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局部用环孢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并对微球性状进行考察。方法: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筛选其最佳制备工艺,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采用激光粒径分析仪对微球的平均粒径分布检测,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对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药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应用通过正交设计筛选后的制备工艺,所得到环孢素聚乳酸微球的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18.234μm,粒径在9.525~32.400μm的占总数的80%以上。包封率为(86.12±0.77)%,载药量为(34.51±0.63)%。环孢素-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药情况为30 d,累积释药量为40.8%,在释放前期释放速率较快,5 d后释放变得平稳。结论:可获得较满意的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且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环磷酰胺聚乳酸微球,并检验微球的体外缓释效果。方法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制备工艺,用生物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并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粒径。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环磷酰胺聚乳酸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性能。结果 微球呈球形,直径为(12.67±3.67)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5.38%和62.5%,累计释放时间为108h,累计释放率为84.07%。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环磷酰胺聚乳酸微球,为制备可生物降解载药微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制备依托泊苷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依托泊苷聚乳酸微球,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处方工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药物释放,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球形态和粒径分布.结果:所得微球外观圆整,平均粒径为12.87 μm,载药量为14.79...  相似文献   

4.
三七总皂苷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制备三七总皂苷壳聚糖缓释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三七总皂苷壳聚糖微球,以粒径分布、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药速度为评价指标,考察处方因素对壳聚糖微球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微球的平均粒径为(4.2±0.3)μm,包封率为(28.58±2.76)%(n=3),载药量为(17.15±1.65)%(n=3)。结论通过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的三七总皂苷壳聚糖缓释微球,其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且制备工艺简单。  相似文献   

5.
5-氟脲嘧啶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特性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5-氟脲嘧啶为模型药物,制备鼻腔给药脑靶向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方法: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氟脲嘧啶鼻用微球,正交实验设计中引入理想函数优化制备工艺,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动态透析法检测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用微球吸水能力表示微球的溶胀度.结果:所得微球形态良好,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为43.20±4.17 μm,载药量为(38.48±1.03)%,包封率为(78.96±1.77)%.体外释放符合Higuichi方程Q=0.1035t1/2 0.0284,r=0.9965.体外释放初始阶段释药快,遵守溶胀控制机理,释放后期释药减慢,遵守扩散控制机理.结论:所优化的制备工艺稳定,包封率较高,适于鼻粘膜用氟脲嘧啶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相似文献   

6.
肺靶向阿霉素微球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肺靶向阿霉素明胶微球(ADM-GMS)并考察其特性。方法采用天然可生物降解的明胶为载体材料,液体石蜡为油相,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阿霉素明胶微球。结果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10.8μm,5-15μm的微球占总数的85.5%,载药量为4.05%,包封率为42.3%,体外释药具有缓释特征,(25±2)℃、RH=60%条件下放置6个月,其稳定性良好。结论微球的粒径、形态、堆密度、流动性、载药量和包封率、体外释药性能及稳定性等基本符合肺部靶向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载艾塞那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采用凝聚法(W/O/O)制备载艾塞那肽缓释注射微球,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艾塞那肽含量的方法和微球中药物提取方法,考察微球粒径大小、外观、包封率、载药量等理化性质,并对微球体外释放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微球球形较圆整,平均粒径为(51.2±1.97)μm,实际载药量为(4.50±0.13)%,包封率在(96.5±2.68)%,首日突释率为(13.19±1.39)%,28 d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可达(88.6±0.73)%。结论以生物可降解的PLGA为载体,用W/O/O法制备的艾塞那肽微球工艺稳定可控,重现性好,可在体外缓释一个月,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川芎嗪PLGA微球并考察其物理化学性质及体外释药性.方法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川芎嗪PLGA微球,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对微球的外观形态、粒径及粒度分布、包封率和载药量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检测.结果 以优化处方制备的川芎嗪PLGA微球为圆球形,粒度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为(10±2.2)μm,包封率为(81.36±1.15)%,载药量为(8.2±0.43)%,药物体外释放可延长至768h,释药特性符合Weibull方程,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证明,形成了新的物相,表明载药微球确已形成.结论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川芎嗪PLGA微球包封率和栽药量高,粒径均匀,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自行设计合成一种以骨缺损修复为目的的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并进行理化性能和体外释放实验。方法复乳法制备mPEG-PLA-NGF缓释微球,并观察其大小形态,用ELISA法测定微球包封率及载药量,用动态透析释药法测定体外释放率。结果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大小较均匀。微球粒径为(74.2±21.3)μm,粒径分布范围较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7.3±1.8)%和[(2.13±0.24)×10-5]%,体外释放实验中,没有发现突释现象,24 h释放率为27.36%,微球在21 d后释放度达72.34%。结论 mPEG-PLA-NGF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物理特性和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
阿霉素明胶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阿霉素明胶微球(ADM-GMS)的制备工艺及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用乳化交联法制备阿霉素明胶微球,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考察影响制备工艺的各因素.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并对阿霉素明胶微球的粒径大小及其分布、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药、稳定性等进行了测定.结果微球形态圆整,大小均匀、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69.154μm,87.32%的微球粒径分布在50~120μm.微球平均载药量为2.13%,包封率为42.62%.微球体外降解和释药特性满足要求,且37℃下性质稳定.结论该制备工艺稳定,制得的阿霉素明胶微球有望成为临床用动脉栓塞术治疗癌症的新制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载体材料制备复合骨碎补总黄酮(TFRD)和野菊花总黄酮(TFC)的TF-PLGA缓释微囊,探讨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及其体外缓释特性。方法:以PLGA、TFRD和 TFC为原料,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TF-PLGA缓释微囊;以包封产率(EE)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进行工艺优化,筛选最佳的工艺参数;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微囊的形态特征、粒径大小和分布情况;采用提取法测定TF-PLGA微囊的体外累计释药率并绘制累计释放曲线。结果: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的最佳制备工艺,PLGA浓度为140 g·L-1,油相体积为1.4 mL,乳化速度为1500 r·min-1,乳化时间为5 min。优化后微囊平均EE为(83.89±2.30)%,平均实际载药量(DL)为(5.90±0.07)%;LM和SEM下观察,微囊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44.34±14.68)μm,粒径分布较窄;体外释放实验检测,24h累计释药率达40%,第50天后累积释药率超过90%。结论:TF-PLGA缓释微囊具有优良的载药及缓释效果,制备工艺简单,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正>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是一种植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不仅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镇痛、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1-3],还可以抑制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4-5]。尽管RES极具开发价值,但RES半衰期短、体内清除速率高、作用时间短、无特异性分布等缺陷限制了它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6-7]。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是聚乳酸-聚丙交酯和聚(乙醇酸)/聚乙交酯合成的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对人体无毒副作用,是已被批准的可安全使用的药用高分子材料[8]。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制备载紫杉醇的聚2-(噁)唑啉纳米胶束,通过改变投药量考察药物引起的胶束形态变化,以期构建新型的高荷载嵌段共聚物胶束递药系统.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聚2-(噁)唑啉载药胶束,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等评价其理化性质,采用膜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利用CCK-8法测定其细胞毒性.结果 随着投药比由80∶100(紫杉醇与聚2-恶唑啉质量比)增加至110∶100,胶束逐渐由球形延长,变为蠕虫状.投药比为80∶100时,球形胶束的平均粒径为(43.17±0.95) nm,包封率为(88.81±2.93)%,载药量为(40.49±2.03)%;投药比增加至110∶ 100后,所得蠕虫状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07.83±1.51) nm,包封率为(77.08±0.97)%,载药量为(40.34±0.51)%.球形和蠕虫状胶束在磷酸盐缓冲液中24 h的累积释放量分别达到(76.58±3.07)%和(77.66±1.00)%,在含2%小牛血清白蛋白的PBS溶液中 24 h的累积释放量高达(100.31±1.80)%和(99.73±2.56)%.球形胶束和蠕虫状胶束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杀伤1C50值分别为0.336和0.342 μg/mL.结论 成功制备了高荷载的球形和蠕虫状载药胶束,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证明其具备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4.
米雷  袁志根  谭赞  艾缘  付三清  刘益锋 《西部医学》2019,31(8):1170-1173,1177
目的 优选正丁苯酞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并对制备微球的性能进行检测。 方法 使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正丁苯酞-PLGA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为观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优选制备工艺,并观察体外释药性能。采用生物显微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并测量粒径。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为投药量15 mg,PLGA 50 mg,聚乙烯醇质量分数为 2%,搅拌转速为700 rpm。正丁苯酞的载药量 (14.49±0.56),包封率 (82.89 ± 1.46)。所制备的微球光滑圆整、粒径均一,平均粒径约为 (23.6±0.87)nm。体外释药实验表现为突释。结论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初步制备了正丁苯酞 PLGA微球,优选的制备工艺条件稳定,制备方法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重组双功能水蛭素PLGA微球的制备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①建立RGD-Hirudin微球制备工艺;②建立缓释微球制剂中药物活性、含量的测定方法;③分析微球制备工艺中的各个关键参数对微球质量的各个指标的影响情况.方法选择聚乙烯醇(PVA)作为助乳剂,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作为微球的生物可降解载体,二氯甲烷作为有机溶剂,溶剂蒸发温度为室温,运用溶剂挥发法制备W/O/W的双乳微球制剂.在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中,考察内水相中水油比例对微球粒径以及收率的影响,助乳剂PVA浓度对微球外观以及微球的包封率和收率的影响,超声次数对微球成球率以及药物活性的影响,挥发搅拌速度对微球的成球率以及外观的影响,不同黏度的PLGA对微球的外观以及分散度的影响,NaCl浓度对微球的包封率、收率以及载药量的影响等.结果利用颗粒粒径系统(PSS)对所制备微球样品的分析得出,微球平均粒径81.38μm,适合作进一步体内研究.几批微球的载药量和收率都很高,分别为83.92%~96.3%和79.93%~95.05%;包封率为23.95%~65.13%.其中NaCl浓度、PVA浓度对微球包封率的影响比较明显.结论微球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微球释放率稳定,并且释放的重组双功能水蛭素(RGD-Hirudin)活性稳定性保持良好,体外释放实验得出其具有缓慢释放的效果,为进一步做动物体内实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壳聚糖(CS)/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多孔性载药膜,用于外科植入牙周引导组织再生,并评价其体外性能.方法 按照PLGA/CS的质量比将实验设为4组:分别为100/0、90/10、80/20、70/30,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PLGA/CS/nHA复合膜,并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致孔剂.依据孔隙率、吸水率、力学性能、体外降解率筛选出最优质量比的PLGA/CS/nHA复合膜作为药物载体,制备克林霉素缓释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PLGA/CS/nHA复合膜的表面形貌,无水乙醇液体置换法检测复合膜的孔隙率,质量干湿率比考察复合膜的吸水率,电子万能材料实验机测试复合膜的湿态力学性能,质量损失考察膜的降解率,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载药膜的体外药物释放特性.体外实验:在载药膜上接种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LFs),培养1~7 d,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和增殖情况.结果 PLGA/CS质量比为90∶10时制备的PLGA/CS/nHA复合膜最为理想,孔隙率为(28.66±1.35)%,吸水率为(108.65±2.27)%,拉伸强度为(2.36±0.04) MPa,断裂伸长率为(203.64±3.89)%,断裂力为(45.98±2.46)N,30 d时降解率为(17.60±0.86)%,最大每日释放量为150 μg/mL,平稳释放药物并维持有效药物浓度时间>15 d,载药膜能促进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载药PLGA/CS/nHA复合膜孔隙率适中,体外降解与组织生长相适应,力学测试结果能够创造和维持牙周引导组织生长特定的空间,在一定时间内能持续稳定释放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磨损清洁钛微粒的大小及不同微粒-细胞比对巨噬细胞释放破骨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前列腺素(PGE2)的影响。方法:清洁钛微粒按直径大小分为(0.35±0.09),(1.5±0.38),(6.25±2.13)μm组,分别以微粒-细胞比1:1,10:1,100:1,500:1,1000:1与巨噬细胞联合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IL-1、IL-6、PGE2含量。结果:各组清洁钛微粒在微粒-细胞比10:1时,巨噬细胞释放TNF-α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500:1时释放TNF-α达到高峰,1000:1时分泌量下降。(0.35±0.09)μm清洁钛微粒组较(1.5±0.38)μm和(6.25±2.13)μm清洁钛微粒组,(1.50±0.38)μm清洁钛微粒组较(6.25±2.13)μm清洁钛微粒组,分别在微粒-细胞比10:1,100:1,500:1时,巨噬细胞释放更多TNF-α,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IL-1、IL-6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微粒-细胞比500:1,1000:1时,PGE2含量显著增高(P<0.01),巨噬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1)。结论:清洁磨损钛微粒大小及微粒-细胞比是决定磨损微粒生物细胞学反应的重要参量。磨损微粒越小,微粒-细胞比越高,生物细胞学毒性越大,能刺激巨噬细胞释放更多破骨性细胞因子TNF-α。清洁钛微粒本身并不能刺激巨噬细胞释放IL-1、IL-6、PGE2。  相似文献   

18.
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乳化交联法制备可植入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缓释微球的最佳工艺,了解微球体外释药规律.方法:按正交设计,考察不同壳聚糖浓度、投药比、交联度、乳化转速条件对质量指标的影响,选出最佳方案,进一步用转篮法检测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各因素对所制微球综合指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壳聚糖浓度>投药比>乳化转速>交联度,用优化后工艺制得微球平均粒径64.55μm,载药量21.69%,包封率58.07%,体外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T 50为47.01 h,7 d累计释放量72.02%.结论:本法所制缓释微球工艺稳定,微球在体外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银杏叶内酯微球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银杏叶内酯微球,采用以微球的粒径,载药量,体外释放等为评价指标,进行工艺筛选.结果 银杏叶内酯微球粒径为(56.62±0.39)μm,载药量为(80.66%±0.90%),银杏叶内酯微球在pH为7.4的溶液中均匀缓慢释放2周.结论 本研究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微球的粒径均一,包封率高,在pH 7.4的磷酸盐缓冲盐中可匀速释放2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商品名:Endostar)壳聚糖纳米粒,并对纳米粒的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形态、体外释放、体外活性及Endostar结构的完整性进行考察。制得的Endostar壳聚糖纳米粒载药量为(10.5±1.1)%,包封率为(81.3±1.8)%;平均粒径为137 nm,为球形结构;体外释放10 d累积释放达到80%。凝胶电泳实验说明Endostar结构完整,制备与释放过程结构均未被破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实验说明Endostar纳米粒仍保留原有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壳聚糖作Endostar的载体,制得的纳米粒具有合适的粒径及包封率,并能达到缓释作用,不会破坏Endostar的结构,同时保留原有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