50例,先进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后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进行检查,以CAG的诊断结果为标准,以此分析判断DS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在以CAG的诊断结果为标准的前提下,DSCT冠状动脉成像的诊断结果显示当冠状动脉狭窄<50%时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73%、96.67%、96.52%、70.59%、99.54%,当冠状动脉狭窄≥50%时,分别为93.55%、100.00%、99.27%、100.00%、99.19%,当冠状动脉狭窄≥75%时,分别为89.74%、99.61%、98.91%、94.59%、99.22%,所有数据的分析结果与CA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于冠状动脉的疾病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特异性,可以作为冠心病的主要诊断方式,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心率对双源螺旋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DS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对5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DSCT冠状动脉成像,以心率65次/min为界分两组,对各组图像图像行质量评价,并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对照;分析冠脉狭窄情况,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计算DSCT诊断准确度,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均小于3分,心率≥65次/min和心率<65次/min组的得分分别为(1.53±1.21)分、(1.32±1.13)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节段为单位和以患者为单位两组间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在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有很高的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孙丽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8):2339-234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从1300例双源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中,随机抽取试验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试验组进行个体化多方面的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结果试验组能够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为100%,对照组能够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占90%,基本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占7.33%,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占1.33%。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对糖尿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1例2型糖尿病可疑合并冠心病患者行DSCTA检查,扫描图像经工作站进行多种方法重建,评估管径≥2.0 mm的近端12个节段,筛选出血管狭窄程度≥50%的患者,并采用四格表χ2检验,以CAG为对照分析?结果:81例患者有68例显示血管狭窄程度≥50%,其中42例(61.8%)有多支血管狭窄,68例均行CAG检查?68例共有793支冠状动脉节段显示清晰可评价,可评价率为97.2%?以CAG检查为金标准,DSCTA检测血管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97.7%?89.7%?99.1%;两种检查方法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SCTA检测心率< 70次/min及≥70次/min的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7.4% vs 93.2%)?特异性(97.6% vs 97.9%)?阳性预测值(89.4% vs 90.2%)?阴性预测值(99.5% vs 9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DSCTA具有图像清晰?扫描速度快及无创等优点,且不受心率的影响,是有效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怀疑合并冠心病的筛查?  相似文献   

11.
12.
王岩  唐发宽  周英  曹洪梅  王艺  伊家兴 《四川医学》2011,32(7):1133-113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158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按病变程度分为非阻塞组(Cn,62例),部分阻塞组(Cp,56例),完全阻塞组(Cc,40例)。96例阻塞患者再按病变部位、支数分亚组。术前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HRV的时域指标:SDNN、SDANNind、SDNNind、RMSSD、PNN50。分析不同冠脉病变间HRV的差异。结果 Cc与Cn、Cp比较,SDNN、SDANNind、SDNNind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与Cn比较,SDNN、SDANNind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支病变组与1支、0支病变组比较,HRV各指标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支病变组与Cn比较SDNN、SDANNind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V对冠状动脉病变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盛亮  林卓茂  黄文清  丁小明 《右江医学》2012,40(3):317-319,455
目的探讨心率及其变化对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接受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疑似冠心病患者192例,按心率不同分成小于60次/min组、61~70次/min组及大于70次/min组三个组,并将右冠状动脉(RCA)图像质量作为参考,根据冠状动脉伪影多少及血管连续性分为3个等级,评价不同心率对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心率在小于60次/min、61~70次/min所得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好,但在扫描过程中心率变化幅度大者成像质量有所下降,以右冠状动脉明显,特别是中段最为显著,其次是回旋支,前降支影响最小。结论 128层螺旋CT能够很好显示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心率及其变化可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选择合适的心率及维持心率的稳定是保证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率变化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和减慢与稳定心率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181例患者接受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术,将原始数据送AW4.1工作站,对冠状动脉作客积再现(VR)、二维曲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心脏长、短轴重建等。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分能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和不能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两种。结果 84例(46%)患者原来心率超过75次/min,经过采取减慢和稳定心率的综合措施后,心率降低至75次/min以下。181例患者中有15心例(82.9%)的整体图像能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的要求;31例(17.1%)未能达到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的标准、其中2例(1.1%)是操作不当、4例(2.2%)是扫描过程中患者屏气不完全、25例(13.8%)是扫描过程中患者心率波动过大(变动幅度超过10次/min)所致。结论 在正确选择患者的情形下.心率是影响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心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66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记录扫描时间、心率、心率变化,后处理重建冠状动脉各分支的显示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情况;将66例患者按心率≤60次为Ⅰ组,心率61~70次为Ⅱ组,心率71~80次为Ⅲ组,心率〉80次为Ⅳ组,比较各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时间短,心率变化小,对冠状动脉三四级分支的显示优,对病变显示清晰;比较不同心率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Ⅳ组(心率〉80次)明显低于Ⅰ、Ⅱ、Ⅲ组(P〈0.05),Ⅰ、Ⅱ、Ⅲ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时间短,图像清晰,但心率〉80次对图像质量仍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心率下体质量对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强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正常(EF为50%~70%)的患者136例,根据心率分为4组,A组: 50~59次/min;B组: 60~69次/min;C组: 70~79次/min;D组: 80~89次/min。对比剂的剂量根据体质量进行调整(230mgI/kg),注射速率5mL/s,随后以相同速率追加30mL生理盐水。计算4组中左主干(left main, LM)的平均CT值。先整体评估所有患者的体质量和心率与LM的CT值的相关性,再于每一组内评估体质量与LM的CT值的相关性。结果 整体评估所有患者,显示LM的CT值与心率呈负相关(r=-0.211,P<0.05),与体质量呈负相关(r=-0.250,P<0.05)。组内分析,显示A组和B组中LM的CT值与体质量呈负相关(A组: r=-0.561,P<0.05;B组: r=-0.380,P<0.05)。C组和D组中LM的CT值与体质量无明显相关性(C组: r=-0.075,P=0.650;D组: r=-0.073,P=0.766)。结论 在根据体质量调整对比剂量的注射方案中,心率较低的患者组,冠状动脉的强化效果与体质量呈负相关;心率较高的患者组,体质量不同的患者冠状动脉强化均一性好。  相似文献   

17.
孟雷  许崇永 《中国现代医生》2012,(32):84-85,F0003
目的分析与比较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9年12月在我院接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以及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冠心病诊断的80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将其冠状动脉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多层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进行初步探讨,同时对其显示出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的各分支进行比较。结果在这80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中有1200节段的冠状动脉(直径均≥1.5 mm)在其图像当中显示出来,多层螺旋CT可以提供出1159节段可供分析的优良图。可评估率为96.6%,不可评估的节段为3.4%,因多因心率(律)发生异常所导致的1.9%;有220处的斑块被显示出来,其中钙化斑块情况居多,发生的部位最多的为前降支。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心病安全可靠、风险较小、简单易行,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对诊断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是筛选冠心病高危人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陈思争  于山 《中外医疗》2015,(3):181-182
目的:对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采用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价值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接收治疗的54例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心电图与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 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阳性率为75.9%,心电图诊断阳性率为5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对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采取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具备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具有简便、无创、经济以及安全可靠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16排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组706例受检者行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检查,其中537例受检者给予常规剂量9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在65士10次/分.采用后置性心电门控电影扫描序列进行扫描,层厚为1.25mm,螺距为0.275:1,非离子型造影剂1.5—2mm/Kg,碘浓度为300mgI/ml或370mgI/ml,注射速率3—4ml/s,在注射造影剂后,屏气20秒左右,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属支(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并对其进行评价。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她)、曲面重建(CPR)以及仿真内窥镜(VE)。结果:706例受检者有2556根冠状动脉被评价。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6%、88%、89%、91%、93%。检测有意义的狭窄(≥50%的狭窄)936/2556(36.92%)根,其中钙化性狭窄773/936(82.59%),非钙化性斑块狭窄163/936(17.50%)。单根血管有意义的狭窄为612/936(65.38%),两根血管有意义的狭窄为237/936(22.32%),三根以上血管有意义的狭窄为113/936(12.07%)。4、结论:如果控制好心率和改善扫描技术,16排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能较为满意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属支,对冠心病的筛查、血管搭桥以及内支架置入后疗效随访均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脉CT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怀疑有冠心病且同时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冠脉血管成像检查(冠脉CTA)、冠脉造影检查的68例患者检查资料。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68例患者4个主要冠脉包括左冠脉主支、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共272支检查中显影良好。冠脉CT结果显示病变(+)者共97例,显示无病变(-)者175例,冠脉造影结果显示病变(+)者101例,显示无病变(-)者171例。冠脉CT成像与冠脉造影结果均为(+)者94例,均为(-)者167例。68例可疑为冠心病患者冠脉CT诊断敏感性为93.1%,特异度为97.7%。结论冠脉CT成像具有非侵入性、费用低、灵敏、特异、准确等优点,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