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感染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患儿感染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标本纯培养后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2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到种,协同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的发生率,K-B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分离的198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36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占18.18%(36/198).产酶株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远远高于不产酶菌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部分敏感.结论: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我院患儿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机制之一,实验室重视对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可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186株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检测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不同感染部位标本中分离到的186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药敏测定结果分析。结果:18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测试的11种抗生素耐药5种以上的有72株,占38.7%,其中β-内酰胺酶阳性的60株,占32.4%,β-内酰胺酶阴性的有12株,占6.3%。结论: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更加严重,目前亚胺培南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其次是丁胺卡那和头孢他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对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从临床不同感染部位标本中分离到的93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药敏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测试的11种抗生素耐5种以上的有36株。占38.7%。其中p内酰胺酶阳性的30株,占32.4%。β-内酰胺酶阴性的有6株。占6.3%。结论: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更加严重。目前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可首选亚胺培南。其次为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患儿感染产金属p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标本纯培养后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2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到种,协同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8内酰胺酶的发生率,KB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分离的198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36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占18.18%(36/198)。产酶株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远远高于不产酶菌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部分敏感。结论: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我院患儿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机制之一,实验室重视对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可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临床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检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 236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筛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后,再进行改良三维实验对多重耐药菌所产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结果 在体外药敏实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14种抗假单胞菌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耐药现象,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分别为环丙沙星(60.6%)、加替沙星(58.1%)、阿米卡星(43.6%)、左氧氟沙星(53.4%);其次是亚胺培南(56.4%)、头孢他啶(49.2%)、头孢哌酮/舒巴坦(40.7%).三维实验结果显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8株(25.0%),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菌7株(21.8%),同时产ESBLs+AmpC酶菌4株(12.5%).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实验检测产金属酶菌5株(15.6%).结论 产ESBLs、高产AmpCβ2内酰胺酶和(或)碳青酶烯酶是本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菌主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6.
张祎萍  罗利飞 《海峡药学》2011,23(2):154-156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标本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及机制探讨。方法选择下呼吸道标本中培养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75株,从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胞菌素酶(AmpC酶)的产生状况方面来检测其耐药机制。结果 41株对亚胺培南耐药,34株对亚胺培南敏感。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酯酶6株(14.6%);检出产ESBLs10株(24.4%),产AmpC酶6株(14.6%),其中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共3株(7.3%)。结论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是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能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袆捷  胡艳秋 《中国药房》2008,19(17):1317-1318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及其机制。方法:取痰液中培养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55株,经K-B法检测耐药性。采用外膜蛋白图谱,对其外膜蛋白OprD2进行SDS-PAGE分析,双纸片增效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结果:根据耐药性分为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菌耐药36株和敏感19株。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株不同程度OprD2减少,耐药组OprD2相对含量明显低于敏感组(P<0.01);产金属β-内酰胺酶6株,检出率10.9%。结论:OprD2的减少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征;调查金属β-内酰胺酶在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状况和基因型以及与整合子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广东省4家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双纸片协同法和增效法筛选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菌株;设计合成金属β-内酰胺酶和整合子的引物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型并分析其与整合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28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亚胺培南(33.80%),美罗培南(33.45%)、头孢他啶(27.87%)、头孢吡肟(36.24%)、庆大霉素(45.30%)、阿米卡星(36.94%)、环丙沙星(33.10%)、左氧氟沙星(37.63%)、氨曲南(47.39%)、哌拉西林(35.19%)、哌拉西林/三唑巴坦(28.57%);多重耐药菌占34.84%(100/287),泛耐药菌株占9.41%(27/287);共有9株铜绿假单胞菌呈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其中2株产IMP-9型MBL,1株产IMP-25型MBL,4株产VIM-2型MBL;有8株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菌株携带了Ⅰ类整合子,但只有2株成功扩出可变区,其中1株携带了IMP-9基因.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严重,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MBLs的基因型以IMP-9、IMP-25和VIM-2为主;MBLs的基因环境较为复杂,部分MBLs为整合子所携带.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床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检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 236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筛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后,再进行改良三维实验对多重耐药菌所产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结果在体外药敏实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14种抗假单胞菌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耐药现象,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分别为环丙沙星(60.6%)、加替沙星(58.1%)、阿米卡星(43.6%)、左氧氟沙星(53.4%);其次是亚胺培南(56.4%)、头孢他啶(49.2%)、头孢哌酮/舒巴坦(40.7%)。三维实验结果显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8株(25.0%),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菌7株(21.8%),同时产ESBLs+AmpC酶菌4株(12.5%)。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实验检测产金属酶菌5株(15.6%)。结论产ESBLs、高产AmpCβ2内酰胺酶和(或)碳青酶烯酶是本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菌主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本地区老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状况以及与产β-内酰胺酶的关系。方法采用K-B法测定亚胺培南等11种抗菌药物对182株铜绿假单胞菌及38株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在临床分离的18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亚胺培南敏感性最高为85.71%,依次为头胞他啶(80.77%)、氨曲南(80.22%)、丁胺卡那(70.88%);在99株下呼吸道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中,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4.24%,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28.28%,明显高于其它部位;而在38株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中,耐药率最高的为哌拉西林(100%),其次为头孢唑啉(97.37%)和头孢噻肟(94.74%),明显高于非产酶株。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产β-内酰胺酶较为常见。产酶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其产生的β-内酰胺酶,是造成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赵廷坤  周岐新 《中国药房》2008,19(10):745-747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类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12种抗生素对临床分离7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筛选出20株多重耐药菌,三维试验检测产ESBLs和AmpC酶的情况;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的敏感率较高;6株菌产AmpC酶,2株菌产ESBLs;PCR检测出4株菌产TEM酶,经测序2株产TEM-1型,一株产TEM-29型,另一株产酶与TEM-29比较有1处氨基酸的改变,命名为TEM-147;未检出SHV、OXA、PER和VEB型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必须重视铜绿假单胞菌ESBLs的检测,对于该菌引起的感染采用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或环丙沙星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顾丽君 《海峡药学》2009,21(10):106-108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及机制。方法取下呼吸道标本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80株,经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耐药性。采用双纸片增效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采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检测头胞菌素酶(AmpC酶),采用氰氯苯腙对主动外排泵出表型特征的影响检测细胞内主动外排泵出机制。结果80株临床分离菌株中48株对亚胺培南耐药,32株对亚胺培南敏感。48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产β-金属酶6株,检出率12.5%;检出产ESBLs11株,AmpC酶8株,其中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共4株,检出率分别为22.9%、16.7%和8.3%;检出9株(18.8%)菌株存在细胞内主动外排泵出的耐药机制。结论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以及存在细胞内主动外排泵出机制是我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1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谱和ERIC-PCR分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菌株同源性和耐药谱。方法用纸片协同法筛选出产MBL铜绿假单胞菌株;琼脂扩散法检测MBL阳性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为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方法确定菌株之间的同源性。结果纸片协同法试验检测到18株MBL阳性菌株,它们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他啶完全耐药,对10种抗菌药物呈现7种耐药模式;ERIC-PCR结果显示,18株MBL阳性株呈现4种基因型,15株为同一基因型。结论该院ICU内产MBL铜绿假单胞菌在2005年第二季度出现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金属β-内酰胺酶在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的流行状况及其流行亚型,完善广州地区金属β-内酰胺酶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采用双纸片协同法和双纸片增效法对164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筛选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的菌株,采用PCR检测5类金属β-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IMP家族、VIM家族、GIM-1、SPM-1和SIM-1),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检测到的金属β-内酰胺酶亚型进行比对分析并制作分子进化树.结果:164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筛选出22株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的菌株,IMP阳性15株(9.1%),其中11株为IMP-9亚型,另外4株携带一个新的亚型,命名为IMP.25,VIMI阳性5株(3.0%),均为VIM-2亚型,未检测到GIM-1、SPM-1和SIM-1型金属β-内酰胺酶.结论: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已经出现多型化的特征,同时存在IMP型和VIM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流行,本次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金属β-内酰胺酶亚型(IMP-25),为IMP家族金属p.内酰胺酶的多样性及其分子流行病学资料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类型。方法收集同济医院2004年1月-9月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29株,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改良Hodge试验、双纸片协同试验(DDST)、聚合酶链反应(PCR)、序列分析等方法分析金属β-内酰胺酶类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β-内酰胺酶的活性。结果29株细菌均为多重耐药株。11种常用抗菌药物中,仅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和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分别为69.7%和60.6%。29株菌中有2株产VIM-2金属β内酰胺酶(6.9%)。结论本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流行主要为医院感染所致,且里多重耐药,有2株发现产VIM-2型金属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16.
丁云岗  沈阳  陈小丽 《中国药师》2010,13(6):900-901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耐药情况,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不同β-内酰胺类抗菌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 水解Nitrocefin法定性初筛β-内酰胺酶.结果:耐药率以头孢他啶和美洛培南较低,分别为29.1%和30.9%,其他则均超过40%.55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检测出21株产β-内酰胺酶,占所有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38.2%.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人类研制开发新药的速度,可见合理使用抗菌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铜绿假单胞菌中Ⅰ类整合子及携带的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整合子在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分布状况及其主要类型,研究Ⅰ类整合子的结构特征并探讨其与细菌多重耐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检测3类整合子整合酶的编码基因,并扩增整合子的可变区,运用DNA测序技术分析整合子可变区的耐药基因及其排列顺序,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检测到的可变区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在20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中,15株检测到Ⅰ类整合子,未检测到Ⅱ类和Ⅲ类整合子,其中一株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全长序列含有Ⅰ类整合子整合酶、Aac A4氨基糖甙乙酰转移酶、IMP-25金属β-内酰胺酶、OXA-30 β-内酰胺酶和Cat B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的编码基因及其相应的基因重组位点,GenBank登录号为EU588392,其中IMP-25为一个新的金属β-内酰胺酶亚型.结论 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的整合子类型是Ⅰ类整合子,并且该整合子可变区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盒,其中一个是金属β-内酰胺酶新亚型IMP-25,在分子水平上阐述了I类整合子参与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8.
铜绿假单胞菌是院内获得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广范的机会性感染不断增加 ,对抗生素的高度固有耐药性以及多药耐药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治疗问题。广谱β-内酰胺类如碳青霉烯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亚洲、欧洲、加拿大均已有报道 ,但随着频繁使用导致了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耐药的发展 ,耐药株产生了IMP型金属 β -内酰胺酶 ,马来西亚药物中心报道对筛选的 5 0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分离株的研究 ,并监测了金属 β -内酰胺酶的流行。由Senda等的方法筛选blaIMP特异性引物的分离株 ,5 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仅有 1株 (I…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PMRPa)及其耐药特征,探讨该菌产金属酶和相关基因blaVIM-2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影响。方法收集3年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采用MIC法测定抗生素耐药性;用复合纸片法筛查IPMRPa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菌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金属酶相关基因(blaVIM-2)检测并测序确定。结果 142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IPMRPa为910株(63.8%),均为多重耐药;非IPMRPa的516株(36.2%)中仅有71株多重耐药,两者的多重耐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IPMRPa与非IPMRPa的耐药性比较中发现:除四环素外的其他测试抗生素耐药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910株IPMRPa中经复合纸片法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酶168株,占18.6%(168/910);168株采用PCR扩增出135株(80.4%,135/168)携带有blaVIM-2型基因,扩增产物经序列分析均为VIM-2型。结论 IPMRPa多重耐药现象严重,VIM-2型金属酶基因型在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IPMRPa菌株中检出率高,但该基因并不是产金属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本研究中12种测试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的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 采用美国DADE产MicroScan AutoScan—4型微生物分析仪及其NC21鉴定板检测12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2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用符合NCCLS标准的Version 22分析软件对128株铜绿假单胞菌产诱导β-内酰胺酶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的敏感性高达62.6%—80.0%之间,妥布霉素、哌拉西林、庆大霉素次之,而其他头孢菌素敏感性低下;(2)128株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两者115株(89.8%),在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菌株中,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他啶、哌拉西林、氨曲南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的出现率为64.3%—86.1%;(3)产诱导型β-内酰胺两株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妥布霉素等抗生素的敏感性显著高于不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株,而氨苄西林/舒巴坦、SMZ/TMP的敏感性则完全相反(P<0.05或0.005)。结论 本地区抗生素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率较高,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他啶、哌拉西林、氨曲南是强诱导剂,对于产酶菌株可选择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或联合使用耐酶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