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07年安徽地区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枪出率及产酶株基因型.方法 三维实验进行AmpC酶筛选;并行转移接合实验,PCR检测AmpC酶基因,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1株大肠埃希菌三维实验阳性,占所有临床分离菌株的5.9%(21/355),19株经PCR检测携带ampC基因,16株转移接合成功,经序列分析表明,9株CIT阳性结果,6株DHA阳性结果,3株EBC阳性结果;1株同时携带EBC及DHA基因.其中有1株EBC型新基因被枪出(序列号为FJ237369);药敏结果显示临床分离菌株及接合子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相对较敏感.结论 安徽地区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以CIT型和DHA型为主,同时存在变异型,临床可选用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2.
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安徽省35所医院2005年随机月份临床分离402株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揭示其相关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株;多重PCR检测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对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用PCR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1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和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结果检出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28株(7.0%),其中2株经测序证实为新的质粒ampC基因型(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EF054895,EF417572)。产酶菌株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全部敏感外,对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非产酶株。28株产酶菌株中有23株表现为多重耐药,20株检测出各型ESBLs基因,21株扩增出Ⅰ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20株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阳性。结论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其中以产生灭活酶和Ⅰ类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为主。对产酶株临床经验用药可选用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及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首次分析本地区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uper-spectrum β-lactamase,SSBLs)菌株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现状.方法 收集自2008年1月~2009年6月本院从临床分离的对头孢西丁和头孢他啶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105株,采用改良三维试验与质粒结合实验筛选产SSBLs菌株,通过药敏试验鉴定其耐药表型,运用PCR扩增检测其ESBLs基因型与AmpC酶基因型.结果 筛选出的2株产SSBLs菌株(1株阴沟肠杆菌和1株大肠埃希菌)均表现为多重耐药,仅对亚胺培南敏感.阴沟肠杆菌质粒编码的ESBLs基因型为TEM、CTX-M,AmpC酶基因型为ACT;大肠埃希菌质粒编码的ESBLs基因型为SHV、CTX-M,AmpC酶基因型为ACT.结论 本院存在产SSBLs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但此类菌株尚未在本院传播流行,ACT型是SSBLs菌株质粒AmpC酶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肺炎克雷伯菌(KP)呼吸道分离株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AmpC)的携带情况、基因型特点及耐药状况。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7年呼吸道分离的54株KP,以头孢西丁(FOX)耐药筛选耐药株;用碱裂解法提取耐药株质粒;采用PCR扩增AmpC基因,并对其产物进行测序以确定其基因型;对FOX耐药株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表型确证试验;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54株KP中29株FOX耐药;22株AmpC阳性,测序后均为DHA-1型;24株ESBLs表型确证试验阳性;AmpC阳性KP对碳氢霉烯类100%敏感,对其他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结论KP呼吸道分离株AmpC酶检出率高,流行基因型为DHA-1,产AmpC酶菌株的ESBLs携带率高,耐药情况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的产生情况及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选药参考。方法应用VITEK-60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细菌,按NCCLS推荐的确证试验测定ESBLs和K-B纸片法测定药敏结果;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筛选疑产AmpC酶阳性菌株,并用酶粗提物进行三维试验确证产AmpC酶菌株。结果 299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为19.73%,经三维试验确证产AmpC酶15株,阳性率5.02%,15株产AmpC酶阳性菌株均为ESBLs阳性菌株。产AmpC酶阳性菌株与AmpC酶阴性菌株药敏结果显示:前者大多对头孢西丁、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棒酸、头孢噻肟/棒酸耐药,而后者大多对上述药物敏感,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两者大多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及阿米卡星敏感。结论台州地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酶菌株检出率较高。产AmpC酶细菌呈多重耐药,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等是治疗产AmpC酶细菌感染的较可靠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基因型及其相关耐药性。方法对临床分离的7株大肠埃希菌,作阻内酰胺酶测定、药物敏感试验、质粒DNA转化和DNA印迹试验。结果7株大肠埃希菌,经E—test法检测,均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质粒DNA电泳图谱显示7株大肠埃希菌均含有TEM型耐药质粒;通过大肠埃希菌质粒DNA和染色体DNA印迹试验证明7株大肠埃希菌耐药由质粒介导或由质粒与染色体共同介导。结论第一株大肠埃希菌芦内酰胺酶单纯由质粒介导,第2~7株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由质粒和染色体共同介导。由质粒与染色体双重介导的肛内酰胺酶增强了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基因型及其相关耐药性。方法对临床分离的7株大肠埃希菌,作β-内酰胺酶测定、药物敏感试验、质粒DNA转化和DNA印迹试验。结果7株大肠埃希菌,经E-test法检测,均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质粒DNA电泳图谱显示7株大肠埃希菌均含有TEM型耐药质粒;通过大肠埃希菌质粒DNA和染色体DNA印迹试验证明7株大肠埃希菌耐药由质粒介导或由质粒与染色体共同介导。结论第一株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单纯由质粒介导,第2~7株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由质粒和染色体共同介导。由质粒与染色体双重介导的β-内酰胺酶增强了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外膜蛋白对59株耐头孢西丁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外膜蛋白OmpF基因;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外膜蛋白;微量稀释法测定20种抗菌药物对试验菌株的敏感性。结果:59株大肠埃希菌中,29株OmpF基因阳性(49%),其中在产AmpC酶25株中有20株OmpF基因阳性;OmpF基因缺失的30株大肠埃希菌均未出现OmpF蛋白条带,其中13株同时缺失OmpC蛋白条带,29株OmpF基因阳性菌中有4株缺失OmpF蛋白条带;这59株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OmpF基因及蛋白的缺失是非产AmpC酶菌对头孢西丁耐药的主要原因;孔蛋白缺失主要产生头孢西丁耐药,而对试验中的其它抗菌药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大肠埃希菌AmpC酶及ESBLs检测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003年1~12月分离191株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揭示其主要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头孢西丁和头孢曲松改良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对191株大肠埃希菌分别进行AmpC和ESBLs测定。结果大肠埃希菌单产AmpC酶、ESBLs、同时产AmpC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1.1%、23.0%、2.6%。产酶菌株(单产AmpC酶、ESBLs及同时产AmpC酶+ESBLs)对18种抗生素,除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外耐药率均高于平均水平。结论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AmpC酶和ESBLs,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只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近年宁波地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中质粒AmpC酶基因流行状态.方法 用K-B法对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作耐药表型分析,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mpC酶基因,然后用三维试验予以证实.结果 140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AmpC醇基因阳性率2009、2010、2011年分别为4.4%(2/45)、8.6%(3/35)、13.3%(8/60);其中2009和2010年所检出的均为DHA基因型,2011年分别从2株大肠埃希菌和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ACT-1基因.结论 宁波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AmpC酶基因的流行率有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AmpC)酶的情况及耐药特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287株.用双纸片确诊法检测ESBLs,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87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 119株(41.5%),产AmpC酶47株(16.4%),同时检出产ESBLs和AmpC酶16株(5.6%).单一产ESBLs或AmpC酶的菌株有较高的耐药性,同时检出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对多种抗菌药耐药,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均敏感.结论 大肠埃希菌ESBLs和AmpC酶的分离率及耐药率都较高,同时检出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具多重耐药性;亚胺培南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临床应加强ESBLs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耐药菌株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耐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相关耐药基因检测及耐药机制.方法 选取我院尿液等排泄物和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的150株大肠埃希菌株,应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技术检测qnr以及aac(6')-Ib-cr质粒基因的表达,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150株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50%,20株菌检出阳性基因qnrB,qnrS以及aac(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12.20%、9.76%、13.41%,共有8株菌同时携带超过2种质粒基因,其对喹诺酮类药物均耐药,同时合并有其他类型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12株菌检出单个质粒基因,其中4株对喹诺酮类敏感.结论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十分严重,存在qnrB、qnrS、aac(6')-1b-cr流行,并存在两种及多种耐药基因共存于同一细菌中的现象,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数量与耐药种类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病学状况及其酶的表达调控。方法选择临床中分离到的疑似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30株,对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并行转移接合试验。用6组引物对提取的细菌质粒DNA进行多重PCR扩增,从而对质粒介导的AmpC酶的表达调控进行分析。结果流行病学调查,共检出20株产p-内酰胺酶菌株,其中有5株菌株同时产AmpCp-内酰胺酶和超广谱p-内酰胺酶,12株只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3株只产AmpCp-内酰胺酶,5株转移接合成功。PCR扩增试验后,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有6株扩增产生质粒介导的AmpC基因,其中CIT型4株,DHA型2株。结论产质粒AmpC酶大肠埃希菌在临床上广泛传播,把握其持续高表达的调控机制,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牛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方法 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CARST)于2019年至2020年收集的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通过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 EDTA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eCIM)检测菌株的碳青霉烯酶表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和Sanger测序检测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通过接合实验验证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所在质粒的水平传递性;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36株对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或厄他培南不敏感的菌株中22株只对厄他培南耐药。只对厄他培南耐药的22株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检测均为阴性,对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耐药的14株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检测均为阳性,分别有8株携带blaNDM-5,3株携带blaNDM-1,1株携带blaNDM-7,1株携带blaNDM-16,1株碳青霉烯酶基因未测得。7株blaNDM-5阳性菌株、3株blaNDM-1阳性菌株、1株bl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致病大肠埃希菌AmpC酶的临床实验室检测方法,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中对头孢西丁中介或耐药的菌株采用三维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扩增对AmpC酶进行确证试验。结果临床分离筛选的10株耐头孢西丁大肠埃希菌中采用三维试验和PCR基因扩增后1株被确证为AmpC酶菌株。结论耐头孢西丁的革兰阴性菌需要作AmpC酶试验或PCR基因扩增进行确证,准确AmpC酶检测结果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中AmpC酶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中AmpC酶产生情况.方法按NCCLS推荐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证试验,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检测,并用三维试验法、三维试验抑制试验进行AmpC酶检测.结果236株大肠埃希菌和135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到产ESBLs大肠埃希菌104株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29株,其中106株耐头孢西丁菌株检到3株产AmpC酶.结论我院这两种细菌主要耐药机制仍是产生ESBLs,耐头孢西丁可能是膜孔蛋白缺失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ESBLs、AmpC酶的产生、AmpC酶的基因型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方法采用VITEK-60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细菌;ESBLs检测及药敏试验按CLSI推荐的双纸片确证法和K-B纸片扩散法;AmpC酶检测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筛选疑产阳性菌株,再经三维试验确诊;PCR扩增DHA结构基因。结果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和AmpC酶总检出率分别为40.8%和38.2%,其中,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和同产AmpC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19.7%、26.3%和14.5%;26株三维试验阳性菌株PCR扩增出23株DHA-1型酶基因;药敏试验显示:产酶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耐药现象在同产AmpC酶和ESBLs菌株中更为严重,产酶株和非产酶株对亚胺培南均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和AmpC酶菌株检出率较高;AmpC酶基因型以DHA-1型为主要流行株;产AmpC酶和ESBLs的菌株呈高度耐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头孢吡肟、哌拉西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和亚胺培南共10种抗菌药物对本院临床分离的295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295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产ESBLs菌株105株,检出率为35.6%.产ESBLs菌株和非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均敏感、没有耐药株,对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产ESBLs菌株对其余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s菌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产生ESBLs是导致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亚胺培南是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首选药物.临床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株携带的Ⅰ类整合子及相关耐药基因进行筛选和分析.探讨Ⅰ类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对43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做药敏试验;采用PCR扩增、DNA测序、DNA序列比对的方法 对其携带的Ⅰ类整合子相关耐约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43株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依次为亚胺培南4.7%、阿米卡星18.6%、头孢他啶、27.9%、头孢吡肟37.2%、头孢呋辛55.8%、复方磺胺甲嗯唑58.1%、妥布霉素74.4%、庆大霉素79.1%、头孢噻肟81.4%和哌拉两林83.7%.在43株大肠埃希菌分离株中有25株含有Ⅰ类整合子,其中18株携带整合子相关耐药基因,如介导对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约物的耐药基因等;某些菌株携带的整合子相关耐药基因相同.结论 Ⅰ类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中广泛存在,整合子相关耐约基因在该菌耐药性的形成和播散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25株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中整合子的分类、结构及其在介导AmpC酶基因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20种抗生素对试验菌株的敏感性。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整合酶基因(intI)及其定位,对其阳性菌株可变区(Int)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这25株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20株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80%);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绝大多数为aadA5和dfr17;未发现携带AmpC基因盒的整合子。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地存在于产AmpC酶的大肠杆菌中;耐药基因盒是整合子阳性菌株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药物及氯霉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但对介导AmpC酶基因转移,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