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察磷酸化C-JUN与谷氨酸诱导的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的关系.在培养的小脑颗粒神经元建立谷氨酸凋亡模型;采用MTT法分析细胞存活率,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学,DNA凝胶电泳法分析细胞凋亡和原位细胞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磷酸化C-JUN.结果显示,谷氨酸诱导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细胞体积缩小,突触断裂、消失,DNA电泳呈典型的"梯状"条带;谷氨酸处理24 h后细胞存活率为28.6 %±5.2 %.神经元在谷氨酸处理5,30 min及1,2,4,8,16和24 h后均未检测到有磷酸化C-JUN阳性细胞,与去极化组(25 mmol/L KCl)相同.而复极化组(5 mmol/L KCl)则在30 min检测到大量的磷酸化C-JUN阳性细胞,4 h荧光最强并持续.处理4 h后,400 倍荧光显微镜下,复极化组、去极化组和谷氨酸组的磷酸化C-JUN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24 ±17,8±3,5±3.上述结果提示,谷氨酸诱导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磷酸化C-JUN不参与谷氨酸诱导的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各亚型(PPARα、PPARδ/β和PPARγ)表达的改变,并初步探讨PPAR改变的意义.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再灌注22 h模型(MCAO/R),治疗组于MCAO/R前1 h给予PPAR全激动剂苯扎贝特.分别采用3%氯化三苯四唑(2,3,5-triphenyhetrazolium,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PPAR各亚型蛋白表达和分布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再灌注(1)引起梗死的平均体积为44.30%;(2)使脑组织PPAR各亚型表达均增加,分别增加了1.47、3.52和2.25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值分别为8.63、9.29和13.62,Western blot检测t值分别为8.16、9.24和6.43,均P=0.000);(3)PPAR各亚型免疫阳性细胞增加主要表现在缺血侧半暗带区域,而非缺血侧(对侧)表达没有明显改变.与模型组相比,苯扎贝特能够:(1)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平均减少54.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9,P=0.000);(2)进一步增加PPAR各亚型表达,分别增加了95.45%、183.47%、224.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值分别为7.36、5.64和10.50,Western blot检测t值分别为13.02、17.52和13.64,均P=0.000);(3)不但使缺血侧PPAR免疫阳性细胞增加,而且使非缺血侧增加.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PPARα、PPARδ/β和PPARγ表达增加,可能是脑组织的一种代偿性神经保护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瘦素预处理对原代培养神经元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and reoxygenation,OGD/R)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及鉴定Sprague-Dawley乳鼠皮层神经元,采用OGD/R模型,在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将培养7 d的神经元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OGD/R组、瘦素组和LY+瘦素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测定细胞存活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神经元的内质网超微结构;应用细胞免疫荧光、蛋白印迹技术及RT-PCR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h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和半胱氨酸蛋白酶12(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12,Caspase12)的表达。结果与OGD/R组比较,瘦素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43.04%±1.17%vs.68.61%±1.42%,P<0.001),细胞的形态损伤与内质网肿胀明显减轻,p-Akt(0.65±0.10 vs.1.10±0.21,P<0.05)和GRP78(1.04±0.06 vs.1.57±0.19,P<0.01)表达显著增加,CHOP(1.00±0.21 vs.0.59±0.11,P<0.01)和Caspase12(1.20±0.10 vs.0.86±0.10,P<0.01)表达明显减少;与瘦素组比较,LY+瘦素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68.61%±1.42%vs.51.97%±2.05%,P<0.001),细胞的形态损伤与内质网肿胀明显增加,p-Akt(1.10±0.21 vs.0.76±0.23,P<0.05)和GRP78(1.57±0.19 vs.1.19±0.18,P<0.05)表达减少,CHOP(0.59±0.11 vs.0.65±0.33,P<0.05)和Caspase12(0.86±0.10 vs.1.03±0.06,P<0.05)表达显著增加。结论瘦素对OGD/R诱导的神经元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是瘦素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内质网应激,从而促进原代神经元存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未成熟癫癎大鼠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变化,探讨其对未成熟脑癫癎发作的意义。方法采用三氟乙醚诱导建立未成熟大鼠癫癎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惊厥组(单次惊厥组和反复惊厥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大鼠发作第1,2,7和15天时血清NSE、S-100B、GFAP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次惊厥组大鼠于惊厥发作第1天血清NSE[(8.57±0.56)μg/L]和S-100B[(0.45±0.06)μg/L]表达水平即升高(均P=0.000),此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均P0.05);反复惊厥组大鼠于惊厥发作第1天时血清NSE[(9.33±0.61)μg/L]和S-100B[(0.78±0.10)μg/L]表达水平即达峰值(均P=0.000),此后逐渐下降,至第7和15天时降至正常水平(均P0.05),血清GFAP表达水平自反复惊厥发作第1天即升高[(0.44±0.05)μg/L,P=0.004],至第7天达峰值水平[(0.63±0.08)μg/L,P=0.000],此后逐渐下降但至第15天仍高于对照组[(0.40±0.05)μg/L,P=0.018]。结论 NSE和S-100B为单次惊厥发作性脑损伤的高敏感性生物学标志物,反复惊厥发作可使脑损伤程度加重,GFAP表达变化不具有脑损伤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去铁敏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谷氨酸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谷氨酸毒性模型.细胞分为去铁敏组、对照组.采用形态学观察、Hoechst 33342染色、乳酸脱氢酶(LDH)检测评价细胞损伤情况.生化法检测羟自由基、丙二醛变化.用显微荧光测量技术监测神经元内钙信号的动态变化.结果 去铁敏组较对照组神经元形态保持良好.去铁敏组及对照组细胞核固缩率分别为14%±6%和58%±6%(t=8.98,P<0.01),LDH分别为(36.42±8.99)U/L和(68.06±11.26)U/L(t=3.25,P<0.05),羟自由基分别为(34.21±4.23)U/L和(47.06±8.79)U/L(t=3.11,P<0.05),丙二醛分别为(12.26±2.78)nmol/mg和(28.86±5.19)nmol/mg(t=4.88,P<0.01).结论 去铁敏能减轻谷氨酸导致的神经元损伤,其可能的机制与去铁敏减少谷氨酸导致的神经元内钙浓度的升高及自由基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脑组织(皮质、纹体、小脑)炎症状态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三个亚型PPARα、PPARβ/δ和PPARγ表达的变化.方法 以Wistar-Kyoto大鼠为对照,SHR为研究对象.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和蛋白质羰基化水平;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观察炎性因子(IL-1β、TNFα、ICAM-1、iNOS)和PPARs各亚型表达.结果 与Wistar-Kyoto大鼠相比,SHR除血压显著升高外,皮质、纹体、小脑组织中(1)MPO活性显著增高,炎性因子IL-1β、TNFα、ICAM-1、iNOS表达增强,除IL-1β在纹体、小脑和TNFα在小脑未检测到明显改变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质羰基化水平明显增加,分别为(3.27±0.43)nmol/mg和(11.87±1.11)nmol/mg、(4.02±1.04)nmol/mg和(14.06±1.36)nmol/mg、(5.94±0.71)nmol/mg和(14.95±1.82)nmol/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70、14.36、11.30,均为P<0.05).(2)PPARα、PPARβ/δ和PPARγ三亚型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被显著诱导.在皮质、纹体和小脑PPARα蛋白表达分别增加644.78%、791.95%和42.85%(t=13.53、9.86、3.14);PPARβ/δ增加106.72%、94.12%和161.44%(t=7.17、9.07、7.95);PPARγ增加2700.16%、790.81%和875.00%(t=16.25、11.60、12.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HR大鼠脑组织(皮质、纹体、小脑)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同时PPARs各亚型表达增加.炎症可能在高血压及其脑组织并发症的病理改变中起重要作用,而PPARs代偿不足可能参与了高血压所致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自发性癫痫大鼠(tremor rat,TRM)海马和颞叶皮质中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Y2和Y5受体(Y2R和Y5R)的表达和分布。方法以TRM大鼠作为癫痫组,正常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每组7只,以RT-PCR法检测Y2R和Y5R mRNA水平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其蛋白水平表达,免疫荧光法分析癫痫组和对照组大鼠海马CA1、CA3和齿状回(DG)区以及颞叶皮质中Y2R与Y5R的分布和定位。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大鼠相比较,癫痫组海马和颞叶皮质中Y2R mRNA相对表达水平(相对灰度值为海马:0.75±0.06 vs.0.51±0.07;颞叶皮质:0.70±0.05 vs.0.55±0.03)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相对灰度值为海马:0.79±0.08 vs.0.42±0.05;颞叶皮质:0.72±0.05 vs.0.51±0.07)均显著上调(均P0.01),Y5R mRNA(相对灰度值为海马:0.52±0.10 vs.0.54±0.06;颞叶皮质:0.46±0.03 vs.0.42±0.04)及蛋白(相对灰度值为海马:0.28±0.06 vs.0.27±0.03;颞叶皮质:0.31±0.05 vs.0.27±0.07)表达均没有明显变化(均P0.05)。免疫荧光分析发现Y2R与Y5R在癫痫组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和DG区颗粒细胞以及颞叶皮质神经元中分布广泛且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结论在TRM中Y2R表达在海马和颞叶皮质中均表达上调,但是Y5R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t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激动剂筛选细胞模型,验证姜黄素是不是PPARγ的天然激动剂,结合可能的PPARγ路径机制分析姜黄素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利用电转染技术在U937(自身不表达PPARγ)细胞中共转染PPARγ表达质粒加报告质粒(PPARγ激动剂筛选细胞模型)及单独转染报告质粒;在不同组别的细胞中分别加入吡格列酮(PPARγ已知激动剂)和不同浓度的姜黄素(10μmol/L、20μmol/L和30μmol/L)后测定报告质粒中虫荧光素酶表达活性。结果共转染细胞组加入吡格列酮20μmol/L后荧光强度较对照组荧光强度增加3.8倍,差异显著(P<0.01),单独转染PPARγ报告质粒细胞组,加入吡格列酮未导致荧光增强;共转染细胞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姜黄素(10μmol/L、20μmol/L和30μmol/L)后,3种不同浓度的姜黄素较对照组荧光增加的倍数分别为1.52、2.38和2.97,各组别浓度的姜黄素和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其中低浓度姜黄素组明显低于中高浓度姜黄素组(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对某单位健康体检人群的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及颈动脉硬化的干预效果。方法将41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20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比较2组干预前后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变化及颈动脉硬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SBP、DBP、TG、TC、FPG及HbA1c分别为(120.32±12.31)mmHg、(80.03±8.33)mmHg、(5.36±0.41)mmol/L、(2.52±0.23)mmol/L、(6.06±0.47)mmol/L和(6.00±0.26)%,均较对照组的(140.42±12.87)mmHg、(88.12±8.03)mmHg、(6.33±0.51)mmol/L、(4.14±0.27)mmol/L、(8.31±0.63)mmol/L和(6.67±0.28)%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干预后IMT和斑块厚度分别为(0.85±0.11)mm和(1.13±0.21)mm,较对照组的(0.98±0.10)mm和(1.67±0.20)mm显著减少(P0.05)。结论个性化健康教育可较好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体外亚铁血红素/亚硝酸钠/过氧化氢(heme/NaNO2/H2O2)途径引起脑组织蛋白质硝基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模拟体内heme/NaNO2/H2O2硝基化途径,分别以牛血清白蛋白和脑组织蛋白为硝基化底物,分为对照组及药物干预组,HSYA的终浓度依次为0.01mmol/L、0.1mmol/L、1mmol/L.以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水平.结果 Heme/NaNO2/H2O2途径可引起牛血清白蛋白和脑组织蛋白显著的硝基化修饰,加入不同浓度HSYA后,蛋白质硝基化水平均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其中以1 mmol/L HSYA的抑制作用最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SYA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eme/NaNO2/H2O2途径在体外对脑组织蛋白的硝基化修饰;提示HSYA抑制蛋白质硝基化反应可能是其对抗脑血管疾病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核移位的改变,并初步探讨该改变在脑缺血损伤中的意义.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缺血60 min,再灌注4、8、24 h.采用Western blot法、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PPARγ核移位的改变以及PPARγ激动剂和拮抗剂对PPARγ核移位的影响;同时,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体积的改变.结果 (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脑缺血再灌注4 h即引起PPARγ核蛋白增加,同时胞质蛋白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再灌注时间的增加,PPARγ核移位呈时间依赖性增强.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均显示,与假手术组48.3%相比,缺血再灌注24 h胞核PPARγ阳性增加到8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63,P=0.00).(2)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PPARγ激动剂进一步增加PPARγ核蛋白表达,同时减少胞质蛋白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反,PPARγ抑制剂GW9662则降低核蛋白水平而增加胞质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经TTC染色显示,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PPARγ激动剂使脑梗死体积减少了48.40%(15.46±4.94与29.96 ±3.39,t=5.93,P=0.00);而PPARγ抑制剂则使脑梗死体积增加了58.95%(47.62±4.93与29.96±3.39,t=7.23,P=0.00).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大鼠PPARγ核移位增加,该改变可能是脑组织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C1431T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脑出血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PPARγ基因C1431T多态性在脑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分布情况。结果 PPARγC1431T基因型CC、CT+TT在脑出血患者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8%、56.2%,C等位基因频率为70.1%,T等位基因频率为29.9%。CC、CT+TT基因型在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2.1%、37.9%,C等位基因频率为79.8%,T等位基因频率为20.2%。脑出血组PPARγ基因1431 T/X基因型频率(P=0.000)和T等位基因频率(P=0.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PARγ基因C1431T多态性可能与脑出血存在关联,T等位基因可能与脑出血发病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认知功能的机制。方法 以正常成年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D模型组、AD模型+GLP-1干预组和AD模型+PPARγ抑制剂+GLP-1干预组; 其中AD模型组以侧脑室注射STZ(3 mg/kg,10 μL)制造AD模型,AD模型+GLP-1干预组在AD造模基础上每日腹腔注射利拉鲁肽(200 μg/kg,10 μL),连续给药28 d,AD模型+PPARγ抑制剂+GLP-1干预组在AD造模基础上侧脑室注射PPARγ抑制剂GW9662(2.5 nmol/g,10 μL),随后腹腔注射利拉鲁肽(200 μg/kg,10 μL)并连续给药28 d; 观察4组大鼠在Morris水迷宫中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变化; ELISA方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Aβ42的水平; Western blot观察各组大鼠海马PPAR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AD模型组比较,GLP-1干预后的AD大鼠在Morris水迷宫中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改善,海马Aβ42的水平显著降低,海马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 与AD模型+GLP-1干预组比较,AD模型+PPARγ抑制剂+GLP-1干预组大鼠海马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在Morris水迷宫中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海马Aβ42的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 GLP-1可能通过激活PPARγ抑制Aβ 蓄积,从而起到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糖体外培养对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表达量及分布的影响。方法对体外培养的原代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进行0mmol/L(无糖)和1mmol/L葡萄糖低糖培养,以5.5mmol/L葡萄糖作为正常糖浓度对照进行如下实验:(1)采用活细胞成像技术检测无糖培养后的星形胶质细胞的体积变化;(2)以Western blot检测无糖培养0h、3h、6h、12h和24h,以及0mmol/L、1mmol/L和5.5mmol/L葡萄糖培养24h后星形胶质细胞的AQP4表达量;(3)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0mmol/L、1mmol/L和5.5mmol/L葡萄糖培养6h后AQP4在星形胶质细胞上的分布。结果 (1)与0min时比较,无糖培养15min(1.14±0.03)和30min时(1.15±0.02)星形胶质细胞相对体积均明显增大(P0.01)。(2)无糖0mmol/L(含血清)培养实验中,与0h(AQP4相对表达量为1)比较,12h(1.55±0.21)、24h时(1.67±0.16)AQP4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1);0mmol/L、1mmol/L和5.5mmol/L葡萄糖(含血清)培养24h后,与5.5mmol/L组(AQP4相对表达量为1)比较,0mmol/L组AQP4相对表达量(3.23±0.23)明显增加(P0.01)。(3)与0h时(AQP4相对表达量为1)比较,无糖(无血清)培养6h后AQP4蛋白相对表达量(1.32±0.09)明显上调(P0.05),24h时相对表达量(0.80±0.05)下降(P0.05);0mmol/L、1mmol/L和5.5mmol/L葡萄糖(无血清)培养24h后,与5.5mmol/L(AQP4相对表达量为1)组比较,0mmol/L组AQP4相对表达量(0.75±0.07)明显降低(P0.05)。无论含或不含血清,与5.5mmol/L葡萄糖组比较,0mmol/L和1mmol/L组AQP4在星形胶质细胞向膜上集中特异性分布更加明显。结论低糖处理可引起星形胶质细胞水肿,AQP4蛋白表达量发生变化和向细胞膜上集中分布。AQP4在低血糖性脑水肿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血管性痴呆(VD)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组、吡格列酮高剂量[20 mg/(kg·d)]组及低剂量[5 mg/(kg·d)]组,采用Pulsinelli改良四血管结扎法建立VD模型;各组予以相应的药物干预7 d;检测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定航试验潜伏期;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组织PPARγ阳性神经元数及PPARγ的表达.结果 与VD组相比,吡格列酮高、低剂量组大鼠定航试验潜伏期明显缩短(均P<0.01);皮质区PPARγ阳性神经元数量及PPARγ表达量明显增加(均P<0.01);高剂量组的改变更明显.结论 吡格列酮可有效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其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神经元PPARγ表达有关,并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体外ONOO~-途径和亚铁血红素/亚硝酸钠/过氧化氢(heme/NaNO_2/H_2O_2)途径引起脑组织蛋白质羰基化的影响。方法分别模拟体内ONOO~-、heme/NaNO_2/H_2O_2羰基化途径,以脑组织蛋白为羰基化底物,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及低、高浓度组(以HSYA 0.1 mmol/L、1 mmol/L干预)。以2、4-二硝基苯肼(2、4-dinitrophenylhydrazine,DNPH)法检测蛋白质羰基化水平。结果 ONOO~-途径和heme/NaNO_2/H_2O_2途径均可以增加脑组织匀浆中羰基蛋白的含量。HSYA预处理可浓度依赖性地降低ONOO~-途径诱导的蛋白质羰基化水平,低、高浓度组羰基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了26.13%、4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65,P0.05)。HSYA预处理对体外heme/NaNO_2/H_2O_2途径诱导的蛋白质羰基化没有明显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YA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ONOO~-途径在体外对脑组织蛋白的羰基化修饰;提示HSYA抑制蛋白质羰基化反应可能是其对抗脑血管疾病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观察磷酸化 C- JUN与谷氨酸诱导的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的关系。在培养的小脑颗粒神经元建立谷氨酸凋亡模型 ;采用 MTT法分析细胞存活率 ,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学 ,DNA凝胶电泳法分析细胞凋亡和原位细胞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磷酸化 C- JUN。结果显示 ,谷氨酸诱导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细胞体积缩小 ,突触断裂、消失 ,DNA电泳呈典型的“梯状”条带 ;谷氨酸处理 2 4 h后细胞存活率为 2 8.6%± 5.2 %。神经元在谷氨酸处理 5,30 min及 1 ,2 ,4,8,1 6和 2 4 h后均未检测到有磷酸化 C- JUN阳性细胞 ,与去极化组 ( 2 5mmol/L KCl)相同。而复极化组 ( 5mmol/L KCl)则在 30 min检测到大量的磷酸化 C- JUN阳性细胞 ,4h荧光最强并持续。处理 4h后 ,40 0倍荧光显微镜下 ,复极化组、去极化组和谷氨酸组的磷酸化 C- JUN阳性细胞数分别为 1 2 4± 1 7,8± 3,5± 3。上述结果提示 ,谷氨酸诱导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 ,磷酸化 C- JUN不参与谷氨酸诱导的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加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复合诱导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炎性反应模型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LPS+IFN-γ复合诱导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构建拟神经炎性反应的小胶质细胞活化的体外细胞模型。将传代培养的BV2细胞分为对照组、LPS+IFN-γ模型组(模型组)以及不同浓度ICA 1、2、4、8、16、32、64、128、256μmol/L干预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NO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BV2细胞CD16/3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V2细胞培养上清中NO水平明显高[(16.46±0.73)μmol/L vs.(2.55±0.41)μmol/L;t=16.59,P0.01],与模型组比较,ICA 16、32、64μmol/L干预组其NO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13.76±0.55)、(12.66±0.51)、(10.60±0.46)μmol/L;P0.05,P0.01,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D16/32表达增加[(5823.00±109.99)vs.(118.60±89.04);t=48.77,P0.01];与模型组比较,ICA 32、64μmol/L干预组小胶质细胞CD16/32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分别为3327.67±126.73、2725.00±139.37,均P0.01)。结论 ICA能够显著抑制活化的小胶质细胞释放NO,抑制小胶质细胞CD16/32表达,对LPS+IFN-γ复合诱导BV2小胶质细胞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索脑梗死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变化。方法收集2002年7月~2003年5月在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24h以内的符合试验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18例,同时收集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30例做对照。用RT-PCR测定脑梗死组发病第1天、第3天和第6天及正常对照组空腹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发病第1天、第3天和第6天PPARγmRNA表达值分别为0.233±0.018、0.516±0.027、0.779±0.037,正常对照组PPARγmRNA表达值为0.841±0.065,上述4值两两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脑梗死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降低,最低值在发病后第1天,而后逐渐增加,但至发病第6天仍低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