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肠癌术后吻合口粘膜内镜随访及细胞增殖力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大肠癌术后肠粘膜内镜形态改变及增殖力学变化与癌局部复发的关系,对大肠癌外科切除术后113例进行内镜随访并分为癌复发组、复发腺瘤组、非复发组三组。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癌基因p53表达和AgNOR计数,观察粘膜增殖力学改变。结果显示,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水肿、糜烂、结节等病变,形成明显肿块者较少。病理组织学呈炎症改变者65例,炎性息肉17例,腺瘤22例,复发癌9例。非复发组与正常结肠粘膜PCNA标记分别为28.32±8.4和32.45±8.6(P>0.05)。吻合口出现癌复发时,标记指数达61.29±10.2。AgNOR计数变化趋势与PCNA标记指数类似。p53基因在复发癌病变组表达率为22.2%。因而认为,大肠癌患者非癌变肠粘膜早已存在的细胞动力学异常可能是再发腺瘤和腺癌高发生率的细胞学基础,临床上通过对这些生物标记的观察有助于对大肠癌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2.
孙华君  王云慧 《山东医药》2005,45(19):48-48
1993年1~12月,我们对97例大肠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异时大肠多原发癌7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97例大肠癌患者均经病理证实,行根治切除术。术后每3个月、半年后每6个月常规行纤维结肠镜检查1次,如有便血、梗阻症状则随时做相应检查。共发现异时大肠多原发癌7例,其中复查检出2例,因便血、梗阻症状复查检出5例。男6例,女1例;年龄41~74岁。首次癌位于乙状结肠3例.回盲部2例,直肠、结肠肝曲各1例;腺癌4例。未分化癌2例,黏液腺癌1例;Dukes分期B期3例,C期4例。再次癌位于回盲部3例,直肠2例,乙状结肠、吻合口各1例;腺癌5例,黏液腺癌2例;Dukes分期B期1例,C期5例,D期1例。首次癌与再次癌间隔时间7个月至10a,平均3.9a。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再发心绞痛的原因及进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再发缺血症状的CABG术后老年患者78例,进行冠脉和桥血管造影,并同时对53例进行介入治疗。结果78例均进行冠脉和桥血管造影,其中8例桥血管通畅,原冠脉病变无或有轻微发展;17例桥血管严重狭窄或全部闭塞,同时,原冠脉3支弥漫严重病变;53例原冠脉血管病变有明显进展或桥血管出现严重病变或闭塞。78例共移植桥血管226支(其中大隐静脉桥血管153支,乳内动脉桥69支,桡动脉桥4支)。大隐静脉桥血管153支中,110支发生病变(71.9%,其中长段弥漫性病变或完全闭塞77支,吻合口狭窄14支,体部狭窄19支)。乳内动脉桥共69支,27支发生病变,占39.1%(其中全程弥漫性病变和完全闭塞12支,吻合口狭窄15支)。桡动脉桥共4支,通畅3支,吻合口狭窄1支。226支桥血管发生病变共有138支(包括大隐静脉桥血管110支,乳内动脉桥27支,桡动脉桥1支),桥血管吻合口狭窄30支,体部病变19支,弥漫病变或完全闭塞89支。在吻合口狭窄的桥血管中,术后0~3个月发生21支(70.0%),术后3~12个月发生9支(30.0%),术后1年以上无吻合口狭窄。在体部病变的桥血管中术后0~3个月未发生病变,术后3~12个月发生10支(52.6%),术后1年以上发生9支(47.7%)。桥血管弥漫病变或完全闭塞术后0~3个月发生28支(31.5%),术后3~12个月发生14支(15.7%),术后1年以上发生47支(52.8%)。53例患者进行原发血管和(或)桥血管介入治疗,50例介入治疗成功(94、3%)。所有病变介入治疗后均即刻获得良好结果,30d随访,未出现严重心脏事件。结论CABG术后再发心绞痛介入治疗成功率、有效性、安全性均较高,介入治疗可作为CABG术后再发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早期大肠癌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观察并发症、术后病理及术后内镜随访情况。结果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24例,分2块全部切除2例。术中出血2例(发生率7.7%),予止血夹钳夹止血。术后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25例黏膜内癌,1例黏膜下癌,切缘距离病变超过2 mm,无肿瘤组织残留,无血管及淋巴管侵犯。26例病变均完全切除,术后6个月复查结肠镜2例创面见息肉样组织增生,予高频电切除,病理诊断为黏膜组织慢性炎,其余病例创面形成瘢痕,无肿瘤复发。1年后复查结肠镜病变均无复发。此后每年复查结肠镜,原切除部位无肿瘤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在完全切除病变的前提下,可达到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后胃的并发症及镜下特点.方法162例中,男129例,女33例,年龄18岁~74岁,均行胃大部切除术:毕Ⅰ式26例,毕Ⅱ式136例内镜诊断:残胃及吻合口炎116例(残线炎10例)、残胃及吻合口溃疡17例、双筒状吻合口5例、残胃癌及残胃复发癌23例、吻合口及输出拌狭窄5例、未见异常1例结果本组报道残胃癌的发病率3.9%(3/77),平均发病时间为术后14.2a,好发于残胃小弯及吻合口.残胃复发癌的发病率为25.53%(20/85),发生在术后2a内12例(60%),5a内18例(90%).5a以上2例(10%),好发在吻合口、残胃小弯及胃底.残胃及吻合口炎镜下呈“牛肉红色”,易引起腹痛、腹胀.吻合口溃疡是术后胃最严重的并发症,其镜下形态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相似,但临床症状较轻.结论由于输入、输出拌过于弯曲致双筒状吻合口形成,它易导致吻合口溃疡;而近来认为是由于吻合口溃疡愈合,才导致其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内镜下球囊扩张术(EBD)治疗结直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11年至2015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BD治疗的36例结直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统计扩张治疗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短期效果及长期狭窄复发情况。结果36例患者在外科手术后2~49个月(中位时间6个月)出现吻合口狭窄,吻合口距肛缘3~24 cm(中位距离6 cm)。10例(27.8%)为1级狭窄,15例(41.7%)为2级狭窄,11例(30.5%)为3级狭窄。36例共行80次EBD,平均每例2.22次,其中行1~2次25例(69.4%)、3次及以上11例(30.6%)。EBD操作过程中,14例次(17.5%)出现吻合口少量渗血,无术中及术后穿孔发生。术后所有患者梗阻症状得到解除,吻合口直径大于20 mm,EBD治疗取得成功。术后随访22~76个月(中位时间44个月),其中4例(11.1%)在EBD治疗成功后再次出现吻合口良性狭窄,出现时间分别为末次扩张术后的7、11、18、63个月,均经再次EBD治疗后好转。结论EBD在治疗结直肠吻合口良性狭窄方面安全有效,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短期和长期结局。  相似文献   

7.
残胃癌65例     
目的了解胃切除术后残胃癌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内镜检查对287例因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等行胃切除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并了解术后病变发生时间、癌灶好发部位及主要症状、癌旁粘膜病理特征.结果共发现残胃癌65例,男44例,女21例;年龄37岁~71岁,平均46.4岁±13.5岁.距初次手术时间4a~26a,平均13.7a,其中术后4a~5a发生10例,5a~10a27例,10a以上28例.初次行毕Ⅰ式胃大部切除者11例,毕Ⅱ式者54例.因残胃癌发生部位的不同,临床症状各异,发生于吻合口及残胃小弯侧的癌多以上腹部疼痛、纳差、贫血、消瘦为主;发生于贲门胃底部的癌多表现为胸骨后异物感、吞咽困难、呕吐.内镜下见癌灶发生于吻合口部35例、残胃小弯侧20例、贲门胃底部10例.以粘膜肿胀、出血、糜烂21例,结节状29例,溃疡型15例.65例残胃癌中低分化腺癌34例、未分化癌16例、粘液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11例、腺鳞癌10例.癌旁粘膜特点:病变部位之癌旁粘膜2/3以上伴有萎缩性炎或萎缩增生性炎,特别是吻合口部及残胃粘膜常见息肉样增生,粘膜深层或粘膜下腺管囊性扩张,伴有中、重度粘膜异型增生,尤其是腺瘤型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者占84.6%.结论需加强对胃切除术后尤其是良性疾病胃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8.
经内镜球囊扩张术治疗结直肠吻合口良性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内镜球囊扩张术治疗结、直肠吻合良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肠镜球囊扩张治疗结直肠吻合口良性狭窄15例,其中乙状结肠切除患者1例,直肠前切除患14例;吻合器吻合13例,手缝2例;狭窄处直径0.2~0.7cm,狭窄长度0.5~2.0cm。结果 13例经1次扩张,2例经2次扩张,狭窄处均被扩至2~2.5cm,成功率100%,无一出现并发症。随访3~30个月,无狭窄复发 。结论 经内镜球囊扩张术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应成为治疗结直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一种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新型术式观察其疗效,以探讨该术式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上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支撑吻合管施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保肛性环礼式结直、结肛吻合术,术后6mo以上在访病例358例.结果术后5a者59例,存活者48例,五年生存率81.36%;局部术后复发44例,复发率12.29%.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5例,吻合口感染5例,均占1.4%;膀胱尿道结肠瘘3例(0.84%);结肠阴道瘘3例(0.84%),骶前感染并结肠瘘4例(1.12%);吻合口出血16例(4.48%).无手术死亡率.排便功能:术后最早出现便意是术后d4,多在术后5d~7d,一般术后3mo~6mo可接近或达到正常人水平.提出了新的肛门排便标准,分为优、良、一般、差四级,优233例(65.08%),良72例(20.11%),一般38例(10.62%),差15例(4.19%).结论本手术在支撑管的支撑吻合性能、操作技术、吻合口愈合机制、肿瘤的根治性、术后患者的肛门功能等方面均是可行的,在直肠癌根治保肛手术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多方面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形似良性病变早期胃癌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6年我院经手术切除和病理检查证实,且内镜下形态改变类似良性病变的早期胃癌25例。结果2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8.59±9.35)岁,男女患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21例(86.0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分化型癌19例,未分化型癌6例。黏膜内癌19例,黏膜下癌6例,均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在内镜检查时发现可疑恶性病灶者18例,7例为内镜诊断良性病变由活检病理意外发现,漏诊率28%。有22例次接受色素染色后放大内镜、内镜荧光早期胃癌诊断仪(ISF)、智能电子分光内镜(FICE)检查等内镜精检,内镜精检和常规内镜检查的首次活检阳性率分别为81.8%和52.00%。大体形态以平坦型和凹陷型为主,内镜表现与良性息肉或炎性增生;局部黏膜发红或退色;局部黏膜粗糙或颗粒样或糜烂及良性溃疡相似。结论形似良性病灶早期胃癌易误认为良性病变,常规内镜首次活检阳性率低,应进行内镜精检并积极随访复查,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可切除性早期大肠癌的镜下特点,探讨早期大肠癌内镜下切除术的适应症以及术后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1)息肉(IP、ISP)型者,采用高频电蒂部切除术;(2)扁平隆起(Ⅱa)型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进行结肠镜全结肠复查。结果本组75例早期大肠癌术后经3年的追踪复查切除部位均无复发,1例Ⅱa型粘膜切除术后1个月复查时残根处糜烂,病检时仍发现癌细胞行补充外科手术根治性治疗,经3年复查无复发。结论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IP、ISP型早期大肠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对Ⅱa型应慎重选择。术后应予1、3、6、12个月进行复查,以后每年复查1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370-3p(miR-370-3p)、茴香胺1(ANO1)表达与结肠癌病理特征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94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为结肠癌组、50例结肠息肉患者为良性病变组、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血清miR-370-3p、ANO1表达。术后随访3年,复发31例(复发组)、未复发63例(未复发组)。在线网站TargetScan预测miR-370-3p与ANO1的靶向关系,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结肠癌患者血清miR-370-3p与ANO1 mRNA表达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370-3p、ANO1 mRNA对结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结肠癌组血清miR-370-3p表达低于良性病变组、对照组(P均<0.05),ANO1 mRNA表达高于良性病变组、对照组(P均<0.05),良性病变组与对照组血清miR-370-3p、ANO1 m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线网站Target...  相似文献   

13.
我院1999至2004年共行结肠镜检查8581例,检出大肠癌1284例,检出率15.0%,其中病变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早期大肠癌47例(3.7%)。现将47例早期大肠癌的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病理类型和治疗方法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微波合并扩张术治疗食管狭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3年2月~11月在内镜直视下应用微波和食管扩张器综合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15例,共22次,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5例均为男性,年龄18-70岁,平均51岁,其中食管癌、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及吻合口复发癌13例;放疗后复发癌1例;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治疗后疤痕性狭窄1例。狭窄部位:食管上段2例,中段10例,食管-胃吻合口3例。狭窄长度:<2cm7例,2-3cm3例,4-5cm3例,环形膜状狭窄2例。狭窄症状程度和时间:滴水不进3例,仅能进流汁12例。症状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平坦型病变10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平坦型病变的治疗效果,并讨论其并发症和操作方法。方法103例共114处消化道平坦型病变,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珲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113处病变经EMR或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9.12%。并发症:术中出血7例(6.80%),以APC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1例(0.97%),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无穿孑L发生。术后病理:良性腺瘤73处,黏膜肌层平滑肌瘤5处,乳头状瘤2处,增生性息肉11处,炎性息肉17处,黏膜内癌(m癌)3处,黏膜下层癌(sml癌)2处,同有肌层癌(nap癌)1处。sml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手术标本未见肿瘤残存或浸润。mp癌行黏膜下注射后抬举征可疑阳性,术后追加外科肠段切除,可见肠旁淋巴结转移(1/6)。癌变病例随访3~9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镜下黏膜切除术可安全有效切除大多数消化道平坦型病变。〉10min病变术后应常规作病理检查。采用纯切模式,较大功率有助于保持标本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在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隆起性病变91例患者进行超声微探头检查,根据超声胃镜图像特点选择治疗方案;并对部分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病例进行超声微探头复查。结果发现外压性改变5例,黏膜下肿瘤86例,包括良性间质瘤50例,恶性间质瘤3例,浸润性癌5例,胃或食管癌手术后吻合口隆起8例,胃淋巴瘤1例,胃黏膜皱襞肥大2例,Brunner腺增生1例,脂肪瘤2例,异位胰腺2例,孤立性静脉瘤7例,静脉曲张4例,囊肿1例。28例黏膜肌层良性间质瘤和2例黏膜下层脂肪瘤采用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11例黏膜肌层间质瘤术后6个月超声微探头复查有3例在原切除部位见到残留的瘤体,胃或食管癌手术后吻合口隆起8例中4例复发并经病理学证实。结论超声微探头能显示黏膜下隆起病变的层次和性质,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从而提高胃镜医师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Mammotome旋切系统在乳腺占位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超声引导下用Mammotome旋切系统对133例(218个)乳腺占位病变患者进行切除。结果病灶均被准确定位活检或切除治疗,其中良性病变125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3例,导管原位癌1例,浸润性癌4例。术后局部血肿4例,皮下淤斑7例。术后随访3—18月,病变残留1例,复发1例,患者对乳房外观均感满意。结论超声引导下Mammotome旋切系统用于乳腺癌占位性病变的诊治准确、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0引言我院自1993一07对胃肠道术后吻合口增生性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微波点灼、高频电刀电灼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胃肠道术后吻合口粘膜增生性病变430例,程度分为三种.轻度:指吻合口粘膜息肉样增生病变在0 .2 cTnxo.3cmxo.4cm范围内,数绳在3枚以内.轻度215例采用内镜下微波治疗.男123例,女92例,年龄12岁一65岁,平均46 .5岁.其中胃肠吻合粘膜增生病变183例,结肠吻合口粘膜增生病变犯例.中度:指吻合口粘膜息肉样增生病变在0.3。mxo.4。mxo.scln范围内,数量在4一6枚之间;重度:指吻合口粘膜息肉样增生病变在0 .4 cm…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早期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探讨不同临床特点的早期大肠癌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6年间经内镜发现并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大肠癌105例106个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早期大肠癌中91.5%的病变位于乙状结肠以下。内镜下的肉眼形态分别为:Ip型34个,Ips型13个,Is型26个,IIa型11个,IIa IIc型22个。其中IIa IIc型的22个病变中21个为粘膜下的癌(Sm)。Sm癌的25个病变中出现3例(12%)淋巴结转移。治疗上,经内镜下切除13个病变(12例),其中1例Sm癌术后局部复发,行根治性手术。单纯局部切除术或者肠管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术93个病发。结论 IIa IIc型的大部分为Sm癌;低、中分化腺癌中以Sm癌我见;淋巴结转移仅出现在Sm癌中,凡出现上述情况之一的,均应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内镜下环周切开术治疗结直肠吻合口良性顽固性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行内镜下环周切开术治疗因结直肠癌术后出现吻合口良性难治性狭窄患者35例,观察手术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结果]35例均顺利行内镜下环周切开治疗,吻合口直径从2~6 mm扩张至13~18 mm(平均15 mm)。手术时间15~25 min。所有患者腹胀、排便困难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术后有效率为100%,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3、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无一例出现腹痛、便血、发热及肠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第6个月复查结肠镜,33例常规结肠镜可顺利通过,2例于术后第6个月复查提示再发狭窄,遂进行再次环周切开治疗。[结论]内镜下环周切开术对治疗难治性结直肠吻合口良性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