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北宋肇兴,医界研习《伤寒论》蔚然成风,绍述仲景之学者纷然涌现。著名医家韩祗和,便是其中重要一员。他潜心钴研伤寒之学,于1086年著成《伤寒微旨论》(下简称《微旨》)。全书二卷共十五篇,间附方论,虽然篇幅不长,却能阐述伤寒奥旨,发明仲景未尽之意。惜乎《宋史》未载韩氏,故履贯无从考。《微旨》亦曾亡佚,后人从《永乐大典》中“采掇荟萃,以成完帙”,其内容显然不全,亦未能广为流传。因此,较之庞、朱等人,其  相似文献   

2.
《伤寒微旨论》(以下简称《微旨》)系北宋名医韩祗和所撰,大约成书于公元1086年(哲宗元年)。比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早十四年,比朱肱《类证活人书》早二十二年,是现存的第一部《伤寒论》发挥本参考书。原书早已散佚,后人根据《永乐大典》中散见的内容采掇荟萃复辑成书,清代至民国年间曾多次刊印。微者,不明也;旨者,意也。韩氏以微旨命题立论,以示其书重在阐发《伤寒论》未尽之义。《微旨》分上下两卷,每卷七篇,从伏气温病、伤寒辨脉、汗下温中大法,以及蓄血、阴黄、  相似文献   

3.
<正>《伤寒微旨论》是宋代医家韩祗和代表作。《四库全书提要》云:"祗和实北宋名医,以伤寒为专门者。特《宋史·方技传》不载,其履贯遂不可考耳。"历来医家对其作者都不能详释,但对《伤寒微旨论》却多有褒扬。有学者指出:"韩氏的伤寒学术思想可概括为:论伤寒之病机,以经络释六经;重脉象之辨证,言  相似文献   

4.
以《永乐大典》所辑北宋医家韩祗和《伤寒微旨论》资料为依据,就其书中有关外感热病病机、病名、汗下温三法、阴黄证治、蓄血证治等内容进行研究。认为本书是第一本阐发仲景学术思想的专著,勇于创新,发仲景未尽之意,丰富了外感热病学的理论与临床。开宋代研究《伤寒论》之风气,是一本阐发仲景学说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5.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推阐仲景之旨而能变通于其间,从阐扬伤寒伤足不伤手、脾胃病证治法、从脾弱论阴黄、调护重脾胃四个方面对仲景脾胃学术思想进行了阐发。为后世认识《伤寒论》太阴经、阳明经病证与脾胃的关系,脾胃病证下法、温中法的使用,阴黄的辨治,疾病从脾胃调护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医家继承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提供了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温病”之名,首见于《内经》。考《六元正纪大论》即有“民疠温病”“温病乃作”诸论。而《难经》则阐发《内经》之旨,提出“伤寒有五”,将多种热病统于广义伤寒之内,张仲景继承内、难之旨,著《伤寒论》,虽涉及温病、风温之名,但欠详尽。其后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后人根据实践所得,把温病、热病、湿温,从伤寒范畴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7.
论寒温一体     
伤寒、温病学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术派别中的两个流派,其学术思想是千古之龟鉴、后学遵循之圭臬。为伤寒、温病导流引源,伤寒出源于《内经》,温病亦布委于《内经》,其发展经历两个阶段,即寒温未分化阶段与寒温分治阶段。《内经》关于伤寒、湿病的论述,散见于《素问》的“热论”、“刺热论”、“评热病论”、“六微旨大论”、“阴  相似文献   

8.
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他处于伤寒学说盛行而温病学说发展缓慢的时代,当时仲景《伤寒论》已经很有影响,该书将温病置于伤寒体系内进行论述,且详于伤寒,略于温病,前者有论有方,后考有论无方,致使医家不察,误用伤寒方统治温病,其效不一。孙思邈虽然认为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但不拘于一家之见,仍然“博采群经”,“幽求今古”,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  相似文献   

9.
六月二十九日下午“仲景学说现代研究中心”在大连召开了成立大会。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开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此后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形成,无不受到仲景学说的影响。因此,张仲景被后世医家奉为“医圣”,他的学说被誉为“医魂”。对于仲景理论的研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是一位针灸与药物并用的医学家,其针灸学说源于《内经》,充实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自称“宿尚方术”,而“方术”即指“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在《伤寒杂病论》中,直接与针灸有关的条文达69条,其内容反映了仲景针灸学说的观点;论中明确指出的穴位有风池、风府、期门、巨阙、大椎、肺俞、肝俞、劳宫、关元等9个。他提出的针灸宜禁等,今日仍不失其指导意义。本文就其针灸学说,略加论述,权作初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