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结果58例共发现病灶89个。其中肝左叶35个,肝右叶64个。肿瘤大小0.5~17.9cm,平均4.2cm。平扫发现病灶53个,27个表现为低密度,密度均匀者19个,7个不均匀密度病灶中可见到更低密度的坏死区或脂肪变性。肝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82个,高密度均匀性强化75个,不均匀性强化6个,有1个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门静脉期扫描发现病灶73个,均转化为稍高密度或等低密度影。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可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及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志庭 《中国保健》2006,14(22):116-1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56例共发现82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1%强化,9%无明显强化;门脉期76%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伟 《工企医刊》2011,24(6):2-3
目的对27例肝细胞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全部病例行全肝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25 s开始肝动脉期扫描,70s开始门脉期扫描。观察全部病灶在双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结果肝动脉期扫描共发现病灶36个,其中14个病灶表现为均匀强化,20个为不均匀强化(其中2个还可见到供血动脉),另有2个无明显强化。门脉期扫描中发现31个病灶,均为低密度,其中2例可见到门脉癌栓形成,另有3个病灶可见到假包膜形成。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肝细胞性肝癌的特征,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早期肝癌的各期增强图像的特点,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方法: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直径3cm以下的肝占位74例,应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进行各期图像重建。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在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强化,在静脉期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在平衡期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结论: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诊断早期肝癌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建华  陈思争  陈言 《中国保健》2006,14(18):89-89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FNH平扫及动态增强CT资料.结果12例FNH均为单发结节,肝右叶9个,肝左叶3个,结节长径1.5~8.7cm.CT平扫11例呈低密度,1例等密度,6个病灶低密度中央可见星芒状、点状或线状更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11个病灶实质明显均匀强化,1个中等强化,2个病灶中心或边缘见增粗扭曲的血管门脉期9个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2个等于肝实质,1个低于肝实质延迟期11个病灶略高于或等于肝实质,1个低于肝实质.动态增强扫描10个病灶显示中央瘢痕,其中6个呈典型"延迟强化"表现.2个病灶边缘出现薄层环状强化.结论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FNH诊断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50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0s,门脉期60s,延迟期120s。结果 5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53个,病灶直径平均(2.85±0.23)cm,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延迟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血供特点和表现,有助于小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CT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要点,提高与其他血管丰富的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与病理证实的3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与增强后的表现。结果共检出36个病灶,28例为单发病灶,4例2个病灶。CT平扫病灶均呈等密度或轻微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心瘢痕外,所有病灶均有明显的均匀强化,其中19个病灶中心或周边见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呈稍高密度,延时期病灶呈等密度;17个病灶伴有中心瘢痕者均有延迟强化,CT正确诊断28例,诊断符合率87.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对大部分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可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可明显提高与血管丰富的肝细胞癌及肝血管瘤等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60例IHPCC患者,分析研究其CT表现.结果 全部患者经CT平扫病灶时,均显示不均匀低密度影.在加强扫描后,脾动脉期的大部分病灶均未得到强化,静脉期的病灶大多显示中低速的强化.当延迟扫描病灶时,呈现不规则日益强化患者36例;呈现相对高密度影患者32例,相对低密度影患者15例,等密度影患者13例.病灶局部的肝包膜可有回缩,病灶周围的肝内胆管可能出现扩张及结石.结论 IHPCC的CT表现具备一定特征,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CT多期增强扫描征象,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FNH的CT平扫及三期动脉增强扫描表现。结果平扫7例为等或稍低密度,3例为低密度;4例病灶中心可见中央疤痕。增强扫描动脉期8例明显强化,2例中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强化程度减轻,但较正常肝实质8例呈等或稍高密度,2例呈稍低密度。延迟期7例呈等或稍高密度,3例呈稍低密度。4例中央瘢痕延迟期强化显著。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对小肝癌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小肝癌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共发现60个癌灶。平扫发现30个病灶(50%),其中26个呈低密度,4个因伴脂肪肝而呈略高密度。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检出病灶52个,占86.67%,门脉期检出病灶43个,占71.67%,延迟期检出病灶47个,占78.33%。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提高SHCC的诊断是十分重要,能够为小肝癌的定性诊断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手术及经皮肝穿刺病理证实的肝结核患者的CT表现.结果:肝结核的CT表现分为3种类型:①肝浆膜型31例,平扫肝包膜及包膜下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或边缘轻度至中度强化;②肝实质型21例,分为粟粒型12例和结节型9例.前者CT平扫显示,肝内散在多发粟粒小结节状低密度灶,直径<2 cm,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或周边环形强化,中央无强化,后者CT平扫显示肝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直径>2 cm,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或周边环形强化或成簇样强化;③结核性胆管炎2例, CT表现胆管狭窄及远端胆管扩张.结论:CT分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结核的感染途径.而病灶的增强方式又反映了肝结核的不同病理改变.熟悉这些特点有助于对肝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婴幼儿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探讨该病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总结15例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的临床CT表现。结果肿瘤主体位于肝右叶9例,左叶2例,同时累及左右叶4例。CT平扫肿瘤均呈低、等混杂密度,巨大肿瘤内可见多发裂隙状及不规则形更低密度区,7例可见肿瘤内斑片、点线状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性结节状或片状强化,密度高于肝组织,门脉期病灶呈低密度,坏死或液化区无明显强化。结论 CT扫描是婴幼儿肝母细胞瘤最有价值影像检查方法之一,CT平扫及增强对病灶定位定性较准确,能为临床提供诊断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经临床证实26例肝脓肿病人的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表现,分析其CT特点。结果不典型细菌性肝脓肿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病灶周围一过性肝段性强化,病灶分隔轻度强化;门脉期持续性强化,延迟期病灶范围缩小。结论 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对提高肝脓肿的诊断率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SPTP)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SPTP患者(8例女性、1例男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9例患者均为单发囊实性病灶,最大直径4.3~11.6 cm,平均约7.2 cm,大部分边界较清晰。其中实性成分为主者3例,囊性成分为主者2例,实、囊成分比例相仿者4例。7例CT显示病灶密度高低不均匀,其中3例可见钙化灶,2例病灶MRI信号混杂,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包膜在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实性成分及包膜在增强扫描中均呈渐进性明显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术前的明确诊断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新胜  朱笑年 《现代保健》2011,(11):116-117
目的 探讨肝脏肉芽肿的早期和晚期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肉芽肿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行上腹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肉芽肿早期病灶,平扫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灶,形态可为圆形、花瓣型、索条形,增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或明显强化,持续至门脉期、延迟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31例肝脏肉芽肿共35个病灶,其中9个为早期肉芽肿.纤维化期平扫示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灶,形态为圆形、卵原形等,增强无明显强化或边缘环状强化,31例肝脏肉芽肿共35个病灶,26个为纤维化期病灶.结论 肝脏肉芽肿的多期CT表现可以反映其所处的病理时期,可以与肝脏的其它肿物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GE Light speed 16 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手术及穿刺)为肝脏肿瘤的136例患者(病灶280个)的GE Light speed 16 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资料。结果:动脉期显示217(77.50%)个病灶,门静脉期显示195(69.64%)个病灶,延迟期显示196(70.00%)个病灶,三期综合显示267(95.36%)个病灶,总正确诊断率95.00%。结论:GE Light speed 16 CT三期扫描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及正确诊断明显高于单期相扫描和双期扫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和CT在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59例脑膜瘤的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59例脑膜瘤中男15例,女44例,男女之比1∶2.9;多数单发(57/59,96.6%),病灶多位于大脑镰和颅骨内板下(42/57,73.7%)。CT平扫呈稍高或高密度。MRI平扫T1WI以等信号(23例)和稍低信号(16例)、T2WI以等信号(12例)和稍高信号(26例)为主,增强扫描后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32/41,78.0%),CT和MRI均可见硬脑膜尾征和瘤周水肿。结论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对该病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应用效果和准确率.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就诊26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全部患者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分别对患者进行螺旋CT和MRI诊断,比较两种不同诊断方法检出率、诊断价值和诊断结果.结果:肿瘤直径1~3和<1cm时,MRI检出率高于CT检出率(P<0.05);肿瘤直径>3cm时,两种诊断方法具有相同检出率(P>0.05);MRI诊断价值高于螺旋CT诊断(P<0.05);MRI诊断结果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MRI诊断,诊断价值高,可提高诊断检出率,对原发性肝癌边界、大小和范围具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