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通过正交试验确立冠舒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 通过预试验确定选用基质、药材提取物与基质配比及冷却剂,以滴丸成型率(%)为筛选指标,以滴丸滴制温度、滴制过程的滴速和冷凝柱长度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冠舒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 滴制温度为85℃、滴速为60~ 70滴/min、冷凝柱长度为80 cm,制备滴丸成...  相似文献   

2.
选奇滴丸的成型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立选奇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以滴丸的成型率(%)为筛选指标,以药液温度或滴制温度、冷凝柱高度及滴丸滴制过程的滴速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选奇滴丸的制备工艺。结果根据实验确定的丁艺,即滴制温度80℃、冷凝柱长80cm、滴速50~60滴/min制备的滴丸,滴丸成形率最高。结论根据实验确定的工艺制备出5批产品,各项指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3.
耳用滴丸为一新剂型,它比滴耳剂有较多优点.国内常用各种不同规格PEG混合制滴丸,需根据地区的温湿度调整成份的比例.我们采用水溶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醚作基质配制吡哌酸滴丸与PEG配的滴丸作比较,含量测定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结果两种滴丸在溶出度、透皮吸收率上有显著差异,聚醚均较慢,但工艺简单,兔体内动力学参数两种滴丸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链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链霉素毫微粒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优选最佳制备工艺。方法 以可生物降解的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聚合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SM—PBCA—NP;以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分布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初选、均匀设计法精选,优化制备工艺。结果 按优化工艺条件,制得载药毫微粒:平均粒径76nm,分布范围30-120nm,载药量62%,包封率87%。结论 经过优化筛选出的工艺,为链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的最佳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5.
辣蓼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辣蓼颗粒的成型工艺条件。方法考察不同辅料即乳糖、玉米淀粉和糊精对浸膏粉吸湿性的影响;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制粒工艺条件及评价颗粒的流动性与吸湿性等。结果3种辅料均可明显降低浸膏粉的吸湿性;最佳制粒工艺条件为浸膏粉与玉米淀粉、乳糖按2:2:1的比例混匀,以75%乙醇为润湿剂制软材,湿粒以70%温度干燥,成品颗粒的流动性好;临界相对湿度为75%。结论混合辅料(玉米淀粉和乳糖)可改善浸膏粉的成型性和颗粒剂的抗湿性;辣蓼颗粒制粒工艺条件的优化为产品的工业生产环境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无糖型咽炎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出最佳的无糖型咽炎颗粒成型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以颗粒成型率和溶化性为指标,综合评价无糖型咽炎颗粒成型工艺。结果糊精与干浸膏粉比例为1.5、95%的乙醇和混合7min条件下,无糖型咽炎颗粒的成型率和溶化性最高,用本工艺制备的无糖型咽炎颗粒完全符合药典的要求。结论无糖型咽炎颗粒制粒工艺条件的筛选为该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交试验研究当归多糖铁合成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当归多糖铁的最佳合成工艺,对影响当归多糖铁合成工艺的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合成物中铁的含量和当归多糖铁的产量为考察指标,对影响当归多糖铁合成工艺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当归多糖铁的最佳合成工艺为:取当归多糖4g,加入柠檬酸三钠2g,溶于120ml蒸馏水中,在温度为80℃条件下,调节pH值为8,滴加FeCl3溶液制得当归多糖铁络合物。结论:在合成工艺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温度、pH及催化剂的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选冬凌草甲素脂质体的较优制备工艺。方法以胆固醇、大豆磷脂为载体,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冬凌草甲素脂质体。采用包封率作为为评价指标,以正交实验设计选出制备脂质体的最佳处方。结果通过正交设计优选出冬凌草甲素脂质体的制备工艺条件为:冬凌草甲素∶卵磷脂为1∶20,胆固醇与卵磷脂质量比为5∶1,超声时间为20 min,温度为50℃。结论该制备工艺得到的脂质体包封率较高,形态较好,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9.
氧氟沙星凝胶滴耳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备氧氟沙星凝胶滴耳剂及其质量控制。方法 以卡波姆-940作为凝胶基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氧氟沙星含量,加速试验法考察制剂的稳定性。结果 制备的凝胶均匀细腻,分散性好,建立的分析方法不受辅料的干扰,相对回收率平均为100.2%,RSD为1.36%(n=5),结论 制剂制备工艺简单,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痛舒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以野黄芩苷含量、干膏收得率为指标综合评分,筛选出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对煎液浓缩的温度、制粒目数及颗粒干燥温度进行考察,筛选出成型工艺。结果:经3批中试研究,中试产品质量符合痛舒颗粒质量标准的各项规定,其成品收率达97.5%。结论:该生产工艺稳定、合理、可行,能够满足工业大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实用的复方丹参滴丸中铅的测定方法。方法将氢化物原子荧光法与传统的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作比对研究,比较两者的线性范围、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等。结果氢化物原子荧光法的精密度、准确度与传统的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无差异,但前者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均比后者更佳。结论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复方丹参滴丸中铅含量是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能替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使用。  相似文献   

12.
肝能滴丸对免疫异常小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能滴丸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免疫低下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成小鼠免疫功能低下,以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为观察指标,观察肝能滴丸对环磷酰胺处理的小鼠免疫功能低下的影响。结果肝能滴丸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并且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升高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肝能滴丸具有一定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40例,西药对照组40例。治疗4周为1疗程。观察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及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改善,治疗组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加味调经种玉丸的质量控制。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的紫河车,仙灵脾,苍术进行定性鉴别;用HPLC法对制剂中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清晰,无干扰;HPLC法含量测定中,芍药苷的进样量在43.32—635.36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结论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加味调经种玉丸的中药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以卡波姆(Cb)为阻滞剂的红霉素缓释栓并研究其处方组成、制备工艺。方法:以PEG6000、PEG400为基质,加入生物粘附材料卡波姆制成红霉素缓释栓,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红露素缓释栓中红霉素的含量及溶出度。结果:在1h以前的溶出动力学过程接近0级速度过程,普通栓2h溶出91.21%,5h溶出95.92%。缓释栓B 2h溶出76.26%,5h溶出94.02%。缓释栓C 2h溶出69.70%,5h溶出89.60%。缓释栓C的体外释放优于单独以Cb作缓释剂的缓释栓B。结论:与普通红霉素栓剂相比,采用粘附材料卡波姆作缓释剂可以有效地控制栓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铝碳酸镁泡腾片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碳酸氢钠为碱源、酒石酸为酸源。用酸、碱分开制法制备铝碳酸镁泡腾片,并对其性状、鉴别、重量差异、发泡量、崩解时限、含量测定、稳定性等进行了检测(采用络合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制剂质量稳定,平均回收率为99.74%。制得的铝碳酸镁泡腾片口感好、表面光滑美观、服用方便。结论本制剂处方工艺成熟,检测方法简便、准确、适用于医院配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中成药复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属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38例使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照组35例使用硝酸异山梨醇酯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症状,前后我痛分级,心电图,血流动力学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心绞痛分级,改善缺血心电图以及改善血液流变性等,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性差异(P<0.05,P<0.001),无不良反应,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有较显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托泊苷亚微乳注射液处方成分配比及制备工艺。方法以依托泊苷亚微乳注射液的粒径与分布、包封率及外观稳定性为评价指标,对其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处方成分配比等进行考察。结果依托泊苷亚微乳注射液pH在4.0~6.5之间,高压均质操作在25℃下进行,均质压力为800bar,均质6~10次可以得到粒径200nm以下且分布较均匀的亚微乳注射液。结论该法制备的依托泊苷亚微乳注射液性质稳定,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9.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聚羟基磷酸钙钠提高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活化处理来提高聚羟基磷酸钙钠(HPPA)的生物活性。方法:用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HPPA,研究材料结构的变化和最佳工艺参数,并用蛋白吸附和体外成骨细胞培养评价其生物活性。结果:筛选出HPPA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功率370W,流量NH3;200ml/min、N2:100ml/min,处理时间60min。氨基(-NH2)羟基(-OH)被引入材料。蛋白吸附和体外成骨细胞培养表明改性后的HPPA能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和提高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论: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后-NH2、-OH被引入材料,材料生物活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