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建立豚鼠至大鼠异种肝移植动脉化动物模型。方法 利用血管套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了30例豚鼠至大鼠肝移植。观察受者存活时间和移植肝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移植大鼠存活时间平均为(98.00±26.38)min,肝细胞发生弥漫性水样变性,中央静脉和小叶间静脉淤血。肝细胞内糖原颗粒消失,细胞器水肿。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非协调性异种肝移植动脉化模型。能观察移植肝的超急性排斥反应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豚鼠至大鼠异种肝移植动物模型中移植肝病理学表现。方法:利用血管套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了20例豚鼠至大鼠肝移植。观察了受体存活时间和移植肝HE染色情况、电子显微镜下表现和荧光染色表现。用TUNEL法检测了移植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受体存活时间平均为(135.10±46.12)min,组织学表现为肝小叶结构存在,但肝细胞发生弥漫性水样变性,中央静脉和小叶间静脉淤血;电子显微镜下见肝细胞内糖原颗粒消失,细胞器水肿,近血窦处肝细胞膜破坏;IgM和IgG染色主要位于肝脏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和肝血窦内。细胞凋亡指数为(0.80±0.31)%。结论:首次建立了豚鼠至大鼠异种肝移植模型,观察了超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豚鼠至大鼠非协调性异种肝移植动物模型,并对动脉化模型和静脉化模型进行比较.方法 共进行异种肝移植40次,其中20对为动脉化组,20对为静脉化组.比较两组存活时间、受体血中肝脏酶的变化,移植肝组织学改变和荧光抗体染色.结果 动脉化组存活时间为(92.95±28.52) min,静脉化组为(135.10±46.12) min.两组移植肝组织学变化基本相似,肝细胞水样变形、血管和血窦淤血;荧光染色见IgM和IgG沉积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肝血窦.结论 在没有克服超急性排斥反应之前,豚鼠至大鼠异种肝移植静脉化模型比动脉化模型更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4.
异种反应性天然抗体在豚鼠至大鼠肝移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异种反应性天然抗体 (XNA)在豚鼠至大鼠异种肝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AR)中的作用。方法 将实验鼠随机分成A、B、C、D组 ,每组 2 0只 ,分别为对照组、术前输注豚鼠肝细胞 (HC)组、术前连续肌注山地明 (CsA)组和术前输注HC合用CsA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受体体内XNA含量 ,观察了受体存活时间和移植肝组织学改变。结果 移植肝组织发生了HAR。受体体内存在XNA ,以IgM为主。术前输注HC使受体体内的抗体明显升高 ,A组IgM(单位 :平均荧光强度 ,下同 )为 74.58± 31 .75 ,B组为 40 6 .42± 1 0 8.0 2 (P <0 .0 1 ) ,而使用CsA能预防抗体爆发反应 ,C组为 48.82± 1 1 .0 4 (同B组比较 ,P <0 .0 1 )。术前输注豚鼠肝细胞合并使用CsA能延长受体存活时间 ,A组为 (1 2 4 .1 0± 33 .42 )min,D组为 (1 83 .70± 2 6 .85)min(P <0 .0 1 )。移植肝表现为肝细胞水样变性 ,肝血窦和血管扩张瘀血 ,但小叶结构完整。结论在豚鼠至大鼠异种肝移植中发生的HAR是一种强烈的免疫反应 ,其中XNA所起作用有限 ;术前输注豚鼠肝细胞合并使用CsA能延长受体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受体血清“封闭”供肝对异种肝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HAR)的预防作用.方法 取豚鼠和SD大鼠各20只,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供受体随机配对;移植前采集受体大鼠近交系其他个体血清,45℃水浴灭活补体备用;实验组(n=10)术前用0.1%受体血清(recipient serum,RS)的Ringer液“封闭”供肝,对照组(n=10)仅用Ringer液灌洗供肝;采用改良“双套管法”行豚鼠、SD大鼠原位肝移植,观察供肝植入后形态学改变、受体存活时间、术后1h存活率,HE染色法检测移植肝微血栓、出血和肝细胞水肿等病理损害积分;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评价肝功能.结果 两组大鼠供体异种肝移植时间和无肝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受体大鼠供肝充盈缓慢,灌注不均,实验组供肝充盈迅速,灌注较均匀;实验组受体大鼠术后存活时间和术后1h存活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1),移植肝微血栓、间质出血(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肝细胞水肿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受体血清“封闭”供肝对异种肝移植HAR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预防器官移植HAR的潜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FK5 0 6对非协调性异种肝移植再灌注障碍的防治作用。方法 对豚鼠至SD大鼠非协调性异种肝移植进行FK5 0 6治疗 ,观察FK5 0 6治疗组异种肝移植后肝脏门脉血流变化和存活时间及病理变化。结果 发现FK5 0 6可以减缓异种肝移植后肝脏门静脉血流的降低 ,未使用FK5 0 6组受体存活时间为 15 7± 7.1(min) ,而FK5 0 6治疗组为 2 15 .9±16 .0 (min) ,两组 p <0 .0 1。 结论 FK5 0 6可减轻非协调性异种肝移植移植后肝脏的灌注障碍 ,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7.
静脉注射血管内皮细胞对异种心脏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诱导非协调性异种移植免疫耐受的新方法。方法 移植前 1 4d外周静脉注射抗原量 1 0× 1 0 6 个豚鼠血管内皮细胞或联合腹腔注射环磷酰胺 (2 0mg·kg- 1 ·d- 1 × 1 4d)诱导豚鼠 大鼠异种心脏移植免疫耐受 ,观察供心存活时间。结果 外周静脉注射豚鼠血管内皮细胞联合使用环磷酰胺能够延长豚鼠 大鼠异种心脏移植存活时间 ,其平均存活时间为 (67.5± 6 .4)min ,与其余各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供心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豚鼠血管内皮细胞外周静脉注射联合使用环磷酰胺组抗体IgM及补体C3沉积均较其余组少 ,定量测定分别为40 .5± 3 .9,46 .8± 5 .2 ,与其余各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移植术前外周静脉注射血管内皮细胞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延长非协调性异种心脏移植存活时间 ,血管内皮细胞可以作为新的耐受原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协调性异种肝移植供肝再灌注障碍与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可能关系。方法: 应用改良缝合法建立豚鼠至大鼠的肝移植动物模型,观察供肝再灌注60分钟内门脉灌注和肝脏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移植后60分钟供肝门脉灌注明显减少;肝细胞的线粒体明显肿胀,线 粒体嵴破坏、结构紊乱,内质网扩张、脱粒,肝细胞狄氏间隙消失,肝血窦内可见到血小板 和粒细胞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部分内皮细胞消失。受体心肌细胞肿胀,肌原纤维排列紊 乱、疏松化和断裂,线粒体呈多形性,大小不等。结论: 豚鼠至大鼠非协调性异种肝移植60分钟时有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从而导致供肝的灌注障碍,同时心肌的受损可以进一步加重供肝的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异种肝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 方法: 切除大鼠90%肝脏,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分离异种豚鼠和同种异体Sprague-Dawley鼠肝细胞,切肝术前1天植入受体脾脏内.观察受试大鼠存活时间、切肝术后24小时血生化改变和脾脏切片表现. 结果: ①中位存活时间,对照组为21小时,同种组为56小时,异种组为40小时.同种组存活时间较对照组长(P<0.01),异种组亦延长(P<0.05).②移植组部分血生化指标有所改善.异种组中仅血糖和凝血酶原时间改善较明显(P<0.05),同种组中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糖和凝血酶原时间都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③肝细胞植入后48小时,异种组脾脏内仅存少量萎缩的肝细胞,同种组脾脏内仍散在健存肝细胞. 结论: 异种肝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有防治作用;要提高移植效果,首先需克服早期的免疫排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协调性和非协调性异种移植免疫排斥不同机理,寻找中华眼镜蛇毒结合免疫抑制药物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采用改良的Heron颈部套袖法分别建立小鼠对大鼠,豚鼠对大鼠异种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受体大鼠各分为4组:1组仅行异种移植不给药;2组联合应用中华眼镜蛇蛇毒因子、环磷酰胺、FK506;3组将2组中华眼镜蛇毒剂量加倍;4组在2组用药组合基础上再加用前列腺素E1。结果:给药组移植供心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尤其在小鼠对大鼠模型给予PGE1后(小鼠4组6.92d)及豚鼠对大鼠模型蛇毒因子剂量加倍后(豚鼠3组27.33h)。两类模型给药后CH50,异种抗体IgM明显降低,并逐渐出现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改变。结论:异种移植后的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急性血管排斥反应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联,是统一的排斥过程中具有不同特点的两个阶段。中华眼镜蛇毒联合多种免疫抑制药物可控制异种排斥,尤其对非协调性异种移植有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封闭群Wistar及Lewis近交系大鼠各40只,行Wistar大鼠间移植及Lewis大鼠间移植腹腔异位心脏移植。心脏移植在Ono术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将受体鼠的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略作游离后用血管钳阻段,不分离二者,亦不结扎二者的分支;将供心的升主动脉及主肺动脉分别与受体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做端侧吻合,将供心移植于受体的腹腔内。结果:共建立40只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92.5%。供心总缺血时间(22±3)min,手术总时间(55±8)min。供心平均存活时间:Wistar大鼠为(8.6±1.1)d,Lewis大鼠除1只用于取标本,其余30d时仍然存活。结论:本方法可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供心缺血时间。  相似文献   

12.
苦杏仁苷对肾脏移植大鼠存活情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苦杏仁苷(amygdalin)是否能增加肾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及评估苦杏仁苷与环孢素(cyclosprin,CsA)联合用药时对大鼠肾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只肾移植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苦杏仁苷组、CsA组和苦杏仁苷+CsA组,观察其存活时间及移植肾病理变化。结果:空白对照组存活时间最短(5.44±0.51)d,其与苦杏仁苷组(6.29±0.74)d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苦杏仁苷+环孢素组存活时间最长(11.84±0.76)d,其与环孢素组(9.26±0.74)d比较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肾组织病理上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排斥反应,并具有各自的病理特点。结论:苦杏仁苷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肾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苦杏仁苷和环孢素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用环孢素,其联合用药更能延长肾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方法:对40例(80只)Wistar大鼠施行异位小肠移植,供受体术前抗生素灌胃,改变供受体术式,减少受体手术时间、手术损伤及供肠缺血时间;采用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吻合以及左肾静脉-门静脉单套管吻合,血管吻合方法采用单纯间断吻合,重建供肠血管;移植小肠双造口,静脉补液通路采用股静脉。结果:肠缺血时间≤35min,吻合口无狭窄,40例大鼠接受小肠移植,建模成功35例。结论:改进小肠移植技术中的多个细节后,降低了大鼠小肠移植术的难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女性尿路感染(UTI)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调查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上海长征医院肾移植康复病房收治的肾移植术后UTI女性患者60例,依据年龄段分为低年组和高年组,比较两组患者UTI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78.33%(47/60)患者至少出现UTI1例次;51.67%(31/60)患者UTI临床症状不典型;38.33%(23/60)患者尿标本以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但36.67%(22/60)患者却难以找到致病菌。其中高年组(占78.33%,47/60)比低年组(占21.67%,13/60)UTI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高年组UTI中,糖尿病和移植肾失功发生率均高于低年组患者(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是肾移植术后女性UTI的重要影响因素,高年组UTI患者易增加移植肾失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和分析86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近期并发症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09年4月86例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为夫妻间供肾,80例为直系血缘亲属供肾。供体均为开放手术取肾,受体首次移植84例,再次移植2例,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加霉酚酸酯(或硫唑嘌呤)加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86例供体取肾术后7~10天出院,所有供体随访3~12个月,肾功能正常。86例受者中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例,均经甲泼尼龙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逆转。6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死亡2例。4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其中1例并发移植肾周血肿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最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术后移植肾周血肿再次手术6例,5例治愈。发生尿瘘6例,经保守治疗痊愈。83例存活者随访至今,其中术后1年发生慢性移植物失功2例,移植肾功能正常81例。结论:活体亲属供肾移植安全、疗效好,术后应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并发症,以获得人肾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6.
载抗生素硫酸钙结合自体骨Ⅰ期植骨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颜瑞健  张春  郭峭峰  陆建伟 《中国骨伤》2014,27(10):854-857
目的:探讨清创后伴有骨缺损的慢性跟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载抗生素硫酸钙结合自体骨Ⅰ期植骨的方法治疗52例慢性跟骨骨髓炎患者,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43岁;右侧32例,左侧20例;病程6个月~3年.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3.0 cm×1.5 cm~23.0 cm×12.0 cm.按照Cierny-Mader分类法:Ⅲ型34例,Ⅳ型18例.观察治疗后感染控制情况、人工骨吸收及骨缺损修复愈合情况,并采用Maryland评分标准对足跟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3.8年,平均2.8年.所有患者Ⅰ期治愈,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5个月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骨缺损修复愈合时间为1.5~3.5个月,平均2.5个月.人工骨在影像学上完全吸收时间为1.2~3个月,平均2.2个月,10例拔管后存在局部渗出窦道,2~3个月愈合,与人工骨完全吸收时间一致.4例患者皮瓣、肌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出现部分坏死,经治疗后创面均获得闭合修复.术后Maryland评分为88.15±7.70,优32例,良14例,可6例.结论:应用载抗生素硫酸钙结合自体骨Ⅰ期植骨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长期结果需要进一步随访,同时人工骨渗出及其影响因素也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在同种异体全厚皮片移植中作用。方法:荷兰黑兔作为供体,日本白兔作为受体。实验分为三组(n=8):1组,空白对照组;2组,小剂量他汀类药物(术后给于2mg/kg/天);3组,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术后给于4mg/kg/d)。通过临床评估和病理组织活检来计算皮片的存活时间以及他汀类药物抑制炎性细胞浸润的作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外周血IL-2水平测定来观察他汀类药物在对抗急性炎症反应的作用。结果:全厚皮片的存活时间:1组,(7.0±1.07)天;2组,(8.13±1.13)天;3组,(13.25±0.71)天。3组的存活时间长于1组和2组,但1组和2组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延长了皮片的存活时间,阻止了淋巴细胞的浸润,而且在对抗急性排斥反应中有很大的作用。结论:阿托伐他汀延长了同种异体全厚皮片移植的存活时间,抑制了炎性细胞的浸润,有效的对抗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
李笛  汤健 《实用骨科杂志》2013,(10):894-896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植骨材料(白体髂骨、同种异体骨)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AO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的76例单侧跟骨骨折患者,其中男53例,女23例,平均年龄39.5岁。自体髂骨植骨40例(A组),同种异体骨植骨36例(B组)。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年龄、伤后至手术时间、切口干燥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24h切口引流量等进行评价。结果A组平均年龄(39.43±11.71)岁,伤后至手术平均时间(10.27±2.54)d,切口平均干燥时间(6.02±1.37)d,切口平均愈合时间(14.08±1.27)d,术后24h平均引流量(78.58±13.92)mL;B组平均年龄(39.53±110.52)岁,伤后至手术平均时间(9.14±3.19)d,切口平均干燥时间(8.08±1.02)d,切口平均愈合时间(16.14±1.84)d,术后24h平均负压引流量(96.69±13.57)mL。A组与B组的切口干燥时间、愈合时间、术后24h引流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髂骨植骨较同种异体骨植骨会缩短跟骨骨折切口的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肿瘤根治术在肾移植术后原肾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此术式在此罕见疾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2例行肾移植术后原肾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分别为44min与52min,术中出血量均小于30ml,患侧肾上腺完整保留,术后分别随访24个月与3个月,影像学检查提示2例患者均未发生局部及远处转移。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患者肌酐及肾移植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均为透明细胞癌,核分裂Ⅱ级。结论:后腹腔镜肾肿瘤根治术治疗肾移植术后原肾恶性肿瘤安全、有效,术中注意萎缩原肾的形态及肾蒂血管的解剖学改变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后的生存状况,探讨影响肝移植受体特别是恶性终末期肝病受体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同种异体肝移植且随访记录完整的受体99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肝移植受体的原发病分为良性组(54例)和恶性组(45例)。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肝移植受者术后的1年、2年、3年、4年存活率,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比较生存曲线。将肝移植受体围手术期的12项指标和恶性组10项指标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影响受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截止至2009年10月,生存64例,死亡35例,受体术后的1年、2年、3年、4年存活率分别为68%、57%、53%、53%。良性组术后的1年、2年、3年、4年存活率分别为78%、70%、61%、61%,恶性组术后的1年、2年、3年、4年存活率分别为60%、46%、46%、46%。两组术后各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良性组的存活时间为(35.8±3.0)个月,恶性组的存活时间为(28.7±2.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围手术期的12项指标中,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优势比1.21,95%可信区间1.05~1.39,P<0.01)和无肝期时间(优势比2.28,95%可信区间1.26~4.13,P<0.01)对肝移植受体术后存活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组的10项指标中,术前甲胎蛋白水平(优势比5.94,95%可信区间2.49~14.16,P=0.001)和肿瘤微卫星灶(优势比3.40,95%可信区间1.50~7.74,P<0.01)对肝移植受体术后存活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前APACHEⅡ评分和术中无肝期时间是影响受体术后长期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前甲胎蛋白水平和有肿瘤微卫星灶则是影响恶性肝脏疾病肝移植受体长期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