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在瘿病中寸上脉与病性证素的分布规律,探讨寸上脉在中医辨证论治瘿病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存在寸上脉的瘿病患者156例,提取病例中的脉象信息和证素相关信息,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寸上脉分布规律。结果:选取存在寸上脉的瘿病患者中,中医病性证素痰(湿、浊)所占频次最高,为39.9%;病性证素的组合形式多样,二证素组合的最多,占为44.2%。寸上脉的强弱与中医证素热(火)呈正相关,与气虚呈负相关,与瘀呈负相关趋势;右寸上脉与阴虚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存在寸上脉瘿病患者,辨证以痰(湿、浊)热(火)为主。寸上脉愈强提示患者体内邪热愈盛,结果与阴虚热盛的病机相吻合。寸上脉的分布与证素密切相关,为临床辨证论治、异病同治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脉诊寸关尺长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渊 《山东中医杂志》2005,24(4):198-199
历代医家对寸关尺各部的长度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以“脉取三寸,三部各为一寸”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医家的认同。研究认为,三部总长度应根据人腕部桡动脉比较浅露肤表的一段长度来确定,在前臂中所占长度比例应与前臂在人身长中所占长度比例相适应;而各部的长度应按寸关尺分别反映人体上、中、下三段的身长比例来确定。按照上述原则计算,三部总长度以2寸最合理,寸关尺长度分别为6分、2分、12分。  相似文献   

3.
已故陈荫南老中医,福建省福安市城关人,先天性手足残疾,自幼学医,勤奋刻苦,善于总结.从医60多载,为福安乃至闽东一带医界名老中医.陈老在诊脉中创新出“尺后脉“这一学说.现将其“尺后脉“的临床意义,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传统医学的诊断方法以问、望、触诊为主。脉诊是触诊的重要内容,且寸关尺下五脏六腑的归类是脉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黄帝内经》、《脉经》、《医药月帝》、《四部医典》、《甘露四部》、《通瓦嘎吉德》等蒙中藏医文献为依据,采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三种医学就寸关尺下五脏六腑归类的特点与优点。  相似文献   

5.
尺后脉为我省已故名老中医陈荫南先生所独创 ,是陈老通过多年诊治疾病 ,不断观察 ,从经验教训中精心琢磨、领会而悟出的。笔者有幸拜读他《脉学发挥论“尺后脉”》的文章 ,根据陈老的理论 ,多年来将其应用到疑难病中指导诊断和治疗 ,具有很高的实用意义 ,收到显著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1 尺后脉的部位、诊法及脉理陈老认为 ,尺后脉是在尺脉后按之应指有神者谓之。其脉诊部位在手太阴肺经尺脉后到孔最穴之间 ,但部位不拘长短大小 ,只以尺脉后有明显搏动 ,三指按之皆应指为标准。临证时通常先诊寸口三部脉息如何 ,然后再将三指推到尺脉之后察…  相似文献   

6.
寸口脉中寸关尺长度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证寸口脉长度的演变过程,对历代诸家所述进行辨析与探讨,指出三指合三寸,每部为一寸,符合临床实际,在诊察病证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学霆幼时误服桂附几丧命,得一老医救治得生之后,博采医书,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和心得,撰成《三指禅》,立浮、沉、迟、数四大纲。周氏论述各病能以脉诊结合病因、病理、证候决定治法和方药,切于临床应用,对男女尺脉的辨析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尺部脉诊法是通过诊察尺部脉象诊断病证的脉诊法,其核心是以先天阴阳、水火、命门的消长出入为对象,重视奇经八脉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病理变化,明确并扩展了狭义阴阳理法的具体内容.笔者对脉象的体悟倾向于现场指感,不拘于脉名规矩,审脉经验独特,并给予相应的方药治疗.  相似文献   

9.
一、三部九候、寸口、气口、脉口的意义在谈“寸、关、尺”之先,应把三部九候、寸口、气口、脉口的意义,简述一下。中医诊脉的部位,古代即有所不同,素问三部九候论里,是以人身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以分析人体气血的盛衰,即古之三部九候诊脉之法。  相似文献   

10.
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大梁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0):2147-2147,2168
从手掌鱼际穴到手臂桡动脉一寸许能反映人的气血情况 ,故称气口或脉口 ,亦称寸口 ,是中医脉诊部位。在这小段寸口脉上分寸关尺三部 ,寸在远心端 ,尺在近心端 ,关居中。该处皮肤肌肉又是中医望诊之一 ,称尺肤诊。寸尺脉中间部分名关 ,即分界之意。左右寸关尺各代表不同脏器 ,即右寸肺 ,右关脾 ,左寸心 ,左关肝 ,左右尺为肾。1 尺脉的研究《难经·十四难》说 :“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 ,虽困无能为害 ,所以然者 ,人之有尺 ,比如树之有根 ,枝叶虽枯槁 ,根本将自生。”《脉经》也说 :“寸关虽无 ,尺犹不绝 ,如此之流 ,何忧殒灭。”以后学者都强调…  相似文献   

11.
论数脉     
数脉,是中医脉诊中常见脉象之一。在临床上,既常见于外感热病,又可见于各种内伤杂病,主病广泛而复杂,古今医家在研究脉象方面对之都甚为重视。《脉学发微》(恽铁樵著)就明确指出:“迟数两脉,自浅人观之,亦以为易懂,岂知其难更甚。”又说:“至于数脉,则更有当讨论者,……时医以脉数为热、迟为寒,此犹之认舌干为热、润为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其显稍赜,甚难说明。”充分说明了对于数脉的认识并非简易,为此本文拟作粗浅的探讨,如有不足之处,希请指正。一、数脉在脉诊上的重要性数脉的名称,早在《内经》中巳予载述,《素问·阴阳别论》说:“迟者为阴,数者为阳。”指出  相似文献   

12.
论数脉     
  相似文献   

13.
论脉诊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下简称史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脉诊是中医药发明的特有的诊断方法。据《中国历代名医传》(下同,本文生卒年月均源于此书)一书。扁鹊约生于公元前406年,以40岁立说计算,脉诊约发明于公元前366年。华佗也是脉诊大师,华佗约生于公年141年。  相似文献   

14.
华佗脉论     
《光明中医》2012,(7):1366
诸数为热,诸迟为寒,诸紧为痛,诸浮为风,诸滑为虚,诸伏为聚,诸长为实,诸短为虚。短、涩、沉、迟、伏皆属阴,数、滑、长、浮、紧皆属阳。--摘编自《华佗中藏经  相似文献   

15.
涩脉论     
《中医药通报》2011,(6):4-4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此平人血气营运之定数也。医者欲知血气之病与不病,非切脉不足以得之。脉之状不一,载于《脉经》者二十有四:浮、沉、芤、滑、实、弦、紧、洪、微、缓、涩、迟、伏、濡、弱、数、细、动、虚、促、结、代、革、散。其状大率多兼见。人之为病有四:曰寒、曰热、曰实、  相似文献   

16.
中医寸关尺脉象与取脉压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寸口部寸脉、尺脉最佳取脉压力的浮沉判别方法和阈值,解决三部脉象检测仪器研制过程中三部脉象如何定量加压的问题。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55例,分别采集同一受试者同手寸口部寸、关、尺三部脉象的最佳取脉压力,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人体关脉最佳取脉压力比寸脉最佳取脉压力衰减程度为0.189±0.053,正常人体关脉最佳取脉压力比尺脉最佳取脉压力衰减程度为0.226±0.044。结论通过计算最佳取脉压力的衰减程度,由关脉的浮中沉判定阈值推断出寸部和尺部脉的浮、中、沉判定阈值。  相似文献   

17.
虚脉无力论     
<正> 虚脉为一切虚证所常见。“虚”之涵义,即无力,其脉关键乃气势无力。脉博气势之大小,以气血为基础,气血虚弱则脉搏鼓动无力,呈现举按皆无力的虚脉。故虚脉非复合脉。历代医家对虚脉见述颇多,认为虚脉的形态不仅无力,还具备“浮、大、迟、散、空”之象。高等院校统编《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认为虚脉是“按之空虚”之象。笔者认为,虚脉不是一部复合脉,而是“浮取无力,按之不足,隐动于指下”之脉。  相似文献   

18.
论十怪脉     
郭云赓 《中医杂志》1990,31(7):11-13
中医脉诊历史悠久,《内经》和《难经》屡有脉学记述。晋·王叔和著《脉经》总结24种脉象,后世医家对脉诊作了大量探究,但绝大多数都只在《脉经》的基础上进行发挥或增删。独元朝危亦林氏在其《世医得效方》中搜集记述10种危重症脉象,总称“十怪脉”十种怪脉中的部分  相似文献   

19.
脉法三论     
中医脉法究竟分为几类?各类脉法之间有何关系?其长短之处何在?不同脉法的指导思想有什么区别?这些均为脉学研究中难以迥避的问题,笔者不揣谫陋,拟就此谈点看法。一、论脉法分类关于脉法分类,至今尚无统一认识。五版  相似文献   

20.
论仲景脉学     
<正>1关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有许多版本,目前通用《伤寒论》为明赵开美刻本。但近年来,随着大家对《伤寒杂病论》各种版本的认识,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轮廓全貌愈来愈清晰。明赵刻本《伤寒论》据传为王叔和所得相传,为仲景第七次稿,而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相传为第十二稿,余稿已不得相见,仅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比较,白本缺佚"六气主客"一篇,可能为传抄者所误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