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二指肠间质瘤超声表现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0岁。因近来乏力、黑便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上腹部可扪及一3 cm×4 cm大小质韧包块,边界欠清晰。超声检查:右上腹部可测及一实性偏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大小约5.0 cm×3.6 cm(图1),位置相对固定。肿块位于胰头下部后外侧,与胰腺紧邻,与十二指肠关系密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肿块内部有丰富血流信号,并可测及动脉血流频谱。超声诊断:右上腹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结合病史考虑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CT: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交界处见一约5.0 cm×3.8 cm软组织肿物,强化后明显增强。结论:右侧腹膜后占位,考虑十二指肠肿瘤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男性,21岁。间断性黑便近2年,持续性腹痛10天。胃镜示十二指肠球后、降段小弯侧组织增生,边界尚清,表面呈结节样。CT示十二指肠占位,良性可能。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十二指肠降段系膜侧距十二指肠乳头上方1.5cm处带蒂肿瘤3cm×2cm×1cm大小,凸向肠腔,瘤体灰白色,质软,表面脆,易出血。 病理检查巨检:圆形肿瘤3cm×2cm×1cm,切面灰  相似文献   

3.
十二指肠间质瘤(Stromal tumor),非常罕见。本院收治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报告如下,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十二指肠间质瘤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降部和水平部。上腹部疼痛不适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为出血,内镜和CT为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11例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3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5例,联合脏器切除1例,肿瘤局部切除2例,术后随访8~52个月,5例复发。结论手术是治疗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首选方法,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确切位置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分子靶向药物为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赵紫罡  罗婷  钱昆 《华西医学》2005,20(1):154-154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性 ,53岁 ,因“上腹部包块伴呕吐一周”入院。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 ,贫血貌 ,腹部膨隆 ,上腹正中可触及一巨大囊实性包块 ,边界触摸不清 ,表面不光滑 ,触痛 (- ) ,肝脾未触及 ,移动性浊音 (+) ,肠音正常。CT :肝脏与胃之间有一 2 5cm× 2 5cm× 1 0cm的包块 ,囊实性 ,实性部分位于左下 ,包块与胃及肝左叶关系紧密 ,来源不详。胃镜 :整个胃壁粘膜糜烂 ,未见占位性病变。术中见腹腔内有大量血性腹水 ,病变位于胃小弯和肝左叶之间 ,约 30cm× 30cm×2 0cm大小 ,前方囊性 ,分离粘连后 ,见实性瘤体来源于胃小弯 ,向周围侵润不…  相似文献   

6.
十二指肠间质瘤大出血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于十二指肠肿瘤较少见,而十二指肠间质瘤引起大出血更为罕见,现结合我院近年来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间质瘤1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1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十二指肠间质瘤主要集中在降部和水平部.临床表现为反复黑使(7/12)、右上腹隐痛不适(5/12)、右上腹肿物(2/12)、黄疸(1/12)。行胰十二指肠切除3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9例,肿块直径平均(5、5±4.6)cm,〈5cm者7例,≥5cm者5例。术后随访8~96个月,1例术后20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合并肝转移,其余已健康存活8个月~8年。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肿瘤完全切除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1病历摘要女,70岁。因头晕、乏力5 d,腹痛、排黑便1 d于2006-06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T 37.2℃,P 101次/m in,R 21次/m in,BP 102/60 mm Hg,神清,重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剑突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3次/m in。辅助检查血常规:W BC 20.4×109/L,Hb 43 g/L,PLT 251×109/L,大便常规OB(++),血BUN 10.2 mm o l/L。腹部B超示胆囊内多发性结石,肝脾胰未见明显异常。上腹部CT示肝胆脾胰未见明确病变,十二指肠降段肿块。上腹部M R示胆…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 ,36岁。黑便 3天入院。 3天前无任何诱因开始排黑便 ,2~ 3次 /日 ,成形 ,不伴呕吐和腹痛。近两年有反复黑便史。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 ,神志清楚 ,贫血貌。实验室检查 :RBC 3 69× 1 0 1 2 /L ,粪OB( )。胃镜 :十二指肠球部见一巨大“息肉” ,长 3cm ,直径 2cm ,有短蒂长 5mm ,直径 9mm ,位于球部大弯侧与降部交界处 ;表面光滑 ,色泽红 ,顶端凹陷呈红色。十二指肠降部未见异常。行高频电凝全切除术。病理检查 巨检 :送检组织 2块 ,一个圆形 ,直径 2 5cm ;另一个扁圆形 ,直径 1 5cm ;切面灰白均匀细腻。镜检 :2…  相似文献   

10.
十二指肠降段间质瘤并发出血3次治疗教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简介病人 ,女 ,6 6岁 ,2 0 0 1- 12 - 0 4因右上腹部间段性疼痛十余年 ,黑便 1d入院。查体 :右上腹部轻触压痛 ,血RBC 3 83× 10 12 /L ,HGB 119g/L。B超示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 2 0 0 1- 12 - 0 7行EST术 ,术中取出 4枚大小不等的胆总管结石并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因见十二指肠有活动出血 ,故急诊行胃镜检查。胃镜示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 (多发 )出血 ,用银夹止血、局部喷凝血酶后出血停止。术后黑便逐渐消失。 2 0 0 1- 12 - 2 4转外科在全麻下行LC术 ,术后 7d痊愈出院。 2 0 0 2 - 11- 14因腹痛、腹胀、…  相似文献   

11.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原发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胃(60%~70%),20%~30%发生在小肠,占小肠肿瘤的20%[1]。以往文献对小肠间质瘤的报道较少,本文拟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CT和临床资料,旨在探讨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十二指肠间质瘤30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5—2006年间收治的3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最常见于十二指肠降部60%(18/30),其次为水平部20%(6/ 30),球部10%(3/30),升部10%(3/30)。肿瘤以恶性多见,占76.7%(23/30),交界性13.3(4/30),良性10%(3/30)。细胞类型以梭形细胞型多见,占73.3%(22/30),混合型次之,占23.3%(7/30),上皮细胞型少见,占3.3%(1/30)。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黑便多见,占40%(12/30),其次为腹痛30%(10/30)、饱胀13.3%(7/30)、贫血20%(6/30)。诊断方法的选择依次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内镜超声及CT。30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治疗,1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3例为降部肿瘤,2例为横部肿瘤,术后病理检查均无淋巴结转移;5例降部和2例球部肿瘤行肿瘤及十二指肠壁局部切除术,4例水平部和3例升部肿瘤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另有1例球部肿瘤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随访15个月~9年,其中24例获得完整随访,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7.5%。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以恶性者多见,其局部侵袭性不如消化道癌,淋巴结转移少见,术前诊断主要依据上腹部增强CT、胃肠道钡剂造影、胃镜以及内镜超声检查,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  相似文献   

13.
曾长青  黄良祥  李建党 《华西医学》2009,(11):2849-2851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及外科手术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2008年收治的2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最多见为黑便(14/25),其次为右上腹不适(11/25),腹块被(2/25),无明显症状者(2/25)。术前诊断采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CT、B超、胃镜或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检查。25例均手术治疗,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6例,局部切除18例,组织活检术+胃肠吻合1例。术后随访5~96个月,1、3、5年生存率为95.4%、85.5%和67.3%。结论:综合CT、胃肠道钡餐造影、消化内镜可使大部分十二指肠间质瘤术前得到确诊。手术方式依据肿瘤部位、大小而定,局部切除应选择正确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36岁,1个月前发现右腹部包块,无发热、腹痛、腹泻、呕血及黑便现象,体质量无明显改变,偶有饭后腹胀。超声所见:右中腹肝下方见一大小约173mm×130mm的实质性等回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多个团状强回声,大小约15~20mm,其后伴声影,肿块形态规则,类椭圆形,包膜完整,后方回声无改变(图1)。肿块与肝脏无关联,门静脉轻度受压变形,胰头被挤压,胰管全程扩张,内径3.2mm,深呼吸运动时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36岁。因右上腹微痛就诊。超声检查见右上腹部右肾前方、胆囊左后方、胰头右侧有一约1.5cm×2.2cm的低回声团,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质,彩色多普勒显示内部血流信号丰富(图1)。饮水使十二指肠充盈后,再行超声检查,见肿块位于十二指肠左侧,与十二指肠腔关系密切,随十二指肠蠕动轻微移动,诊断为十二指肠壁内占位。行CT检查见胰头钩状突与十二指肠降段之间有一低密度灶,与十二指肠关系较密切,有明显强化,考虑为十二指肠肿瘤。手术见十二指肠降段左侧壁内有一直径约2cm的肿块。病理结果为十二指肠间质瘤。讨论十二指肠原发性肿瘤较少见,约…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来源于胃肠道具有非定向分化的间叶组织肿瘤,以往作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现将经CT检查、免疫组化并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探讨其CT特征。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3~81岁(中位年龄57岁),均为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病例。发病时间7d~22个月(平均61d)。主要临床表现:腹部疼痛8例;消化道出血5例;体检B超发现盆腔肿块1例。1·2检查方法7例采用Somaton Plus4螺旋CT机,3例采用16层CT机,1例采用Siemens AR型CT机。层厚、层距均各为10mm,病灶区作5…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胃肠道非上皮性间叶源性肿瘤,近年来已经作了广泛的研究。由于十二指肠解剖和生理上的特殊性,使十二指肠间质瘤在诊断和治疗上也有其特点。我院1999年~2004年2月收治胃肠间质瘤33例,其中十二指肠间质瘤3例。就其诊断和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十二指肠间质瘤误诊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66岁。因黑便2d,在外院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对症治疗病情加重转入院,入院时患者全身乏力,活动后心悸、气促、纳差,无呕血、腹痛、胸痛及胸闷,既往(胃镜检查)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2a、血吸虫病史40a余。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容易误诊为其它胃肠道疾病,提高对GIST的认识对外科医生尤为重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GIST报告如下并谈谈我们在诊治过程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1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以黑便伴贫血为主要表现12例,间断腹痛1例,腹胀1例,腹部肿物1例。病灶位于降部10例,水平段4例,球部1例。病理学资料肿瘤直径2~15cm,平均6.1cm。组织病理检查,梭形细胞型9例,上皮样细胞型4例,混合型2例。CD117和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和53.3%。病理诊断良性间质瘤5例,恶性8例,潜在恶性2例。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及内镜下缺乏特异性表现,内镜下活检阳性率低,诊断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