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京医学院仿宋针灸铜人与现行《经络腧穴学》教材的经穴定位有多处差异,笔者选择足阳明胃经面部循行线及腹部水道、归来、气冲三穴间距,两处定位差异进行分析,试图说明从《针灸甲乙经》到《经络腧穴学》教材,由于受到"以经统穴"思想的影响,而对足阳明胃经"下交承浆"的理解产生差异;由于对古籍中骨度分寸理解的不同,致使水道、归来、气冲三穴定位不同,如此仅举经穴定位演变之一隅,肃清经络、腧穴的源流及传承过程中的演变,希望有助于医者对古籍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小腹骨度正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骨度篇》曰:“天枢(平脐)以下至横骨(耻骨联合)长六寸半。”《甲乙经》《千金》《补台》《铜人》《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类经图翼》《针灸集成》《医宗金鉴》等古籍及现代文献《俞穴学概论》《针灸十四经穴位置考定》《针灸经穴模型》等皆宗此说。《针灸大成》《循经考穴编》《俞穴折  相似文献   

3.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同身寸,下同)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简便取穴法。[1]几类定位方法中骨度分寸定位法相对更精确,在临床与教学中广为推崇。骨度分寸法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2]此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骨度》篇,其所测量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两臂外展,两手平伸,以中指端为准)也是七尺五寸。取用时,将设定的骨节两端之间的长度折成为一定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不论男女老幼,肥瘦高矮,一概以此标准折量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3]所以中医针灸学中的“寸”在每个人身上都彼此不同。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相关腧穴定位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穴位定位是腧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针灸的临床取穴和疗效。现在有关腧穴定位和取法的理论大都源自《针灸甲乙经》 ,《甲乙经》所使用的骨度又来源于《内经·骨度》篇 ,然这些腧穴的理论典籍用词精炼 ,如不细加参详 ,对于某些腧穴的定位 ,有时很难确切把握。笔者在多年的针灸教学工作当中发现 ,目前国内中医院校所使用的有关腧穴理论的教材《针灸学》和《腧穴学》 ,在膝关节附近的几个腧穴诸如膝阳关、梁丘、阴市、伏兔等的定位上 ,一直遗留着一些问题 ,经考证 ,现提出以下观点 ,供同仁参考指正。1 膝中与膝阳关穴《内经·骨…  相似文献   

5.
针灸骨度人体测量100例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u XD 《针刺研究》2011,36(1):66-71
目的:通过人体实际测量,比较《灵枢.骨度》的尺寸与现行针灸骨度之间的差异,探讨针灸骨度相关人体各部位间的比例关系。方法:依据现行国家标准《腧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GB/T 23237-2009)规定的方法,对100名部队战士进行了12项针灸骨度的人体测量。结果:(1)两头维与两完骨间弧长,两者作为头部横寸同为9寸,实际长度并不相等;(2)两云门间距12寸,其与两乳头间距的实测比值符合12∶9.5的比例关系,与《灵枢.骨度》"两乳之间广九寸半"的记载相符,而与现行针灸骨度两乳间8寸不符;(3)天突-脐中与脐中-耻骨联合上缘的实测比值与《灵枢.骨度》中两者的比值17∶6.5相符,而与现行针灸骨度不符;(4)根据腋前纹头-肘横纹的实测距离,折算出这一距离的骨度值为12寸,与现行针灸骨度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不相符;(5)根据髌底-髌尖的实测距离,折算出这一新增骨度值为2寸,与现行国家标准记载相符。结论:(1)现行针灸骨度中,两头维间9寸、两乳间8寸、脐中-耻骨联合上缘5寸、腋前纹头-肘横纹9寸均为后世医家根据相关部位穴距相加的尺寸,增改《灵枢.骨度》相关尺寸而成,从而导致了《灵枢.骨度》尺寸与现行针灸骨度之间的差异,以及部分针灸骨度间的比例关系与人体实际测量结果不符;(2)新增骨度两云门间距12寸、髌底-髌尖2寸,符合人体实际测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正>1曲骨穴文献研究1.1曲骨穴穴名及定位曲骨一名,首见于西晋·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曲骨有两个含义,一是穴名,即归于任脉的曲骨穴;二是骨名,指耻骨,古代文献又称之为“横骨”。曲骨穴中的“曲”意为弯曲,“骨”指耻骨,其骨形弯曲,穴在骨上中央,故名曲骨穴。  相似文献   

7.
正确取穴是针刺取得疗效的重要因素。《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 ,为腧穴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将腧穴定位方法大致分为 4种 :1 骨度分寸法  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大小、长短 ,并依尺寸比例折算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该方法最早见于《灵枢·骨度》 ,如 :①“发所覆者 ,颅至项一尺二寸” ,“髀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等至今仍被临床应用 ;②“缺盆以下至髁九寸……髁骨亏以下至天枢八寸” ,“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则已被新的方法取代 ,前者多根据肋骨计算 ,后者一般用脊…  相似文献   

8.
骨度分寸取穴法所定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度分寸取穴法(又称骨度法)是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之一,它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来确定腧穴位置的一种方法。此法早见于《灵枢·骨度》篇。我们以前的工作已证明,《灵枢·骨度》篇中所列各部尺度是古  相似文献   

9.
《甲乙经》治疗部分内容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针灸学著作,为晋·皇甫谧撰。现今流传的《甲乙经》,全书共十二卷。卷七至卷十二载各种病证的腧穴治疗。一般认为《甲乙经》该部分内容为针灸处方,而今通过分析,可以确定其并非针灸处方,应属于腧穴主治的归类。《甲乙经》乃汇集《素问》、《针经》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编撰而成。《内经》只载有160个穴名及部分腧穴的主治,《甲乙经》  相似文献   

10.
<正> 支沟穴归属手少阳三焦经,别名飞虎(出自《针灸大成》),为手少阳经的经穴。 1 定位及功能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篇,定位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出自《针灸甲乙经》)。临床取穴时以腕背横纹上三寸、尺、桡骨之间是穴。本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三焦属于相火,支沟为其经脉中之火穴,有清利三焦,通气降逆,舒筋活血之功效。  相似文献   

11.
浅论百会     
1 百会的定位白会属督脉,《针灸甲乙经》对其部位有明确的记载,即“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后世医家对之并无太大异议,在现行统编教材中亦以此为据,取之“正坐,在后发际中点上7寸处;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但骨度分寸与简便  相似文献   

12.
徐玮祯  王锐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34-135
<正>1支沟穴的定位支沟穴最早出自《灵枢·本输》篇:"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现行中医院校《经络腧穴学》教材[1]将支沟穴确定为: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三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在解剖上浅层分布有前臂后皮神经,头静脉和贵要经脉的属支,深层有骨间后动、静脉和骨间后神经。2支沟穴的刺灸法《针灸甲乙经》:"支沟者,火也。在腕后三寸……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壮。"《经络腧穴学》中取直刺,刺入深度为0.5~1寸。然临  相似文献   

13.
睛明穴,在《针灸甲乙经》、《铜人俞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书中又称为泪孔。睛明穴的定位多定于目内眦旁0.1寸。如《针灸甲乙经》记载在目内眦外,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西方子明堂灸经》记载为目内眦头外,一分宛腕中,现行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学》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邱茂良主编,1985年10月第1版,下简称《针灸学》五版教材)则云:“目内眦旁0.1寸”。由上可见睛明穴定位多明确而统一在目内眦旁0.1寸。而对睛明穴的针刺深度历来就存在明显的分歧。  相似文献   

14.
<正> 蠡沟穴出于《灵枢·经脉》篇,其定位为“去内踝五寸”。后世的《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著作亦同,均未说清定位在内踝上五寸的具体部位。现代针灸文献对蠡沟穴的定位主要有三种说法:(1)定在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2)定在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近内侧缘。(3)定在内踝尖上5寸,胫骨后缘。以上说法,我们认为第一种说法较妥,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田开宇 《中国针灸》2022,(5):520-522
<正>腧穴定位法是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腧穴的准确定位既能保证针灸临床的疗效,亦可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言:“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备急千金要方》亦载:“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好肉耳”。人民卫生出版社(简称“人卫社”)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简称“中医社”)的现行最新版全国规划教材《针灸学》[1-2]中腧穴定位法均是按照体表解剖标志、骨度折量、  相似文献   

16.
《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为魏晋时期皇甫谧在《素问》、《灵枢》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的基础上,依据"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1]"的原则编著成书的。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本研究就《甲乙经》对背俞穴的有关内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癫痫的治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也是一部比较系统完善的针灸学著作,书中对癫痫的发病、病机、治疗、腧穴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本文对《针灸甲乙经》的学术思想作了简单的论述,探讨了《针灸甲乙经》中癫痫的病因病机、针灸治疗以及治疗规律,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癫痫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照海穴在《内经》称为"阴跷"。《灵枢.热病》:"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至《针灸甲乙经》始名"照海",且明确指出:"照海,阴跷脉所生,在足内踝下一寸。"其后,《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针灸逢源》等皆从其说。  相似文献   

19.
浅谈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间有两经或数经交会的腧穴。据统计,全身共有104穴。《灵枢·寒热病》篇中称“关元”为“三结交”,是对交会穴的最早记载。现存著作中全面记载交会穴的,以《甲乙经》为最早。后世医书有些补充,但有分歧。现代针灸医书中对交会穴数目的记载也不统一。交会穴在临床医疗上有很重要的作用,是针灸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瘦燕氏曰:“可以说会穴的发现是经络学说和针  相似文献   

20.
天容穴略考     
<正> 天容穴是十二正经所属的腧穴之一,历代医家对其归属、交会问题,至今尚无一致认识。最新修订的全国高校教材《针灸学》(南京中医学院主编,1978年版)将其归于手太阳经脉之中,笔者认为对此有重新考证的必要。一、定位本穴的最早定位,仅以颈项部腧穴的排列来描述:“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灵枢·本输》)《甲乙经》曰:“天容穴在耳下”。以后《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则从文字上记载其准确位置“在耳下曲颊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