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对水与血在疾病演变和治疗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论述颇多,散见于《水气病》、《痹饮咳嗽病》、《黄疸病》等篇中,其中《水气病》篇“血不利则为水”一语最为深刻,寥寥数字,不仅揭示了致病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为中医病因病理及治疗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对水肿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有很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本文仅就体现于水肿病的瘀血化水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2.
“水气病”即水肿病。《金匮要略》设水气病专篇进行讨论,以“气分”“血分”“水分”之名突出了气血水三者在发病中的相互影响,而且提出了“血不利则为水”的病机观点,开创了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水气病的先河。本文试就水气病从瘀血论治的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重读《金匮》话水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金匮》水气病篇所论之水气,是指体内某脏器功能失调,导致水液潴留为患。古人认为“水得阳可以化气,气得阴则可化水”,而气不行水,水不化气,正是形成水肿病机,此即不称水肿而名水气的原因。一、水气的病因病机:该篇恒借脉象阐述病机,如4、2条从“脉浮而紧”、“脉浮而洪”,说明风水病因是风湿犯表,肺气失宣;6、7条从“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或反数)”,说明水气病与寒疝、症瘕、腹中痛等宿疾有关;8、10条分别借寸口、趺阳、少阳三部脉  相似文献   

4.
近读“对《金匮·水气病篇》第八节的探讨”一文(见《江苏中医杂志》1:10,1981),受益良多,但对其中某些观点,不敢雷同,故也谈谈自己对本节的学习体会,并提出商榷如后。一、关于“浮脉则热”真假问题作者在讨论“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时谓“浮为在表之脉,迟为寒象,‘寸口脉浮而迟’者系指外感寒邪之谓。寒邪外来,每见发热,故曰浮脉则热,但此热是假象,寒实为病因。”这样一来,就把“热潜相搏,名曰沉”的病机限定在外寒传里的前提之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哮病的范畴,主要表现为“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黄帝内经》时就有该病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别论篇》说:“起则熏肺,使人喘呜。”汉代的张仲景论述了该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等,其所创的方剂,沿用至今。元代的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阐其病机。然至今支气管哮喘仍是顽症,治疗困难。故在此结合临床经验及领悟对支气管哮喘的病机作进一步探讨,以期对同道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关水肿的病机,是以脉证分析的形式表述的,历代医家多随文解释,似未能尽其意,今提出个人管见,以供参考。一、水肿的病机与肺脾肾的关系原文:“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期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相似文献   

7.
《金匮》有关肺胀与风水的论述,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与《水气病篇》。现将二者的病因、关系及其治疗方法讨论如下。一、肿胀与风水的病因肺胀为病名,内经早有记载。从《内经》与《金匮》的论述可以看出,咳嗽上气是肺胀主要症状。关于本病的病因,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的有关条文来看,大多是内有水饮,外为时气触发而成。如该篇云:“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肺胀,咳而上  相似文献   

8.
《外感温病篇》是清代陈平伯(祖恭)所著。在吴子音《温食赘言》和王孟英《温热经纬》等书籍都有记载。本篇是论述风温邪在肺胃作为病机提纲,贯穿全篇始终,并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的方法,对风温的病因、病机以及有关治疗均作了系统的论述,是学习温病很好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9.
<正> 1、何谓水气病?其形成机理如何?水气病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水停不化,泛滥全身,以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在的水肿病。从本篇仲景提出五脏水来看,水气病的形成主要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其中以脾肺肾三脏阳气衰微至关重要。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肾失开阖,不能化气行水。皆可导致水液代谢紊乱,水气潴留,而形成水气病。故张景岳说:“凡水肿等症,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相似文献   

10.
治水一得     
水肿病,亦称“水”、“肿”、“肿胀”、“水气”等,其发病机理历代医家多有论述。《素问》记载:“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张景岳曰:“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气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